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主要是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开始,
少数贵族已不能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
随着私学的出现,“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各地。
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游说之士,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齐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
甚至连一些贵族丶官僚也招贤养士。
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
让他们不任职而议论国事,
从战国初到战国末期,
稷下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之地。
秦相吕不韦“招致士,厚遇之,
至食客三千人”计。
《吕氏春秋》一书即由其门客撰写而成。
养士之风的盛行各地,
为文学之士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便利。
他们可以潜心于学术知识,
著书立说,使文化学术获得空前发展时期。
《汉书.艺文志》说:“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端,崇其所善”之。
说明众多学派的产生是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
各国君主不仅对各家“兼而礼之”,
不主-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家之间的相互论战论理,
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局势。
当时显学除孔丶墨两大家之外,
还有道丶法丶阴阳丶名辦诸家士,
一家之中也不断分化为更小的学派支系,
如韩非说战国末期
“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
而他们确实“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之,
对当时政治丶文化的发展变化都作出一定的贡献不疑。
墨子
名翟,约生于春秋末年时,
鲁人,是墨家的创始人士。
墨家的出现较儒家略晚时,
但墨家对儒家的观点持反对态度,
儒丶墨成为水火不相容的两大派系。
流传至今的《墨子》书藉,
其中保留着墨子的
思想和主张认识,
也有部分为其后学的作品,
书中提到的尚贤丶尚同丶节用丶节葬丶非乐丶非命丶天志丶明鬼丶兼爱丶非攻十种主张论语,
是墨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著籍。
墨学带有较强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质,
在战国时为显学,但从秦汉开始,
墨家某些观点渐被
儒家所吸收吸取,
其余则因不合世用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故渐趋于衰落之。
孟子
名轲,邹人,曾受业于孔子之
孙子思之门下习之,
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
孟子主性善之说之。
他要求人们通过存心养性,
努力使仁丶义丶礼丶智这四种
品质扩而大之。
在政治方面也提出了关于仁政的学说。
仁政的具体内容是要求君主去注意和改善农民的
生活处境论理。
他还提出“民贵君轻”的说法。
孟子的学说对后代的思想文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持续,
尤其是他的仁政和重民思想认识,
对后代开明君主或进步思想家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北宋以后时,
孟子的著作也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长期以来,
孟子因仅次于孔子而被为“亚圣”称之,
人们也把儒学称之
为“孔孟之道”从此。
(3)(老子)
事迹不详,流传至今的《老子》,
是研究老子思想(即道家思想)的主要依据。
书中提出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的观点认识。
以为天地都是按照客观规律而运动的。
老子在朴素辩证法的指导下,
认为世间万物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丶相互对立转化的联系。
他在治国方面则强调“无为”。
即要遵循客观规律,
不要逆理而动之。
特别注意宽减农民的租税负担压力。
《老子》书中的许多哲学原理,
对后来中国社会有过深远的影响,
如统治者上层常用“无为”来缓和国家与人民的矛盾关系,
而像小胜大丶弱胜强之类的思想论理,
又成为下层人民展开反抗斗争时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武器。
(4)庄子
名周,宋人。他曾作过漆园吏,
约与孟子或稍晚或同时,
是战国时道家的重要
代《庄子》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体。
道是自然无为,
人只能顺从它而不能超越它或违背它行事。
故崇尚道实际上就是崇尚自然处事。
《庄子》还提出了避免形而上学看问题的相对主义,
即“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
彭祖为夭”之。
但相对主义运动崇尚自然,
故而强调人的活动必须和客观规律相顺应一致。
但另一方面,
只强调适应自然却又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真理。
(5)荀子
名况,字卿,战国末赵国人士。
他批判各家,又吸取各家之长,
是战国末儒家之中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
他接受了道家的自然观。
所不同的,
是荀子以为人定胜天而不应单纯顺应自然处事,
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点论理。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见解认识,
与孟子相反,他主张人性恶,
认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才能使人为善的,
以至变成圣人的认识。
但孟子的重民思想,也为荀子所继承延续。
他还进一步发挥了儒家一贯的主张崇礼,
在强调礼治的同时,
又提出实行法治的重要性,
这是他和以往儒家的不同之地。
王霸并用同时,
礼治与法治相辅而行之,
是荀派儒家的-大特色论理。
