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经济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

一 色达20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色达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的色达,其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属于典型的原始游牧经济。牧业长期处于原始落后状态。根据1957年的调查,色达(不包括杜柯区)人口为16550人(除去僧人2300人),牧业牲畜存栏数为104856头(除去寺庙各类牲畜8200头)。[1]

作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牧场,是被各级头人所控制的公有草场,而牲畜也基本上掌握在部落头人、寺庙以及少数富裕牧民手中,贫富分化十分明显。高层富裕牧民843人,占有各类牲畜17371头,人均20.61头;贫民11366人,有各类牲畜45364头,人均只有3.99头;较富裕牧民4341人,占有各类牲畜42121头,人均9.70头。[2]

色达的社会处于部落阶段,生产力低下,经济内部结构单一,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还处于原始的以等价交换的形式交换农产品及百货。家庭手工业与原始游牧经济是结合在一起的,主要是服务于家庭生产生活。色达居民所需食物是以人参果、奶和奶制品为主,且贫富之间的食物结构也有相当大的悬殊。

色达的农业比重小,只有杜柯区一带是半农半牧生产形式,采用耕牛耕种,种子采用自繁自种的方式;作物有青稞、豌豆、大蒜、土豆、元根、小麦等一年一熟,亩产100市斤,人均粮食160—180市斤。[3]

(二)民主改革与经济建设

1959年11月至1960年2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民主改革”运动,包括划成分,没收牧主、富牧及寺庙上层的多余财产、牲畜,并通过废除高利贷、安置娃子等措施,将牧场、森林、矿产等资源收归全民所有,使色达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革。1960年9月起,农牧民以牲畜折价入股的方式组建了互助组、农牧业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到年底组建起了初级社27个、高级社10个。1961年又通过“整风整社”运动将10个高级社改小为初级社,27个牧业合作社改为42个小社,停办三类地区24个牧业社。1961年将壤塘县的色尔坝区划归色达后,色达县共有22个农业合作社。到1975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共成立了17个人民公社。色达社会制度变革后生产关系虽然处于曲折变化之中,但全县各类牲畜总数比“民主改革”结束时增加1.9倍,牧业人口也增加28.13%。

从产业结构来看,自1955年以后相继开展粮食、民贸、砖瓦和邮电业务,195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614.83万元,其中畜牧业占比78.1%,农业占比5.9%,商业占比8.3%,副业占比5.2%,林业占比2.4%,邮电业占比0.1%。1965年工业开始起步,当年产值1万元。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色达县的森林采伐业成为县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1970年林业收入4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29%; 1975年收入51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50%,小型工业1970年产值仅2万元。而另外,色达国民经济的另一大支柱即农牧业产值逐渐上升,1970年总产值877万元,1975年产值1270万元,占各年度工农业总产值的68.6%和70%,分别比1965年农牧业总产值增加25.6%和81.9%。

从就业结构来看,1982年对色达在业的17633人调查显示,就业于农、林、牧、水利行业的有13612人,占在业人口的76.64%;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业有2142人,占在业人口的13.68%;国家机关、党政部门和社会团体754人,占在业人口的4.28%;工业138人,占在业人口的0.78%;地质普查和勘探业148人,占在业人口的0.84%;建筑业157人,占在业人口的0.89%;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168人,占在业人口的0.95%;此外,在其他如商业、公共饮食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的人数都较少。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民族地区改革的深入,色达农牧区也极大地得到释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色达县开始推行“牲畜折价归户”“私有私养”和取消畜产品统购统销、畜产品价格放开等政策,牧民饲养牲畜的积极性得到巨大的提高。

表2-1 色达县1980—2000年的经济总量发展

资料来源:1985年、199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志》(1956—1990)第三篇“经济综述”第三章“五年计划”,第166—167页;1995年、200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志》(1991—2005)“经济篇”第一章“国民经济管理”,第360—361页。表2-1经整理而成。

