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侦查评估论:法治政府中的侦查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黄豹
- 17字
- 2021-10-11 18:14:57
第一章 侦查绩效考核与侦查评估之概述
第一节 绩效考核与评估之词义
一 绩效的词义探讨
(一)绩效的词源
何谓“绩效”?虽然从管理学角度,绩效可以算作一个新词,但这两个字其实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廊中早已出现。
“绩”,见于《说文解字》卷十三【糸部】绩,“缉也。从糸责声。则歴切。”《说文解字注》记载:“缉也。豳风。八月载绩”。传曰:“绩、功也,从糸,责声,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绩之言积也。积短为长。积少为多。”故《尔雅·释诂》曰:绩、继也。事也、业也、功也、成也。《左传》曰:远绩禹功。《诗·大雅》曰:维禹之绩。《康熙字典》中将“绩”放在【未集中】【糸部】。《广韵》《集韵》《韵会》记载“则歷切,音勣”。《说文》:绢也。《诗·陈风》:不绩其麻。《书·尧典》:庶绩咸熙。
“绩”字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绩”最早含义起源于把麻纤维披开接续起来搓成线的动作。如《说文》记载:绩,缉也;从糸,责声。《诗·陈风·东门之枌》曰:不绩其麻。《诗·豳风·七月》曰:八月载绩。《国语·鲁语下》曰:公父文伯退朝,朝母。其母方绩。这种动作引申出多个词语,如绩绪(指搓麻线)、绩女(指纺织的女郎)、绩火(指夜晚纺织时用来照明的灯火)、绩纺(泛指纺纱、绩麻诸事,也被称为纺绩)。这种动作还被引申为“承继”,如绩绍(指继承业绩)。“绩”的词性发生变化后,转变为名词。作为名词的“绩”,主要含义是指成就、功业。《尔雅》记载:绩,功也;又业也,又事也,又成也。“绩”字亦作“勣”。《声类》曰:勣,功也。《书·尧典》曰:庶绩咸熙。《左传·昭公元年》曰:远绩禹功。这里的“绩”指代“迹也”。《左传·庄公十一年》曰:大奔曰败绩。《谷梁传·成公五年》曰:伯尊其无绩乎。《国语·鲁语》曰:男女效绩。《诗·大雅·文王有声》曰:维禹之绩。成就、功业的名词含义,引申出来的词语有绩用(指绩效、功用)、绩迒(指功效、工作的成绩)、绩阀(指功绩,书功状以榜门叫阀)、绩谋(指功勋与智谋)。作为名词的“绩”,还可以指下裳(即衣服、裤子),如《汉书》记载:赐皮弁素绩。颜师古注曰:素绩,谓素裳也。朱衣而素裳。
“效”,见于《说文解字》卷三【攴部】效,“象也。从攴交聲。胡教切。”《说文解字注》记载:(效)象也。象当作像。人部曰:像、似也。毛诗:君子是则是傚。又民胥傚矣。皆效法字之或体。左传引诗民胥效矣是也。彼行之而此效之。故俗云报效、云效力、云效验。广韵云:俗字作“効”。今俗分別效力作効、效法效验作效。尤为鄙俚。效法之字亦作爻。辞爻法之谓坤是。亦作殽。礼运殽以降命是。亦作詨。仪礼注引诗君子是则是詨是。皆假借也。从攴。交声。胡教切。二部。《康熙字典》中将“效”放在【卯集下】【攴部】,《广韵》曰:胡敎切。《集韵》曰:后敎切。《韵会》曰:后学切,音校。《说文》曰:象也。《玉篇》曰:法效也。《广韵》曰:学也。《增韵》曰:放也。《易·繫辞》曰:效法之谓坤。
“效”字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效”通“俲”,形声,从攴(pū),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为献出、尽力。如《左传》记载: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史记》记载:异日韩王纳地效玺。相类似的词语有效力、效绩(指呈献功绩)、效玺(指呈献国君的印章,表示臣服)、效己(指贡献一己之力)、效芹(指自称贡献微薄)等。“效”还通“校jiào”,含义为考查、考核。如《庄子·列御寇》记载: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相类似的词语有效试(指考核试验)、效志(指查核心志)、效情(指验以情理)。“效”字的其他动词含义还有:其一,明白。如《荀子·正论》曰:由此效之也。《荀子·儒效》曰:乡也,效门室之辨。《方言十三》曰:效,明也。其二,授还、授。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曰:宣王有志,而后效官。类似词语有效官、效业等。其三,显示、呈现。如唐朝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曰:信者效其忠。类似词语有效祉(指呈现福祉)、效祥(指呈露祥瑞)。其三,效验、验证。如汉朝王充《论衡·订鬼篇》曰:何以效之。其四,效劳、效忠。如《汉书·李广苏建传》曰:杀身自效。其五,摹仿、师法。如《说文》曰:效,像也。《墨子·小取》曰:效者,为之法也。《诗·小雅·鹿鸣》曰:君子是则是傚。“效”通“俲”,也有摹仿、师法之意,如《元命苞》曰:教之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易·系辞上》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类似的词语有效学(指仿效、学习)、效蹙(指不善模仿而弄巧成拙)、效好(指学好)、效作(指仿作)、效戾(指效尤)、效慕(指仿效)等。“效”也有名词的含义。其一是指功效、效果、结果。如《淮南子·脩务》曰:效亦大矣。《荀子·议兵》曰:彊弱存亡之效。《战国策·秦策一》曰: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汉书·刘向传》曰:以德为効。宋朝苏洵《六国论》曰:用兵之效。宋朝沈括《梦溪笔谈》曰:此其效也。其二是指经验。如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记载:外夷战备日新,老将多恃旧效,昧于改图,故致无功。