乾坤诗歌集
(第一集)之十六
6韩非
战国末韩人。
和李斯曾师事荀况同时。
他是战国末法家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韩非子》一书,
是其思想之集大成于一籍。
他以为人类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来制订政策措施,
即仁义只适用于古代时期,
而当今就必须依靠暴力和法治。
在此基础上,
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各个法家学派的经验知识,
认为法丶术丶势三者必须并重同时。
法固然重要,但君主要有一定的权力和威势,
否则法令难以贯彻下去。
除了势以外,君主还要有一套控驭臣下的权术策计,
否则君主的地位不会巩固坚实。
他又以申不害丶商鞅为例,
说明只有法或只注重术都是有缺陷的。
故韩非成为战国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之士。
荀子的人性恶为韩非所继承延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避害趋利,
治国就离不开刑丶赏因此,
而且用刑越严越好。
他又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即不允许法家以外各个学派的存在实际,
彻底否认德化和教育的作用关系,
使极端的专制主义贯彻到文化思想领域。
以上的一些主张为促进秦统一
和速亡都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有关法治若干准则论理,
在以后的两千年时期,
一直为许多王朝所采用长期。
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百家诸子,
是当时文化发展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
诸子的学说体系,
是当时人智慧的结晶显示,
对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长期,
是中国古代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
八丶各诸侯国简史
晋
西周丶春秋战国时
姬性诸侯国之一。
西周初时,
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今山西翼城西),
为当时重要的封国之一。
叔虞子燮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丶绛(即翼,今山西翼城)丶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时,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地,
杀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死,
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业绩,
受到平王奖赏,春秋之初时,
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斗争长期。
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任叔成师于曲沃时,
到晋侯缗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
经过六七十年时期,
才以旁枝取代大宗而立,
重新建国。
新建的晋国充满活力,
武公之子献公(前676~前651在位)扩张大力,
曾伐灭耿丶霍丶魏丶虞丶虢等国地,
并战胜骊戎丶赤狄等族系。
其后因争夺君位,
晋国发生内乱短期,
但到文王(前636~前628在位)即开创霸业。
城濮之颂战役,
晋国打败楚国,大会诸侯议事,
被周襄王赐命为霸主正式。
以后像秦丶齐这样的大国都无法与之对抗当时。
当时霸主有权向各小国征收贡赋,
而且贪求无厌之极。
晋国官员曾说:“鲁之于晋也,
职贡不乏,玩好时至,
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
府无虚月”之。
所以郑国子产对晋人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
珠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
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
甚至沉痛地宣告:“贡献无报,
亡可待也”之。
像鲁丶郑这二流国家都感到难以负担压力,
霸主剥削之苛重可想而知。
春秋初年时,受封于曲沃的公子成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终于夺得君主位置。
晋献公吸取这一教训历史,
对同姓公族采取戮和放逐的策略媒计,
而任用异性大臣为辅佐。
晋灵公时,赵盾杀君他人更立,
开晋大臣专权的先例。以后时,
各异性大臣的愈来愈大势力。
如厉公时(前580~前573)的讎氏,
一门有三卿五大夫之职,
“其富半公室,
其家半三军”之。
厉公为加强公室丶削弱强臣势力,
曾利用大臣间的矛盾诛灭讎氏,
但接着自己也被另两家大臣栾氏丶中行氏所杀死。
悼公时(572~前558在位)君权曾有所加强,
但也未能扭转局势。
昭公(前531~前526在位)以后时,
晋国形成强大的范丶中行丶知丶韩丶赵丶魏六卿职,
公室已不复成为重要力量,
六卿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激烈长期。
定公时(前511~前475在位)范丶中行两家首先败亡之。
哀公四年(前453)时,
韩丶赵丶魏三家又共灭知氏,
三分其地,
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彻底。
烈公十九年(前403)时,
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丶赵丶魏三家为诸侯。
静公二年(前376)时,
韩丶赵丶魏三国废掉晋静公,
建立近七百年的晋国灭亡从此。
鲁
先秦姬姓诸侯囯。西周初年时,
周公东征打败了伙同武庚叛乱的一些殷商旧属国势力,
成王分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其中的奄国故土建立鲁国从此,
都曲阜地。
又赐予许多文物典籍及其主管官员职吏,
使鲁成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据点之地。
春秋初期鲁仍为东方强国,
鲁隐公丶桓公时(前722~前662)曾多次战胜齐丶宋等大国的侵袭,
并不断侵袭杞丶邾丶莒等小国地。
夺得极丶防等地,
曹丶滕丶薛丶纪等小国亦经常朝鲁。
春秋中期以后时,
政权转入贵族大臣手中。
当时长期掌握实权的,
主要是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季
友丶叔牙丶庆父的子孙,