从表2-1可以看出,色达县工农业总产值发展迅速。从1985—2000年,色达县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为2281万元,较之1980年的1946万元,增长了17.215%; 1990年为2434万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率约为6.7%; 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965.4万元,与1990年相比,增长率为186.2%; 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为5520.1万元,增长率与1995年相比则为-20.7%。可以发现,四个时间点中1985年、1990年、1995年经济都出现了增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1995年,为186.2%。这与当时色达县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适时把握国家对西部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的历史机遇有关,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的局面。然而2000年较1995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则出现了下降,这可能与当时色达县乃至整个藏区的经济社会大环境相关。

表2-2 色达县1980—200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1985年、199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志》(1956—1990)第三篇“经济综述”第三章“五年计划”,第165—167页;1995年、200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志》(1991—2005)“经济篇”第一章“国民经济管理”,第360—361页。表2-2经整理而成。

注:其中1980年、1985年和1990年在资料中并未专门计算服务业总产值,1980年仅统计了商业产值,1985年仅统计了商业(含物资供销)和运输邮电业产值,1990年仅统计了商业产值,表2-2将其统一纳入服务业总产值中,为区分故用“*”注明。

从表2-2产业结构来看,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是呈波状上升的态势。工业总产值起伏不定,在1980年为702万元,但在1985年、1990年却出现了持续下降,增长率分别为-61.5%、-20.4%;在1995年出现大幅回升,较1990年增长率为576.6%; 2000年相比1995年则又出现大幅下跌,增长率为-76.0%。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与当时国家的木材禁伐政策和矿业资源趋于枯竭相关,导致工业发展在1980—2000年出现波动。色达县1980—2000年的农业总产值则出现稳步上升或稍有波动的发展态势。从表2-2来看,1985年较1980年农业总产值出现大幅增长,增长率为68.0%,1990年较1985年增长率为6.2%,1995年较1990年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增长率为149.2%,而2000年的农业总产值较1995年出现了下跌,增长率为-6.4%。由于色达是农牧业大县,农牧业特别是牧业发展极有优势,因此从农业的发展来看,其总产值基本上是上升的。从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总体上从1980—2000年是呈稳步上升态势的。1980年的产值为586万元,1985年的产值为999.29万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率为70.5%,1990年服务业产值为1133万元,较1985年增长了13.8%,1995年服务业总产值为2755万元,较1990年增长了143.2%,2000年服务业总产值为3903万元,较1995年增长了41.7%。从这20年看,其中2000年服务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最大,也与当时的西部大开发支持战略有关。

表2-3 色达县1980—2000年的收入与社会发展

资料来源:1985年、199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志》(1956—1990)第163、420、422、493、495页;1995年、200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志》(1991—2005)第361、556—559页。其中1980年、1985年、1990年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普通中学在校生数以及小学在校生数的数据来源于《四川地县统计资料》(1978—1990)第648页。表2-3经整理而成。

从表2-3收入与社会发展来看,农牧民收入1980—1995年是处于稳步上升态势的,1985年、1990年、199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55.4%、9.5%、31.6%,可见在“七五”计划期色达县农牧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2000年农牧民收入相对于1995年则出现了下滑,增长率约为-2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80年为153万元,1985年为224万元,比1980年增长了46.4%; 1990年的规模是419万元,比1985年增加了87.0%; 1995年的规模不详,2000年为3141万元。可以发现,色达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呈现快速上涨趋势的,表明色达老百姓的收入和存款的快速增加。普通中学在校生1990年全县为255人,1995年为162人,较1990年下降了36.5%,这与当时学生家长对学生在教育与牧业上的个人选择取舍相关,认为读书不如放牧挤奶、挖虫草等能够改善生活水平,从而不让子女入学或强制子女辍学。2000年为179人,出现了增加态势,相较1995年增长率为10.5%。这与当地党员干部对农牧民的劝说、挽留工作相关,也与农牧民自身认识提高密不可分。小学在校生数从1990—2000年一直是稳步上升的,1990年为684人,1995年为1754人,1995年较1990年增长了156.4%,2000年小学生数为2179人,较1995年增长了24.2%。小学教育由于是普及教育,故农牧民在小学教育上都是持支持态度的,故小学在校生数是十年间一直增长的。