(二)绩效的含义
绩效jìxiào,《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成绩、成效”;《汉语大辞典》解释为“功绩”;《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功绩、功效”,如绩效显著。也有的将绩效的含义界定为工作的成绩、效果,如绩效不彰、经营绩效、破案绩效等。在管理学领域,对绩效含义的定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绩效行为说,该说认为绩效是一种工作行为,美国学者墨菲(Murphy)提出,“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组织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1]这组行为应当如何表现呢?墨菲认为绩效与行为虽然不完全相等,但两者关系紧密,行为是围绕着目标运作的。1990年,美国管理学家坎贝尔(W.J.Compbell)明确提出,“绩效是行为,应该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1993年,坎贝尔在Theory of Performance中给绩效下了定义:“绩效是行为的同义词,它是人们实际的行为表现并且能观察得到的。就定义而言,它只包括与组织目标有关的行动或行为,能够用个人的熟练程度(即贡献水平)来定等级(测量)。”[2]可见,墨菲与坎贝尔都认为,绩效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与结果区分开、但又与目标联系紧密的行为。
第二种观点为绩效结果说,该说认为绩效是一种工作结果,是对个人、组织或者群体的工作成绩或者工作效果的记录。国际著名人力资源学者伯纳丁(Bernardin)认为,“绩效应该定义为工作的结果,因为这些工作结果与组织的战略目标,顾客满意度及所投资金的关系最为密切。”金融学教授凯恩(Kane)则指出,绩效是“一个人留下的东西,这种东西与目的相对独立而存在”。[3]显然,绩效结果说与绩效行为说的侧重点不同,绩效结果说认识到“目的”与“结果”的相对独立性,并将“目的”与“结果”严格区分。我国大多数词典基本上都采用这种观点,如《现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将绩效界定为成绩和效益。[4]“文革”以后出版的新闻报纸上,常常出现这种用法,如“我们收入结构的最大特征是均等化,城市职工收入中三分之一是通过国家转移支付,而与劳动绩效无关。”(载于《经济日报》1985年11月23日)从以上报道可见,对绩效的基本含义界定明确是一种通过结果对具体行为的认知和评价。
第三种观点为绩效综合说。随着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绩效管理科学的发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作为管理学研究对象的前述绩效行为说和绩效结果说,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在对绩效行为说和绩效结果说进行比较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学者们主张综合两者优势,从动态角度来解释、界定、评估绩效。如有学者指出,绩效是指“从过程、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输出结果,并能用来进行评估和与目标、标准、过去结果以及其他组织的情况进行比较”。[5]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卓越教授认为,要从两个关键点上去理解绩效:其一,绩效是与规范的、客观的评价相联系的;其二,绩效体现在行为、方式和结果三个方面,是对员工履行职能的全面评价。[6]上海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石金涛教授则提出,绩效是指有效的活动及其结果。[7]由上可见,单纯地从行为或者结果角度研究绩效,已经不够科学和全面。将行为、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综合全面地对绩效进行解读,并根据绩效影响的范围将其进行多个类型的分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
虽然绩效研究的只是一定的成绩或效果,但由于绩效的管理对象是人(个人或者团队集体),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与机器、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是一个主观意识的体现,可能通过思想表达、情绪宣泄产生各种业绩上的波动。因此绩效管理是所有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中最困难、最难做的,实际操作过程很复杂。正因为绩效管理对象的特殊性,在2006年世界经济学会的评估中,绩效管理被列为最难的管理学难题。在管理学领域,绩效管理与工作绩效、劳动绩效紧密相连。《现代企业管理辞典》中提出了工作绩效的概念,是指为了完成工作而努力的直接后果,也是指通过努力完成工作的数量与质量的情况。[8]在具体的工作、各项劳动、企业行政管理中,引入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工作绩效评价所得的数据和资料,引导职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可帮助管理人员搞清需要,对职工进行有针对性、富有成效的培训;绩效评价的数据还有利于激励职工明确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在实践工作中,衡量绩效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均需要大量的指标来具体衡量,如工作时间、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出勤率,通过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法,用语评价法、成绩分等法、结果分级法等进行衡量。
