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

他在想什么?

我该怎样和他相处?

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

相信每一个父母在孩子出生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们多么渴望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无忧的童年,但现实却常常让人陷入焦虑,一边是孩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时光,一边是繁重的课业和日常一些大大小小的教育冲突,也许你也在思考: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地帮到孩子?

10年来,我们在家庭教育经历中,从亲子冲突到师生矛盾,从行为异常到心理问题,帮助过无数的父母和孩子走出困境。我们希望让更多父母们重新看到希望的曙光,让孩子能够回归身心健康成长的道路。

妈妈的力量

去年的某个夏日,有个妈妈求助会面。她说总管不住自己的暴脾气,会去吼孩子,事后看到孩子的眼泪又后悔不已,但下一次遇到类似事件时仍然如此,自己非常痛苦、自责。她很怀疑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个称职的妈妈,但看到孩子犯错又很抓狂。

我静静地看着她,午后,斑驳的阳光透过大玻璃窗洒在桌上的花束和她的头发上,像是染上一层金色的光晕,一切看上去都那么清新、美好,但在这位容貌姣好的妈妈脸上,却写满了纠结和焦虑。

我问道:“你的孩子几岁了?”

她说:“一个6岁,一个8岁。”

我说:“都还这么小,为什么责骂呢?”

她说:“经常是因为贪玩和不好好写作业。”

在那个时刻,我不想和她谈什么家庭教育的最新理念、心理学关于情绪管理的理论、儿童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等,只是温和地看着她讲了一段话:

责骂的背后最深层的动机也是爱,妈妈期待孩子变得更好。不过,当一个妈妈在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也许会停止爱自己。

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了她,这位妈妈愣住了,许久没有讲话,眼泪不断地流出来。我走过去,轻轻给了她一个拥抱。这是最简短的一个咨询。

4个月之后,她在一个300多人的女性会议中,主动走上讲台分享了这句话,告诉大家——从那时起,她再没有对孩子们和老公无缘无故发过一次脾气,她开始改变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并且发自内心觉得:我怎么这么幸运,我的孩子真的很好,我的老公对我也这么好!全家变得更加和谐、幸福,孩子更开心,成绩也在一次次上升。她说,这所有的改变都源于景洋老师的一句话。

其实,真正改变她的不是我的一句话,而是强大的“mother’s power”(妈妈的力量)和内在的“一念之转”。每个妈妈的内在都深藏着这份力量,只要被唤醒,就可以实现和做到。

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才是属于自己的法宝

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做法会对孩子产生重大的影响,父母们出于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也很关注教育问题,甚至愿意为了孩子去学习和改变。

然而,常见的困惑是:妈妈们学了很多教育理论,上了很多亲子课,家中教育类的书籍一大堆,但遇到孩子躺在地上撒泼哭闹、不写作业、偷玩手机,仍然不知所措,无处下手。瞬间,本能的力量就大过了学习的效果。就如同自己的教育百宝箱里堆满了先进工具,需要用时却连个合适的螺丝刀都找不到。

那么,有没有一些更为简单有效(同时背后又有理论支撑和实践印证)的好方法,让爸爸妈妈们无须去阅览很多大部头的教育书籍,就能清晰地知道日常问题所在,直接应用并取得效果呢?

在普遍重视成绩和学科教育的浪潮中,到底什么是支撑孩子不断持续努力而变得优秀的动力呢?

这本书就从这些问题出发,在多年的实践和大量的案例中,我们逐渐看清了品格素质和学业教育之间的关联:

孩子如果拥有良好的品格,学业往往就不会太差。对于那些学业差的孩子,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会发现,很多都是欠缺品格的培养、没养成好习惯以及家庭亲子关系不合谐造成的。

通过在咨询、培训和教学中接触的实际案例,以及教师们的反馈,本书汇总整理出一些中小学常见的案例、典型痛点和需要重点培养的品质,又结合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正面管教等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可以帮助父母们掌握家庭教育的核心理论和实用方法,去解决常见的教育困惑。

在应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有些家长重塑了家中冷漠、疏离的亲子关系,有些父母明白了孩子沉迷于游戏的症结所在,还有些家长把家中的“小学渣”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变成了班里的“小学霸”。

然而,我们相信,最令人惊讶的变化就是这本书能让你一天比一天更爱孩子,更理解孩子。

当孩子发生问题时,你不会再选择和问题站在一起为难孩子,而是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去面对和解决那些问题。

你会从迷茫走向智慧,修正以前错误的做法和观念,重新以客观、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自己,对于做一个好父母这件事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以终为始”的教育观

如果能梦想成真,你希望孩子未来是个什么模样?过什么样的生活?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家长,我们都会先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理想中的孩子是怎样的?”

