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与中国高质量工业化发展道路

2.1 世界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导致各国工业化发展道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工业化发端者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作为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各不相同的工业化战略和路径。

2.1.1 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西欧是世界工业化的发源地,而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属于原发型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其工业化开始的标志是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由于英国实行工业化时,世界其他国家尚未完成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国内外市场需求主要是轻工业品,英国的工业化从纺织业开始,为其工业化提供了资本积累及做好了各种准备。在英国工业化的基础上,法国、比利时、瑞士和德国“把英国看成是技术创新的先驱”(1),它们在向英国学习的过程中,也从纺织业开始发展轻工业,掀起了席卷欧洲大陆的工业化浪潮。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伴随着交通系统的创建,汽轮和铁路成为欧洲工业化的推动力量。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出现,电能的发现和使用为欧洲工业化提供了新的因素,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扩大了欧洲工业化的能源基础,促进了欧洲重化工业的兴起。在此基础上,建筑业、建筑材料业、印刷业进一步兴起,使欧洲的工业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欧洲的工业化,在技术创新中出现了有目的的研究,许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发部门,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超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和信息化成为欧洲工业化发展的新因素。

美国的工业化是其建国以后南北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铁路网和电报网的大规模建造,促使钢铁、造船、军备、纺织、服装工业进入了繁荣时期。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钢铁市场的扩大、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电力的广泛运用、金融业的发展,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出现了产融结合的新局面,促进了大型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股份公司,出现了托拉斯等垄断集团,美国工业进入了大企业时期。二战期间,美国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导者。这段时期美国的机器制造业、飞机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迅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涌现。并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美国从此成为世界工业化方向的领导者。

从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实现了从旧工业时代向新工业经济时代的转变,即从“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转向“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了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的集约化和科技化,“以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以人工生产化学物质为主要标志的新生产力和新产业革命,以社会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革命,以及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观和人类创造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革命”(2),使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入了新工业革命时代。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信息化带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推动,形成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综观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基本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的,其工业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两次科技革命基础上产生的产业革命、思想革命和社会的变革都为欧洲工业化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二战以后产生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为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前后相继完成的两大任务,工业化是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是其工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志。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为其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培养了专业人才,同时,信息化也改变了工业的产业结构,形成了知识密集型的工业产业结构,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地进入了信息化阶段。②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是在私有制的基础上依靠个人力量自发地发展起来的。英美两国实现工业化,都处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市场经济较发达、资本的积累和集中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加上土地所有权变革及英国在贸易方面的强大地位,为通过个人力量的自我扩张来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引发个人投资来推动工业化。③工业化发展的直接目标是追求利润,且在资源配置上政府干预极少。厂商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工业化发动是由私人发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政府的干预极少,而且还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证本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为了追求利润,英法等国都特别重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多的是利用本国市场,在开拓本国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外市场”(3)。④工业化所需的资本主要来自对国内外的掠夺。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及大规模的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实现的。而美国则是通过黑人奴隶贸易,掠夺印第安人及剥削实现的。⑤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资源使用方式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重工业化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那时欠发达国家处于农业社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掠夺欠发达国家的资源来实现工业化。现在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结构性转换的一个方面就是将高污染的行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4),一方面通过污染行业的转移;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的技术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推行柔性化生产方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改变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任保平等,2006)。

2.1.2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其经济发展也开始逐步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开始通过工业化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入了高级阶段,世界工业技术走向成熟,新的工业领域和工业部门不断产生,国际经济技术一体化初步形成,世界贸易广泛展开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因而属于后进型工业化国家,它们是在一个国际经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世界中开始了自己的工业化。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工业化的次序上,遵循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深加工工业的发展顺序。以轻工业的发展来积累资金,支持重化工业,并在此基础上向重化工业领域发展。20世纪60年代,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以后,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国内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因此,它们往往会选择轻纺织业、食品业等劳动密集型的生活资料产业。7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发展家用电器、化学仪器、炼油、电力和煤炭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工业化的重点开始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电子工业、汽车、造船和化工。②在工业化方式上,主要实行了三种:一是由进口替代转向外向型的工业化方式。以巴西、智利为代表,国内制造业的投资由私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国家实施一套刺激机制,将企业的投资引向所期望的方向,以进口替代作为工业化的开始。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提高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再转向出口,实行外向型的工业化。二是通过集中发展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来实施工业化。如印度、苏联和中国,它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是初级商品,利润少、竞争力弱、出口困难,在工业化中要优先发展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建立自己的工业化基础,并在工业化实施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三是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方式。以韩国和中国台湾为例,在经济开放程度大大提高、比较利益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以出口导向为发展方式实施了工业化。③在工业化战略上,发展中国家都实行了赶超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独立以后,为了建立自己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都实行了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在赶超型战略的实施中,一方面,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力量推进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忽视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来实现赶超型的工业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