二 考核的词义探讨
(一)考核的词源
作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用语,考核最初的本意是审核、考查,也有人将其界定为考试、考定核查。就字源意义上看,考核两字在我国历史上早已出现。
“考”,见于《说文解字》【卷八】【老部】。从词性上看,“考”有三种词性。作为形容词的词性,“考”是个形声字,从老省,丂(kǎo)声。甲骨文、金文均像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考”最初的本义就是指老、年纪大,如《说文》记载:考,老也。《新唐书》记载:富贵寿考。相类似的词语有考寿(长寿)、考终(考终年)、考终年(享尽天年)等。由形容词演变为名词,这是“考”的第二种词性。作为名词的“考”,主要专指去世的父亲,如《尔雅》曰:父为考;《苍颉篇》曰:考妣延年;《易·蛊》曰:有子考无咎。《礼记·曲礼》记载:生曰父,死曰考。《礼记·祭法》记载: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书·洪范》记载:五曰考终命,考者,有子孙为后之称。相类似的词语有考妣(父称考,母称妣,古为生前通称;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妣)。“考”字还被引申到动词的词性,包括的含义有:第一,假借为“攷”,敲、击的意思,如《诗·唐风·山有枢》曰: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庄子·天地》曰: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宋朝苏轼的《石钟山记》记载: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类似的词语还有考击(敲打)、考考(敲鼓的声音)。第二,假借为“拷”,拷打的意思,如《后汉书·戴就传》记载:幽囚考掠,五毒参至。类似的词语还有考竟(鞭笞拷问,受拷问而死在监狱中)、考死(拷问致死)、考杀(拷问击杀)等。第三,查核、考试,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曰:略考其行事。类似的词语还有考较(查核、核实)、考语(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第四,审察、察考,如孙文在《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争略》序中写道:甚者且姓名不可考。类似的词语还有考据(根据)、考正(根据文献资料核实证明)、考慎(审慎考察)、考寻(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应尊之道)、考求(探索研求)等。第五,完成、建成,如《左传·隐公五年》曰:考仲子之宫。类似的词语还有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等。
“核”,见于《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核”hé本为名词,形声。从木,亥声,古哀切,本义为果核。如《说文》记载: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籢尊。《尔雅·释木》曰:桃李丑核;《诗·小雅·宾之初筵》曰:殽核维旅;《素问·五常正大论》曰:其实濡核;明朝魏学洢《核舟记》记载:贻余核舟。相类似的词语有枣核、樱桃核、葡萄核、橘核等。在某些口语中,“核”也发hú音,专指核果状物品的中心坚硬部分,如梨核儿、煤核儿、冰核儿等。“果核”可以引申到“原子核的简称”,如核弹(原子武器的总称)、核反应堆、核反应等;以及“有核的果实”,如《太平广记》引中记载:门启,华堂复阁甚秀,馆中有樽酒盘核。还有“核心、中心”的含义,如王充《论衡·量知》曰: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核”还指代出现在积分方程中积分号下的已知函数,如积分方程的核、积分变换的核。词性变化为动词后,“核”主要含义演变为查对、审查,如《论衡·问孔》记载: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汉书·宣帝纪赞》曰:综核名实;《汉书·刑法志》曰:其审核之,务准古法;颜师古云:核,究其实也;《后汉书·张衡传》曰:研核阴阳。相类似的词语还有核正(查核订正)、核批(审查批示)、核视(审查察看)、核夺(审核决定)等。
(二)考核的含义
考核kǎo hé两字的连用,在我国历史上也早已出现。一般含义为考查、考察、稽核、查核、审核,有时也写作“考覈”(“覈”字系“核”字的古写法)。《三国志·魏志·卫臻传》记载:“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这里的“考核”即有“考察、核实”之意。类似的记载还有汉朝王符《潜夫论·实贡》:“是故选贤贡士,必考覈其清素,据实而言。”《后汉书·杨震传》:“考覈其事,则姦慝踪绪,必可立得。”《晋书·郑袤传》:“考覈旧文,删省浮秽。”宋朝欧阳修的《勉刘申》诗曰:“有司精考覈,中第为公卿。”《清史稿·选举志一》:“学政考覈教官,按其文行及训士勤惰,随时荐黜。”除了“考查核实”的含义外,“考核”也有“研究考证”之意,如郭绍虞在《〈宋诗话辑佚〉序》写道:“《本事诗》一类之书,其内容尽管考核有据,然而仅备茶余酒后的消遣。”[9]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提出:“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覈古今,为之折衷。”这里的“考覈”也有“研究考证”之意。类似的记载还有《旧五代史·晋书·马重绩传》:“诏下司天监赵仁琦、张文皓等考覈得失。”