有的父母会自然而然地说:“我希望他每天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事情,放学后认真写作业,不要那么贪玩!”“我希望他很优秀,懂事,未来上一个好大学。”

可是说着说着,他们就开始考虑眼前的现实,眼睛闪烁的光芒越来越黯淡。“可他现在真的让我很头疼,一身毛病。”“可是他现在厌学,在家玩游戏,每天关在房间里不出门。”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再长远一些,20年后,自己到底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在智慧妈妈课堂上,每次做关于“未来孩子”的画像时,几乎90%的妈妈都会写上善良、独立、责任、感恩、自律、友爱等,而成绩很少被最先列出来。大多数父母的期望是——孩子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而非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在咨询中提出的问题也大都是关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品质和习惯的养成,社交能力的培养。

其实,大家在反复自问和思考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对于父母而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立足长远,以终为始,父母才能不被各种教育流派、教育理念所迷惑,不被社会上其他家长们的情绪和焦虑所裹挟,并在这个过程中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孩子到底要什么。

让我们倒过来看一看孩子的教育过程:一个人在社会上真正有所建树和站稳时,大概是三四十岁。那时父母希望孩子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事业和生活状态,则与孩子在20多岁走出大学校门时具备什么样的品格和能力密切相关。

而要想20多岁具备优秀的品格和能力,就需要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给予其合适的种子和土壤。

因此,只有当父母站在一生发展的视角上了解孩子各阶段的特点,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孩子和解决当下的问题,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哪些方式和语言是指向那个最终目标的,哪些是背离那个目标的。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重点任务也不同,在合适的时间段顺势而为,后面的阶段都以前面的阶段作为牢固的基石,未来孩子的道路才会走得更加坚实、广阔。

下面是我们倡导的教育观:

0~3岁:怡。给孩子的心提供一个可以安放的温暖的平台,对孩子最重要的是爱的陪伴、安全感的建立和愉悦的情绪。如果这个时期缺失安全感,未来会需要用很大的代价去弥补。

3~7岁:正。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阶段是童蒙养正的时期。

最初的管教和引导在这个阶段进行——让孩子知道基本的规则和界限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智慧的家长会帮助孩子建立起清晰的规则,比如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自我保护、物权和分享等。

7~12岁:蕴。小学阶段要把大量好的种子和智慧给予孩子,包括正确的三观、中国文化的传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世界的求知欲,并且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学习习惯,为以后做好准备。

12~18岁:志和己。少年阶段,孩子应立志和客观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如果这两个字做到了,青春期大概率会顺利度过,以后也不会平庸。而有的人,终其一生无法做到真正认识自己,无法客观评价并接纳自己。

到了18岁之后,孩子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担自己该担的责任,有自己未来钻研、热爱的方向,做终生的学习者,不断进步,修炼心性。在经历大千世界走向成熟的同时,学会自我反省。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育儿观。只要是整体的框架思考得很清楚,并且能真正贯彻执行,请放心,孩子未来偏差不到哪里去。

所以,各位父母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记自己希望的“孩子未来的模样”,并和孩子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的时光。

这些年,我们收到过很多爸爸妈妈们发来的喜讯和令人热泪盈眶的感谢。有的父母对教育孩子有了明确的方向,有的则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得力帮手,有的正在用书中的理念和方法去影响身边其他的家长。

“真的没想到,这个丢三落四的熊孩子竟然也能认真起来。”

“多亏了您,本来我已经不抱希望了,但是现在竟然在孩子身上重新看到了他的斗志!”

“是您救了孩子,要不是您的指导和帮助,儿子现在就真的离家出走了!”

“老师,太谢谢您了,孩子从倒数第五一次次不断进步,这次居然第一次考到了年级第三名,我和爸爸激动坏了!”

想要改变发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10年前,其次是现在。

每一个孩子内在都蕴藏着巨大的宝藏和向上、向好的巨大能量。打开孩子的心门,指引他方向的那把金钥匙,就在爸爸妈妈的手中。我们确信,无论何时,只要您愿意,就可以重新找到它,智慧地使用它,去开启一个新的天地。孩子和整个家庭将会变得充满惊喜和不可思议的快乐。

现在,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温暖又光明的奇迹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