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 高煜 林建华 赵麦茹等
- 2161字
- 2024-11-01 05:05:45
3.2 产业发展质量:基于协调发展的评价
3.2.1 协调对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
协调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协调的内涵是各系统要素之间能够在保持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朝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低级到高级的方向演进。协调对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部分与整体的协调。
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主要通过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其是缩小区域、城乡等之间人均经济差距最有效的手段。按亚当·斯密的理论推导,生产按照绝对成本的高低进行分工,会引致生产要素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流入,促进资源配置合理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最终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在此机制下可以调整好经济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矛盾问题。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协调主要通过补短板和拉长长板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补短板就是针对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剔除或扶持弱势产业,为整体产业发展注入后劲;拉长长板就是立足于自身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发挥其优势性,将其单核发展的动能聚合成推动产业经济整体发展的强劲势能。
3.2.2 协调指标体系的建立
(1)指标说明
本书建立协调指标体系的原则与创新相同。黄征学在《协调发展的内容与内涵》(2018)一文中指出协调发展包括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四化”同步。阮云婷等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度的测度和评价》(2017)一文中建立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庞玉萍在《区域协调发展内涵及其测度研究进展》(2018)一文中对区域协调发展概念的内涵和测度方法进行了文献梳理。漆向东在《“三化”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与衡量标准》(2012)一文中对“三化”协调的标准作出了总结。因此,本书在借鉴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构建的协调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具体细分如表3-8所示。
表3-8 协调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表3-8中,第一产业发展平衡度=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发展平衡度=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发展平衡度=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居民收入增长同步率=人均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协调指标的计算
按照Min-Max标准化法和熵值法计算出协调水平的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如表3-9所示。
表3-9 协调水平的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占比

续表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1950—201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和相关统计汇总,表中的数据通过研究方法(Min-Max标准化和熵值法)计算得到。
3.2.3 协调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协调度测度
本书根据前文模型的计算公式以及协调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关系,得到α =0.5、β =0.5,计算出协调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协调发展度D 、f(ps)、f(py)、C ,统计如表3-10所示。
表3-10 1950—2017年协调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

续表

资料来源:表中数据是由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得到的。协调发展度模型略。

图3-2 1950—2017年协调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趋势
3.2.4 实证结果讨论
(1)根据表3-10和图3-2,1950—2017年,我国协调发展水平与产业发展质量的协调度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大幅波动的趋势,即在0.7~1上下波动,存在时间方面典型的阶段性特征。而协调发展度在与协调度的变化趋势相似的基础上又有些不同,具体表现在1950—1985年的上下波动、1985—2005年呈下降趋势和2005—2017年呈上升趋势。协调度始终大于协调发展度,表明两系统之间的发展状态是趋于一致的,其相似性从相对较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2)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5年,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趋势一致,都处于波动阶段,而协调度相较于协调发展度的波动较大,且协调发展度的水平相较于其所在的整个时期的水平,处于较高的层次,即表明协调系统与产业发展系统之间的差异性不定,这种差异性的不定表现在两者的水平都处于较高层次的波动。第二阶段为1985—2005年,协调度呈现出由上下波动到下降的趋势,而协调发展度则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表明协调水平与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在增加,而这种差异性的增加表现在两者自身水平都在向变坏的趋势发展,即协调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发展的平衡性被打破。第三阶段为2005—2017年的恢复时期,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表明协调水平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差异性减小,这种差异性的减小表现在两者自身的水平都在变好,从而进一步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逐渐注重协调平衡发展。
(3)从协调发展的类型分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85年,属于产业发展滞后的失调类型,即产业发展不足对协调发展状况起主要影响作用。我国的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第二阶段为1985—2017年,属于协调发展滞后型的失调类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进而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在此协调渐进的阶段,其协调发展水平由低到高,主要表现为“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始实施,以及我国确定了区域经济发展路线图,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