现代意义上的“考核”基本上沿袭了该词的古意。如《当代汉语词典》将其含义界定为“考察、审核”,如定期考核,考核干部。[10]《汉语倒排词典》《教育辞典》《新华汉语词典》中均将其界定为“考查审核”,如业务考核。[11]《简明同义反义词典》提出,考核与考查、考察同义。[12]以上两种对“考核”含义的解读中,存在考查与考察的区别。据考证,《辞海》中无“考查”一词,对“考察”的解释有两个:第一,调查勘察,思考观察;第二,旧时对官员政绩的考核。《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考察”的解释有两个:第一,实地观察调查;第二,细致深刻的观察。对“考查”的解释则是“用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如: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从以上两本权威辞书解释来看,过去只有“考察”一词,并无“考查”的提法,“考察”含义显然更加宽泛,“考核”属于“考察”的重要内容和必然成分。在《简明同义词典》(张志毅编著,中国盲文出版社1991年版)中,对这两个词作了较为细致的区分,认为“考察”和“考查”都可以指用一定的标准、手段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但两者各有侧重:“考察”着重指观察、调查、研究,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的对象等;而“考查”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常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有时也是其他事物,如年代、历史、文物等等。[13]显而易见,这两个同义词在古代都是用作“考察”,现代汉语却把它们分成两个词形,分别使用。总的说,“考查”的对象常是学员的学习现状及某种业务进行的情况等;“考察”的对象则常是客观事物。当然,实务中有人写“考察干部”,也有人写“考查干部”。但工具书上一般写的都是“考察干部”,如“考察干部”(《当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9年版)、“考察和识别干部”(《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等。
严格意义上看,“考核”与“考察”“考查”存在一定的差异,考核是一种考试形式,重点是通过考定而核查。考察侧重于对象的视察,考查则侧重于对象的检查,考核则侧重于对象的核实。《中国考试大辞典》(杨学为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中将“考核”界定为“区别于以试卷、试题和时间考试形式对知识、能力鉴别的方法,一般是根据学习、实践的过程行为或实践行为等方式对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进行鉴别性测量。”一些法律类词典中,则将“考核”界定为“按标准来检查、审核”,常与“合格”“批准”等词语搭配,多用于法规条例中。如要取得律师资格,按照我国已废止的《律师暂行条例》的规定,须经省级司法机关考核批准,发给律师证书,并报司法部备案。[14]还有的辞典中,将“考核”等同于“考据”,考据是指为了材料的真实可信,对事实、例证所做的分析、考核、归纳工作,又称考核、考证、考信、征实。清乾隆嘉庆两代,考据之学最盛,后也称为考据学派,或乾嘉学派。古人讲究考据,多指对古文献字句、文义的考订,即训诂、校勘和对资料的搜辑整理。今人所谓考据,内涵较为宽泛,不再是无目的地在文献的考证中转圈子,而是为了求得写作材料的真实、准确、具体,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林》:“征实存乎学。”其具体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对比分析、查阅原著、核实验证,等等。[15]不过,这里的“考据”显然已经脱离了“考核”的原本含义,而是在其他领域引申出的其他内容,带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总的看来,虽然“考核”与“考察”“考查”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三个词语之间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三者经常会被一起甚至交叉使用。如我国浙江某地曾经实行干部考察、实绩考查、年度考核的“三考合一”,这里的“考察”“考查”针对的对象就分别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
