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国医典藏系列(套装共8册)
- (汉)张仲景 (唐)孙思邈 (明)李时珍等原著 《图解经典》编辑部等编著
- 3588字
- 2024-12-02 20:12:28
卷八:运气
本卷以天文、气象、生物、物候、历法等多种学说来阐述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对生物、人体生命的影响,反映出“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整体观,突出了自然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各种节律,并对各年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情况进行了推测,据此确定预防疾病的措施。
篇七十一:邪客
失眠的治疗
本篇论述了失眠的原因是内脏受邪气干扰,叙述了手太阴经和厥阴经的本经腧穴位及其补正泻邪的刺法。指出心为五脏六腑的主宰,不能容邪,容邪则伤人。
失眠
黄帝向伯高问道:邪气侵犯人体之后,有时会令人不能安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伯高说:食物进入胃中,被消化后,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条通道。宗气积聚在胸中,从喉咙中流出,通过心肺,变为呼吸之气。营气分泌津液,注入经脉中,化为血液,营养四肢,又向内灌注于五脏六腑,与昼夜百刻的计数相应。卫气滑利彪悍,流动迅猛,它首先在四肢、分肉、皮肤之中运行;白天从足太阳膀胱经出发,而后在人体的阳分运行,夜间由足少阴肾经开始,而后在阴分运行,在五脏六腑之间不停地运行。若邪气滞留于五脏六腑,就会限制卫气,从而使卫气仅能保护体表,只能行于阳分而不能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在阳分中运行,就导致在表的阳气偏盛,使阳跷脉气充盛,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导致阴虚,所以人就不能闭目安睡。
黄帝说:说得好!应该怎样治疗这种病呢?伯高说:治疗它应采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方法,以求调和虚实,协调阴阳之气,畅通其通路,从而使厥逆的邪气被消除,令病人服半夏汤一剂,使阳通利,这样便能够安然入眠。
半夏汤的做法
黄帝说:非常好!这种方法就像疏通管道,清除淤塞,使经络通畅,阴阳调和!希望您能把半夏汤的成分、制法和服用方法告诉我。伯高说:半夏汤,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勺搅拌,待其沉淀澄清后,取上面的清水五升,用芦苇做燃料,用大火煮沸;而后放入秫米一升、剖开的半夏五块,再用芦苇火慢慢地煎熬,使之浓缩成一升半,去掉药渣;每次服一小杯,每日三次,然后逐次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刚产生疾病,服药后应立刻静卧,只要一出汗,病就会痊愈。即使得病时间较长,服三剂后也可以痊愈。
失眠的治疗
失眠的根本原因是内脏受邪气干扰,所以要用针法祛除邪气,再服用半夏汤就可以恢复睡眠。
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
黄帝问伯高:我希望听闻人体的四肢百节与自然界相应的道理。
伯高回答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人头圆足方,与天地相应;天空中有日月,人有双眼;地上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阴晴,人有喜怒哀乐;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干,人的手指有十;地有十二支,人的两足十趾和阴茎、睾丸相加,是十二;女子缺少两节,但能怀孕,也是十二;天有阴阳交感,人有夫妻相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个关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窝、膝窝;地面上有十二条大河流,人有十二条主要的经脉;地有泉水流动,人有卫气运行;地有丛生的百草,人有遍布的毫毛;天有昼夜,人有起卧;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关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树木成林,人有筋膜密布;地有城镇等人群会集的地方,人有肌肉隆起的部位;一年有十二个月,人体四肢有十二个大关节;大地有四季内寸草不生的荒地,人也有终身不能生育的人。以上都是人体与自然界相感应的道理。
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
人体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在古人看来,人体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一方面是数目上的抽象对应,例如地上的九州对应人的九窍、四季对应人的四肢、十天干对应人的十个手指等。另一方面是形象化的对应,例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窝、膝窝;地面上有十二条大河流,人有十二条主要的经脉;地有泉水流动,人有卫气运行;地有丛生的百草,人有遍布的毫毛;天有昼夜,人有起卧;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关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树木成林,人有筋膜密布;地有城镇等人群会集的地方,人有肌肉隆起的部位。
黄帝问岐伯:我希望听闻用针的技术、进针的原理、纵舍的道理,以及用手指拉开皮肤,开泄腠理而不伤皮肉的手法。还有经脉的曲折,运行的部位,以及其在经气流注的过程中,从何而出,到何而止,在哪里运行缓慢,在哪里运行迅疾,从哪里汇入,又从哪里进入六腑,所有这些经脉运行的情况,我都希望了解。另外,在经脉的别出之处,阳经是怎样从腧穴别出而入阴经,阴经又是怎样别出而入阳经的?它们是通过哪条道路而畅通的?我希望全部明白其中的道理。
手太阴经脉
岐伯说:您所提的问题,已经将针法的要理全部囊括于其中了。黄帝说:请您向我具体地阐述吧。岐伯说:手太阴经脉,从手大拇指的尖端出发,向内曲折沿赤白肉际,到达大拇指根节后部的太渊穴,经气流注于此而形成寸口部位的动脉,再向外曲折,向上行至本节下,又转而向内行走,和诸阴络在鱼际部会合,因为几条阴脉都于此输注,所以其脉气流动滑利,而后潜伏在壅骨之下,再向外曲折,在寸口部浮出并循经上行,到达肘内侧的大筋之下的尺泽穴,又向内曲折上行,通过上臂内侧进入腋下,向内曲行走入肺中。这就是手太阴肺经从胸至手的顺行路径。
心主手厥阴经,从手的中指尖端流出,曲折而向内,沿中指内侧向上运行,又流注于掌中,而后伏行在尺骨和横骨之间,再向外曲出于两筋的中间、腕关节骨肉交界处,其脉气流动滑利,在腕部上行二寸后,又曲折向外而行于两筋之间,向上抵达肘内侧,再注入小筋之下,流注于两骨的会合处,再向上注于胸中,向内结络于心脉。
为什么手少阴经无腧穴
黄帝说:为什么唯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岐伯说:手少阴心经是向内连通心脏的经脉。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又是精神的会合处,其脏坚固,外邪不得侵入。若邪气侵犯并损伤心脏,就会导致心脏受伤而神气散失,神气散失,人就会死亡。因此,凡是各种病邪侵犯心脏的,其邪气均在心包络上。包络,是心主之脉,能够代替心脏经受邪气,若取其腧穴,就可以用针刺治疗心病。因而唯独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
黄帝说:手少阴心经没有腧穴,它不会患病吗?岐伯说:其在外的手少阴经脉有病,而在内的心脏没有病,所以当其患病时,只取其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治疗。其余经脉的出入曲折与否,运行的缓急与否,都与手太阴、心主二脉的运行情况相似。所以当手少阴心经有病时,可取少阴本经的神门穴进行治疗,当病邪侵入心包时,当取心主本经的腧穴治疗,并应根据经气的虚实缓急,分别调治。邪气盛的用泻法,正气虚的用补法,这样使邪气得以消除,真气得以坚固,这是符合人的生理及自然变化规律的。
持针纵舍
黄帝说:持针纵舍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首先必须明确十二经的起止,皮肤的寒热,脉象的盛衰、滑涩。如果脉象滑利而盛大,表明病情日趋严重。如果脉象虚陷而细,表明病人患病已久。如果脉象洪大而涩,表明患有痛痹;如果表里俱伤,气血皆败,寸口脉和人迎脉表现大体一致,就说明病难治,不宜针刺。凡是胸腹和四肢还在发热的,是病邪没有消退所致,千万不可停止治疗;其热势已退的,表明邪气已去,病势已经痊愈。通过诊察病人的皮肤,可以察知肌肉的坚实和脆薄,脉象的大小、滑涩,皮肤的寒温、干燥及湿润;并观察眼目显现出的五色,以分辨五脏病变,判断病患的生或死;观察血络在外部反映出的色泽,可以诊知寒热痛痹等证。
针刺的操作
黄帝说:对于针刺治疗的操作和穴位的选取,我尚未得其精髓。岐伯说:持针的原则,必须要端正态度,平和心情。首先应了解病情的虚实,再确定如何施行缓急补泻的方法,用左手把握确定骨骼的位置,右手循穴用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肌肉突然收缩而裹针。用泻法时,必须垂直下针;用补法出针时,必须闭其针孔,并用辅助行针的手法,以导引其气,使邪气消散,真气得以坚守。
黄帝说:拉展皮肤,使腠理开泄的刺法,又是怎样操作的呢?岐伯说:用手按住分肉的穴位,在穴位正下方的皮肉处施针,用力轻微缓慢地进针,并保持针尖与皮肤垂直,这样做会使神气不致散乱,而邪气得以祛除。
八虚
黄帝问:人体的肘窝、腋窝、髋窝、膝窝是八个气血经常流注的部位,叫作“八虚”,通过它们,可诊察哪些疾病呢?岐伯回答说:八虚是五脏在体外的表现,能诊察五脏的病变。
黄帝说:具体应怎样诊察?岐伯说:如果肺与心有邪气,则邪气会随其经脉流注于两肘窝;如果肝有邪气,则邪气随其经脉流注于两腋窝;如果脾有邪气,则邪气随其经脉流注于两髀;如果肾有邪气,则邪气随其经脉流注于两腘。以上八虚,都是四肢关节屈伸的枢纽,是真气和血络游行的重要处所,因此邪气和恶血不能滞留在这里,一旦停留,就会损伤筋脉、骨节,使关节不得屈伸,以致发生拘挛。
针刺的技巧
医生施针前必须掌握经脉的知识,对病人仔细地诊察,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针刺效果。
脉象的观察
如果脉象滑利而盛大,表明病情日趋严重。如果脉象虚陷而细,表明病人患病已久。如果脉象大而涩,表明病人患有痛痹;如果表里俱伤,气血皆败,寸口脉和人迎脉表现大体一致,就说明病难治,不宜针刺。
针法的具体操作
用左手把握确定骨骼的位置,右手循穴用针,不可用力过猛,以防肌肉突然收缩而裹针。用泻法时,必须垂直下针;用补法出针时,必须闭其针孔,并用辅助行针的手法,以导引其气,使邪气消散,真气得以留存。
篇七十二:通天
阴阳五种类型的人
本篇将人分成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说明其体质、性格上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因人施治的法则。
阴阳五态之人
黄帝问少师:我听说人有阴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呢?少师说:天地之间,上下四方六合之内,一切事物都离不开“五”,人也不例外。人不仅仅分为阴和阳两类,言阴性、阳性人,只能谈其大概,是很难用言语说清楚的。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大意。贤人和圣人是否阴阳兼备,处事不偏不倚呢?
少师说:人大致可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外在形态不同,内在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也各有差异。
五种人的特点
黄帝说:可以讲讲他们的不同特点吗?