二 21世纪初以来的经济发展

表2-4 色达县2000—2016年的经济总量发展

资料来源:2000年、2005年、201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对应年份的《国民经济统计提要》,2015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2016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色达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4]表2-4经上述资料整理而成。

从表2-4的经济总量增长来看,色达县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在2000—2016年都呈稳步上升态势,牲畜存栏数则在2010年较2005年出现了下降。色达县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2010年、2015年、2016年较上一计算年度其增长率分别为85.4%、102%、103.9%、7.9%,在2010年、2015年其增长率均超过了100%,增速较快。色达县地方财政收入在2005年、2010年、2015年、2016年较上一计算年度其增长率分别为62.9%、159.9%、587.8%、7.9%,这个事实反映了2010年以来色达县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都得到了长足进步。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从2000年到2016年实现了从千万级到十亿级的跨越,表明了色达县固定资产投资的飞速发展。从牲畜存栏数来看,色达县的牲畜存栏数是呈缓慢上升态势的,其中2010年的规模较2005年还出现了些许下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开始呈稳步上升态势,尤其是2010年后出现了飞速增长,这与色达县居民收入提升、旅游业发展迅速是分不开的。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数额也是呈增长态势,贷款项呈稳步上升态势,存款项在2005年后则呈飞速增长态势。

表2-5 色达县2000—2015年三次产业发展(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2000年、2005年、201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统计提要》,2015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10页,2016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色达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表2-5经上述资料整理而成。

从表2-5的产业结构发展来看,第一产业在色达县从2000—2015年一直占据着第一大比重,且三大产业产值都呈现上升态势。但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各自所占比例来看,2000年为45.8∶14.8∶39.4,2005年为32∶31.1∶36.9,2010年为47.5∶9.2∶43.3,2015年为50∶12∶38,可以发现,第一产业产值除了部分年份外,一直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是高居不下的;第二产业由于区位、交通、海拔等因素,所占比重一直不高,甚至在2010年较2005年出现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基于色达县比较原生态的环境和气候,所形成的服务业、旅游业等的发展让第三产业发展出现上升。

表2-6 色达县2000-2015年的收入与社会发展

表2-6 色达县2000-2015年的收入与社会发展续表

资料来源:2000年、2005年、2010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统计提要》,2015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10页,2016年数据来源于色达县《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色达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表2-6经上述资料整理而成。

从表2-6收入与社会发展来看,色达县的农牧民人均收入2000年为545元,到2015年是7605元,约是2000年的14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有长足增长。人均受教育年限2015年相较于2010年提高66.7%。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其实现了质的飞跃,从2000年的5632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220900万元。中小学在校生数的主要态势也是呈稳步上升,表明色达在教育战线事业所取得的重大成功。同时,卫生事业的发展也可以从卫生技术人员的增长看出其良好态势。

总体来看,色达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都是不断向好的,虽然部分年份指标会出现波折,但从长远看,中央、省委省政府、甘孜州委州政府都对色达县的发展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色达未来发展必将欣欣向荣。

图2-1为色达县2000—2015年相关经济指标变化趋势,通过图2-1可以看出色达过去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产业结构

借鉴曾德超(2005)用省内极化指数和省级相对极化指数分析国内各省及各省会的经济极化水平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县域内的产业极化指数来分析色达县域经济各产业的贡献因素。县内产业极化指数表达式如下:

可以看出,这个指标可以计算县内任何一个产业在全县的极化水平。某一产业的极化水平较高,表明该产业在色达县所占地位比较重要(见表2-7)。

图2-1 2000—2015年色达县三大产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图2-1数据来源于表2-5。

表2-7 色达县2016年三大产业发展水平

注:数据是对《色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色达县人民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等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而成。

1.第一产业

关于第一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现有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产值、数据等资料来看,2016年,色达县第一产业(即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农林牧服务业总和)总产值为33000万元,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总体人口有48750人,则色达县在2015年年末的第一产业所创造的农牧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759元。色达总体人口数为57830人,根据2017年色达县政府工作报告,色达县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66000万元,则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412.76元。[5]因此,关于第一产业的极化水平为0.58。究其原因,在于色达县地处高原草原,能够进行放牧的草地较多,畜牧业比较发达,故第一产业的极化水平就比较低。