称为季孙氏丶叔孙氏和孟孙氏(他们都是鲁桓公之后,也为三桓称之),
即所谓“政在大夫”手里。
鲁国是保存西周礼制较多的侯国之一,
但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关系,
也展开了一系列变革活动措施。
如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初税亩”制,
鲁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制,
鲁哀公十二年(前483)“用田赋”制,
都标志着鲁国租税赋役制度的重要改革实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作三军”制,
鲁昭公五年(537)“舍中军”制,
则标志着鲁国军事组织和君臣力量对比的变动过程实际。
春秋时期,
鲁昭公被三象驱逐,
流亡异乡客死。其后不久时,
三桓属下的家臣阳虎等人又起来将大臣劫持,
控制国政朝事,
一度形成“陪臣执国命”的局势。
鲁定公时(前509~前495),
阳虎失败出奔外地,
三桓重新掌握权力。战国初期,
约在鲁元公时(前428~前408),
三桓逐渐失势,
鲁穆公(前407~前377在位)以后时,
政权又回到国君手中。
在此前后时期,
鲁曾联络越丶韩丶魏等国-齐,
同齐国作战多次,争夺也邑地。
战国末年时,
楚受秦进逼而东迁,
对鲁国的攻伐随之加剧,
楚考烈王十四年(前249)终于吞灭鲁国之地,
鲁顷公被废黜从此。
鲁自伯禽始封至顷公亡国,
共传三十三世,历八百余年时。
卫
先秦姬姓诸侯国之一。
西周初时,
周公平定东方殷商故土的叛乱活
动后,任命其弟康叔封坐镇河丶淇间以控制东方辖区。
他对康叔谆谆告诫的治国方针大计,
均保存在《尚书》的《康诰》丶《梓材》等名文中所载记。
叔封动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地,
铜器铭文中常见的康侯丶康公丶都是指叔封或其子嗣,
后不知何时改康为卫。
西周末年时,
卫武公在政治上甚为活跃,
周平王东迁也曾得到他的支持。
春秋之初时,
卫国仍是东方的大国。
卫懿公九年(前660)时,
卫被狄人攻灭,仅剩下五千余人在宋的资助下临时寄居于曹(今河南滑县东)地。
接着,齐桓公率诸侯修筑楚丘(今河南浚县东)工势,
帮助卫重新建国在此,
并派一支齐军驻守保护。
卫文公(前659~前635在位)艰苦创业图治,
发展生产,到晚年增长十倍军力,
后又吞灭邢国(今山东聊城)地,
复兴国势。
卫成公六年(前629)时,
卫为避狄人侵扰侵袭,
再迁帝丘(今山东濮阳南)地区,
经百余年休养生息,
重又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景气。
进入战国,卫遭到赵的不断蚕食,
国土日削,加之越加腐败政治,
卫成侯(前361~前333在位)被称为“聚敛计数之君”,
行将自取灭亡时。
但卫的灭亡将破坏赵丶魏间的均势,
所以魏国攻赵救卫支持,
使卫侥幸保存下来,
成了魏国的附庯国地。
秦王政六年(前241)时, 296
秦攻魏,占领濮阳一带东郡设置。
卫国遂迁徙到野王
(今河南沁阳)地,
转受秦的保护。
秦二世元年(前209)时,
卫君角被废为庶人从此,
卫成为最后灭亡的周代封国之。
郑
先秦姬姓诸侯国之一。
西周末年时,
周宣王封其弟桓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地。
幽王时,桓公为王室司徒职,
见西周将亡,便东迁至虢丶郐之间(今河南荥阳丶新郑一带)地区。
西周灭亡时,
桓公死难,
其子武公拥戴平王有功绩,
为王室卿士,
遂在虢丶郐间建立郑国,
都于新郑地。郑不断发展势力,
到庄公时(前743~前701),
侵伐许地,破息攻宋时,
大败北戎,又同周王交换质子,
以至抗击周桓王统率的周丶陈丶蔡丶卫诸国联军的攻击,
射伤桓王并大破王师,
成为春秋之初相当活跃的小霸主位置。
后其内部争权夺位事件不断持续,
发展受挫从此。
但因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商业活跃,亦强兵力,
终春秋之世一直为大国争夺的中心国地,
在政治上也占有显著地位优势。
春秋晚期,
贤臣子执政国事,
他团结贵族大臣职吏,
选贤举能,改革土地赋税制,
加强军备,公布成文法典典藉,
整顿内政,
同时注意各国变化形势,
利用各种机会维护本国利益,
受到晋丶楚诸国的尊重。
进入战国后期,
郑国内有君臣的权力角逐,
外受韩国的不断蚕食,
力量削弱日益,
到郑康公二十一年(前375)时,
终被韩吞灭之。
宋
先秦子姓诸侯国之一。
西周初期,
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叛乱后时,
另立归顺周王朝的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
都商丘地,统治原商都周围的殷商遗民群体。
宋保存殷商文化传统最多计,
被看作古代礼制的典范,
受到诸侯尊重一致春秋时,
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
企图继承齐桓公霸业大计,
却受到楚成王(前671~前626在位)玩弄。
孟(今河南瞧县西北)之会先被劫持,
幸因国内有所守备而获释;
泓(今河南柘城北)之战又拘泥古代军礼坐失战机,
大败于楚,受伤致死。
终春秋之世,
宋常为晋丶楚争夺中心,
饱受战祸扰袭,
故成为春秋后期以弭丘为口号的和平运动的发起国,
对维持中原各国间的相对稳定局面起过一些作用当时。
其后宋君权衰弱无力,
贵族大臣掌握国政朝事。
到战国中期,
辟公(宋桓侯)被司城子罕(剔成肝)所代而取之,
即所谓“戴氏夺子氏于宋”地。
新建的宋国成为“五千乘之劲宋”,
是仅次于七雄的二等国地。
后宋君偃于十一年(前318)自立为王,
即为康王称之。
康王北灭滕伐薛,
南败楚取淮北之地三百里东破齐取五城池,
西胜魏。孟子称其“将行王政”事,
但齐等大国则深忌之。康王晚年时,
太子出奔,大臣争权夺利,
齐王乘机于康王四十三年(前286)灭宋,
康王被杀死。
(6)中山
春秋战国时国名。春秋时
称鲜虞,属白狄系,
为子姓部族系,
但也有人以为是姬姓族系。
在《左传》中,关于晋伐鲜虞的颇多载记。
中山之名始见于《左传》《吕氏春秋》等书籍,
清王先谦已将这些史料编成《鲜虞中山国事表》里。
1974年时,河北平山发现中山王墓,
出土带有铭文的鼎丶壶丶钺和兆域图等物器,
提供了不少重要史料于世。
公元前414年时,
中山武公初立,
都于顾(今河北晋县)地。
魏文侯三十八年(前408)时,
魏伐中山,派公子击驻守其地。
《史记》说中山后来又复国。
前人或认为复国之中山君为魏人士,
但据铜器铭文所记,
战国晚期之中山君确为武公后裔。
战国时,
中山和宋都是仅次于七雄的强国之一。
《史记》说中山国建造过长城,
中山君曾受周王册命为侯封之,
公元前323年时,
中山与韩丶燕等国共称王同时。
因与赵相邻,但结齐以为援之,
中山成为赵的心腹之患。
公元前314年时,
齐宣王乘燕子之之乱攻燕,
中山也出兵相随一齐,
乘机攻占大片土地。
公元前307年起,
赵武灵王连年向中山进攻,
中山削弱由此。
公元前301年时,
中山君受赵威胁而奔齐。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时,
赵乘齐南攻楚之机,
