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链视角下的城市空间演化研究
- 周韬
- 791字
- 2021-10-15 20:19:47
第五节 区位理论
城市区位早期的研究有 E.霍华德(E.Howard)的“田园城市”[65]、P.盖迪斯的“进化中的城市”[66]、埃罗·沙里宁的“有机疏散”城市[67],早期的理论主要集中在探讨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和城市中心与城市其他区域两条主线来进行。后期的研究将城市与产业联系在了一起,更多地关注城市经济问题。高进田认为,区位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要素,可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函数,是经过人类物化劳动改造后的经济空间场,是各种空间经济关系的总和在特定空间中的反映,具有很强的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性特征。[68]这种“空间经济关系的总和”可以被看成一种新的资源。区位的价值无论从价值来源还是价值属性来看,都不同于土地的地租,区位价值是经济空间场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区位的非均质形成了功能各异的经济空间,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经济功能区,经济区域的空间演化是由经济功能区的能性转换、能级增长以及相应的政府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区位价值的区位因素,也被称为区位条件,一般认为由区位位置条件、交通条件和信息条件三个方面来决定。[69]区位的地理特征造成信息的空间不对称,空间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静态性,而是有限理性的动态性。[70]李小建等[71]认为,空间本身的特殊性就是空间作用的社会性,社会动因推动空间形式符合空间规律的演化,没有社会意义的空间作用根本不存在。弗农[72]认为,不同的产品周期阶段对应不同的区位特征,核心地区的大城市中心集聚新产品研究开发阶段的产业,大城市周边地区集聚着产品的大规模制造,在产品趋于衰退阶段则集中于非城市地区。产业转移不再是某一产业的整体转移,而是产业链、供应链围绕区位中心的企业集群式、组团型转移。[73]21世纪以来的区位研究表明,区位理论已实现从被动选择区位到积极主动创造区位条件的实质性转变。因为区位并不单纯是选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区位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区位已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和空间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