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用地指标紧张成为我国发展的瓶颈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长,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005年底全国建设用地面积319 224平方公里根据国土资源部的《土地分类》规定,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到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为58 500平方公里,即到2020年全国建设用地面积要控制在372 400平方公里以内。2006—2010年,国家批准建设用地面积将近23 456平方公里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7—2011》,2006—2010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面积为4 060平方公里、4 128平方公里、3 988平方公里、5 877平方公里和5 393平方公里。。规划期前5年的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已占到规划新增总量的40%左右,即2011—2020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只有35 044平方公里左右;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6》,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建设用地面积为38.59万平方公里,已超过2020年规划面积13 533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使得耕地不断受到侵占,2010年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21.79万平方公里,比2000年减少了83 375平方公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 301 317平方公里。。与此同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为了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2009年国土资源部(2018年已改为自然资源部)在全国开展了“保经济发展,保耕地红线”(简称“双保”)的行动,并于2010年正式实施“双保”工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3》,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耕地面积已增加到135.20万平方公里,但人均耕地面积仍较低。而且新增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的比例较高,2009—2016年耕地转为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为50%左右,其中2010年的比例最高,为52.96%(见图1-1)。

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阶段,城市建设、工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从城市建设用地来看,其面积从1999年的20 877.02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52 762.30平方公里。除了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有所下降,比2004年减少了1 144.45平方公里,其他年份都在增长,平均增长率为5.66%(见图1-2)。其中,工业用地对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9.12%,仅次于居住用地。

图1-1 2003—2010年中国建设用地耕地转用比例

数据来源:2010—2017年的《中国国土资源年鉴》。

图1-2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及增长率(1999—2016年)

数据来源:1999—2016年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1999—2016年,工业用地面积从4 653.90平方公里增加到10 525.24平方公里,其平均增长率为5.00%,略低于居住用地(约为5.40%)。工业用地面积的变化趋势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基本一致。1999—2004年,工业用地保持着持续增长,其中,2002年的增长速度最快,为13.01%;2005年,工业用地面积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4.33%,但之后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6—2009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7.67%,2010—2012年工业用地面积变化不大,2013年又开始缓慢增长,2013—2016年的平均年增长率为4.87%。

图1-3 中国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及增长率(1999—2016年)

数据来源:1999—2016年的《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来看,我国城市工业用地的比例过高。1999—2016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例维持在21%左右,2016年北京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比例为17.99%,天津为24.04%,上海为29.05%,广州为27.91%,苏州为28.08%;与国外大城市相比明显偏高,如1983年日本东京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例只占10%左右(东京都统计网,1983),1988年纽约的工业用地比例为7.5%,1974年伦敦的工业用地比例为4.69%,1996年巴黎的工业用地比例为8.0%(石忆邵,2010)。城市中工业用地比例过高导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交通用地、绿地、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偏低。

在耕地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城市中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居住用地等)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用地指标紧张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