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销售心法
- (英)蒂姆·休斯 亚当·格雷 雨果·惠彻
- 2837字
- 2021-09-09 18:04:52
营销的诞生与失控原因
20世纪30年代,利奥·伯内特是营销行业的领军人物,他认为品牌需要“打动”客户。“打动”在此处意味着,以产品和服务对客户施加影响。
互联网还未盛行的时候,报纸上和电视上到处都是广告,消费者的生活也塞满了广告的宣传(因为这是产品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唯一方法)。广告商通过“关注度”来衡量广告的效度,即理论上关注广告的人数报表。
旧式营销理念
研究表明平均每份报纸有1.5人看,如果某一报纸发行量为6万份,按理说,应该有9万人可以看到你在报纸上投放的广告。而事实上,可能会有人选择忽视广告,或者不想被广告打扰,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要让客户消费者接受广告愈加困难。
实际上,利奥·伯内特的理念很简单。你在广告上投入得越多,客户对产品的了解就会越多,你对他们的影响越大,他们的购买欲望就会越强。电视剧《广告狂人》(Mad Men)里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理念。
广告及宣传册
广告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都能记起儿时的某句广告标语,抑或是像“万宝路男人”这样的视觉形象——牛仔抽着烟在沙漠中骑行,往往让大家误以为吸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众所周知,吸烟会致癌,但不管我们吸烟与否,很多人都对“牛仔形象”记忆深刻。
十几岁的时候,我迷上了汽车,想要了解与汽车有关的所有事情。我会给汽车公司写信,假装有意购买它们的车,并索要一本宣传册。我敢肯定,很多公司都不以为意,把宣传册寄给我之后也就不管不问了,而我收到的信函皱皱巴巴的,因此可以肯定多数人并不会认为我是真的想买车。但是,想象一下,汽车公司打电话找“休斯先生”时,我父亲会说:“我是休斯先生。”汽车销售人员会接着问是不是蒂姆·休斯先生,是否可以前来试驾。我父亲一定会告诉他,我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而已。
别忘了,这是一个互联网还未盛行的时代。我只能通过贸易展(我记得之前去过一个汽车展,得到了很多宣传册)或写信获得信息。
营销垄断信息的方法
这些宣传册(以及广告)是由营销部门编写的,旨在向客户宣扬汽车绝佳的性能。我记得福特塞拉(Ford Sierra)[新发行的一款汽车,取代了福特科迪纳(Ford Cortina)]的广告口号为:人车一体化(man and machine in perfect harmony)。在我12岁的那个年代,我不知道成年人是否愿意相信这些宣传(但12岁的我,还是会有些怀疑)。福特公司对汽车的了解一定多于我,但他们所说的一定就是正确的吗?回过头再看,可能当时我很幼稚。但是现在以一个52岁中年人的视角来看,每个人都是“事后诸葛亮”。
可以肯定,对此你一定会一笑而过,认为荒谬不堪。令人无可非议的是,即便是在当今的人工智能时代,也不能实现人和机器的绝对一体化。
从一开始,消费者就经常受到各种信息的轰炸:我们的产品最优质;我们的公司排名第一;我们公司的规模最大。一家招聘公司曾经告诉我,因为他们的办公场所最大,所以他们公司也是最好的。而我看不到,公司规模与产品质量之间有何关联。他们却对此极为认真,认为这两者之间的确存在关联。
如果你知道有哪家公司标榜在世界上排名第二,请联系我们。
在过去,不管人们是否赞同该营销方式,他们还是会观看广告、浏览包含宣传册在内的营销内容,最终购买公司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除此之外我们没有其他获取信息的途径。而在今天,我们可以在网上自己配置汽车,从颜色、内部构造,到车轮罩;我们还可以在笔记本电脑上看汽车的三维图像。我们了解这些未知信息之后,可能会决定要买这辆车,不必再像之前那样,只能从汽车公司的销售人员中获取信息。
营销失控的原因