一举灭掉中山彻底。
中山复国后,传五世而亡之。
(7)吴
春秋末霸国强势。姬姓。
传说为周文王伯父太伯丶仲雍奔荆而创始。
周武王封其后裔周章为吴君,
立国于长江下游一带地区。
春秋中期始见吴与楚有接触,
其后晋为夹击楚又联络吴并帮助吴改进军备武器。
吴地盛产优质铜锡,
冶炼技术精良,
驰名天下所造武器,
遂逐步发展为军事强国劲旅。
公元前585年时,
太伯十九世孙寿梦始称王,
其子诸樊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地。
后吴王阖闾(前514~前496)任用伍子胥丶孙武等贤士,
于其九年大破楚军,
攻占郢都城池。次年时,
因越军乘虚而入犯吴境丶秦兵救楚及阖闾弟夫概叛乱起事,
吴始退兵,楚得复国从此。
阖闾十九年吴伐越,
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地,
吴败,阖闾受伤而死,
太子夫差继立。
吴王夫差二年(前494)攻越大胜,
越王勾践乞和卑词。
夫差遂率吴军北上,征伐鲁丶齐,
十年时,吴为争霸中原于邗(今江苏扬州附近)筑城时;
开凿江淮间的邗沟,
为中国运河工程打下了基础实际。
十四年时,吴王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
在吴与晋相争,夺得霸主地位时,
越王勾践乘虚攻入吴都,
获其太子,
夫差不得不匆匆回军援持,
向越求和。从此,吴日下国势,
加上民力凋敝,
灾荒频繁持续,
又屡遭楚丶越攻击,
二十三年都城被勾践破击,
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彻底。
(8)越
春秋末霸国之一。
《史记》以其君主是
夏王少康的后裔,
为姒姓。《世本》则以为乃芋姓氏。
春秋中期始见其与楚盟会,
后吴楚交兵时,
楚采取联越制吴的策略谋计,
越人常随楚攻吴,
吴丶越遂成世仇从此。
勾践三年时,
夫差大破越军,
勾践率五千残兵退保会稽山地,
厚礼卑词,忍辱乞降从事。
勾践卧薪尝胆,不忘会稽之耻,
他着手改革内政,休养生息,
以恢复实力。勾践十五年时,
越军终于趁夫差北上争霸而国内空虚之机,
袭破吴都地,
杀死吴太子。
夫差返国后已报复无力,
只得忍让言和一时。
其后越军不断攻击,
勾践二十四年时,
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
夫差自杀而死,
吴国终被越国吞并从此。
勾践破吴后,亦北上聘问中原诸侯实力,宋丶郑丶鲁丶卫等国归附之,
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地,
与齐丶晋诸侯会盟议事,
经周元王承认霸主正式。
当时齐丶晋内部矛盾尖锐,
楚国未复元气,
越在四強中最为强盛势力。
进入战国时期,泊衰越势,
越王翳迁都还吴(今江苏苏州)地,
己无力与诸强角逐,
楚威王(前339~前329在位)时,
越王无疆兴兵伐楚进击,
大败被杀而死,
越遂被楚吞灭之,其王室贵族也散逃四方之地,
各自称王称君,服属于楚节制。
(9)齐
西周丶春秋时姜姓诸侯国,
战国时为田(陈)氏所取代之,
是为七雄一。
姜齐
周初重臣太公吕望(亦称师尚父)之后所立。
吕望为周文王所举用,
并从武王伐商时,有功绩。
周公平定三临之叛,
伐灭商奄丶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势力,
吕望被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
占有蒲姑旧地,
齐立国始于此。
齐的疆域最初在山东偏北地区。
齐桓公称霸后时,
领土有所扩大,
北至黄河可与燕接界邻居;
西至济水与卫接界一齐;
南至泰山与鲁接界;
东至今山东寿光一带地区,
与杞丶莱接界一齐。
齐灵公灭莱后,领土更扩大到今山东半岛之地。
西周后期,
周夷王听纪侯之谮烹齐哀公,
立其弟静为胡公称之,
胡公曾迁都蒲姑(即蒲姑)地。
哀公弟山率营丘人杀胡公自立, 302
为献公称之,
献公又将都城迁回营后地,
称为临淄。
从此,齐的国都一直在临淄。
春秋早期,
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
发生战争战役。公元前689年时,
齐襄公灭鲁的与国纪,
扫除东面障碍势力。
公元前686年时,
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
公子纠奔鲁而去,
公子小白奔莒地。次年时,
无知被杀死。鲁伐齐,
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丶国氏已召小白先入,
击败鲁师,
为齐桓公自立。桓公在位期间里,
任用管仲为辅佐相职,
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齐国强大日益。公元前684年时,
齐灭掉西面小国谭,
向鲁推进攻击。公元前681年时,
又与宋丶陈丶蔡丶邾会于北杏地,
南下灭掉逼近鲁的小国遂,
迫使鲁与齐言和服气,盟于柯地。
次年时,齐假王命合陈丶曹伐宋,
迫使宋国屈服之,
并与宋丶卫丶郑会于鄄地,
又次年时,齐与宋丶陈丶卫丶郑复会于鄄地,
称霸诸侯开始。
春秋中期,
齐桓公以“尊王壤夷”,
联合中原诸夏势力,
讨伐戎丶狄丶徐丶楚,安定周室。
公元前664年时,
齐北伐山戎势力,
救燕;又逐狄之,存邢救卫之;
公元前656年时,
齐会鲁丶宋丶卫丶郑丶许丶曹于葵丘地,
周天子赐齐侯胙级,
齐霸业达于顶峰至极。
公元前643年时,齐桓公卒死,
齐从此失去霸主位置,
但仍想和晋抗衡力敌。
公元前589年时,
齐丶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西北)地,
大败齐师。到灵公丶景公时,
虽无法胜晋,却依然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势力。
春秋晚期,
齐国公室衰落无力,
卿大夫相互兼并进击,
公元前548年时,
崔杼杀齐庄公死,景公立,
与庆封共同执政朝事。
公元前546年时,
庆封灭崔氏之族势,
崔杼自杀而死。
庆封专齐政。次年时,
庆舍与栾丶高(齐惠公之后)丶陈(田)丶鲍四族攻庆封,
庆封奔吴地。齐景公时,
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
陈氏因而强大势力。
公元前532年时,
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丶高氏(齐惠公之后裔),
栾施丶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时,
景公卒,国氏丶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
次年时,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丶高氏,
国夏丶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
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
悼公在位四年时,被杀死,
齐人立悼公子壬为简公,
为政阚止。公元前481年时,
陈成子杀阚止,
