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译文纪实)
- (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 2462字
- 2021-09-23 16:46:05
*来自东京·港区单身老人的问卷调查
蔓延中的“老后破产”实况
在独居老人激增,无缘社会蔓延及孤独死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东京都港区先后于2004年与2011年分别开展了面向单身老人的问卷调查,目的是对单身老人的生活实态加以把握。
参与调查分析的明治学院大学河合克义教授结合在千叶、冲绳、山形等全国各地进行的相同调查中得到的经验分析认为:“孤身生活的老人只有养老金收入,因此,在经济方面的穷困比例较高。”(据港区2011年调查问卷)。
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仅有低于生活保护水平的收入,即处于“老后破产”状态的老人比例。因地区不同,物价水平等有异,生活保护费的标准并非全国统一,河合教授等人给出的港区标准线为年收入150万日元(区内单身人员生活保护费估算金额)。结果,处于150万日元水平线以下的,占比为31.9%。即从收入来看,三成以上的人濒临“老后破产”。但另一方面,年收入在400万以上的人又超过12.3%。河合教授等人分析,城市老人中“贫困层与富裕层”的“两极分化”现象正日益显著。
据河合教授介绍,在山形县农村开展同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年收入低于生活保护水平(结合山形县标准,年收入划线为120万日元)的,占比为54%以上。与港区调查相比,在地方农村,低于生活保护水平者占比高于城市,即农村的“老后破产”现象也已相当严重。
“即便养老金比较少,但如果有其他收入及存款等,就没什么困难吧。”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当然,有些65岁以上的独居老人仍在工作,但在问卷调查中,回答主要收入为“养老金”的却占到了56%以上。
有的人收入虽低于生活保护水平,但拥有土地、生命保险等资产,可即便是他们,因要用储蓄和存款填补生活费赤字,所以一旦积蓄花光,终有一天也会陷入“老后破产”。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单靠养老金收入无法生活的老人,只要有生病、受伤等“额外”支出,就会面临最终陷入“老年破产”的风险。
多数孤身生活的老人只有自己那份养老金作为依靠。今天,这样的状况正在蔓延,养老金收入低于生活保护水平,处于“老后破产”前夜的老人正急剧增长,这一现实令人无法坐视。
80%的人没有利用护理服务
问卷调查结果中,引人注目的还有另一个数字,就是利用护理服务的人口比重。所谓护理服务,是指请人帮忙打扫房间、洗衣服、入浴等的家政服务。若经济并不宽裕,不少人就负担不起护理费用。
就调查结果来看,对于“您在利用护理服务吗?”的设问,81.6%的人回答“没有”。这一数字中也包括“很健康,还不需要”的人,因此,不能说不利用的人都是“因为没钱”。但若参考前面提到的经济状况,因收入不足而无法接受护理服务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
就护理保险制度而言,即便缴纳了保险费,要利用这一服务也需要花钱。若是65岁以上的老人,原则上“负担一成”。负担的金额,因需要护理的程度而有差异。护理共分5级,由比较而言需要护理服务较少的“护理1级”,到以卧床者居多的“护理5级”,费用会随天数、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加重。若为“护理5级”,就需要家政人员每天都来了,其他还有纸尿布费、护理用床的租金等,再加上实际花的护理费用,有的人光花在护理方面的费用每月就在10万日元以上了。
并且,即便没接受护理服务,也需要按月缴纳护理保险,但不少人连这项开支都有困难。护理保险费虽因年收入及政府所在地不同而稍有差异,但大约为每月4 000——5 000日元。也有老人无力缴纳,一直在拖欠。若拖欠2年以上,为示以惩罚,护理服务费就不再是“负担一成”,而是“负担三成”了。对连保险费都无力缴纳的老人来说,要付3倍的服务费绝非易事。因经济并不宽裕而拖欠护理保险费,服务费用就会上涨,所以,最终结果就是无法使用护理保险了。
这样的人该如何救助,政府也非常头疼。护理保险费拖欠2年以上,需“负担三成”的护理服务费也支付不起,因而无法使用护理保险的老人,结果会怎样——因想采访这样的案例,有关人员就带我们去了都内一个幽静的住宅区。区内一角,有一所堆满垃圾的房子,里面住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患有痴呆症,日常生活无法自理。
老人家里到处都是垃圾,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衣服也没洗,连续几天都穿着同样的衣服。因为有自己的住宅,所以老人很难享受生活保护,政府也为此头疼得不得了。像这种情况,要是找不到亲人,相应支援该如何推进,其本人又难以作出决定,这就非常花时间了。
“现在还不要紧,花钱就浪费了。”因不舍得花钱,拒绝护理服务,勉强应付,等真正需要时却已是“想申请护理服务却无法申请了”,这样的案例正在接连发生。
今天,对任何人来说,孤身一人的晚年生活都已无法回避,享受不到必要的护理而陷入孤立状态,或许就是将来自己要面临的局面——养老金支付金额日益减少,“老后破产”问题避无可避,是与你我切身相关的问题。
一个人过年的老人们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另一个醒目的问题是,独居老人的“社会联系”非常薄弱。比如,“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请谁帮忙?”回答最多的是“孩子”,占39.8%;其次是“朋友、熟人”,占24.7%;继之是“兄弟姐妹”,占19.9%。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回答“没有可请之帮忙的人”的超过11.7%,即一成以上的人遇到困难却连个救助的人都没有。
对于“新年三天与谁一起度过(多选)”的设问,回答“三天谁都没见,一个人过”的占33.4%,即每3人中就有1个连一起庆祝新年的人都没有。今年有新闻说,便利店面向“独身者”的年糕畅销一时,这让人切实感觉到,这一倾向是越来越严重了。
而更为严重的是,收入越少的人,“社会联系”的丧失就越显著。经济越不宽裕,就越难在红白喜事等亲族活动、地区性聚会等当中露面。因为,维持“社会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钱的。
据统计,“孤身一人”过年的独居老人,仅港区就在2 000人以上。在便利店里,望着“独身者”年糕的专柜,不经意间,突然想象起了或许会把手伸过去的自己的晚年。无论是谁,对于不想去想的事,往往都会背过脸去——
“一个人过年,这有什么不好吗?”想象着自己的晚年,这样装一下硬汉。可是,当身体患病,当衰弱到手脚不听使唤时,还能这样说吗?孤孤单单,一个人过年,这就是我们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现实吧。
(1) 一张榻榻米的面积约为1.65 m2。
(2) 昭和元年为192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