事实上,我们现在都已经厌倦了营销,这已经成为一种困扰。消费者自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信息。社交媒体[诸如脸书、领英、推特、Reddit(社交新闻站点)、Pinterest(世界上最大的图片社交分享网站)、微信、YouTube等]以及互联网,都是获取信息的绝佳渠道。
客户会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以及诸如谷歌和必应(Bing)这样的搜索引擎上查找资源。客户熟知可以买到心仪产品的渠道,如他们想要购买光盘和书籍时,会从亚马逊上购买,而非谷歌。
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信息对外开放,客户可以在此查找与产品及服务相关的内容,找到无穷无尽的信息。客户可能最后才会浏览公司的宣传册(在网上可以找到)。客户查找的评论和文章,可能出自普通公众,也有可能源于第三方平台,以及一些重要人物。
如果希尔顿酒店(Hilton Hotels)告诉你,他们是佛罗里达(Florida)最好的酒店,你可能会相信他们;如果你是我的朋友,我告诉你佛罗里达的希尔顿酒店是最好的,那么你更有可能预订入住。要是公司的营销部门告诉你,他们有世界上最好的产品,由于客户对这种推销手段司空见惯,他们会不予理睬;要是公司的员工跟你说,他们在为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工作,你会将信将疑(即便他们所说的可能带有感情色彩)。但是,如果公司员工写出有理有据、热情洋溢而颇有见解的博客,你会相信他们,并通过网络转发,进而扩大信息的影响力。
我们中有多少人是通过第三方评论了解一家餐厅的?又有多少人是由于评论而从亚马逊购买了一本书?你可能不认识这些评论者,但他们的认可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光环”效应,促使你愿意去购买。如今,我们不再关注平淡无奇的“品牌信息”(同时也是“枯燥的信息”),公司的营销也因此陷入了困境。
营销部门未涉足的探险领域
暗社交(dark social)(并不像它听起来那么黑暗),即WhatsApp(聊天交友软件平台)群组、Facebook群组、领英群组、Slack(团队协作工具)群组、Yammer(企业私人社交网络产品)群组等。
在开始下一步的讨论之前,我们最好先定义一下“暗社交”,这并非一个网络罪犯出没的地方,但他们可能也会出现在这里(我们在网上都需要小心)。暗社交不准许非群组成员进入,因此,在暗社交里,营销人员不能像在社交网络上一样,追踪内容分享扩散的方式。
在WhatsApp、Facebook、Slack等平台的私人化社交网络中,人们只能通过邀请加入群组,因此,在购买意向及寻求未来购买建议方面,你可以在这里与人们更坦诚地交流。
简而言之,许多家庭都建立了WhatsApp群组,在照顾孩子、在购物中心门口找人接送,以及促进朋友及家人的交流等方面,群组的确发挥了合作与众包的作用。群组也可用于传播思想。上届英国大选中,英国两党都使用群组作为传播信息的方式,人们也会进一步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信息。例如,工党提出的口号先是在积极分子的群体中传播,之后又传播至社交媒体,其效应得以不断增强。同时,这些信息更像是来自于普通民众,而非政治机构。
买家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买家在物色产品和服务时,不管它们的受众面有多小,通过访问互联网和社交网络,买家都可以找到想要的产品和服务,无须联系公司或销售人员。实际上,我们会主动避免与企业、公司、销售人员接触,因为他们会向我们推销产品,而我们讨厌这种推销。
最近,我们的一个朋友购买了一辆汽车。她首先上网确定了车型、样式及品牌,之后还到社交媒体(Facebook)上向亲友寻求建议:他们支持这一选择吗?是否有推荐的经销商呢?
实际上,是她朋友和家人的建议影响了朋友最终的决定。最后,她决定从一家距离并非最近的经销商那里买车,因为其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和讨论,都告诉她从当地经销商那里买车并非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