如果说,不论是“考察”还是“考查”,较多地被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考核”则更多情况下被应用于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工作中。早期的法学研究指出,考核是我国国家行政机关人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它为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奖惩、调配、培训、报酬、升降等提供可靠的依据。[16]《法学大辞典》中将考核界定为考查审核,多指中国企业对所属职工进行的各方面的考查和审核,一般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技术业务水平和贡献大小等方面的考核。职工转正、定级、升级等都要经过考核。[17]《现代劳动关系辞典》中也认为,考核即考查审核。不过这里将其范围界定为企业职工在技术和业务方面的考查和审核[18],没有包括工作态度等抽象方面的内容。从考核所具有的目标职责出发,《人才学辞典》中提出,考核有如下作用:第一,从考核中发掘人才;第二,便于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规划;第三,作为调整薪资或发放奖金的依据;第四,按考核成绩办理升迁转调。[19]考核也被应用到一些特定的领域和单位,比如军事部门一般用于对某个建制单位或某个教学单位训练效果的考查。考核通常由上级领导或本级主要首长组织和主持,有关的教员参加,分为年度考核和专题考核两种。《军事大辞海》中记载考核有三种含义:其一,考查审核,如干部考核。其二,军事院校检查学员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一般包括日常考核和阶段考核。其三,对部队训练情况进行检验,一般把训练科目的考试成绩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全面衡量部队的训练质量。[20]可见,考核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词语,能够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企业工作管理、行政人事管理等领域,都有非常充分的应用。
三 评估的词义探讨
(一)评估的词源
“评”,见于《康熙字典》【酉集上】【言部】。“评”有动词和名词两个词性。“评”:形声字,从言,平声。动词的本义为议论是非、高下。如《广雅》记载:评,议也;《广韵》曰:评,评量;《南史·钟嵘传》曰: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世说新语·品藻》曰:蔡伯喈评之曰。相类似的词语有评决(评定)、评泊(量度或评论)、评品(议论人或事物而定其高下)、评跋(评论、量度)、评断(评议决断)、讲评(讲述和评论)、评质(评价、品评)等。作为动词,“评”字还有评判的意思,如《商君书·赏刑》记载: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相类似的词语还有评理(评判处理)、评刑(批评刑法)、评审(评判审核)等。词性变化后,“评”也有名词的词性,引申为评语、评论的话,如时评、社评、影评、短评、好评、书评、史评等。“评”还可指代棃(古代一种农具,音lí,现通“犁”)的一个部件,如唐朝陆龟蒙《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
“估”,见于《说文解字》【卷十二】【女部】:任也,从女辜聲,古胡切。《康熙字典》【子集中】【人部】也有记载。作为名词的“估”gū,形声字,从人,古声,本义为物价,如《新唐书·陆长源传》记载:乃高盐直,贱帛估。“估”也通“贾”,有商人的含义,如《玉台新咏·梁元帝·别诗》曰:莫复临时不寄人,漫道江中无估客。估人就是指商人。“估”还指市场税,如《晋书·甘卓传》记载:估税悉除,市无二价。这里的估税就是指古代的一种市场税。词性变化为动词后,“估”字有三种含义:第一,引申为估价、估量,如高估其价、估产、估评(估价)、估单(估计货物价值运费等的清单,即估价单)等。第二,在方言中,有逼迫、强迫的意思,如艾芜在小说《猪》中写道:硬要估住他赔。类似的词语还有估打成招、估逼(催逼、强逼)。第三,用法同“鼓”,指凸起、涨大,如《儒林外史》记载:卫先生估着眼道:“前科没有文章。”此外,“估”字还有一个音ɡù,常用词为估衣(ɡùyī),名词指收卖的旧衣,动词则为出售的旧衣服或原料较次、加工较粗的新衣服。
(二)评估的含义
评估píng gū,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含义为评议估计、评价,如对入股资金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定期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将评估界定为评定、估价。《新语词大词典》认同了《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的说法,认为评估就是指评定、估价。此外,评估还特指对投资项目进行评定和估价的综合性的技术经济管理工作。我国的投资评估工作,主要是针对银行专项贷款项目而开展的。凡需银行专项贷款的项目,不论其投资额大小在上报主管部门、国家计委、经委之前,经办银行都须有计划地配备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及财务经济管理专门人员参与审查、签署评估意见,提出可行与否的结论报上级银行,以作为项目投资决策的手段和银行决定贷款与否以及贷款数量的依据。[21]可见,早期的评估还是一个新词语,应用领域大多与技术经济、经济管理、项目投资等紧密相连,目标明确且针对性很强。评估是经济领域重大事项(如投资等)在正式作出之前,为决策机关或者主体提供参考意见的重要前期工作。