少师说:太阴型的人,性情贪婪而不仁义,表面谦虚而内心阴险,好索取而从不奉献,心机内藏而不显露于外,不识时务,惯于后发制人。
少阴型的人,贪小利而暗藏贼心,生性好忌妒,看到别人遭受损失,就幸灾乐祸,经常搞破坏伤害他人,见到别人有荣誉,便反感气愤,心怀忌妒,从不知恩图报。
太阳型的人,志大才疏,好说大话,喜欢表现自己,没有实际能力,喜好空谈,喜欢在公共场所表明雄心壮志,经常哗众取宠,做事不顾后果,自以为是,常意气用事,纵然屡遭失败,也不知悔改。
阴阳五态之人(一)
阴阳五态之人是根据阴阳禀赋和心理情性来划分的,治疗这五种人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太阴型的人 肤色黑,佯装谦虚,身体本来高大,却卑躬屈膝,故作低下姿态,吝啬,城府比较深。
治疗方法 体质多阴而少阳,其血液浓浊混沌,卫气运行滞涩,阴阳不调,筋缓而皮厚,如果不采用迅速泻其阴分的方法,就不能使其病情好转。
少阴型的人 外貌看似清高,实则鬼鬼祟祟,深藏害人之心,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向前俯身。
治疗方法 必须审察后再调治,否则极易造成血液脱失和经气败坏的疾病。因而,须详察阴阳盛衰的情况以进行调治。
太阳型的人 外表扬扬自得,骄傲自满,经常挺胸腆腹,极度高傲自负,妄自尊大。
治疗方法 必须谨慎地调治,切勿再泻其阴,只可单泻其阳。如果阳气过度耗损,就容易导致阳气外脱而使人发狂;如果阴阳都过度消耗,就会出现暴死或不知人事的情况。
少阳型的人,做事精细,自尊心很强,甚至达到了自负的程度,稍做小官便骄傲自满,好张扬,善交际,公关能力强,喜欢出头露面,不愿默默无闻。
阴阳平和的人,起居喜爱安闲,无所谓恐惧,也无所谓欣喜,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遇事不与人争,善于适应变化,地位高却很谦逊,靠说服而不是用压制的手段治人,具有很好的教化人心和治理社会的能力。
古代善用针灸的人,就是根据人的这五种形态来施治的,阴阳偏盛的用泻法,阴阳偏虚的用补法。
治疗方法
黄帝说:应当怎样治疗这五种形态的人呢?
少师说:太阴型的人,体质多阴而少阳,其阴血浓浊混沌,卫气运行滞涩,阴阳不调,筋缓而皮厚,如果不采用迅速泻其阴分的方法,就不能使其病情好转。
少阴型的人,阴多阳少,胃小肠大,导致六腑功能不协调,足阳明胃经的脉气衰弱,手太阳小肠经的脉气盛大,所以必须审察后再调治,否则极易造成血液脱失和经气败坏的疾病。因而,须详察阴阳盛衰的情况以进行调治。
太阳型的人,阳太多而阴少,必须谨慎地调治,切勿再泻其阴,只可单泻其阳。如果阳气过度耗损,就容易导致阳气外脱而使人发狂;如果阴阳都过度消耗,就会出现暴死或不知人事的情况。
少阳型的人,阳多而阴少,经脉小而络脉大,由于血脉深藏在中而气潜伏在外,所以治疗时应充实其阴经,而泻其阳络。如果单独泻其阳络太过,就会使其阳气快速衰竭而中气不足,病就很难治愈。
阴阳平和的人,阴阳之气相协调,血脉和顺,在治疗时,应谨慎地诊察其阴阳的变化、邪正的虚实、病患的容貌和仪表,再推断其脏腑、经脉、气血的有余或不足。凡邪气亢盛的,就用泻法;正气不足的,就用补法;如果没有明显的病症,就从本经取治。以上就是调和阴阳时,必须根据五种不同类型的人的特征加以施治。
黄帝说:假如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五种形态的人,忽然相遇,又不知道其平日的举止行为,应怎样区别呢?少师说:一般人是不具备这五种类型的人的特征的,所以这五种类型的人之中不包括“阴阳二十五人”。因为五态之人和一般人是不相同的。
五类人的区分
黄帝说:该怎样辨别这五种类型的人呢?少师说:太阴型的人,肤色极其阴沉黑暗,佯装谦虚,身体本来高大,可是却卑躬屈膝,故作低下姿态,而并非真有佝偻病;少阴型的人,外貌看似清高,实则鬼鬼祟祟,深藏害人之心,站立时躁动不安,走路时向前俯身;太阳型的人,外表扬扬自得,骄傲自满,经常挺胸腆腹,极度高傲自负,妄自尊大;少阳型的人,站立时喜欢向后仰头,行走时身体摇摆不定,常常双手反挽在背后;阴阳平和的人,雍容稳重,从容不迫,态度谦逊公正,待人和颜悦色,目光慈祥和善,言行举止条理分明而不错乱,被称为“有德行的人”。
阴阳五态之人(二)
少阳型的人 站立时喜欢向后仰头,行走时身体摇摆不定,常常双手反挽在背后。
治疗方法 由于血脉深藏在中而气潜伏在外,所以治疗时应充实其阴经,而泻其阳络。如果单独泻其阳络太过,就会促使其阳气快速衰竭而中气不足,病就很难治愈。
阴阳平和的人 雍容稳重,从容不迫,态度谦逊公正,待人和颜悦色,目光慈祥和善,言行举止条理分明而不错乱,被称为“有德行的人”。
治疗方法 凡邪气亢盛的,就用泻法;正气不足的,就用补法;如果没有明显的病症,就从本经取治。
篇七十三:官能
针刺之前的准备
本篇说明针刺之前必须注意人体的阴阳、左右、上下、表里、顺逆等,了解疾病的寒热和虚实,以此确定针灸补泻的治法。
针刺知识的总结
黄帝对岐伯说:我听您讲了很多关于九针的知识,多到不可胜数,我将其归纳整理,而成为一个系统的纲纪。我讲给您听,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就请指出,以便加以改正,使之长久流传,并使后人免受疾病的危害。要传授给能担当大道的人,而不能随便传给不可靠的人。岐伯再拜稽首说:让我来恭听圣王之道吧。
黄帝说:针刺治病的道理在于,必须知道五脏六腑行气所在的部位,区别其阴阳表里,以知其气血的多少、脉气在周身运行的逆顺情况,及气血出入交会的腧穴,而后才能根据病情做出适当的治疗。
还应懂得如何排解郁结,知道补虚泻实的手法,以及各经经气上下交通的腧穴,更要明确认识经脉在人体内相连接的通路,审察疾病所在的部位,诊察病人感受风雨侵犯的部位及原因,掌握腧脉运行的路径,并要严谨地调理气机,明确经脉循行的线路以及左右支络相交会的部位。
病情的诊断
如果病人患有寒热相争的疾病,就应调和阴阳;如果患有虚实难辨的疾病,就应明确诊断,以使其通调平治;如果患左右不相协调的疾病,就应用缪刺法,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只有明确了病情的顺逆特征,才能预知顺者可治,逆者不可治;如果脏腑阴阳不偏而能协和,就能判断其疾病起色之时。推究疾病产生的本末,观察其寒热的变化,懂得病邪侵入、转化的部位,针刺治疗时就不会发生危险。如果能了解九针的不同性能,那么就全面掌握了针刺的技能。
明白手足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范围,就可以恰当地运用慢快的补泻针法,通晓经脉运行的屈伸出入。人体的阴阳两个方面,与五行相合。五脏六腑,配属于阴阳五行,也各有功能。四时八节的风,都有阴阳之分,各自从一定的部位侵犯人体,都会在面部的一定部位显现出不同的色泽。五脏六腑的病变,可以通过观察疼痛部位,结合面部显现的颜色,来判断其寒湿属性和病经所在。
取穴与针刺
审察皮肤的寒温滑涩,就能了解病邪所在的部位。横膈膜上为心肺,属阳;下为肝脾肾,属阴,所以审察膈的上下,就可推知病气的所在。先掌握经脉循行的路径,再施针,并根据具体病情,正确地取穴治疗。治疗正气不足的虚证,用针宜少而进针要慢,刺到一定深度后,应长时间留针,使正气徐徐入内。如果高热在上半身,就当推热下行,使下和于阴。如果高热在下,就应引热上行,以使邪气排出体外。治疗时要分先后,先痛的应当先治,寒邪在表的,应当留针以补阳,助阳以胜寒;寒邪入里的,应当取合穴以泻寒;凡病有不宜用针刺的,应改用灸法治疗;上部气不足的,应“推而扬之”,使其气充盛;下部气不足的,应“积而从之”,采用留针法,使正气充实其下;阴阳都虚的,当用灸法治疗;寒气厥而上逆,导致阳气大虚,或者骨侧的肌肉下陷,或者寒冷感已经超过两膝的,就应当取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并用灸法治疗;阴络所过之处,寒邪侵入而滞留在内的,或寒邪由络脉深入内脏的,当用针推散其寒邪;对于经脉下陷的,应当用灸法治疗;对于脉络坚实凝结的,也应当用艾灸治疗。如果不知道病痛所在的确切部位,就应当灸阳跷脉的申脉穴和阴跷脉的照海穴,男子取阳跷,女子取阴跷;如果男子取阴跷,女子取阳跷,就是犯了治疗上的错误,这是良医所忌讳的。掌握了上述道理,用针的道理也就完备了。
《子午流注针经》针法图
用针刺治疗疾病,有相应的章法和原则,必须要上观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下察四时节气的正常与否,以避免邪气的侵袭。只有了解了天时的宜忌,才能谈论针治的意义。还要明白手足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的主治范围,才可以恰当地运用补泻针法。
用针刺治疗疾病,必然有相应的章法和原则。上观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下察四时节气的正常与否,以避免邪气的侵袭。注意观察百姓,审察其虚实之证,千万不要触犯病邪。遇到风雨灾害,遭受天灾或饥荒时,假如医生不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使病情加重。所以只有了解了天时的宜忌,才能谈论针治的意义;要继承古人的成就,并在现在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只有仔细观察微妙广大的大道,才可以通晓明辨变化无穷的疾病。医术低劣的医生不注意这些道理,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很重视它。如果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就会认为名医是借助神力进行医治。
针刺的手法
邪气伤害人体,发病时会战栗,身体振动。正邪伤害人体,发病时仅面色有轻微的改变,身体并无异样,此时邪气似有似无,若存若亡,症状非常不明显,也不易把握病人的确切病情。
日本内经学会藏
在本篇里,作者直抒胸臆,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写作目的。由于关于针刺的知识纷繁复杂,其中也有不少谬误,作者将其归纳整理,使之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长久流传,使后人免受疾病的危害。这些理论只可以传授给能担当大道的人,不能随便传给不可靠的人。
