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观乐史:人文视野下的中华礼乐文明
- 林大雄
- 2402字
- 2021-09-03 16:29:04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表象和特征
第二个问题讲一下中国古代文明的表象和特征。刚才我说是用区域文化理论类型来讨论问题,我们讨论某个地方,今天往小里说,比如到中国,看看中国有长城,有兵马俑,当然秦始皇陵有地面遗址,还有地下遗址;到埃及,有狮身人面像,有金字塔;到希腊、罗马有神庙遗址,还有很多东西。这些东西是古代文明留下的地面遗迹。事实上,我们说到中国,说到某个省或某个地方,也有很多地面遗迹,这些地面遗迹是存在于地面的,我管它叫表象。
我们再延伸一下,地下的也可以算。地下挖出的东西也可以作为遗存遗迹,这是我强调的一点。这些遗存遗迹作为表象,比如说,讲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地表什么也没看到,不能说不可以,但是地表没有,地下挖出来也能证明。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讨论一个问题,说你这个地方有什么什么文明,更多是要通过考古发掘。比如发掘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证明它有那些遗存。这些遗存,我们统称为表象。但表象太多了,这些东西可能内容很多,很丰富,但是它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就叫特征。表象有很多,七个、八个、九个、十个都可以,但特征是具有共性的东西。表象更具有个性和特殊性,特征是共性、普遍性的东西,这就是表象和特征。看一个文明,我们不光看它的表象,还要找它的特征,个性更有特点,但特征是共性的东西,必须有。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表象和特征,就说到这里。
我们今天讲早期国家的形成,过去一般讲,按照世界史的观念,就讲三个要素。简单地说,第一,有没有文字;第二,有没有青铜器;第三,有没有礼仪性建筑。这是20世纪甚至更早之前由英国人提出来的,然后现在在日本讲。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我们中国人讨论问题说要跟国际接轨,文明体现在哪里?有没有这几个要素,有没有文字啊?有没有青铜器啊?有没有礼仪性建筑或礼乐器?我们刚才说的山西陶寺遗址,文字有了,青铜器也发现了,礼仪性建筑也有。按国际惯例,就算是文明了。后来发现一个问题,世界这几个文明,中国有玉器,玉器比较发达。中国古代墓葬中玉器特别多,这个大家都知道,而且玉器还不是一件两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大量出现。后来说,古代文明讲三个要素,中国还要加个玉器,就是四个要素了。
前年我到陕西韩城,那里有个梁带村,出土了西周晚期(距今差不多3000年)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墓。这个墓里出土了一件玉器,这个玉器叫玉猪龙。玉猪龙属于红山文化,这个东西和东北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那边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一模一样,一点不差。这是在梁带村西周诸侯国墓葬中挖出来的,这可不是说有人没什么事,偷着往里面扔一块儿,完了再挖出来,作假。这个确确实实是从这里挖出来的,这个玉器经测定距今5000年,而且可以肯定,它就是从红山文化过来的。你想,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时间上二者相距起码2000多年,甚至3000年,这个玉器作为很珍贵的东西放在墓里,这就能看出,玉器确实是中国文明的一个特点。说到这里,通过表象和特征,现在看考古发掘要讲中国古代文明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考古发掘挖不出一个国家来,挖不出中央档案,也挖不出一个国君来,它只能通过物化表象,从而折射出这个时期国家有没有产生。一看有文字了,有青铜器了,还有礼乐器了,或者说有大型的城市建筑了,从物质文化能折射出它是高度发达的文明,就可以认为国家产生了。我认为,我们这个评判标准,就是它的表象和特征。我今天要再多说一点,这个标准本身还有一定的欠缺。恩格斯讲过,国家产生有两个标志,其中一个是按地域划分国民。中国古代社会就没按地域划分国民,人们更多时候都是聚族而居,每个村都是一个家族。中国古代的国家,地域就没分开,所以我就想说这些东西是更物化性的东西,但这些物化性的东西并不能真正作为一个文明的标准。
标准是什么?我提出两种生产。这也是恩格斯讲的话,有人类社会以来,我们始终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社会生产。人类社会开始,从古到今,一定有社会生产,没社会生产,我们怎么活?还有一种生产,人类的自身生产,或者说种族繁衍。这两种生产应该作为评判人类文明的标准。我们今天讨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讲古代文明,更多时候大家都理解成国家是怎么产生的,国家产生就是文明了。但是从更大的层面来看,我们的文明评判标准应该按照两种生产理论来评判。
社会生产的标志是什么?是农业革命发生。这是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标志,没有农业革命发生,国家这些都无从谈起。有了农业,我们才能定居,生产生活才能出现,所以农业文明或农业革命一定是人类文明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事实上,全世界都一样,距今1万年前后农业革命发生。
人类自身的生产,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小视。人类社会早期有群婚,后来有对偶婚,再后来是一夫一妻制。事实上,人类自身生产还在发展。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社会的自身生产是由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这一点历史学上也好,考古学上也好,还是有一定依据的。族内婚有问题,近亲结婚后代容易出毛病。我们讲伏羲女娲的故事,距今8000年到1万年,它折射出一个什么问题?就是中国古代社会这个时期已经意识到了兄妹结婚不行,兄妹怎么能结婚呢?不应该结婚,但不结婚没有后代啊!但后来同族就不能再结婚了,要异姓结婚,就是族外婚。所以鲁国的国君相中了吴孟子,但吴国也是西周分封的太伯、仲虞的后代,他们都姓姬,所以鲁国大臣就说,国君啊,这吴孟子说什么也不能找,你这是同姓结婚。这一点今天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在人类的自身生产上,是飞跃性的进步,没有这一步,我们今天都不知道在哪里,一定得明白这个道理。
从考古学角度看,能不能看出来呢?社会生产考古学能看出来,从挖出的东西能看出来。人类自身生产,像聚落考古,也能看出来。夫妻墓葬也能折射出人类自身生产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平常所认为文明的标准,讲三个要素或四个要素,我觉得应该改一下,应该从人类两种生产理论来讨论。这样的话,我们评判它的表现和特征,就更能反映人类自身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以国家的形成来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