第22章 堕三都功亏一篑

孔子是博学之士,但不是文弱书生,他饱读诗书,精通礼乐,并且擅长射御,上堂能教书,上车能作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有一次孔子与门人在一个叫矍相之圃的地方练习射箭,围观的人堵得象墙一样,可见孔子与其弟子箭术非凡。孔子精于驾御马车,驾车的时候被形容为“正衔勒,齐辔策,均马力,和马心,口呒声而马应辔,策不举而极千里。”

得益于武士世家的遗传基因,“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孔子其实算得上是位大力士,只不过不肯以他的膂力非凡来赢得声名,因为孔子醉心于礼乐诗书与政治理想的探索。他宣扬“仁政”的政治主张,非常厌恶“武力至上”的斗争法则,因而基本上避而不谈武力--“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肯以力闻”显示了他的处世原则,也可能是受到老子的影响。孔子曾警示时人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孔子身上虽然流淌的是武士世家的血液,但他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主张以和为贵,建设和谐共生、各得其所的理想社会。

夹谷会盟,因为孔子应对有方,既维护了鲁国威望,又维护了国君的面子,最为关键的是逼迫齐国归还了侵占已久的三座城池,鲁定公大为高兴。公元前499年,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并摄相事,代理上卿执政。

依靠礼乐仁德方面的深厚造诣,得益于武力方面的天赋基础,孔子上任后施展文韬武略,启动大刀阔斧兴利除弊的改革措施,使鲁国人有的激动,有的被动,有的震动。

“三桓”家族依靠其政治经济势力,到这时已操控鲁国国政一百多年,孔子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希望加强公室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必须抑制私家的势力。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主张--堕三都。堕三都,就是要堕毁三桓私邑城池超过标制的部分,以限制这三家的实力。

这“三都”都是怎么形成的呢?

周代实行给贵族分封采邑的制度,各个诸侯国的大夫都有自己的食邑,因为这些大夫都居住在国都,便委派家臣管理食邑。同时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这些食邑实行农、战合一制度,农夫平时为贵族耕种土地,一旦有战事,就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随着生产能力的发展提高,食邑的实力越来越壮大,纷纷建起了高墙,食邑里有粮食有军队,士大夫委派的家臣成了真正的实权派。

按照周礼,天子、诸侯、大夫筑城的面积、城墙高度都有定制,面积不得超过百雉,即方圆300丈;城墙高度不得超过18尺。形象一点说,孔子身高是9尺,也就是孔子身高的两倍。

鲁国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位国相家的私邑大大超过了这个标准。前566年,即鲁襄公七年,费邑宰南遗为季孙氏筑费城,叔孙氏筑郈城,孟孙氏筑郕城,三城规模超过百雉,城墙高大,似于国都。

孔子为了加强鲁君的权力,削弱三桓势力,协助鲁定公实施“堕三都“行动,也就是推掉三桓私邑方圆超过三百丈、城墙高出18尺的部分。孔子向鲁定公建议说:“臣子不可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拥有周长三百丈的城邑,现在三家已经超过制度,请下令减损它们。”鲁定公当然全力支持。

“堕三都“行动也得到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三族的支持。因为在他们的私邑中,家臣逐渐掌权,势力逐渐强大,经常以下犯上,不听“三桓“指挥,甚至越过“三桓“而干预国政,屡次依据城邑发动叛乱。“堕三都“可以打击三家近于失控的家臣势力,自然受到“三桓“的欢迎。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夏天,“堕三都“行动正式启动。孔子派弟子子羔、子路等去实施这一计划。

先说叔孙氏的郈邑。叔孙氏的家臣,郈邑的邑宰名叫侯犯,此人身高力大,武术超群,又野心勃勃,全不把叔孙氏放在心中。叔孙氏一心欲翦除之,无奈力不从心,如今有了这个机会,叔孙氏大力支持。

侯犯的手下,郈邑委吏驷赤,颇得侯犯信赖。他同时是叔孙氏的心腹。当堕郈邑的部队兵临城下,侯犯欲块一死战。驷赤劝他按兵不动,待齐国援兵来到杀出城去。侯犯接受了驷赤的建议,暂不出战。