所以医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根据脉气的变化进行治疗;而医术低劣的医生,只有在疾病形成后,才知道该如何治疗,这样会导致病人形体衰败。所以医生在用针时,必须要知道脉气运行的部位,再守候其出入的门户,审时度势,掌握调理气机的方法,该补还是该泻,手法上应快还是应慢,以及如何取穴等,都有一定的法度。如用泻法,则须采用圆活流利的手法,逼近病处并捻转针身,如此,就能使正气得以流通。快进针,慢出针,从而引导邪气外出。进针时,针尖应迎着经气的运行方向;出针时,要摇大针孔,以使邪气快速外泄。如用补法,则手法必须沉稳,精神从容恬静,首先按摩皮肤,令病人舒缓,看准穴位,用左手按引,使周围平展,以引动经气;右手推循着皮肤,轻轻地捻转,慢慢入针。刺入时,针身必须端正,施术者要静心安神,耐心地等候气至。气至后要稍微留针,待经气流通后,应马上出针,随即在穴位皮肤上揉按,掩闭针孔,使真气仅留存于内而不外泄。总之,用针的关键,在于专注神志。”
医术的传授
雷公问黄帝:《针论》说:针刺理论,遇到合适的人才可传授,不合适的人就不能传授。那么,你怎样判断合适与否呢?黄帝说: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在治疗实践中观察他的品德和能力,就可以判断他是否合适。
雷公说:我想听闻各观其能而分别用之的道理。黄帝说: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让他辨别五色;听觉敏锐的人,可以让他分辨声音;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人,可以让他传达言论;言语徐缓、行动安静、心细手巧的人,可以让他使用针灸,以调理气血的顺逆,观察阴阳的盛衰,从事处方配药的细致工作;举止柔和、心平气和的人,可以让他做按摩导引,以运行气血的方法进行治疗;生性好忌妒,口舌恶毒且轻视别人的人,可以让他唾痈肿、咒邪病;手足生硬狠毒,常常损坏器物的人,可以让他按摩积聚,解除痹痛。如此依据每个人的具体才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才能顺利施行各种治疗方法,并将其推行下去,名声才会流传开来。如果用人不当,不仅不能成功,还会埋没夫子的名声。“遇到合适的人,才能传授给他,不遇到合适的人就不能轻易传授”,就是这个道理。判断人是否手狠,可以让他按压乌龟,把乌龟放在器皿下,让他用手按在器皿上,每天按一次。手狠的人按五十天,乌龟就会死;而手不狠的人,即使按五十天,乌龟依旧活着。
医术的传授
医术要传授给合适的人才,而判断合适与否,需要根据每一个人的特点,在治疗实践中观察他的品德和能力。
色诊师
眼睛明亮的人,可以让他辨别五色。
药剂师
言语徐缓、行动安静、心细手巧的人,可以让他学习针灸,以调理气血的顺逆,观察阴阳的盛衰,从事处方配药的细致工作。
按摩师
举止柔和、心平气和的人,可以让他学习按摩导引,以运行气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篇七十四:论疾诊尺
尺肤的利用
本篇阐述从尺肤部位的滑涩、大小、寒热等不同变化推知疾病的虚实、寒热、表里、上下的方法。另外,也论述了妇科病和小儿病的诊断方法。
尺肤的诊察
黄帝向岐伯问道:我不想通过望色、切脉,而只想通过查看手肘、手腕,利用诊察尺肤的方法来诊断病情,从外在表现而得知内在病因,那么该怎样诊察尺肤呢?岐伯说:仔细诊察尺肤的紧急或迟缓、高大或瘦削、滑利或晦涩,肌肉的坚实与脆弱,就能确定疾病了。
如果病人的眼泡微微浮肿,就像刚刚睡醒的样子,颈部人迎脉搏动有力,时常咳嗽,用手按压患者的手足背部,会凹陷不起,具备以上条件的,就是风水肤胀的证候。
尺肤表面滑润而有光泽的,是风病;尺肤肌肉松弛软弱,而且身体倦怠、四肢懈惰的,是不易治愈的寒热虚劳病;尺肤滞涩而不润滑的,是风痹;尺肤粗糙不滋润,就像干枯的鱼鳞的,是脾土虚衰、水饮不化的溢饮病;尺肤灼热,且脉盛大而躁动不安的,是温病;若脉盛大而滑利的,是将祛除病邪、治愈疾病的征兆;尺肤冷,脉象细小而无力的,是泄泻或气虚病;尺肤热而灼手,且先热后寒的,是寒热病的证候;尺肤先寒冷,但久按之后又发热的,也是寒热病的征兆。
如果只是肘部皮肤发热,就表明主腰以上的部位发热;如果只是手部皮肤发热,就表明主腰以下的部位发热。这是肘部与腰上相应,手部与腰下相应的缘故。如果肘关节前皮肤发热,就表明胸前两侧发热;如果肘关节后部发热,就表明主肩背部发热;如果手臂中部发热,就说明腰腹部发热;如果肘后缘以下三四寸的部位发热,说明肠中有虫;如果掌心发热,说明腹中发热;如果掌心发凉,说明腹中发冷;如果手鱼际部白肉有青色的血脉,就表明胃中有寒;如果尺肤灼热且人迎脉盛大,是热证,当主失血;如果尺肤坚大,人迎脉反而很小,就表明其气虚,假若再伴有烦闷症状,并且日趋严重的,就会在短时间内致人死亡。
眼睛的诊察
眼睛发红,说明病在心;眼睛见白色,病在肺;眼睛见青色,病在肝;眼睛见黄色,病在脾;眼睛见黑色,病在肾;如果眼睛见黄色并杂有他色,以致不能分辨的,则病在胸中。
诊察眼睛时,眼中赤色络脉从上向下延伸的,说明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从下向上延伸的,说明病在足阳明胃经;从目外眦向内延伸的,说明病在足少阳胆经。
诊察寒热往来的病证时,如果病人眼中有赤色络脉自上而下贯穿瞳孔的,见一条赤脉的,一年就死;有一条半赤脉的,一年半就死;有两条赤脉的,两年就死;有两条半赤脉的,两年半死;有三条赤脉的,三年就死。
诊察龋齿疼痛时,按压交叉环绕于口周边的阳明脉,有病变的部位必定单独发热,病在左侧的左边热,病在右侧的右边热,病在上的上热,病在下的下热。
诊察血脉时,如果皮肤上有很多红色血脉的,是热证;多青色血脉的,是痛证;多黑色血脉的,是久痹;若有很多赤、青、黑色血脉的,是寒热病。出现身体疼痛、肤色发黄、牙垢色黄、指甲也泛黄的,是患有黄疸病。如果出现嗜卧、小便黄赤、脉象弱小而晦涩、不思饮食的症状,就是危险的征兆。
如果有些病人,其腕部的寸口脉与颈部人迎脉的搏动力量相等,浮沉表现又相一致,那么就说明其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
如果掌后尺骨侧凹陷部位的神门穴,搏动明显增强的,是怀孕的征象。
婴儿患病时,如果其头发蓬乱且向上竖起,是不治之症;如果耳部络脉色青而隆起,是抽搐、腹痛的病证;如果大便呈青绿色且有乳瓣,是患有脾胃虚寒、完谷不化的飧泄病,加之脉细小无力,手足冰冷,则很难治愈;假如脉象细小,手足温热,就是容易治愈的飧泄病。
四季变化引发的疾病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是:阴盛至极则转变为阳,阳盛至极则转变为阴。这是因为阴主寒,而阳主热,所以寒过盛就会转变为热,热过盛就会转变为寒。因而寒能生热,热也能生寒,这是阴阳变化的规律。所以,如果在冬季被寒所伤而未发病,到春天就会引发温热病;如果在春季被风所伤而未发病,到夏天就引发痢疾病;如果在夏季被暑气所伤而未发病,到秋天就会引发疟疾;如果在秋季被湿邪所伤,到冬天就容易咳嗽。这就是感受风邪后,依照春、夏、秋、冬的四时变化引发的各种疾病。”
根据尺肤诊断疾病
仔细诊察尺肤的急缓、大小、滑利或晦涩,肌肉的坚实与脆弱,就能确定是哪种疾病。
篇七十五:刺节真邪
五节刺法的介绍
本篇论述了五节刺法的取穴及其治疗的针法,也说明了刺无邪的作用、刺法及其病理,详述了正气、真气与邪气的关系。
五节刺法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刺法有五节,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道:刺法中的五节,一叫“振埃”、二叫“发蒙”、三叫“去爪”、四叫“彻衣”、五叫“解惑”。黄帝说:您所说的五节刺法,我尚未明白其中的道理。岐伯说:所谓振埃的刺法,就是针刺外经,是用来治疗阳病的;所谓发蒙的刺法,就是针刺六腑的腧穴,是用来治疗六腑的疾病的;所谓去爪的刺法,就是针刺关节支络;所谓彻衣的刺法,就是遍刺六腑的别络;解惑的刺法,就是明了阴阳变化,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其相互变化,以求阴阳相对平和,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振埃
黄帝说:先生说五节刺法中的振埃,是用针刺外经,用来治疗阳病的,我不太懂得其中的意思,请您详细地解释一下。岐伯说:振埃的刺法,就是治疗阳气上逆,导致胸部胀满,以致气喘吁吁,要抬肩、瞪眼睛才能呼吸等病症的,或者胸气上逆,导致病患气喘吁吁,只能坐而不能平卧,害怕尘土和烟熏,一遇烟尘就会加重病势,使得咽喉噎塞,呼吸不利而有窒息感。治疗这种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其收效比振落尘埃还要快,因而称之为“振埃法”。黄帝说:您讲得非常好!治疗时,应取什么穴位呢?岐伯说: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容穴。
黄帝说:如果病人咳嗽气逆,气机不得伸展,言语困难且胸部疼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取穴呢?岐伯说:取任脉的廉泉穴。
黄帝说:针刺这两个穴位时,有什么规定吗?岐伯说:针刺天容穴时,进针不要超过一寸。针刺廉泉穴时,血脉通了就要停止针刺。黄帝说:很好!
发蒙
黄帝说:五节刺法中的发蒙,我尚未明白其中的含义。发蒙的刺法,是治疗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见物体的疾病的,先生说用这个刺法刺六腑的腧穴,以治疗腑病,那么,针刺哪个腧穴能产生这样的作用呢?我想听闻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你问得妙极了。这正是针刺中的最高技术,要心领神会,很难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清楚。发蒙的意思,就是说其疗效比启蒙发聩还要快。
黄帝说:您说得太好了!下面您详细地讲讲吧。岐伯说:用这种刺法治疗疾病,时间必须选在中午,要对手太阳小肠经的听宫穴进行针刺,使针感传达到瞳孔,并将针气的声响传到耳朵,这就是针刺腑腧的作用。
黄帝说:非常好!怎样才能使耳朵听到声音呢?岐伯说:针刺听宫穴时,用手紧紧捏住两个鼻孔,并迅速闭口,同时努腹鼓气,促使气上走入耳目,这样就会使耳朵听到针刺的响声。
黄帝说:很好!这真是于无形之中,控制针感的传布;不必用眼睛看,就能收到明显的疗效。真是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啊!
