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实战
- 安成飞 周玉刚
- 891字
- 2021-09-08 16:34:04
2.1 信息化推动
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论信息产业》一文中描绘了“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社会”的前景,预见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引起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并将人类社会推入“信息化社会”。1967年,日本政府的一个科学、技术、经济研究小组在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时,依照“工业化”概念正式提出了“信息化”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定义:信息化是向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社会——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由可触摸的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捉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而后该观点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我国,“信息化”一词的广泛使用是在实行改革开放、确立现代化目标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
关于信息化的表述,中国学术界和政府内部做过较长时间的研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信息化就是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
■ 信息化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
■ 信息化就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转变的过程。
1997年4月18~21日,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深圳召开,将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当前许多企业已经做了很多信息化项目,包括CRM、ERP、PLM、SCM、OA等。这些系统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不少收益,但是未能支持到车间生产层面。企业上游管理与车间生产之间没有数据的传递。
多数企业车间的执行过程是依靠纸质的报表、手工操作来实现上下游的沟通。这种方式非常低效,并且产生的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使企业在生产方面无法准确进行各项分析,做到精细化管理,让企业的效益打了折扣。
同时,在ERP应用过程中,无法将计划实时、准确地下达到车间,也无法实时、准确地获得车间生产的反馈,缺乏对生产的监控。为了把ERP计划与生产实时关联起来,MES作为桥梁应运而生了,它解决了企业信息化架构断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