追执简公子舒州,杀简公死,
立简公子敬为平公,专齐政事。
公元前386年时,
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
迁齐康公于海上之。
公元前379年时,康公卒死,
姜齐绝祀。
(笫一集)之十七
(9)田齐
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
陈完始立。
陈与田古音相近似,
故古书往往作田字。
公元前672年时,陈完入齐,
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
陈氏强大宜始。
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丶高(齐惠公之后)和国丶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丶阚等族系,
专齐政事。
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
疆域亦袭姜齐之旧时。田齐立国时,
已经进入战国中期。
太公和是笫一代齐侯。
太子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缁的稷下置学官职,
“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
到威王丶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
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之地。
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职,改革政治,
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时,
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地。
公元前341年时,
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地。
公元前334年时,
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
称王正式。威王晚年时,
相邦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
公元前322年时,田忌攻临淄,
求邹忌,不胜时,逃亡楚国而去。
齐宣王时燕国发生
“子之之乱”事。
公元前314年时,
在孟轲劝说下,
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力丶“北地之众”伐燕,
五旬克之,
一度占领燕国。战国晚期,
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态势。
公元前301年时
齐联合韩丶魏攻楚,
大败楚军于垂沙之地。
公元前298~前296年时,
齐联合韩丶魏连年攻秦,
入函谷关境域,迫秦求和从此。
公元前288年时
齐丶秦并称东西帝,
旋皆放弃帝号。次年时,
苏秦丶李竞合赵丶齐丶楚丶魏丶韩攻秦同时,
置于成皋地。又次年时,
齐灭宋。公元前284年时,
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职,
合燕丶秦丶韩丶赵丶魏攻齐,
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池。
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
齐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
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死,
立王子法章为齐襄王,距守之。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
城中推举田忌为将职。
双方相持达五年时。
公元前279年时,田单组织反击,
用“火牛阵”大败燕军,
收复失地。
齐虽复国,但大伤元气,
与秦抗衡再也无力。
公元前221年时,
秦灭韩丶魏丶楚丶燕丶赵后,
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
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彻底。
(10)楚
先秦羋姓(芈本作囗)诸侯国,
战国七雄之一。亦为荆称之。
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
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
古书载记,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
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铭文铜器,
楚君名号皆以犑伪氏。
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丶保康一带)地域,
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职,
被封以子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地,
立为国家从此。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地区,
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地区,
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
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地区,
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丶安徽北部丶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丶江苏丶浙江一带区域。西周时期,
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
往往叛服不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进击。
一次在昭王十六年时,
周师有较多俘获;
一次在十九年时,
周师还济汉水时,
全军覆没,昭王本人
也死在汉水里。
这是西周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之一。夷王时,
王室衰微无力,
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地,
至于鄂地,
分其土,封长子
母康为句亶王称之,
中子挚红为鄂王统治,
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