去爪
黄帝说:五节刺法中的去爪法,先生说是要用针刺关节支络,我希望详细地听听。岐伯说:腰脊是人体较大的关节。下肢和足胫部,是人体行走和站立时的主要器官和支撑。阴茎、睾丸是身体中的枢机,是精液外泄的通道,也是津液输出的路径。如果饮食不节制,喜怒过度,就会引起津液内溢并积存在阴囊内,导致水道闭而不通,阴囊水肿日益增大,限制人的俯仰、行动,甚至不能行走。这是有水积存在内,上不能通畅气机,下不能排出小便所致。治疗这种病,要用铍针放水。治疗此种外形显露、不能藏匿、不能遮蔽的阴囊水肿病,就好像剪去多余的指甲一样,所以叫“去爪”。黄帝说:太好了!
五节刺法
这五种刺法都有一个非常形象化的名字,疗效都比较显著。
振埃
振埃的刺法,用来治疗阳气上逆导致的胸部胀满,以致气喘吁吁,呼吸不顺,有窒息感。
去爪
去爪法是要针刺关节支络,并用铍针放水,治疗外形显露的阴囊水肿病。
发蒙
发蒙的刺法,是治疗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见物体这类疾病的,用这个刺法刺六腑的腧穴,以治疗腑病。
彻衣
彻衣法治疗的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导致的病证,内热与外热相搏。
解惑
解惑法是要通晓调和阴阳的方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虚实相互转移变化。
彻衣
黄帝说:五节刺法中的彻衣法,先生说是刺诸阳经的奇穴,并没有固定的部位,我愿意听闻您更详细的讲解。岐伯说:这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所导致的病证。如果人体内阴气不足,就会引起内热;如果阳气有余,就会产生外热。内热与外热相搏,就像怀抱炭火一样热,因此,害怕接近衣物等棉帛制品,更不愿让人靠近自己的身体,甚至因怕热而不敢坐席。这是腠理闭塞,汗不得出,热邪无法外散导致的,通常会引发舌焦、唇枯、咽喉干燥、肌肉枯瘦,只想饮水,不计较饮食好坏的病症。
黄帝说:对于这种病,应怎样取穴治疗呢?岐伯说:首先取手太阴肺经的天府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分别针刺三次,再刺膀胱经的中膂俞以泻热邪。然后补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经,使病人出汗,待热退汗液减少,病就好了,其见效之速,比脱掉衣服还要快,因而叫作“彻衣”。黄帝说:讲得太好了!
解惑
黄帝说:五节刺法中的解惑法,先生说要通晓调和阴阳的方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虚实相互转移变化,那么怎样才能解除迷惑呢?岐伯说:人体一旦得了中风偏枯之类的疾病,就会使血脉偏虚。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有余,时常感到身体左右轻重不对称,既不能倾斜反侧,也不能辗转俯卧,更严重的会出现神志模糊,以致无法分辨东南西北的症状,还会出现忽轻忽重、反复多变、颠倒无常的现象,比一般神志迷惑的病更严重。黄帝说:很对!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应当泻去有余的邪气,补充不足的正气,使阴阳协调,用这种方法治病,其效果比解除迷惑还要快捷。黄帝说:非常好!我要把这些理论记录下来,藏在灵兰之室,很好地保存起来,决不敢轻易将其泄露出去。
怎么治疗五邪
黄帝说:我听说有刺五邪法,何谓五邪呢?岐伯说:病有痈邪,有实邪,有虚邪,有热邪,有寒邪,合称为“五邪”。
黄帝说:那么,如何用针刺法治疗五邪呢?
岐伯说:针刺五邪的方法,一般有五条。痹热病,应消去其痹热;对肿聚不散的病,应使其消散;对寒痹,应当劝其阳热以温行血气;对于体虚的病人,应当补益阳气,以使其强壮;对于邪气盛大的病人,必须祛除其邪气。我下面将给您讲解具体的方法。
痛邪
凡是刺痈邪,不可在病势初期的时候,迎其锐势妄用铍针排脓,而应当耐心调治,这样在痈毒化脓前就可治愈;如病患部位已化脓,就应改换不同的方法进行针刺,使邪毒不能固定聚集在一定的部位,从而达到消散邪毒的目的。所以无论阳经还是阴经发生痈肿,都要取本经的腧穴进行治疗。
实邪
凡是刺大邪,也就是实邪,要采用泻法,逐渐泻去有余的邪气,从而使邪势渐趋衰弱。治疗时,为了开通正气运行的通路,就要针刺出邪气,这样肌肉就亲附致密,待邪气泻去后,肌肉腠理就会恢复功能。因为实邪多在三阳,所以应刺诸阳经分肉间的穴位。
虚邪
凡是小邪,也就是虚邪,多分布在分肉间。其针刺方法是,必须壮大其真气,补充不足的正气,从而使邪气不能为害。还要观察邪气的所在,在邪气未深入时,迎而夺之,这样就能聚拢远近的真气,从而使正气充足,邪气也就不得入侵了。治疗时,针刺不要太过,因为这样会损伤正气,所以刺小穴时,应针刺分肉间的穴位。
热邪
凡是刺热邪,就要使邪气散于人体外,让身体变凉,在热邪排出后,不再发热,疾病也就被治愈了。针刺时,应当用疏泄的手法,为邪气疏通道路,开辟门户,使邪气得出,病就可以痊愈。
五邪的刺法
五邪包括痈邪、实邪、虚邪、热邪和寒邪,需要采用不同的针刺策略。
《太平圣惠方》
宋 王怀隐等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
这部医学巨著广泛收集了宋代以前的针方、医药方书及民间验方,内容丰富。该书首先阐明了诊断脉法,其次叙述了治疗法则,然后按类分述各科病证的病因、病理、方药,是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医书。《太平圣惠方》不仅对中国医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传至国外。
寒邪
凡是刺寒邪,应逐日温养正气,采用徐进疾出法,得气后迅速出针。出针后,应当按揉针孔,使其快速闭合,以防真气外散。这样可使神气恢复正常,精气逐渐变得旺盛,从而调和虚实,真气也就被封存于体内了。
黄帝说:针刺五邪,选用什么针具比较合适呢?岐伯说:刺痈邪用铍针,刺大邪用锋针,刺小邪用员利针,刺热邪用镵针,刺寒邪用毫针。
解结
我再谈谈关于解结的理论。人与天地相适应,与四季气候的变化相符。依据人与天地相参的道理,才能够谈论解结。只有下面有水湿之处,上面才会生长芦苇、菖蒲之类的东西。根据这个道理,观察人体外形的强弱,就可以知道体内气血的多少。而阴阳的变化,就是寒暑的变化。在酷暑季节,因为地面的水分被蒸发而上升,转化为云雨,所以草木根茎的水分就减少了。
体温与针刺
而人体由于受热气的熏蒸,也会使阳气浮现在外,从而导致皮肤弛缓,腠理开泄,血气衰弱减少,汗液被大量地排出,致使皮肤柔滑湿润。在天气寒冷之时,大地冻结,水结成冰,人体的阳气也就潜伏在体内,此时人体皮肤紧密,腠理闭合,汗液不出,血气强盛,肌肉坚紧而涩。在严寒之下,即使是善于游水行舟的人,也不能在冰封的冰面上往来;善于开垦土地的人,也不易凿开冰冻的土地;同样,善于用针的人,也不能治愈四肢厥逆的病证。
只是血脉因寒冷而凝结,坚聚如冰冻,往来不顺畅,不能使它立即柔软,所以行舟游水的人,只有等到天气转暖,冰冻融化后才能在水上行舟或游水,大地也只有在解冻后才能挖凿。出于同样的道理,人体的血脉,只有在阳气运行,血脉疏通之后,才可以用针。所以在治疗厥逆时,必须先用温熨的方法,以调和经脉,在两掌、两腋、两肘、两脚、项、脊等关节交会处熨灸,使血脉恢复正常运行。再观察病情,如果脉气运行滑润流畅,是卫气浮于体表,可用针刺法使其恢复;如果脉象坚实紧密,可用破坚散结的办法,等待厥逆之气下行以后,才可停针。凡是用针刺治疗邪气凝聚的方法,就是解结。
解结的针刺方法
用针治病,关键在于调节气机,由于人气来源于水谷,水谷之气首先积聚在胃中。从胃中化生的营气和卫气运行在一定的通路中,留存于胸中的宗气为气海,向下运行的部分又流注于气街穴,其上行的部位进入呼吸道中,所以当足部厥逆时,宗气就不能自气街沿足阳明胃经下行,从而导致脉中的血液凝滞而停留。如果不先采用艾灸调和气血,就不能取穴针刺。所以用针治病,必须先查看其经络的虚实,再用手循行切按,弹动其经脉,寻找到应指而搏动的部位,就取穴针刺。如果六经经脉调和,身体就会健康,即使有病,也能自我治愈。如果某一经脉上实下虚,经气不通,必定是横络的壅盛之气侵犯正经,使经气不通畅所致,治疗时,应找出疾病所在的部位,再使用泻法针刺,这就是解结的针刺方法。
腰以上寒冷而腰以下发热的,先针刺项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要长时间留针,针刺后还要温熨项部和肩胛部,使得热气上下相合,才能止针,这就是“推而上之”法。如果人体腰以上发热而腰以下寒冷的,当观察在下部经络上下陷的虚脉,再取穴针刺,使阳气下行而后止针,这是“引而下之”的针刺法。
凡是遍体高热,热极发狂时就会出现妄见、妄闻、妄言等症状的,应查看足阳明胃经及其络脉的虚实情况,再取穴针刺治疗。虚的用补法,有瘀血而属实证的用泻法。令病人仰卧,医者在病人的头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夹按病人颈部的动脉,夹持时间要长一些,还应用卷而按切的手法,向下推至缺盆,一再重复上述动作,直到热退才止,这就是所谓的“推而散之”的方法。
黄帝说:有一条经脉上发生几十种病症的,或成痈,或疼痛,或恶寒,或发热,或发痒,或成痹痛,或麻木不仁,证候表现很多,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岐伯说:这些都是病邪所致。
气的三种类型
黄帝说:我听说气有三种类型,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那么,什么叫“真气”?岐伯说:所谓真气,就是禀受于先天的精气,与后天的谷气相结合,以充养全身。所谓正气,又叫“正风”,是指与季节相适应的正常气候,产生于符合季节的时令,不是实风,也不是虚风。所谓邪气,又称为“虚风”,是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人体的贼风,其中伤人体深陷,且不能自行消散。而正风中伤人体,部位比较表浅,与人体的真气接触后,就能自行消散。因为正风来势较柔弱,不能战胜体内的真气,所以就自行消散了。