当然,也有的研究中将评估的含义界定为评价、估计,如“我们请专家来评估歌手的水平”“评估报告已经出来了”等,这里的“评估”等同于“评价”。在教育学中,评估是指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获得有关教育活动的效果和价值的信息的过程。作为系统的例行工作,评估是同教育改革计划,尤其同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在英美的课程设置运动有着独特的联系。最初的理论框架(R.W.泰勒著《设计造诣测试》,1934年)中,强调教师对所学课程用心理测试法进行评定,但在20世纪60年代一种扩散论成了该领域的主要特征。主要的传统划分法是M.斯克利文(Scriven,1967)的划分法,即在为了改进一个教学大纲的构成性评估与为判定其价值的总结性评估之间进行划分。[22]《汉语同韵大词典》中,将评估解释为评价、估量。[23]《现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将评估解释为评价、估测,认为这个词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多用于我国的教育部门。在这里,等同于“评价”的“评估”,是作为一个名词在使用,当需要动词的时候使用的则是“评比”。“评估”常见的用法,是用作“开展”“进行”这类动词的宾语,或是在句中充任定语、中心语,也可以带宾语。[24]如果是作为名词,则附在动词“进行”后面作为具体的方法、手段或者技术。
不过,评估更多时候是作为动词在使用。如《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中对评估的解释,就是指(对能力、成绩、质量等)进行评价、估量,如评估产品质量、评估干部的政绩、请专家评估这项工程的可行性等。[25]《军事大辞海·上》中,对评估界定为“概括的评价”。[26]《澳大利亚教育词典》中,则认为评估是指判断某事物的价值、正确性、可行性及可取性的过程,是“按照确定的标准,对在指定的任务中做出的成绩的描述和判定的过程”。评估在不同领域中的含义可能还略有不同。如投资领域中,评估是指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评议、估算、报核的一系列工作过程的总和。向世界银行申请贷款的建设项目,都要由世界银行派出人员,到借款国对所提项目进行调查,包括对技术、经济和财务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评价,这些工作就是项目评估。[27]在建设项目、经营决策、技术措施或者行政决策领域,评估均可以指向对一个或多个备选方案在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预测、分析、比较和可行性论证后,进行最后的评议和估价,并从中选出性价比最佳的方案的一项工作。评估工作是决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经济技术工作中(如引进外资、技术、设备等)更为重要。[28]除了传统的教育领域外,评估还涉及其他的很多领域,诸如保险领域、人事领域、管理领域等。
评价和评估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十分相近,经常被当作同义概念使用。在实际评价工作和研究中,评价与评估两词也常常被混用,但两者不完全相同。严格意义上说,评估是对人或事物的价值,作出评量与估价。评估的严格、准确程度偏低,含有揣度、推测和估量的成分,结论具有笼统性。评估与评价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评议、判断过程和结论是一种模糊估量且带有预测性质,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较评价。[29]有观点认为,“评估”着重在分析情况并作出大致推断,带专业性;“评价”着重在评论价值、作用,属一般词语。[30]当然,也有观点认为“评估”与“评价”基本上可以等同,认为两者是同义词没有本质的区别。从逻辑学上看,研究者并不认可“评估是一种模糊估量且带有预测性质”的东西,而认为评估是一种判定或确定某事或某物之价值或质量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提倡的评估有其自身的逻辑,与纯粹主观的偏好不同。不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往往将评估视作纯粹的偏爱,或者将其评估性判断当作直接观察的结果而不承认其有错误的可能。[31]还有观点认为,一般说来,在理论研究(如哲学)特别是方法论研究中,常常使用“评价”一词,如评价指标、评价公式、综合评价等;而“评估”一词常常与实务(如经济领域、技术工程领域)相结合,如技术评估、项目评估、资产评估、价值评估等。[32]此外,评估(assessment)也有别于检测(measurement),检测是描述性和机械性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测验、作业和观察来检测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要评价这个孩子的进步则需要进行价值判断。按标准,可分为常模参照(norm referencing)与标准参照(criterion referencing);根据时间与目的,可分为建设性(formative)和总结性(summative)。[33]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评估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评估的过程绝对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糊的预测,而是一系列科学数据的调查和整理归纳的过程,任何场合下的评估,都需要明确评估的对象、评估的标准、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程序等一系列过程,而不是一两个人拍着脑袋简单地做一个预测或者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