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江苏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情况

新能源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江苏新能源行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新能源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20.5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4.99%,同比下降1.34%。2018年,全省光伏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无锡尚德、苏州阿特斯、南通林洋新能源等8家企业在境外成功上市,在销售排名全球前20强中,江苏有5家,同时初步构建了多晶硅—单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系统的完整产业链。2018年全省光伏产业实现产值2739.70亿元,同比增长35.23%,产能占全国的1/4,晶硅电池产量占全国的58%以上。无锡尚德自主研发的冥王星(Pluto)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9%,居世界第一;徐州中能多晶硅生产成本降到了25美元/公斤,低成本优势在全球领先;光伏产业核心装备气相沉积设备、高温扩散炉等实现自主制造,国产化率已达70%。风电产业已构建起从关键配套件到兆瓦级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华锐、金风、东气等国内前十整机厂商均落户江苏。2018年实现产值1840.60亿元,同比增长16.91%,叶片、齿轮箱、轮毂等关键部件均占全国市场的50%以上。

2018年江苏省累计产销新能源汽车7.3万辆和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2.3%和42.5%,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5.6%。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9.1%。分车型看,产销乘用车4.1万辆和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0.9%和222.7%;产销客车2.5万辆和1.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18.8%和40.4%;产销专用车0.7万辆和0.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2%和411%。分地区看,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量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南京、南通、常州,分别为2.7万辆、1.8万辆和1.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72.3%、43.4%和180.7%。

截至2017年底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8.4万辆,约占全国同期推广数量的4.8%。新能源汽车推广逐步从以客车为主向以乘用车为主转变,2017年推广应用的新能源汽车中客车、乘用车、专用车占比分别为16%、68%和16%。2017年全省建设各类充电桩2.16万个,实现充电量约4.6亿度,实现产值约20亿元。截至2017年底整车制造汇聚南京金龙、苏州金龙、江苏九龙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整车实现销售收入192.9亿元。其中,南汽、南京金龙占全省电动汽车生产总量的25%以上。截至2018年底,共有485个车型列入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占全国的15%。“三电”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培育了南京国轩电池、星恒电源、江苏乐能、南京越博、苏州绿控、能瑞电子等骨干企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现有主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35家,电解液、隔膜、电极材料等配套企业14家。2018年动力电池出货量6.5GWh,增长18%,约占全国的16%。一批重点企业进入全国前十。主要电机电控企业17家,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截至2018年底,江苏省共建成各类充电桩近5万个,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站覆盖率近95%,初步构建覆盖全省的充电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需求,实现充电量约4.6亿度,实现产值约20亿元。南京南瑞集团、南京能瑞是国家电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的重要供应商。江苏万帮新能源旗下的星星充电是江苏省本土培养的国内领先的专业充电运营服务商,截至2018年底共在全国30多个主要城市建设各类充电桩4.6万多个,仅次于国家电网和特来电,居全国第三位,2018年充电量达1.9亿度。江苏动力电池产业异军突起,已集聚了江苏时代(CATL子公司)、中航锂电(江苏)、乐金化学(LG)、苏州力神、力信(江苏)能源、国泰华荣等一批行业优势生产企业,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2018年,仅动力电池“双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就达到61%,相比2017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行业龙头地位凸显。

(二)区域分布情况

光伏产业是江苏新能源产业的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无锡、常州、苏州等地区。苏北光伏产业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徐州、连云港地区以多晶硅及硅制品等原材料生产为主。江苏泰州新能源产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以中盛光电、汇能科技、璞瑞电池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技术领先、产能巨大,是全国同行的佼佼者。

江苏既是风能资源大省,也是风电装备制造强省。江苏的风电产业发展,在全国已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全省风电装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南京、常州、南通、盐城等地,并形成了产业集聚态势,现已建成南京的江宁风电产业园、常州的溧阳风电产业园及武进产业园、无锡的风电产业科技园、南通的百万千瓦级海上风力发电基地、如东的“长三角”风电设备产业园、盐城的大丰江苏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金风产业园、华锐风电产业园等。