齐国是鲁国的对手,是竞争性的敌人,敌人支持的我们一定要反对!齐国反对鲁国堕三都,甚至把军队开到边境地区干扰威胁。

不过驷赤闻听齐国大司马穰苴亲自率兵来后,大吃一惊。他知道穰苴如果与侯犯内外夹攻,叔孙氏必然一败涂地。于是驷赤派出心腹在城内散布流言:侯犯就要把郈邑降送齐国了,数日内将全邑居民劫往齐国,有不从者,诛其九族。城中居民人人自危,前来向驷赤求救。驷赤暗令全城居民冲进署衙,劫了兵器。守城兵卒一起哗变,倒戈杀来署衙。

侯犯闻听兵变民反,慌忙派人来请驷赤商量对策。驷赤劝侯犯说:“主公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全城的兵民都反对您,您还是赶紧躲一躲吧。”侯犯即刻收拾细软,驷赤护送侯犯及眷属出城。于是郈城顺利地拆除了三尺高度,符合了周礼所规定的限度。叔孙氏委任驷赤为郈邑宰。

再说季孙氏的费邑。盘据在费邑的公山不狃,是季氏的心腹之患,早已不把鲁定公和季孙氏放在眼里。前文说道他曾和阳虎一起发动叛乱,阳虎逃往齐国,他却继续盘据费邑。季孙氏做梦都想着怎么翦除公山不狃,无奈费邑兵强城高,公山不狃又善笼络民心,一时无能为力。

季孙氏借助“堕三都“之势壮胆,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前来推毁费邑。叔孙辄是叔孙家的一位反叛人物,做到鲁国的大夫,他长期居留在费邑,与公山不狃狼狈为伍。公山不狃与叔孙辄商量:他季孙氏竟敢拆毁咱费人的城池,鲁定公还公然支持,也不是好东西,咱干脆反了吧。

公山不狃与叔孙辄率费人发动叛乱,攻入鲁国都城曲阜。曲阜最坚固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鲁定公的国君府,而是季孙氏的相府。孔子陪同鲁定公与季孙、叔孙、孟孙,进入到季氏的家里,叛军尾随而至。在季府,有一座高台,叫武子之台,本来是季家饮酒作乐的地方,现在成为抵抗叛军的最后堡垒。

叛军攻势越来越急,眼看形势岌岌可危。孔子挺身而出,命申句须、乐颀下全力从外围攻击,自己与子羔、子路两位弟子指挥军士居高临下袭击叛军。子路手持长剑,连杀叛军数十人,军士们士气大振。费人终于抵挡不住,往城北逃去。孔子继续指挥部队追击,追到姑蔑全歼叛军。公山不狃与叔孙辄逃亡齐国。费邑城遂被推毁。

接下来就是孟孙氏的郕邑了。郕邑的邑宰是公敛处父,这个人十分聪明,与自己的主人孟懿子关系处的不错,是三都的邑宰中唯一没有和主人闹僵的地方实力派。他猜测到了孔子堕三都的真实目的,同时想到了抵制堕毁郕邑的办法。他跑去跟孟懿子说:“郕城是鲁国的北大门,一旦郕城的城墙被堕,齐国人一定会打到鲁国。况且郕城乃是孟孙氏的后盾,没有郕城就没有孟孙氏,所以绝不能毁掉郕城。”

公敛处父继续说:“既然您已经在国君和孔子面前答应堕城之事,现在您就佯装不知,由我来保住郕城。”

孟懿子听从了公敛处父的建议,没有主动毁郕城。于是鲁国国君派兵包围郕邑,但因为城墙坚固,公敛处父指挥有方,几天都攻不下来。

这时齐国军队在边境蠢蠢欲动,坐等鲁定公带军队去推掉最后一位国相的城墙,齐国就会攻进首都来。

公敛处父趁机四处宣传,反对堕毁郕邑。三桓见通过堕三都削弱家臣势力的目的已经达到,再继续下去就会危及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开始反对堕毁郕邑。没有了三桓的支持,仅靠鲁定公和孔子的力量远远不足,堕三都行动终于半途而废。

堕三都失败,同时孔子在三桓面前暴露了政治企图,原来你是支持国君而限制我们的!孔子的政治地位处于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