寒气与热气
天气的寒与热影响着人的皮肤,也影响着针刺的效果。
虚邪贼风侵犯人体,就会使人出现寒战、畏冷、毫毛竖起、腠理开泄等症状。如果邪气深入,以致侵害骨骼,就会形成骨痹;搏结于筋,就会形成痉挛;搏结于脉中,就会使血脉闭塞不通,而转变为痈;搏结于腠肉,就与卫气相搏,阳盛时出现热象,阴盛时就会出现寒象。
邪气如何侵犯全身
由于寒邪偏盛,就会迫使真气离开,从而使身体虚弱,体虚则阳气不足,身体就会呈现出虚寒的症状。如果搏结于皮肤之间,与卫气相搏而发散于外,使得腠理开泄,从而导致毫毛动摇、脱落;如果邪气在肌腠间往来运行,就会使皮肤发痒;如果邪气留滞而不消散,就会形成痹证;如果卫气滞涩而不通畅,就会出现麻木不仁的症状。
若虚邪贼风侵犯身体一侧,且侵犯部位较深,积存居于营卫二气之中,如果营卫稍衰,真气就会消散,而使邪气单独停留于内,就会引起半身不遂。若邪气留在浅表部位,就会导致血脉不和,从而引起半身疼痛的症状。
如果虚邪侵犯人体部位较深,使寒与热相互搏结,并且长久停留在体内而不去,那么,寒胜于热时,就会出现骨节疼痛、肌肉枯萎的病症;而热胜于寒时,肌肉就会腐烂,进而化脓,更严重的会向内发展而伤及骨骼,从而导致骨骼被侵蚀,而成为“骨蚀”;如果疾病发生在筋上,就会使筋屈曲而不得伸展,邪气久留其中,从而形成筋瘤;如果邪气聚集并归于内,卫气也留而不复出,致使津液久留,在肠胃中与邪气相合,就会形成肠瘤,如果发展较慢,要在几年后才能形成,用手触按,其肠瘤质地柔软;如果邪气聚集而归于内,就会导致津液停留不运行,如果这时再被邪气伤害,就会逐渐加重气血凝结的程度,连续地积聚就会形成癔瘤,用手按压,有坚硬感;如邪气聚集并停留在深层的骨部,邪气就会侵袭骨部而致病,其聚集的病位逐日增大,从而形成骨瘤;如果邪气聚集在肌肉而气归于内,邪气停留不去,受内热时,就转化为脓,无热时就成为肉瘤的疾病。凡是由邪气导致的疾病,其发病部位不固定,但都有各自的名称。
篇七十六:卫气行
卫气运行的周期
本篇说明了卫气在人体经脉日夜运行的五十周期,并与天时地理、时间空间及古代的漏刻相配合,并阐述了根据卫气在人体内运行的时刻来针灸的方法。
卫气的运行呼应着天象
黄帝问岐伯:我想听闻卫气的运行、出入及会合的情况。岐伯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一日有十二个时辰,子居北方,午居南方,成直线为经;卯居东方,酉居西方,成横线为纬。周天共有二十八星宿,分别位于东、南、西、北方向。而天空中每一个方向各有七个星宿。房宿在东方,昴宿在西方,两者相连为纬;虚宿在北方,张宿在南方,两者相连为经。因此,从东方的房宿,经过南方,再到西方的毕宿,属于阳;从西方的昴宿,经过北方,而到东方的心宿,属于阴。阳主白天,阴主夜间。所以卫气的运行,一日一夜当中,在全身运行五十个周次,白天行于阳分二十五周,夜晚行于阴分二十五周,并环绕运行于五脏之间。
循行线路
由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因此在黎明,早上四五点钟的时候,卫气在阴分已运行了二十五个周次,出于目,当眼睛睁开之时,卫气就开始从目内眦上行至头部,并沿着项后足太阳膀胱经下行,再沿着背部向下,循行手太阳经,下行至手小指外侧的少泽穴。其中散行的一条,从目外眦别出,向下沿着手太阳小肠经运行,下行至手的小拇指的外侧之端。另一条散行的,从目外眦别出,沿着足少阳胆经下行,到足的小拇趾和第四趾间,再向上沿手少阳三焦经之分,下行到手的小拇指和无名指间的关冲穴。其中另行的上行至耳前,合于颔部经脉,注入足阳明胃经而后下行,抵达足背,进入小拇趾的中间。还有另一条散行的分支,从耳下沿手阳明大肠经下行,进入手大拇指、食指之间的商阳穴,再进入手掌间。其运行到足部的卫气,注入足心,又从内踝行出,从足少阴肾经行至阴分,沿着足少阴经分出的阴脉向上行,再上行以合于目,交会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是卫气运行的一周。
卫气运行时间的计算
当白天太阳运行一舍,即一星宿的时间时,卫气在人身运行一又十分之八周;当白日运行二舍时,卫气在人身运行了三又十分之六周;白日运行三宿时,卫气在人身运行了五又十分之四周;白日运行四宿,卫气在人身运行了七又十分之二周;白日运行五宿,卫气在人身运行了九周;白日运行六宿,卫气在人身运行了十又十分之八周;白日运行七宿,卫气在人身运行了十二又十分之六周;白日运行十四宿,卫气在人身运行了二十五又十分之二周。此时,卫气运行于阳已到达终点,由白天转入夜间,卫气也由阳分进入阴分。刚进入阴分时,卫气从足少阴肾经流注于肾脏,再由肾脏注入心脏,又由心脏进入肺脏,再从肺脏到达肝脏,又由肝脏注入脾脏,最后从脾脏再注到肾脏,正是一周的运转。所以,夜间太阳运行一舍的时间,卫气在人身的阴分也运行一又十分之八周,和在阳分运行二十五周相同。卫气出于目内眦而进入阳分。阴分阳分一天一夜,卫气本应运行五十周,可是按照每宿卫气运行一又十分之八周来计算,卫气共运行五十周又十分之四,行于阳分的多出十分之二周,同样,行于阴分的也多出十分之二周,因而,人们睡和醒的时间,存在早晚的差异,这是余数不尽的缘故。
根据卫气的运行施针
黄帝说:卫气在人身当中,上下循行往来的时间不同,怎样才能等待恰当的时机施针呢?
伯高说:根据太阴阳的时分多少的不同,昼夜有长短的差异,春夏秋冬四季,也有一定的分界。因而昼夜长短也存在一定的条理,可以将日出时间作为纲纪,以夜尽昼出为开始,作为卫气行于阳分的开始。以铜壶滴漏来计时,一昼夜的水漏下一百刻,二十五刻恰好是半个白昼的度数,是阳分五十阴分五十多一半的度数,而卫气就是按照这个时间而运行不止的。到了日落时分,白昼结束,根据日出日入时间的度数,来确定昼与夜的分野,再根据昼夜长短来判断卫气的出入情况,作为针刺候气的准绳,来给人治病。针刺时,要谨慎地等待其气的到来,然后再下针,只有这样,疾病才可如期而愈。
卫气的循行
若失去了时机,则任何疾病都难以治愈。所以对于实证,要迎其气之来而针刺,是泻法;对于虚证,要随其气之后而针刺,是补法。这就是邪气运行的盛衰去留,诊候疾病的虚实而针刺的道理。所以谨慎地等候并观察气的所在,然后进行针刺,就叫作“逢时”。病在三阳经的,必须诊候气在阳分时才可针刺;病在三阴经,必须诊候气在阴分时才可针刺。
通过铜壶滴漏估算卫气位置
从平旦开始,铜壶滴漏水下一刻的时间(约十四分二十四秒),卫气在手足太阳经中运行;水下二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中运行;水下三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中运行;水下四刻,卫气在足少阴肾经中运行;水下五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中运行;水下六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中运行;水下七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中运行;水下八刻,卫气在足少阴肾经中运行;水下九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中运行;水下十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中运行;水下十一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中运行;水下十二刻,卫气在足少阴肾经中运行;水下十三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中运行;水下十四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中运行;水下十五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中运行;水下十六刻,卫气在足少阴肾经中运行;水下十七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中运行;水下十八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中运行;水下十九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中运行;水下二十刻,卫气在足少阴肾经中运行;水下二十一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中运行;水下二十二刻,卫气在手足少阳经中运行;水下二十三刻,卫气在手足阳明经中运行;水下二十四刻,卫气在足少阴肾经中运行;水下二十五刻,卫气在手足太阳经中运行,这是半日中卫气运行于全身的度数。
卫气的运行规律
从房宿到毕宿,水下五十刻,日行半个周天,是白昼;从昴宿到心宿,水下五十刻,又运转半个周天,是黑夜。两者相合,就为一整周天,每运转一宿,水就会下三又七分之四刻的时间。《大要》说,“通常日行每到上一宿刚过,下一宿刚开始时,卫气恰好运行在手足太阳经。”因而,在日行一宿的时间里,卫气遍行了三阳经和阴分的足少阴肾经,卫气总是这样永不停息地运行着,与自然规律相呼应。卫气的运行,虽然度量起来有些复杂,但却是有条不紊的,当它周而复始,经过一昼一夜,铜壶滴漏水下百刻的时候,人的卫气也恰好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
判断卫气的所在
掌握卫气的运行规律对于施针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络相法》附铜人图
清 俞培林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卫气就运行在这纷繁复杂的经脉之间,虽然看起来眼花缭乱,但是循行规律还是有条不紊的。卫气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运行着,呼应着昼夜的更替。