2.第二产业

根据色达县2015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二产业对发展的贡献如下:2016年年底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总计6600万元,结合色达县内从事工业生产的总体从业人员有240人,则人均所创造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为275000元。因此,关于第二产业的极化水平则为23.68。由此可见,第二产业的极化水平非常高,在色达县的发展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即色达的工业发展还集中在少数部门少数企业,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在全县人口中也只有少数,对提升全县就业率和全县第二产业水平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色达县地理位置较差、交通不便,较差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还无法吸引科技资源、人力资源水平低,很难对色达进行第二产业开发,从而让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建筑业等发展比较畸形,极化水平奇高。

3.第三产业发展的贡献分析

通过剔除法计算,色达县总体人口有57830人,全县内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有48750人,从事工业生产的从业人员有240人,因此,色达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有7840人。同时,色达县2016年的第三产业产值为26400万元,故其所创造的人均地区第三产业产值为33673万元。因此,关于第三产业的极化水平则为2.90。由此可见,第三产业的极化水平也比较高。从第三产业中创造产值比重较高的几个领域来看——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领域、教育领域、金融业领域以及住宿和餐饮领域,色达的第三产业发展主要是依靠上级政府财政拨款的领域和色达自身宗教文化所带动的餐饮住宿领域的促进作用。由此,形成了色达县第三产业产值的极化指数较高的事实。

(二)区域特征

1.区域空间发展总体规划特征

色达县北边接壤青海班玛县、西边毗邻甘孜石渠县、西南部与甘孜德格县相邻、东部与阿坝壤塘县为邻、南边则是甘孜炉霍县,因此在经济产业上具有相应的区域性布局特征。按照色达地方政府的产业部署,色达县目前的区域空间发展总体上是走“绿色消费、绿色业态、绿色增长”之路。色达县未来发展产业主要是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农牧业、生态中藏药业,其产业发展思路如下:上色达地区以生态畜牧业、生态中藏药业为主、生态文化旅游业为辅;中色达地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生态畜牧业为主,商贸业为辅;下色达地区以生态种植(养殖)业、生态文化旅游业齐头并进,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6]

2.不同产业的经济区域发展特征

(1)在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上,其产业的经济发展区域布局特征如下:通过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从旅游发展布局、提升景区建设品质、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旅游村镇、配套设施完善等方面进行提升。在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上,通过利用川青接合部和甘孜州北大门的地理优势,实施全面旅游合作的发展模式。为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市场互动,色达县的发展部署是依托甘孜机场、康定机场、红原机场“飞机+”为发展载体,联合炉霍、甘孜、壤塘、班玛、达日等县推介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促进两省(川青)、三州(甘阿果)、六县旅游圈互动合作发展,力图把色达打造成世界旅游胜地。为实现旅游业推动文化事业进步,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色达县的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色达县的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区域布局如图2-2、图2-3。

(2)在生态农牧产业发展上,色达县的整体发展目标是“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结合自身气候、海拔、交通等现实条件,色达县计划将生态农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为发展思路,将生态农牧业的发展部署如下:着力构建下色达生态种养示范区、中色达畜旅产业融合示范区、上色达草畜平衡示范区的格局。具体生态农牧产业的区域布局见图2-4。

(3)在生态中藏药产业发展上,色达县充分抓住国家开展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发展机会,目前已建立起中藏药材抚育基地和野生资源保护区,并规划建设加工购销集散区。通过相关经济区域的建设,使具有色达特色的中藏药材覆盖本地并向内地市场推广,形成特色中藏药材品牌。色达县中藏药产业的经济发展区域特征如下:中色达加工购销集散区,上色达野生中药材抚育区,下色达药材种植示范区。具体生态中藏药产业的区域布局见图2-5。

图2-2 色达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资料来源:图2-2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57页。

图2-3 色达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资料来源:图2-3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58页。

图2-4 色达县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资料来源:图2-4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63页。

图2-5 色达县生态中藏药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资料来源:图2-5来源于《色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