作为全国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的主要省份,江苏秸秆发电主要在苏北产粮地区,如宿迁、射阳、如东、洪泽等地。江苏核电建设正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苏核科技、江苏神通、上上电缆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核电配套生产企业。其中江苏最大核能科技产业园落户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

(三)骨干企业情况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江苏率先发展壮大起来的新能源产业,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多晶硅原料生产到终端的光伏电站建设,江苏的光伏企业都有涉及,国内众多知名的光伏领军企业也都集中在江苏。其中有8家光伏企业在境外上市,5家企业销售排名全球前10强,占全国该行业总产值规模的2/3,是我国光伏产业第一大省。涌现了尚德太阳能、天合光能、保利协鑫、林洋新能源、苏州CSI阿特斯、徐州中能等一批重要的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在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前15位的电池制造商中,中国内地有6家,仅江苏就占了5家,其中尚德太阳能为多晶硅电池世界第一大生产商。以徐州中能、扬子顺大、常州天合为代表的硅料企业,确立了硅料生产技术领先地位,不仅具有成熟的尾气处理工艺,而且实现了闭环生产和物料循环利用,生产技术领先于国内市场,生产成本在国内同类型企业中处于较低水平。

2011年以来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欧盟实行反倾销,行业产能阶段性过剩、结构性失衡等多重挑战与压力,致使江苏的光伏企业经营困难,负债普遍严重,有近半数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省内几家主要光伏上市企业总负债超过600亿元,平均负债率在70%以上,其中无锡尚德已宣布破产。下一步江苏将坚持凭借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引导资源和发展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几家综合能耗低、物料消耗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晶硅制造企业和若干个研发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江苏光伏产业龙头企业尚德、英利、天合光能、阿特斯等都将面临整合。

江苏风电产业链齐全,形成了一定的集群优势,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风电机组制造能力、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风电机组配套能力。江苏风电装备产业集中力量培育本土风电龙头企业,打造出南京高齿、江阴吉鑫、江阴远景能源、连云港中复连众等行业领军企业。江苏千里海岸线优质风场资源也吸引了国内风电整机巨头华锐风电、新疆金风、国电联合动力等集聚江苏,共谋发展。全国排名前5位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均在江苏建立了生产基地。

(四)创新资源情况

江苏在新能源领域,以大学、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为依托的创新平台已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江苏新能源领域在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拥有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江苏省(春兰)清洁能源研究院、江苏省(尚德)光伏技术研究院、江苏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中圣)工业节能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华锐)海上风电研究院等5家企业研究院,形成了千亿级的泰州国家新能源产业园、江苏张家港新能源产业园、南京江宁新能源产业园、江苏国信(楚州)工业园等产业园,还有13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3家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目前江苏新能源产业以风力发电装备、光伏发电设备、核电装备和生物质能利用装备为主。光伏产业拥有290多家相互配套的特色企业,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风电产业拥有60多家风电成套机组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企业,基本形成了以风电机组为龙头、关键零部件为支撑的产业链。

(五)关键技术情况

江苏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水平快速提高,已掌握了一批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要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近500项,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填补多个国内“空白”。无锡尚德自主研发的冥王星(Pluto)单晶硅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9%,世界领先。徐州中能硅业目前多晶硅生产成本控制在每公斤25美元以下,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南通林洋新能源研制双面照光晶体硅太阳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苏州中来高端电池背膜已成功突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常州华盛天龙研制的多晶硅浇铸炉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价格只有国外价格的1/3。近两年,江苏又布局了一批光伏装备重大项目,光伏产业核心装备气相沉积设备、高温扩散炉等实现自主制造,国产化率已达70%。

江苏风电发展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成功突破了兆瓦级风电机组整体设计与制造技术、重要支撑部件制造技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均处全国前列。华锐自主研制的国内单机功率最大的5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下线,3MW风电机组已有34台在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场并网发电。南京高齿的兆瓦级齿轮箱占领国内65%的市场份额。江阴吉鑫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风电轮毂基地,开发的5MW底座填补了国内空白。连云港中复连众研制出了全球最大的5兆瓦、62米长复合材料风机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