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绿色发展视域下长江上游流域治理的现实需求

长江流域具有丰富的淡水、矿产、农业生物、旅游资源等,开发潜力巨大,同时长江流域历来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据统计,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不仅现代工业集聚,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广阔,使得长江流域孕育了发达的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带覆盖的11省市,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国土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21.4%,但集聚了42.8%的人口,2018年创造了全国44.1%的国内生产总值,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擎作用。推动长江上游地区实现流域的科学治理和绿色发展,有利于推动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创新示范带、新动能引领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和区域合作机制体制协调发展带,有利于加快实现长江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一 长江上游流域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凸显

长江流域大部分水能资源集中在上游地区,水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如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1565亿立方米,流域内人均占有水资源量7472立方米,远高于长江流域和全国平均值。长江流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和建坝最多的流域,共有水库5万余座,水电站近2万座。这些工程在长江防洪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及水电装备制造业等走向世界高端。然而,它们也让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压力,突出表现在,水利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影响明显,中下游水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对流域生态系统干扰很大,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丧失加快。大规模的梯级水库的建设和运行将显著改变长江天然的水文过程、水沙分配比例,对流域生态系统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近20年来,伴随着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投入运营,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改变甚至是趋势性变化。此外,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同样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二 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过度开发现象严重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资源集聚地,是巨大的生态宝库。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对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同时又由于部分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有限,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长江流域部分沿江省市流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底线”思维不够,对资源环境承载上限及生态格局安全的基础前提重视不足,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随意开发建设。长江上游部分省市如云南、贵州等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资源、劳动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但创新技术水平相对较弱,资源利用率偏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部分企业在流域内进行大规模开发,环保设施不健全,导致生态资源无序开发、过度开发等现象突出。

三 水质稳中向好,水污染从单一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的态势加剧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2018年水资源公报显示,近年来长江流域水质稳中向好,2018年长江流域全年期评价河长85842.9公里。水质为Ⅰ—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河长分别占评价河长的68.1%、20.1%、7.5%、2.0%、2.3%,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与2017年同比,水质劣于Ⅲ类水的河长比例下降了0.1%,且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18年,长江流域实施了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两类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涉及319个项目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662平方公里。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2013年公布),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38.46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1.37%。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36.12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为2.34万平方公里。与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数据(2002年公布)相比减少14.62万平方公里,减少比例为27.54%。

但水污染问题突出,水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的态势进一步加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水污染从流域污染问题逐步演变为河流、湖泊污染,同时地表、地下污染蔓延;(2)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形成复合污染的态势;(3)从污染物种类来看,从一般常规污染物,如COD、氨氮等发展到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重金属、总氮(TN)、高锰酸盐、总磷(TP)等污染物同时并重,其中,饮用水污染类型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以微生物为主,70年代的以重金属污染为主,转为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长江流域每年接纳废水量占全国的1/3,部分支流水质较差,湖库富营养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中下游湖泊、湿地功能退化,江湖关系紧张,洞庭湖、鄱阳湖枯水期延长。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多种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四 传统的开发治理模式亟待转型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下,在绿色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理念要求下,流域治理面临全新的挑战,现有开发治理模式迫切需要转型。流域是包含水、大气、土地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内的重要单元,人类在该空间的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严格控制在流域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以往粗犷的开发建设模式以及忽视环境污染的生产生活方式将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迫切需要我国流域治理模式在理念、体制、思路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和丰富,以适应新时代绿色发展的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