了解卫气循行规律的意义
了解了卫气的循行路线,再结合铜壶滴漏显示的时间,就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卫气运行的位置。这对于有些虚实疾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实证,要迎其气之来而针刺,用泻法;对于虚证,是随其气之后而针刺,用补法。针刺的时辰也有讲究,病在三阳经的,必须等卫气在阳分时才可针刺;病在三阴经的,必须等卫气在阴分时才可针刺。
篇七十七:九宫八风
虚风对人体的影响
本篇以太一、北辰、玉帝之尊位为中心,论述了天文、气象、地理、方位、实风、虚风对人体的影响。
节气的交替
太一北极星、紫微星座、至尊玉皇大帝之位,是测定方位的中心,北斗七星围绕它旋转,是标定方向的指针,每年自东向西依次运行,从冬至开始,斗柄居于壬子癸正北方的叶蛰宫,主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共四十六天;期满后的次日,交至立春,就移居丑艮寅东北方的天留宫,主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共四十六天;期满的次日,时交至春分,就移居至甲卯乙正东方的仓门宫,主春分、清明、谷雨三个节气,共计四十六天;期满的次日,时交立夏,就移居至辰巽巳东南方的阴洛宫,主立夏、小满、芒种三个节气,共四十五天;期满的次日,时交夏至,就移居丙午丁正南方的上天宫,主夏至、小暑、大暑三个节气,共计四十六天;期满的次日,时交立秋,就移居至未坤申西南方的玄委宫,主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共计四十六天;期满的次日,时交秋分,就移居庚酉辛正西方的仓果宫,主秋分、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共四十六天;期满的次日,时交立冬,就移居戌乾亥西北方的新洛宫,主立冬、小雪、大雪三个节气,共四十五天;期满的次日,重新回居叶蛰宫,就又到了冬至日。
征兆
太一从一宫转向下一宫的第一天,也就是每逢交节的日子,必有风雨出现,如果当天风调雨顺,就是吉祥的象征,这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很少患病。如果在交节之前出现风雨,是多涝的象征;若在交节之后出现风雨,则是多旱的征兆。
太一交至冬至那天,气候如有变动,预示着国君会有不测;太一交至春分那天,气候如有变动,预示着国相会有不测;太一交至中宫土旺主令的那一天,也就是寄居于四隅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各自交节的那些天,气候如有变动,预示着大小官吏会有不测;太一交至秋分那天,气候如有变动,预示着将军会有不测;太一交至夏至那天,气候如有变动,预示着百姓会有不测。所谓气候有变动,是说太一在四正之节,也就是二分、二至,以及土旺用事的交节之日,如果气候突变,会出现大风折木、飞沙走石的现象。通过这种突变,就可以推测患病者的身份,能够定吉凶。
风向
还应观察风向,以此作为预测的依据。凡是风来自当令的方位,与季节气候相适应的,叫作“实风”,主生长,养育万物;凡是风来自于和当令相对的方位,与时令季节相反的,就是“虚风”,可以伤害人体,主摧残,是伤害万物的邪风。应适时回避这种虚风,所以那些有较高修养的人,就深知回避虚邪贼风的道理,就像躲避箭矢一样,使外邪不能内侵。
太一北极星移步,居于天极中宫,成为定向的中心坐标,根据斗星七星旋转的指向,可以确定八风的方位,以推测气象的吉凶。从南方来的风,叫作“大弱风”,内可侵入心,外则侵于血脉,其气主热性病;从西南方来的风,叫作“谋风”,内可侵入脾,外则侵于肌肉,其气主衰弱病;从西方来的风,叫作“刚风”,内可侵入肺,外则侵于皮肤,其气主燥病;从西北方来的风,叫作“折风”,内可侵入小肠,外则侵于手太阳经脉。若手太阳脉气竭绝,则为阴寒之气充盈流溢;若脉气闭塞,则为结聚不通,会使人突然死亡;从北方来的风,叫作“大刚风”,内可侵入于肾,外则侵于骨骼与肩背的膂筋部位,其气主寒性病;从东北方来的风,叫作“凶风”,内可侵入大肠,外则侵于两胁腋骨下和肢节等处;从东方来的风,叫作“婴儿风”,内可侵入肝脏,外则侵于筋的相结处,其气主湿性病;从东南来的风,叫作“弱风”,内可侵入胃腑,外则侵于肌肉,其气主身体沉重的病。
以上所说的八风,凡是从时令季节相反而来的都是虚邪,能够使人生病,与人息息相通。如果人体虚衰,又逢天气三虚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和失时之和,内外相交,就容易得暴病而突然死亡。如果三虚之中只犯一虚,就会引发疲劳困倦、寒热相间等症;如果在雨湿的地方,感受了雨湿之气,就会患痿病。所以圣人,回避风邪侵袭,就好像躲避矢石一样。如若不然,既逢三虚,又中邪风,就会突然倒地,或患半身不遂之类的病症。
八种虚风
实风
凡是风来自当令的方位,与季节气候相适应的,叫作“实风”,主生长,养育万物。
虚风
凡是风来自于和当令相对的方位,与时令季节相反的,就是“虚风”,可以伤害人体,主摧残,是伤害万物的邪风。
篇七十八:九针论
九针的功能
本篇叙述了九针的形状、性能以及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另外,以五脏为中心,联系周身各组织器官,说明了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详情。最后指出在针刺三阳、三阴经脉时要根据其特点加以治疗。
九针的取名
黄帝说:我听您讲解了关于九针的知识后,感觉其博大精深,但尚未能彻底领悟,请问九针原理是怎样产生的?其名称从何而来?岐伯说:九针与天地的大数相合,它从一开始,到九终止。一取法于天,二取法于地,三取法于人,四取法于四时,五取法于五音,六取法于六律,七取法于七星,八取法于八风,九取法于九州。
黄帝说:为什么以九来对应九针呢?岐伯说:这是圣人开天立地的数理,从一到九,九州分野的数字。九与九相乘,等于八十一,便创立了音律的黄钟之数,因而九针正与此数相应。
对应关系
一就是天,天属阳。在人体五脏中是肺脏,因肺在脏腑中的位置最高,是五脏六腑的华盖。皮肤,是肺在外表的会合,属于阳分的浅表部。因此制造了镵针,其针头大而针尖锐利如箭头,利于浅刺而不能深刺,用于治疗病邪在浅表层的疾病,起到排泄阳气、解表退热的作用。
二就是地,地属土,在人体与肌肉相应。为治疗肌肉的病,制造了圆针,其针身圆直如竹管状,针尖椭圆如卵,用以治疗邪在肌肉的病。针刺时不致损伤分肉,以防分肉受损,脾气竭绝。
三就是人,人的生命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从血脉中吸收了营养,因而制造了针,其针身大,针尖圆而钝,可用来按压穴位,疏通血脉,引导正气,并使之得以充实,使邪气自然外出,不至于过深而引邪内陷。
四就是四时,如果四时八方的风邪,侵入人体经脉,就会导致血脉淤结,从而形成顽疾。因而制造了锋针,其针身长直似圆柱,针尖锋利,可用来泻除热邪,刺络放血,从而消除顽疾。
五就是五音,位于一和九两个数的中间,是冬天、夏天间的节气。一代表冬至一阳初生之时,月建在子。九代表夏至阳气极盛之时,月建在午,五在二者中间。如果人体阴阳相离,寒热相争,两气搏聚,就会导致气血凝滞而不消散,进而成为痈脓。因而制造了铍针,其针尖扁而锋锐如剑,可用来刺破痈疽,排除脓血。
六就是六律,六律与四季中的十二月及人体十二经脉相协调。当虚邪贼风侵袭人体的经络时,会使气血拥堵闭塞,而暴发痹证。因而制成了员利针,其针尖状似马尾,圆而锐,针身略粗,适于治疗急性病证。
七就是北斗七星,人通身的七窍,犹如天空中密布的繁星,如果外邪从孔窍侵入经脉间,滞留不去,形成痛痹。因而制成了毫针,其针尖纤细如蚊虻的嘴。针刺时,要静候其气,慢慢地进针,轻微提插,要长时间留针,使正气得以充实,邪气得以消散,真气也会随之恢复。出针后,应继续调养身体。
八就是八方的风,与人体肱部和股部的肩、肘、髋、膝八大关节相应。如果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侵入人体的骨缝、腰背、关节及腠理之间,就会成为深邪的痹证。因而制成了长针,其针身较长,针尖锋利,可以用来治疗邪深日久的痹证。
九就是九野,与人体周身关节骨缝和皮肤相应。如果邪气继续深入,充溢于人体,就会引发风水浮肿、水液留滞、关节肿大的疾病。因而制成了大针,其针形如杖,针身粗大,针锋微圆,可以通利关节,运转大气,排泄关节内积滞的水气。
九针的尺寸
黄帝说:针的长短有一定的标准吗?
岐伯说:第一种是镵针,模仿巾针的式样,其针头较大,其末端为半寸左右,形状尖锐突出,像箭头一样,针长一寸六分,主治热在头、身的疾病,可以用来浅刺皮肤,以便泻去热邪;第二种是员针,仿照絮针的式样,其针身圆直如竹管状,针尖椭圆如卵,长一寸六分,主治邪在分肉之间的疾病;第三种是针,仿照黍米的形状,其针头圆而微尖,针长三寸半,用来按摩经脉,促使气血流通,排出邪气。
九针的对应关系
《针灸节要》九针图
明 高武
“九”是古人最重视的一个数字,圣人发明了天地的数理,从一到九为基本数,据此建立了九州的分野,所以九针对应着“九”这个数字。
第四种是锋针,也是仿照絮针的式样而成,针身硬直,状如圆柱形,针尖锐利,长一寸六分,主要用来泻热,刺络放血;第五种是铍针,其状似宝剑,宽二分半,长四寸,主治由于寒热相争而形成的较大的痈脓,起到排脓的作用;第六种是员利针,针形细长如马尾,针尖稍大,针身较小,用于深刺,长一寸六分,主治痈证和痹证;第七种是毫针,纤细如毫毛,长一寸六分,主治邪在络的寒热痛痹;第八种是长针,仿照缝衣针,长七寸,主治邪深病久的痹证;第九种是大针,仿照锋针制成,但针长,微圆,如同拐杖,长四寸,主治因关节积水成肿的病证。
以上所述,就是九针的大小及长短的法度。
人体与九野的对应
黄帝说:人体各部怎样与自然界的九野相对应?