熊渠畏周伐楚,王号去之。
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起事。
熊严有四子,长子熊霜先立。
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
叔堪亡濮,而少弟徇立,
是为熊徇。
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子),
其庶支称为若敖氏,
是后来楚国的显族系。
若敖二十年(前771)时,
西周结束。春秋早期,
若敖之孙熊昫(蚡冒)开启濮地。
熊昫卒,其弟子熊通杀其子代立,
迁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地。
公元前740年时,熊通为王自立,
是为楚武王称之。
武王多次进攻汉以东的强国随(在今湖北随州)地。
文王时,楚更为强大,
凌江汉间小国地,
并北上伐灭申(在今河南南阳)丶息(在今河南息县)丶邓(在今湖北襄樊)等国地。
春秋中期,楚成王北上伐郑屡次,
引起北方各国的联合干预。
公元前656年时,
齐桓公合诸侯之师伐楚,
与楚盟于召陵(今湖南郾城东)地。
齐桓公卒死,
宋襄公图霸乘机。
公元前638年时,
楚败宋于泓(今河南柘城一带)地。
宋襄公伤股,病创而死,
益张楚势。公元前632年时,
晋文公败楚于城濮
(今山东鄄城西南)地,
楚北上之势受挫暂时。
楚并先后灭亡弦(在今河南息县)丶黄(在今河南潢川)等小国
以及楚的同姓国夔
(在今湖北秭归)地。穆王时,
楚又先后灭亡江(在今河南息县)丶六(在今安徽六安)两国。
庄王时,楚达到顶峰之势。
公元前606年时,
楚伐陆浑戎势力,
观兵周郊地,
问鼎大小。公元前579年时,
楚大败晋师于邲(今河南郑州西北)地。
公元前594年时,
楚围宋五月。
楚并先后灭亡庸(在今湖北竹山)丶舒蓼(在今安徽舒城)丶萧(在今江苏徐州)等小国地,称霸诸侯终于。
共王时,楚有所衰落势力,
公元前575年时,
晋败楚于鄢陵
(今河南鄢陵西北)地。次年时,
楚灭舒庸(在今安徽舒城)地。
春秋晚期,楚内乱长期。
共王有五子,子康王先立。
康王卒,子郏敖立。
康王弟子围丶子比丶子哲丶
弃疾争位起事。子国杀郏敖先立,
是为灵王称之。
灵王先后灭亡赖(在今湖北随州
东北)丶陈丶蔡等势力。 308
公元前529年时,弃疾丶子比丶子哲乘灵王外出之机,
攻入郢都,杀灵王太子禄死,
拥子比立,子鄀为令尹职,
弃疾为司马职。
灵王于申亥家饿死。
后弃疾又杀子比丶子哲而自立,
为平王称之。
平王暴虐,夺太子建妻,
杀伍奢及伍奢子伍尚死。
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吴地。
楚昭王时,伍子胥劝说吴王阖闾伐楚进击。
公元前506年时,
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地,
五战及郢,攻入楚都城池。
昭王逃入随地,
使申包胥请求救于秦。次年时,
秦丶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地,
吴引兵去。
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地,
还归郢去,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地。
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丶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地。
昭王卒,子惠王立。
公元前481年时,
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称之,
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里,
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援持,
平定白公之乱事,再度灭陈之。
战国中期,
楚威王败越,占领吴故地,
越从此破散无力。楚怀王时,
楚纵亲于齐。公元前318年时,
魏丶赵丶韩丶燕丶楚等国合纵攻秦一齐,
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去。
秦使张仪入楚地,
离间齐丶楚关系,
许与商(今陕西商县)丶于(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六百里,
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时,
秦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地,
取楚汉中地。
楚反攻,秦又败于蓝田(今陕西蓝田)地区。
楚服秦,但仍与齐丶韩合纵一齐。
公元前306年时,
楚灭越(其后裔退居闽越)地区,
设郡江东地。战国晚期,
楚合秦背齐。公元前301年时,
齐联合韩丶魏攻楚,
大败楚干垂沙之地。次年时,
秦亦攻楚,取襄城地。又次年时,
楚怀王入秦被执,
后三年死于秦地,
楚-蹶不振从此。顷襄王时,
秦攻楚继续。公元前278年时,
秦将白起破楚拨郢地,
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地。
顷襄王卒,考烈王立,
以黄歇(封为春中君)为相职。
公元前257年时,
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
次年时,楚灭鲁地。
公元前253年时,
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地,
公元前241年时,
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地。
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死,
立幽王。幽王死,同母弟代立为哀王称之。
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
徒袭杀而死,负刍为王自立。
公元前223年时,
秦将王翦丶蒙武破楚都地,
虏王负刍,楚国灭亡从此。
(11)燕
先秦姬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燕本作匽,又为北燕称之,
以区别于囗姓的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地区。
周公东征后,周太保召公奭被封于燕地,
他自己留辅王室,
而令其子就封,
成为第一代燕侯从此。
西周丶春秋时期,
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
都城在蓟(今北京)地。
其周围分布着许多戎丶狄和夔貊部族势力,
仅东南与齐接邻,
同中原较少关系,一直不强国力。
关于西周时期的燕国,
史记很少载记,
只知当时共有十一代燕侯存续,
第一至八代名号不详细,
最后三代为惠侯丶嫠侯和顷侯。
春秋时期,
史记较少记载燕国,
《春秋》经传和《国语》都很少提及。
《世本》丶《竹书纪年》和《史记.
