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西方视角的芒克辩论会

芒克辩论会是由加拿大金矿大亨彼得·芒克创立的奥莉娅基金设立的公共政策辩论会。这一辩论会每年在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伦多举办两次,首次辩论在2008年5月26日举行——这个时间点非常有意思,正好是2007—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深化的时候,也是全球化进程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刻。这一背景与当时美国正在进行的总统大选叠加。于是,芒克辩论会第一次亮相时选择的话题是,“如果一个共和党人主宰白宫,世界是不是会变得安全一些”。事实上,那次大选中,民主党人奥巴马获得349张选举人票,击败对手麦凯恩,以较大优势当选。当时,美国在共和党总统小布什的带领下,已陷入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多年。

从这个话题就可以看出,尽管芒克辩论会是一个由加拿大知名企业家赞助、位于加拿大的公共辩论会,但它的选题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首先,它的视野确实是全球性的,选题也尽量贴近全球化;其次,芒克辩论会喜欢使用西方的视角,尤其是美国的视角切入全球性话题。这一特点从一开始就牢牢根植于芒克辩论会中。

芒克先生本人在2018年3月28日因病去世,享年91岁。但他的这份公共遗产保留了下来。截至2020年初,芒克辩论会共举办了24次,共90人次参加了辩论,参加辩论的最高级别人士是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以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大批西方前政要、学术界、文化界人士获邀参加了芒克辩论会,其中参加次数最多的是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尼尔·弗格森、美籍印度裔记者兼作家法里德·扎卡里亚,各参加了4次。此外,克林顿时期的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保守派议员纽特·金里奇也参加过3次。有趣的是,为了营造比较尖锐的观点对立氛围,芒克辩论会对辩论双方的原始立场尽量设置为“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对决。除了金里奇这样的保守派政界人士外,芒克辩论会中也出现过史蒂夫·班农和约翰·博尔顿这样的极端保守人士。在2018年11月的芒克辩论会中,因为史蒂夫·班农的出场,许多评论者在芒克辩论会的相关推文下留言,说请来了一位“法西斯主义者”。不少人还到现场示威。

从芒克辩论会的人选设置来看,绝大多数入选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精英人士,真正的非西方人士非常少。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芒克辩论会之前只邀请过两次非西方人士参加辩论:2009年邀请了秘鲁和赞比亚的两位经济学家参与辩论,2011年邀请的则是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当时李稻葵教授与尼尔·弗格森搭档,对方辩友是基辛格和扎卡里亚,辩论的议题是:“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吗?”最终,基辛格与扎卡里亚以较大的优势赢得了那场辩论。

如果说芒克辩论会的人员遴选体现了非常明显的西方精英标准,其探讨的话题则发挥了西方语境中的“议程设置”作用。芒克辩论会选择了全球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具有影响力的主要话题进行辩论,其范围覆盖了民粹主义、气候变化、女权主义和世界秩序等内容。例如,2013年11月的辩论话题是“男人们是不是已经没用了”,2017年4月的辩论话题则是“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是否走到头了”。芒克辩论会还选择了大量的国别话题,其中有“是否应该孤立俄罗斯”“是否应该继续容忍伊朗发展核武器”“欧盟模式是否走到头了”“特朗普能否让美国再次伟大”等。

芒克辩论会通常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著名的罗伊·汤姆森音乐厅举行,现场会有近3000名观众。同时,辩论会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北美付费公共电视网络“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网”(C-SPAN)和芒克辩论会官网以及社交媒体直播,并获得加拿大最大的报纸《环球邮报》的媒体支持。辩论内容在事后还会结集成书,面向受众销售。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网在美国拥有约1亿用户,基本上覆盖全美国。这使芒克辩论会对整个北美乃至西方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而芒克辩论会所谈论的话题,通过辩论强化了其在精英界和普通人士中的存在和感知。

有着如此社会价值的芒克辩论会在设置上并非没有缺陷:它缺少真正的非西方视角。很少有非西方的精英参与话题辩论,这让芒克辩论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方精英们自说自话的阵地。例如,在谈论俄罗斯话题时,参加辩论的是一位拥有双重国籍的俄罗斯前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有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在谈论伊朗话题时,参加辩论的则是一位伊朗裔美国学者。很难说他们在本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作为一名全球化研究学者获邀参与芒克辩论会,和李稻葵教授作为经济学家获邀一样,是这个西方公共辩论平台难得展示的一次“政治正确”——他们愿意邀请一位看上去不在西方圈子里的“他者”参与辩论一个在西方受众心中已经高度类型化的话题。只要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不论胜负如何,这个机会是不能错过的。

但是,当时我还处在犹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