岐伯说:请让我谈谈身形与九野相合的情况吧。春夏属阳,阳气从左升,所以左足与东北方的艮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立春,所值日正当戊寅日、己丑日;左胁与正东方的震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春分,所值日正当乙卯日;左手与东南方的巽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立夏,所值日正当戊辰日、己巳日;前胸、咽喉、头面与正南方的离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夏至,所值日正当丙午日;右手与西南方的坤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立秋,所值日正当戊申日、己未日;右胁与正西方的兑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秋分,所值日正当辛酉日;右足与西北方的乾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立冬,所值日正当戊戌日、己亥日;腰、尾骶、下窍与正北方的坎宫相应,在节气上,应于冬至,所值日正当壬子日;六腑和肝、脾、肾三脏,都在膈下腹中的部位,与大禁的日期相应,为太一移居中宫所在之日,以及各戊、己日。掌握了人体九个部位与九个方位相对应的关系,就可以推测八方当令节气,及与人体相应的各个部位。凡是不宜针刺的日期,就叫作“天忌日”。
如何治疗五种形志的人
形体安逸、精神苦闷的人,其病在经脉,治疗时,宜用艾灸和针刺;形体劳累,但精神快乐的人,其病在于筋,应当用温熨导引法;形体安逸、精神愉悦的人,其病在肌肉,治疗时,要用针刺和砭石;形体劳苦、精神抑郁的人,其病多在咽喉,宜用味甘的药物加以调治;虽然屡受惊恐,但筋脉气血通畅的,其病多为肌肉麻痹不仁,治疗时用按摩法和药酒。这就是五种形志的人生病时的治法。
五脏之气失调的病症有,心气不舒,嗳气;肺气不利,咳嗽;肝气郁结,多语;脾气不和,吞酸;肾气衰疲,哈欠频频。六腑之气失调的病症:胆气不舒,易怒;胃气上逆,呃逆呕吐;大肠、小肠功能失常,泄泻;膀胱气虚,遗尿;下焦不通,水肿。
五味入胃,各有其归属的脏腑,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甘味入脾,咸味入肾,淡味入胃。这就是五味所入的脏腑。
五脏的疾病
五脏的精气相并产生的疾病有,精气侵于肝,则肝气郁结,而生忧虑;精气侵于心,则喜笑不止;精气侵于肺,则肺气郁结,而生悲哀;精气侵于肾,则时常恐惧;精气侵于脾,则易生畏惧。这是五脏精气相并而产生的病症。
五脏各有所恶,肝厌恶风,心厌恶热,肺厌恶寒冷,肾厌恶干燥,脾厌恶潮湿。这就是五脏厌恶的五气。
五脏化生五液,心脏主化生汗液;肝脏主化生泪液;肺脏主化生涕液;肾脏主化生唾液;脾脏主化生涎液。这是五脏化生的五液。
五种疲劳过度而产生的损伤,久视伤心血,久卧伤肺气,久坐伤肌肉,久立伤骨骼,久行伤筋。这是五种为久劳所伤的病症。
五味的走向,酸味走筋,辛味走气,苦味走血,咸味走骨,甘味走肉。这就是五味的走向。
饮食的五种禁忌,病在筋的,不能多食酸味;病在气的,不能多食辛味;病在骨的,不能多食咸味;病在血的,不能多食苦味;病在肉的,不宜多食甘味。即使有嗜好,也不可吃得过多,必须加以节制。
五脏与邪气
五脏阴阳病位及季节各不相同,因为肾为阴脏,主骨,所以多发病于骨骼;因为心为阳脏,主血,所以多发病于血脉;因为饮食五味多伤害脾脏,所以多发为精气不足;阳虚而病,多发生在冬季;阴虚而病,多发生在夏季。
五脏与养生
久视伤心血
久坐伤肌肉
久立伤骨骼
久行伤筋
久卧伤肺气
邪气侵扰五脏产生的病变:邪气入阳分,能使人的神志受扰而产生狂证;邪气入阴分,能产生血脉凝涩,从而引发血痹;邪气入阳分,与阳相搏,就会引起癫疾;邪气入阴分,与阴相搏,会产生喑哑;阳气入阴分,病人安静沉默;阳气上逆,由阴出阳,病人则易怒。
五脏各有所藏的精神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和精。
五脏所主的部位,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骼。
经脉的血气情况
阳明经多血多气,太阳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多气少血,太阴经多血少气,厥阴经多血少气,少阴经多气少血。所以针刺阳明经时,宜出气出血;针刺太阳经时,只出血,不能出气;针刺少阳经时,只能出气,不能出血;针刺太阴经时,只能出血,不能出气;针刺厥阴经时,只可出血,不可出气;针刺少阴经时,只可出气,而不能出血。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这就是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表里相配的情形。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互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互为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互为表里,这就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表里相配的情形。
五脏各有所主
篇七十九:岁露论
疟疾的治疗
本篇指出疟疾的病机及其发作时间与外感风邪不同,阐释了三虚、三实的概念,说明了外邪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疾病的发作时间
黄帝向岐伯问道:医经上曾说,“如果夏天被暑气所伤,到秋天就会生疟疾。”疟疾会在特定的时间发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引发疟疾的邪气从风府穴侵入人体,沿脊柱两旁的肌肉下行。而卫气在运行一日一夜后,合于风府穴,并沿着脊柱逐日下行一节,因而卫气与邪气相遇的时间,就会晚一天,所以,疟疾的发作时间也随之向后推移。每当卫气侵入脊背,运行于风府穴时,腠理就会开泄,从而导致邪气侵入,并与卫气相搏而产生疟病,所以疟疾发作的时间,日益推迟。当卫气运行至风府穴后,每日都沿脊柱向下运行一节,二十一日后,就下行到尾骶骨。第二十二天,进入脊内,流注于伏冲脉。运行九天后,又转为上行,从左右两缺盆中间流出,因为其气上行并逐日升高,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将至。此时,邪气入内,与五脏相搏结,并向内压迫五脏,与膜原相横连,因为邪气入内很深,运行的路径较远,运行周期较长,所以疟疾不能每天发作,而是要积至第二天才发病。
黄帝说:每当卫气运行到风府时,腠理就开泄,从而导致邪气乘虚而入。卫气运行是有一定规律的,它每日沿脊柱向下行一节,所以并不是时刻都停留在风府穴处,为什么疟疾还会发作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风邪侵入人体,从来就没有固定的部位,所以一旦卫气运行到邪气所在之处,就必然会使腠理开泄,因而凡是邪气滞留的地方,就是病发的所在。
疟疾与风邪的区别
黄帝说:讲得太好了!感受风邪所致的病与疟疾,病证相似而属同类,但为什么感受风邪的病证,可以持续存在,而疟疾的发作却有间歇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风邪常停留在它侵入的部位,而疟疾的邪气是沿着经络深入,搏结于内的,所以当卫气运行至疟邪所在之处时,就会引起抗御病邪的反应,疟疾才会发作。黄帝说:是的!
黄帝向少师问道:听说四时八风对于人的伤害,有寒暑的不同。气候寒冷时,皮肤致密,腠理闭塞;气候炎热时,皮肤就会松弛,腠理就打开。在这种情况下,虚邪贼风就在此时侵入人体,还是遇到四时八节反常的气候,才会伤人呢?
少师回答说:不是这样。虚邪贼风伤人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必须在腠理开泄时,才能乘虚而入。邪气侵入深,病情就严重,发病也就越急暴。若在皮肤腠理闭合时,邪气侵入,只能在浅表部位停留,发病也相对迟缓。
月相与邪气入侵
黄帝说:有时气候寒温适宜,腠理没有打开,也会突然发病,这是为什么呢?少师说:您不知道邪气入侵的规律吗?即使在正常情况下,腠理的开闭缓急,也是有一定时间的。黄帝说:您能讲讲吗?少师说: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与日月的运行相适应。所以当十五月满时,海水就会向西涌,形成大潮。而在此时,人体的气血也会充盛,肌肉充实,皮肤致密,毛发坚固,腠理闭合,皮脂多,污垢也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遇到虚邪贼风的侵袭,其侵入的部位也浅而不深。到了月缺之时,海水向东涌盛,形成大潮,人体的气血也渐趋衰落,卫气减退,外表虽存,但肌肉瘦削,皮肤松弛,腠理打开,毛发脱落,皮肤光滑滋润,皮脂灰尘随之剥落。这个时候,如果遇到虚邪贼风的侵袭,则侵入的部位就较深,发病也较剧烈而迅速。
黄帝说:突然死亡,或者突然生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少师回答:本来就虚弱的人,又遇到三虚的情况,就会内外相困,因而会猝死、暴病。如果遇到三实的环境,邪气就不能伤人了。
黄帝说:请您讲讲三虚的情况。少师说:正值岁气不及,又遇到月缺无光,以及四时失和,就易感受虚邪贼风,这叫作“三虚”。所以不了解三虚致病的理论,即使有相当丰富的医学知识,也只能是医术低劣的医生。
邪气的侵入规律
月满时,人体的气血也会充盛,皮肤致密,腠理闭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遇到虚邪贼风的侵袭,其侵入的部位也比较浅。
月缺之时,人体的气血也渐趋衰落,卫气减退,皮肤松弛,腠理打开。这个时候,如果遇到虚邪贼风的侵袭,则侵入的部位就较深,发病也较剧烈而迅速。
三实
黄帝说:三实又是怎样的呢?少师说:正值岁气旺盛之年,又逢月满之时,再加上四时气候调和,那么即使有虚邪贼风,也不能伤害人体,这就是“三实”。黄帝说:非常好!说理也很透彻!请允许我将其保存在金匮中,命名为“三实”。然而这只是您一个人的理论。
黄帝说:一年当中,有许多人都得了相同的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少师说:这是四时八节的气候造成的。
气候引发的疾病
黄帝说:应该怎样观察呢?少师说:要在冬至观察这种气象,观察太一位于叶蛰宫。那一天,必定有风雨。如果风雨从南方来,就称为“虚风”,伤害人体。如果风雨来时正值夜半,人们都在室内安睡,邪气无法侵入,因而就很少有人生病。如果风雨在白昼来临,由于人们多在室外活动,就容易被虚风伤害,因此生病的人也就较多。倘若在冬季感受了虚邪,那么邪气就会由肾深入骨,潜伏在体内而形成伏邪。到了立春,阳气升发,腠理打开,伏邪就会伺机发动。如果在立春日,又有西方刮来的风,那么万民都会被这种虚风所伤,这样就导致伏邪与新邪相互搏结,积存留滞在经脉之中,从而引发疾病。所以在风雨无常的季节,人们就易患病。一年之内出现的这种异常的气候,就叫作“岁露”。如果一年之中气候调和,或很少出现异常气候,人们就不易发病,死亡也少;倘若一年之中贼风邪气出现较多,寒温不调和,人就容易患病,死亡也多。
正月的征兆
黄帝说:虚邪贼风害人的轻重是怎样的?怎样来判断呢?