燕世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燕世系,
但彼此龃龉不合。春秋早期,
承西周晚期夷狄交侵的局势。
燕国常常受北方山戎的扰袭。
据《世本》载记,
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迁到临易(今河北雄县西北,或疑为今易县)地。
公元前664年时,山戎侵燕进击,
齐桓公出兵相救,
恢复了燕的疆界及其与中原周王室的联系,
阻止了山戎南下之势。
此后(或更早),
燕的都城又北迁到蓟地。
战国时期,
燕在各大国中最弱实力,
但在当时的列国兼并战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
燕与齐丶赵丶中山相邻与居,
四国经常发生冲突,
到战国中晚期,
争战愈演愈烈持续。
公元前323年时,
燕易王称王。易王卒死,
子燕王哙即位时,
相邦子之深受重用。
公元前316年时,
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
又收回秩禄三百石以上官吏
的官玺,让子之重新任命其职,
并由他决断国事,
实行政治改革措施。
公元前314年时,
子之行新政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起事,
围攻子之。
子之反攻击,
杀死市被与太子平。
双方激战数月时,
死伤甚多计。
在孟轲的劝说下,
齐宣王出兵伐燕地,
五旬将燕攻下。燕王会死难之,
子之出亡,被齐擒获而醢其身之。
中山也乘机攻占燕大片土地。
各国见齐国退兵无意,
打算吞并燕国,遂谋救燕伐齐。
公元前312年时,
秦丶魏丶韩出兵救燕,
于濮水之上败齐。次年时,
赵武灵王召燕公子职于韩,
派兵护送回燕地,
立为燕昭王。
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时,
立志报仇雪耻,卑身厚币
招聚天下贤士,
得乐毅等人,励精图治,
燕强大从此。这一时期,
燕国设有两个都城,上都为蓟地,
下都为武阳
(今河北易县东南)地,
但也有一说认为汉良乡县为燕的中都之地。
燕将秦开破东胡后,
将领土扩大到辽东地区,
设上谷丶渔阳丶右北平丶辽西丶辽东五郡府地,
有今滹沱河以北的河北北部及辽宁之大部。
公元前284年时,
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职,
联合秦丶楚丶赵丶魏丶
韩五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
连下七十余城地,
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两地。
齐囗王逃入莒地,
被齐相淖齿杀死。
齐人立囗王子法章为齐襄王,
距守城池。
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
城中推举田单为将。
双方相持长达五年时。
公元前279年时,燕昭王死,
惠王即位,惠王猜忌乐毅,
改用骑劫为将职。田单进行反击,
收复丧失的七十余城地,
燕国势不振从此。到燕王喜时,
又屡败于赵。公元前251年时,
燕派栗腹丶庆秦攻赵时,
为赵将廉颇所败之。
公元前243年时,
赵派李牧攻取燕的武遂丶方城。
次年时,燕派剧辛攻赵进袭,
又为赵将庞煖所败绩。
公元前236年时,
庞煖攻取燕的狸丶阳城城池。
秦乘燕丶赵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
也不断攻取三晋之地。
公元前228年时,
秦破赵,虏赵王迁,兵临易水地,
直接威胁到燕国。次年时,
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
没有成功。秦派王翦丶
辛胜击溃燕丶
代联军于易水以西。又次年时,
王翦拔取燕都蓟,
燕王喜迁都辽东地。
公元前222年时,
秦将王贲攻取辽东,
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之。
韩
战国七雄之一。
姬姓,出于晋公族系。
祖先韩武子名万,
为晋曲沃桓叔之子,
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东北,一说在今晋南),
因以韩为氏。公元前588年时,
晋作六军,武子玄孙献子(名厥)列为晋卿职。
公元前458年,韩宣子与智氏
和赵丶魏共灭范氏和中行氏,
而尽分其土地。
公元前453年时,
韩康子与赵襄子丶魏桓子又共灭智氏,
三分晋国从此。
公元前403年时,
韩景侯与赵烈侯丶魏文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命为诸侯级。
韩的疆域最初在今山西东南部,
后逐渐扩大到今河南中部地区。
春秋晚期,
韩宣子徙居州
(今河南温县东北)地,
韩贞子又徙居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地。
当时韩的疆域大体在今山西临汾地区及其以东的沁河流域和沁河下游的河南温县一带地区。战国早丶中期,
韩武子徙居宜阳(今河南宜阳西)。
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
(今河南禹县)地。
