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莲都区下南山村

莲都杨梅

下南山村地处莲都区碧湖镇区东侧,背靠青山果园,面对瓯江碧水,与镇区隔江相望,53省道贯穿其间,距市区21公里,水、陆交通便捷。全村现有人口548人、216户,辖6个村民小组,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675元。该村2004年被评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

下南山分为新村和老村两部分。老村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村内50多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垒石而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均为泥木、青瓦屋结构,有明显的明末清初建筑遗风,极具观赏和旅游价值。2001年7月,下南山村古民居群被批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建设新村和保护老村的同时,该村大力发展以杨梅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一年一度的“南山杨梅节”吸引了许多周边城市的客商前来收购签约,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带来了“多赢”的局面。

图3-3 莲都东魁杨梅

每年梅雨时期,一阵雨水过后,热烘烘的太阳一晒,五月水果之王——杨梅悄然红透枝头。街头巷尾不乏小贩挑着筐子叫卖兜售杨梅。抢先上市的外地杨梅、大个头的东魁杨梅……品种多得让人挑不过来。不过真正有经验的杨梅吃客知道,要吃到好吃的黑炭梅还得去丽水碧湖下南山。在距离市区21公里的碧湖镇下南山村满山满坡的杨梅林,早已是绿叶凝碧流翠,红果乌亮烁紫,一派丰收的景象。

下南山村,位于丽水城西南21公里处的瓯江之畔,隶属于莲都区碧湖镇,全村216户、548余人,郑姓村民人口占比最多。据考,该村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郑氏聚居地。村落依山而建、坐东向西、面向瓯江,呈阶梯状分布。整个村落建筑因山地形制构筑,布局合理。泥墙、石阶、古道、廊道、古樟、流水的古村在青山环抱之中,显得静谧自然。房屋多三开间和四开间,以鹅卵石上承泥墙、木构、小青瓦为主,风格统一古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是浙南山地建筑的典型实例。村内现有泥木、青瓦屋结构的古民居35多幢,具有明显的明末清初建筑遗风。2001年,下南山村古民居群被丽水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老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破损的、倾斜一定角度的黄泥墙。拾阶而上,可见一栋一栋木质老宅,依山势而建,垒石而筑,错落有致。随便走进一间,宅子已然老去,可木椽上雕刻的花纹依然十分清晰。下南山因古朴的村貌,淳朴的民风,还吸引了电影《女大当婚》《蓝天鸽哨》前来取景。

说起下南山的杨梅,历史悠久,早在170年前的清道光《丽水县志》中就有杨梅的记载,真正种植的历史肯定还要久远得多。悠久的历史不仅赋予下南山杨梅丰富的资源,也赋予下南山杨梅浓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倍受世人青睐。下南山当地至今流传着何仙姑下凡授梅苗的美丽传说。

相传,下南山村有一郑家媳妇张氏,对婆婆赵氏极为孝顺。一天,赵氏卧床不起。张氏割股肉为羹。赵氏问媳妇肉从何来,媳妇闭口不答。赵氏见张氏面容惨白,无法坐立。经赵氏多次盘问,方知其缘由。于是赵氏告诉媳妇,从此戒荤素食。张氏见婆母一天比一天消瘦,心急如焚。

于是,张氏天天到村旁的资圣寺向菩萨祈祷,只要婆婆能够康复,愿折己寿给婆母。一天,张氏刚出家门,准备去资圣寺祈福,一位道姑飘然而至,送给张氏一株树苗,还有一瓶净水。道姑带张氏到南山村后的山坡上,种下树苗,把净水浇灌一圈。霎时间,树苗迅速变大,树冠约有两间房子大小。绿油油的狭长叶子布满树冠,枝头长出一颗颗紫而发黑的囊状体果实。张氏摘了一颗放在嘴里一咬,满嘴的果汁,酸甜可口。张氏猛然想起仙姑,转身间,不见了道姑的身影。张氏慌忙双膝跪地,向天拜谢,不停地叩头“谢谢菩萨,谢谢菩萨!”。这时,天空中传来道姑的声音:“我乃蓬莱何氏,有感于你的孝心可嘉,特赠你仙梅一株。你奉予婆婆,定会早日康愈。”

赵氏吃了仙梅后,病体很快康复。赵氏问:这是什么果子,从何处得来。张氏答曰:何仙姑所赐。此后,南山地方广泛种植此树,成为丽水最重要的杨梅之乡。

古时流传下来的杨梅文化在这个小村生了根。当地村民靠着小小的杨梅脱贫致富奔小康。1997年始,下南山村双委带领村民科学规划荒山利用,在上级农业科技员的指导下,进行品种选优,推广种植下南山杨梅优质品种,在原有230亩基础上,全村生态杨梅基地扩大至1635亩,全村人均2.95亩。往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四季常青的花果山,一株株茂盛的杨梅树成了下南山人的摇钱树,宁波、上海等周边城市的客商纷至沓来,前来收购。2012年下南山杨梅总产量达到438吨,产值876万元,村里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

下南山的杨梅在诸多杨梅品种中,以个小却味美的黑炭梅最为闻名,其味酸甜可口广受赞誉。下南山黑炭梅的好口碑不仅因为其含糖量高、味道好,还在于它的生态种植。作为全碧湖镇生态杨梅示范基地,下南山对于杨梅生产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控。不仅坚决杜绝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坚持科学合理用药,还积极推广标准化的绿色防控技术,以诱杀果蝇,树立了无公害的生态品牌。

(吴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