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观乐史:人文视野下的中华礼乐文明
- 林大雄
- 10字
- 2021-09-03 16:29:04
探赜篇
礼乐文明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
宫长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兼秘书长。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宋敏、徐喜晨和金景芳三位先生学习中国古代史,专攻先秦史,并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8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李学勤先生。出站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先秦史、简帛学和国学的研究。先后参加国家、院所多项重大课题,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四部、译著一部,主编、参编著作三十余部。
非常高兴有这种机会,应林大雄教授的邀请,来共同交流。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我刚才和林教授交流,下次还要讲一个题目,要讲“国学与国学新思考”。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两个题目呢?因为今天研究音乐史也好,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好,应该对中国古代文明有整体的把握。所以我这一讲,重点是对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个学科本身宏观上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会开拓我们微观研究比如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的视野。下次的“国学与国学新思考”讲什么问题呢?就是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音乐史和音乐文化,它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作“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里面就包含了“乐”,所以过去李学勤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冠冕是易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包括什么?《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所以我想通过这两讲,一是从学科体系上,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整体的把握;二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新的理解和认识。我们所学专业不一样,我只能站在我所学的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我们互相交流。刚才我和林老师讨论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关系很密切,所以在这一讲,我就讲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但在正式讲这三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中国古代文明”是什么意思。可能大家觉得纳闷,“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嘛,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可能觉得很简单,但事实上并不简单,我们还是要把这个问题讲一下,可以称为破题吧。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严格地说,这是李学勤老师提出来的。我最近在给李老师做《李学勤谈国学》这本书,李老师提出一个看法:我们讲5000年文明,事实上,中华文明不止5000年。我们现在说5000多年,为什么说5000多年?安徽凌家滩遗址距今5 300年。从安徽凌家滩遗址来看,文明的一些条件它已经具备。中华文明不止5000年,而是5000多年。事实上,这段历史李学勤老师把它和古埃及年表做过比较,证明我们和古埃及基本上一样,四大文明基本差不多,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差不多。这里需要强调一个问题,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包括两河流域的亚述文明,这些文明后来在人类世界消失了。后世人研究这些文明,比如研究古埃及,就提出成立“埃及学”;研究两河流域,就提出“亚述学”的概念;研究希腊罗马,就提出“古典学”的概念。对这些文明的研究,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学科,形成了世界性的学问。中华文明的历史5000年没断,一直传到今天,就没有这么一个学科。过去讲四大文明古国,人家作为一种文明有一个专门研究的学科,恰恰没有中国古代文明这样一个学科,所以李学勤老师就说,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学科。李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后来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对此当然存在不同意见,我们这里不多说),然后是重写学术史,再然后就认为应该建立这么一个学科。埃及作为文明古国有埃及学,希腊罗马作为文明古国有古典学,两河流域有亚述学,中国有自己的文明,也应该有研究自己文明的学科,这个学科李老师觉得就应该叫“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他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作为一个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和埃及学、亚述学、古典学并列,但是现在这个学科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李老师一再呼吁。我今天之所以讲这个题目“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强调,中国古代文明本身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如何。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我们以改革开放为例,现在搞改革开放40年了,怎么过来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实践形成一定的理论,通过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其实人类的历史,包括我们自身做学问、研究课题都是这样,都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最近这几年,我们历史研究所的《中国史研究动态》和深圳大学、贵州大学等学校合作,每年召开“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展望”或者“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前沿”这样的专题研讨会。“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提出来,有其特别的意义,对我们回顾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有重要意义。习总书记讲弘扬传统文化,李学勤老师讲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站在世界文明的角度,我们应该有这么一个相应的学科。
“中国古代文明”其实就是先秦史。先秦史是什么意思?从广义上讲,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就叫先秦史。从狭义上讲,一般就是夏商周三代(包括春秋战国),往前再说一点,包括五帝时,甚至加上三皇在内,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段历史叫先秦史。汉朝文献当中“先秦”两个字的意思是秦朝早于汉朝,先于汉朝,所以叫先秦,所以汉朝人写东西说的“先秦”是相对秦朝而言的,但现在学术界就理解成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了。刚才我说先秦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秦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社会加上三皇五帝,这段历史就是先秦史,也就是我们说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有些人说应该叫“新先秦史”,有的人说干脆就叫“中国文明研究”,后来李学勤老师觉得,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提出来,还是叫“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比较好。我解释这么半天,就是想说我讲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就是先秦史。中国有先秦史,还有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后边还有很多,往下排。但是作为一个学科,这个概念大家没有提,忽略了。我们总是讲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讲完这个讲那个,在世界历史上众多文明古国中,中国5000年文明传下来,影响这么重大,但人家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唯独和我们这个文明相匹配的学科没有,所以李老师特别强调要建立“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样一个学科。李学勤老师说将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一定会成为一个学科,像埃及学、古典学、亚述学一样。我也是这样想,随着我们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各方面成长起来以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一定会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今天讲“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内涵与外延,第二个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表象与特征,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地位与影响。
我们考古学讲区系类型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北大苏秉琦教授建立的;还有“满天星斗说”,说中华文明就像满天星斗,比如有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等很多文化。过去讲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后来又以长江流域为中心,认为中华文明不是在一个地方产生的。我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过程当中,也在实践中体会出一套我称为“区域文化理论”的理论。这个区域文化理论当中就有我要讲的这三点:区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区域文化的表象和特征、区域文化的地位与影响。今天我用“区域文化理论”来谈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其实是要站在更大的视野,要站在人类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我们中国文明的内涵与外延、表象与特征、地位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