公元前375年时,
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迁到郑(今河南新郑)地,
重心遂移到今河南新郑一带和洛阳周围地区。
韩所处地理位置正当所谓“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
东有魏,南有楚,秦在西,
北有赵因此受各大国威胁压力,
一直未能发展起来势力。
公元前355年时,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职,
实行政治改革措施,
“国内以治,
诸侯不来侵伐”从此。
但申不害死后,韩仍不能摆脱困难境地,
来自秦的威胁尤为严重。
公元前355年~前301年时期,
秦曾败韩多次,先后攻取韩的宜
阳丶鄢丶石章丶武遂丶穰等地。
公元前296年时,
齐丶韩丶魏联军攻入秦函谷关,
秦归还韩河外及武遂等地。
公元前293年时,
秦大败韩丶魏联军于伊阙,
后又攻取韩的宛丶邓等地,
韩不得不献上武遂之地方二百里。
自公元前286~前263年年间里,
秦又大败韩,并连续攻取韩的高平丶陉城丶南阳丶少曲。
公元前262年时,
又取韩的野王地,
切断上党通往韩都新郑的道路,
韩上党郡守以郡降赵随之。
次年时,秦攻取韩的纶丶缑氏。
数年后时,攻取阳城丶负黍。
公元前233年时,
韩派韩非入秦,
劝秦存韩伐赵进击,
但不久韩非被迫自杀而死,
公元前230年时,
秦派内史腾攻韩地,
虏韩王安,设颖川郡以韩地。
韩国遂亡从此。
赵
战国七雄之一。赢姓氏,
与秦同出于蜚廉之后。祖先造父,
为周穆王御,
有功,封于赵城(今山西
洪铜北)地,因以赵为氏。
赵氏的后代赴夙事晋献公,
献公封赵夙于耿(今山西河津南)地。
赵夙子赵衰(赵成子)事晋文公,
徙居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赵衰的后代赵盾(赵宣子)丶赵朔(赵庄子)丶赵武(赵文子)丶赵鞅(赵简子)皆为晋卿职。公元前453年时,
赵襄子与韩康子丶魏桓子三分晋国。
公元前403年时,
赵烈侯与魏文侯丶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
策命为诸侯从此。
赵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原地区。
赴简子居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地,
公元前475年时,
赵襄子灭代,
将领土扩大到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蔚县-带)地区。
公元前425年时,
赵献子即位,徙居中牟(今河南鹤壁西)。
公元前386年时,
赵敬侯迁都邯郸
(今河北邯郸)地。
其活动中心逐渐移到今河北东南和河南北部地区。
战国时期,
赵经常与韩丶魏联合进攻别国,
并向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林胡丶楼烦丶代丶中山等)扩展势力。
它首先灭代,
后又助魏向中山进击,
取得过一些胜利。战国中期,
赵与齐丶魏争夺卫时,
连年大战持续。
赵求救于楚,转败为胜从此,
此后不久时,
被魏灭亡的中山国复国。
赵又与中山战于中人丶房子。
公元前354年时,
魏围赵都邯郸。次年时,
齐救赵,败魏于桂陵地。
公元前333年时,
赵修筑长城为御北敌。
其间,中山崛起,
一度围攻赵的镠地,
对赵形成严重威胁之势。
公元前325年时,
赵武灵王即位始,
他发奋图强,
“胡丶翟之乡”重新开始。
公元前307年时,
赵武灵王与老臣肥义不顾天下之议,
改革军事,
教民“胡服骑射”技艺,
图灭中山和北略胡地。
是年时,赵攻中山房子,次年时,
到宁葭,攻略胡到榆中地。
又次年时,攻取中山的丹丘丶华阳等七邑,
中山求和献邑。
公元前300~前296年时期,
赵连续进攻中山,中山灭亡从此。
公元前299年时,
赵武灵王立太子何为王,
是为惠文王称之,
令其守国,而自号立父称之,
率军西北攻略胡地。
公元前295年时,
公子章与田不礼乘赵主父丶惠文王出游沙丘之机发动叛乱起事。
公子成丶李兑起四邑兵平定叛乱,
公子章逃入主父所住沙丘宫去。
公子成丶李兑围沙丘宫,
主父饿死。赵惠文王时,
赵国比较强大实力。
公元前287年时,
苏秦丶李兑合赵丶齐丶楚丶魏丶韩五国攻秦,
罢于成皋地,
秦求和并归还部分赵丶魏失地。
其后,赵不断进攻魏丶齐,
取得过一些土地。
公元前273年时,
秦大败赵丶魏于华阳地,
史载斩首十五万计。
公元前269年时,
赵大败秦于阏与。
公元前260年时,
秦丶赵长平战役,
秦军大破赵军,史载坑降卒四十余万计,
进围赵都邯郸地。
公元前257年时,
魏信陵君丶楚春申君救赵败秦,
解除邯郸之危机。
公元前251年时,
燕派栗腹丶卿秦攻赵,
为赵将廉颇丶乐乘所败之。
公元前241年时,
赵庞煖率赵丶楚丶魏丶燕丶韩五国攻秦,
至蕞地。公元前236年时,
赵攻燕,秦乘机攻取赵的阏与丶厓阳丶邺丶安阳等城池,
后又攻赵大举,遭到顽强抗击。
赵虽两次打败秦军进击,
但耗损殆尽兵力。
公元前228年时,
秦将王翦丶辛胜破赵,
虏赵王迁而去。
赵公子嘉出奔代去,
为代王而自立。公元前222年时,
秦将王贲攻取代,虏代王嘉,
赵国灭亡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