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 周韬
- 3187字
- 2021-10-15 20:19:49
第四节 城市空间演化的研究构想
传统的单一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分析范式已无法解释目前区域经济增长现实。企业、产业与城市的交互、重组与整合发展已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点。企业、产业与城市都作为区域经济主体参与到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因此,需要建立包含企业、产业与城市再到区域的多重分析框架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企业创新驱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演化形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种基本力量,三种力量的多重交互效应更为明显,尤其是三种力量边界越来越模糊且有加速融合和重组的趋势。
(1)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正如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集,更是各种密切相关并经常相互影响的功能的复合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城市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人口和各类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虽然要素空间集聚会形成城市,但城市的空间演化并不单纯取决于要素空间集聚,显然,城市空间演化作为一个经济问题显得较为复杂。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发展轨迹表明企业(产业)的兴衰与城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城市规模、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变动同时也是产业价值链的地理反映。要想深入弄清城市空间演化规律,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忽视价值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实际上,自城市产生以来,价值链就已内化于城市各种功能和作用。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批城市和城市群的崛起更是与产业价值链的全球整合与重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从价值链角度入手,探求城市空间演化的内在动因和一般规律,既能将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变迁规律联系起来,又能从空间层面讨论经济集聚问题,将产业理论与空间理论统一在一个分析框架下,有助于对城市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这对于目前我国城市经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借鉴意义。
(2)城市空间发展的演化范式将成为主流。城市群经济是典型的团块状经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可以理解为具有空间维度的经济组织[39],城市空间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高级空间组织形式,是集聚经济的空间体现。城市空间演化是一个多层次分阶段的动态复杂系统,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经济发展与竞争加剧,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客观上要求城市空间重组和转型,通过城市规模与结构的不断优化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必须发明新的媒介疏通城市拥挤,使城市容器变得稀疏轻巧,使大城市这块磁石重新布局,扩大磁场。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空间演化的轨迹,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阶梯式发展的路径:向中心城市的聚集、向新城或卫星城的扩散、向边缘城市的进一步扩散、多中心城市的形成、城市群与都市连绵区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在城市空间形态的动态演化中,不失稳定性与继承性,因此,其始终遵循受制于一些规律的支配。
(3)城市系统具有特定的运行规律。从城市发展与演化的规律来看,其产生与运行遵循着符合价值链的规律。从单个城市来讲,城市的外围地区都在核心区域的指挥下发展,没有核心区域的升级与成长,城市外围地区的发展就会失去基本的支撑和动力基础;从城市群层面来看,城市群内部之间的联系也如同太阳系运行的规律一样,中小城市作为卫星城围绕着核心城市运行,同样,没有核心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中小城市无法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取决于能否将自身提升到城市价值链高端环节,形成区域服务中心、高端制造业中心和创新中心,只有自身产业不断升级,中心城市才能够具备有效组织群内各城市进行产业分工的能力。[40]只有把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分散安排在一个网络中,互相连接起来,整个城市网络才能有效工作。这样的网络不但允许不同空间尺度的单位参加,而且还能将其最大的优势贡献给整个城市网络,这就是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形式。因此,深入研究和探析支撑城市内部空间的整合、重组的力量和驱动城市整体发展的动力是全面理解城市空间演化与形态变迁的突破口,在此基础上找寻城市系统的特定运行规律是城市空间演化问题的主要内容。
(4)空间价值的一般解释。现有的空间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深化的要求,空间发展理论需要从“要素论”“功能论”“能力论”再到“价值论”寻求突破。“空间价值链”作为融合了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和空间规划学等多学科内涵的词汇,既是一个解释性概念,也是一种规范性构想。在空间价值链的研究视角下,需要对空间定位、城市发展的内容重新界定,尤其要对产业结构、空间价值分工与空间演化能力之间的交互性作用与匹配性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改变传统城市发展理论忽视空间的价值属性,提高城市对城市化发展的主动性,弥补城市在城市空间演化中的能力缺失。
(5)对城市空间演化问题的理论探讨目前集中在城市化与产业协同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视角:一是发展经济学的生产结构及消费结构变动的分析框架;二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与劳动分工的分析框架;三是新经济地理学的规模收益递增的分析框架。本书将价值链理论引入产业与空间的分析中,将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空间联系起来,深入探讨二者间的时空对应关系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表现形式,结合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揭示二者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提出区域优化、整合发展的机制和政策。
(6)城市空间演化关注的重点。城市空间演化实践与城市相关主体的合作行动有密切联系。城市空间演化各阶段中的重大事件都与产业主体的选择行为有关,缺乏对各产业主体选择行为的考察,就会将城市空间演化的许多事件与过程解释为偶然的历史因素及种种不确定性,或者将城市空间演化行为所产生的集聚效应、竞争力获得、可持续性等解释为市场条件下必然自发形成的结果。诸如此类的理论判断无助于深刻地理解城市空间演化问题,也不能科学地指导城市空间演化的实践。此时,城市价值链理论是理解城市空间演化的关键。
首先,城市空间演化概念关注城市中的产业主体。已有的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对主体的假设讨论不充分,且主体维度单一。现实中的主体可以在企业、产业、城市、城市群以及城市经济区等不同的维度上结网互动而形成,由于能动性的发挥而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点。城市空间演化具有行为主体能动性的特征,与城市主体对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挖掘城市空间演化中的相关主体进行合作行为时的内在动力与可能性,也是本书特别关注的问题。
其次,城市空间演化关注多层次多目标的整合问题。城市空间中的产业、企业、城市空间固然以个体利益及特有目标为基础,但是在价值链层面上也存在不同单个个体的目标——价值链整体的共同利益。因此,在城市空间演化研究中不能以企业、产业和城市的分析完全替代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类集群的分析。这就需考察微观主体对目标的设定与整体层面集群目标的差异,以及如何更好地协调。目标迥异的各微观主体如何形成推动集群系统发展的合力,也是城市空间演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最后,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关注共同目标的实现途径——考察集群系统中的主体如何通过价值链在不同的条件下实现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统一。而且,目标实现的途径依赖于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即具备可操作性。为实现基于价值链的城市空间演化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也是本书研究的内容之一。
总之,现实的城市空间演化,需要城市经济发展理论回答三个关键问题:(1)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同时又可以做什么;(2)推动和实现城市空间演化的主体是谁——在没有确定主体的情形下如何寻找合适的主体,在明确主体的情况下如何寻找较好的组织;(3)如何保证城市空间演化的效率——对具体的城市空间发展案例,能否有针对性地提出并实现理论上所预测的应有的功能的机制与方法。对这三个问题的持续系统思考贯穿于本书的始终,而理解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将产业理论与空间理论统一到基于价值链的城市价值链演化机理及经济效应的系统分析框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