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赵善誉家世生平

从上揭墓志可以看出,赵善誉家族自祖上南渡后就定居在余姚。而赵汝倓因“乐会稽佳山水,清游不倦”,似已迁居于会稽,故死后葬于山阴县兰亭。

赵善誉是两宋宗室的杰出人物,虽然年寿不永,但无论在为官政绩、人品道德,还是在经史学问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上揭宋赵善誉圹志称其“道德学行,有闻于时,其发为著述,见诸践履,已显显在人,流传不泯。而其忠诚许国,惠利及民,则有遗爱之碑,德政之颂”,这并非一味的私阿之言,而是当时社会的定评。在学术上,宋理宗一再赞扬他,“《易》学要须兼通天人,卿史学如此,经学又如此”,“卿向来学优则仕,今乃仕优则学,朕得人矣”,“公经学文章,虽士林中亦罕有之”。[8]他天资俊迈,识见高超,精研儒家性命之说,所发议论,在当时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其所著《易说》二卷,明白简易,朱熹“一见叹赏,以为扩先儒之未明”。[9]其短暂的一生著书满家,除上述《易说》二卷外,还“尝即国史所载,深求艺祖开创之微意,为书十四卷,曰《皇朝开基要览》;又为《皇朝圣政类编》,不幸寝疾,仅成数十卷;其他如《南北攻守类考》《晋载记年表》皆行于时;又有《论语说》《铙歌鼓吹曲》《祝尧文》等诗文六十卷,号《恕斋类稿》,藏于家”。[10]赵汝备圹记称其父“清苦力学,多所著述”,所言真实不虚。凡此足可见其在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上的精湛造诣。

关于赵善誉的家世生平,宋楼钥《朝奉郎主管云台观赵公墓志铭》(下简称赵善誉墓志)已述之甚详。该墓志足有三千字,是真正的赵善誉墓志,而上揭的宋赵善誉圹志严格来说不是墓志,而只是圹志。圹志一般文字比较简略,只是粗记志主岁月行履而已,多为志主子孙所撰。这方圹志可以说是楼钥所作墓志铭的精简版。据赵善誉圹志,赵善誉是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商王赵元份六世孙,曾祖是嘉国公赵仲暹,祖父是诸使副使赵士迨,父亲是赠通直郎赵不晦。由于宗室成员繁衍过快,从总体上来说,宗室成员所能获得的名器礼数是随着辈分的降低而逐渐减少的,只有极个别出类拔萃或因缘际会者才能脱颖而出,获取优渥的名器礼数。比如赵善誉曾祖赵仲暹生前还能做到夔州观察使,死后获赠开府仪同三司、少傅、嘉国公,而祖父赵士迨也官至诸使副使,但其父赵不晦生前就只获得武职散阶忠翊郎,死后改赠文职散阶通直郎的待遇,而实际差遣则完全没有,可谓毫无表见,实际上与编户齐民相去几希了。但是赵善誉与靠恩荫起家的一般宗室不同,他靠科举改变了一生。他生于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卒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享年不永,只有47岁,但他在乾道五年(己丑,1169)就以礼部试第一擢第,时年27岁,从此踏入仕途。此后短短二十年间扬历中外,从基层昌国县主簿屡迁至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公事、潼川府路提点刑狱这样的监司官,赵汝备圹记称其父“受知阜陵(即宋孝宗),骤历监司”,当是实录。在宋代冗官泛滥、晋升异常困难的历史背景下,只活了47岁的赵善誉能做到这个程度,也算是铮铮佼佼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