少师回答说:正月初一这一天,太一居天留宫,如果这一天刮西北风而不下雨,那么人们多有因病而亡的;如果黎明刮北风,到了春季,病患的死亡人数就多;如果黎明有北风刮过,患病的人就多达约十分之三;如果中午刮北风,到了夏天,会有很多人病死;如果傍晚刮北风,到了秋天,人多病死;如果这一整天都刮北风,就会流行大病,约有十分之六的人会死亡。正月初一这天,如果风从南方来,就叫作“旱乡”;风从西方来,就叫作“白骨”,疾病会波及全国范围,导致大面积死亡。这一天风从东方来,震撼房屋,飞沙走石,给人们造成严重的灾难。如果这一天风从东南方来,患病的人到春天就会死。如果正月初一这一天,气候温和,没有刮风,就是丰收的征兆,粮价低,得病的人很少;如果这一天,天气寒冷而有风,就是歉收的征兆,粮价高,得病的人很多。这就是通过正月初一的风向,预测当年虚邪伤人的情况。
二月的丑日,如果不刮风,人们就多得心腹不适的疾病;三月的戌日,如果天气不温暖,人们容易生寒热病;四月的巳日,如果天气不热,人们就多患瘅病;十月的申日,如果天气不寒冷,暴死的人就多。以上所说的风,指的都是能摇撼房屋、折断树木、飞沙走石的狂风,能使人毫毛竖起、腠理打开,致使人患病的邪风。
虚邪的发作
三虚
正值岁气不及,又遇到月缺无光,以及四时失和,就易感受虚邪贼风。
三实
正值岁气旺盛之年,又逢月满的时候,加上四时气候调和,那么即使有虚邪贼风,也不能伤害人体。
在冬季受了虚邪,邪气就会由肾深入骨,潜伏在体内而形成伏邪。到了春天,阳气升发,腠理打开,伏邪就会伺机发动。如果在立春日,又有西方刮来的风,被这种虚风所伤,导致伏邪与新邪相互搏结,积存在经脉之中,从而引发疾病。
篇八十:大惑论
眩惑的治疗
本篇阐述了登高眩惑及健忘、易饥、嗜睡和不眠等证的异常表现,论述了其病理及治疗方法。说明了眼睛源于五脏六腑之精。
登高眩惑
黄帝问岐伯:我曾经登上很高的清冷之台,当走到台的中间向四面观望时,就会害怕得俯下身前行,还会头昏眼花,精神迷乱。我私下里很诧异,同时也非常奇怪,尽管闭目宁神,独自思索,安心定气,想镇静下来,也久久不能解除,心总跳得厉害,头也晕得难受。即使我披散开头发,蹲在台阶上,但当我又向下俯视时,仍长时间眩晕不止。但是有时又毫不畏惧,能独自登上高台,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岐伯回答说: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向上会注于眼睛,这些精气注入眼睛,从而使人具有视觉能力。五脏六腑的精气会集而形成眼睛,骨之精气会集而成瞳子,筋之精气会集而成黑眼珠,血之精气会集而成血络,气之精气会集而成白眼珠,肌肉之精气会集而成眼胞。集合了筋、骨、血、气等精气,与脉络相连而成为目系,向上连属于脑,向后从项部中间流出。如果项部中邪,又正值人体虚弱之时,邪气就会深入体内,随眼睛与人脑相联系。邪气进入脑后,就会产生脑转,并牵引目系急,因而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这是由于邪气伤害了内脏的精气,使其不能灌注于全身,以致精气耗散,而产生“视歧”。所谓视歧,就是把一个东西看成两个。眼目,是五脏六腑精华的会集处,也是营、卫、魂、魄经常运行的地方,也是反映神气的部位。所以过度疲劳时,就会使魂魄散乱,意志紊乱。眼的瞳仁、黑眼珠属于阴,白眼球、赤脉属于阳,只有阴脏和阳脏的精气相互协调,才能使眼睛清晰视物。目能视物,主要是受心的支配,这是因为心主藏神。所以人精神散乱时,阴阳精气便不能协调。因此,人在居高临下的时候,突然看到异物,就会心神散乱,魂魄不宁,因而产生眩晕感。
一些生活疾病的产生
黄帝说:我对您所说的有些质疑。我每次去东苑登高游览,都会头晕目眩,但离开后就恢复正常了。难道我只有到东苑才会劳神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现象呢?岐伯说:并非如此。人心里虽然喜爱,但精神上却有所厌恶,如果突然之间不适应,就会使精神紊乱,从而引起视觉失常而发生眩晕。而等到离开之后,精神意识就转移了,因而能恢复正常。对于这种情况,较轻的称为“迷”,较重的称为“惑”。
几种常见疾病
黄帝说:有些人健忘,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这是上气不足,下气有余,也就是肠胃气实,而心肺气虚所引起的。如果心肺气虚,那么营气和卫气就滞留在肠胃之间,如果长时间不能上行,就容易健忘。
黄帝说:有些人易饥饿,却不想吃东西,这是为什么?岐伯说:精气由脾运送,热气留存在胃中,如果胃热过甚,就会增强消化水谷的能力,所以人就容易饥饿。胃气上逆导致胃脘堵塞,所以就不想吃东西了。
黄帝说:有些人有病而不能安卧,这又是为什么?岐伯说:这是卫气不能进入阴分,而经常滞留在阳分的缘故。卫气滞留在阳分,则阳气充盛,阳跷脉的脉气偏盛,卫气不得进入阴分,导致阴气虚而不能收敛阳,所以不能闭目入睡。
黄帝说:有些人因病而将两目闭合,不想看东西,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岐伯说:这是因为卫气滞留在阴分,不能在阳分运行,滞留在阴分,则阴气偏盛,阴气偏盛,就会使阴跷脉的脉气满溢。卫气不能进入阳分,就会导致阳虚,所以愿意闭目而不欲视物。
嗜睡的解析
黄帝说:有些人嗜睡,这是为什么?岐伯说:这是这些人肠胃体积较大,皮肤涩滞,肌肉之间又不滑利的缘故。由于肠胃较大,卫气滞留的时间就较长;皮肤涩滞,分肉之间不滑利,卫气运行也就缓慢。白天,卫气在阳分运行;夜间,卫气在阴分运行。
当卫气在阳分行尽时,人就要睡觉;在阴分行尽时,人就会醒来。胃肠较大,卫气运行和停留的时间长,皮肤涩滞,肌肉不滑利,卫气运行就迟缓,从而使卫气在阴分中长时间停留,导致阳气内敛,精神不振,因而人就嗜睡。如果肠胃体积小,皮肤光滑,肌肉滑利,卫气在阳分中停留的时间长,所以人就少睡眠。
黄帝说:有些人不经常嗜睡,而是偶尔出现嗜睡现象,这是什么造成的呢?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停留在上焦,使上焦闭塞,气行不通畅,如果吃饱后又饮水,就会使卫气较长时间停留在阴分,而不能向外传达于阳分,人就会突然嗜睡。
黄帝说:说得太好了!该怎么治疗邪气引起的疾病呢?岐伯说:首先应当明确邪气所在的脏腑,再祛除轻微的疾病,然后调理气机,再采用补虚泻实的方法进行治疗。必须先了解患者身心的劳累与安逸情况,才能采用适当的疗法。
睡眠与卫气
嗜睡
皮肤涩滞,肌肉不滑利,卫气运行就迟缓,从而使卫气在阴分中长时间停留,导致阳气内敛,精神不振,因而人就嗜睡。
少睡眠
如果肠胃体积小,皮肤光滑,肌肉滑利,卫气在阳分中停留的时间长,这种人就很少睡眠。
篇八十一:痈疽
疮证的病理
本篇说明了人体经脉气血的运行和痈疽的形成病因、病机,最后指出了痈与疽的区别,针对十八种痈疽的治疗,提出了外治、内服、砭石、熏蒸和开刀截除等方法。
痈疽的形成
黄帝说:我听说肠胃受纳谷气,向上传达到上焦,转化为卫气,用来滋润分肉,营养骨节,通利腠理。到中焦就化成营气,像雾露一样从上而下注入溪谷,并渗入孙络,与津液调和后,就变化成红色的血液。血行和顺,就先注满络脉,络脉被充满后,又注入经脉。这样,精气滋养了阴阳经脉,又随着呼吸运行于全身。营卫之气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运行。发病后,要先按脉,再调治。用泻法治疗实证,可以减退邪气,但不可泻之太过,否则会使正气不足。使用泻法时,宜快速出针,这样才能泻去邪气。如果使用留针法,就不能泻邪,病情也不会及时好转。用补法,也可以消除虚弱的现象,但如果补之太过,则会助长邪势。只有血气调和,才能使形神正常。对于血气平衡的原理,我已经了解了,但还不知道痈疽产生的原因,及其痊愈或恶化的时间,如何预测呢?我愿意听闻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经脉运行不止,与天地运动的规律相符合。如果天体运行失常,就会出现日食和月食;如果地上河流运行异常,就会产生旱涝灾害,以致草木不长,五谷不生,道路不通,人们不相往来,百姓们流离失所。人体气血的运行也是这样,请让我谈谈其中的道理吧。人体的血脉,营卫之气运行不息,上与天上的星宿相应,下与地上的河流相应。如果寒邪侵入经络之中,就会使血滞涩,致使经脉堵塞,卫气壅积,气血不能周流而聚集在局部,便成为痈肿。如果寒邪化热,热毒壅盛,就会使肌肉腐烂化脓。而如果脓液不得外泄,就会腐烂筋膜而伤骨,骨受伤后,骨髓也随之消耗。如果痈肿不在骨节空隙,就无法排泄,会使营血虚耗,筋骨、肌肉得不到荣养,则经脉受损,热毒深入,又伤害五脏。五脏受伤严重,人就会死亡。
痈疽的种类
黄帝说:我想全面地了解痈疽的形状、忌日和名称。岐伯说:痈发在咽喉,叫作“猛疽”。患猛疽后如不及时治疗,就易化脓,脓液不外泄,堵塞咽喉,半天就死亡。已化为脓的,刺破排脓,再配合猪油冷服,三天后可治愈。
发在颈部的痈,叫作“夭疽”。夭疽外形肿大,颜色赤黑。不及时治疗,热毒就会下移,侵入腋窝,在前面可伤及任脉,在内可熏蒸肝肺,如果肝肺受熏蒸,十几天就会致人死亡。
由于阳热亢盛,滞留于颈部,消铄脑髓的,叫作“脑铄”。这种病人经常郁郁不乐,项部疼痛如针刺,再出现心中烦躁的症状,就是死证。
生在肩臂部的痈,叫作“疵痈”,其颜色赤黑,应尽快治疗,要使病人汗出至足,才不会伤害五脏,在痈发后的四五日,应迅速用艾灸治。
生在腋下,色赤而坚硬的疽,叫作“米疽”。应用细长的砭石稀疏地砭刺,再涂上油,六天后能治愈,无需包扎。如果痈肿坚硬而不溃烂,应尽快治疗。
生在胸部的疽,叫作“井疽”。其状像大豆,在刚开始的三四天里,如不及时治疗,邪毒就下移入腹,七天内就会死亡。
生在胸前两侧的疽,叫作“甘疽”。皮色发青,状似谷粒或瓜蒌,常有恶寒发热的症状,应迅速治疗,以消除寒热,否则,十年之后,仍是死证,死后才溃脓。
生在胁部的疽,叫作“败疵”。所谓败疵,是女子所得的一种病。如果误用灸法,就会化为大痈。治疗时,应注意其内有生肉,如小豆般大小,当用菱草、连翘的草和根各一升,加入一斗六升水煮汁,熬取三升,趁热饮下,饮后多穿衣物,坐在热锅上熏蒸,使汗出至足后就可痊愈。
生在股胫部的疽,叫作“股胫疽”。其形状没有明显的改变,化脓后向内腐蚀到骨,如不赶快治疗,三十天后便死亡。
生在尾骶骨部的疽,名叫“锐疽”。其色赤,坚硬而大,应迅速治疗,否则,三十天后就会死亡。
生在大腿内侧的疽,叫作“赤施”。若不及时治疗,六十天内就会死亡。假如两大腿内侧同时发生,而未及时治疗,十天内就会死亡。
痈疽的症状和危害性
生在膝部的疽,叫作“疵痈”。其外形大,皮色不变,伴有寒热症状,坚硬如石,不能用砭石刺破它,若误用砭石则死。必须等到它柔软后,才能用砭石将其刺破并排脓,这样才能治愈。
痈疽的形成与类别
痈疽的产生类似于江河淤塞。
地上河流如果淤塞或泛滥,就会水涝成灾,以致草木不长,五谷不生,道路不通,人们不相往来,百姓们流离失所。
如果寒邪侵入经络之中,就会使血滞涩,致使经脉堵塞,卫气壅积,气血不能周流而是聚集在局部,便成为痈肿。如果寒邪化热,热毒壅盛,就会使肌肉腐烂化脓。
凡是痈疽生在关节部位,且上下左右相对称的,都是难治之症。如生在阳分,一百天后就会死亡;生在阴分,三十天内便会死亡。
生在足胫部的疽,叫作“兔啮”。其色红,向内深入到骨,应及时治疗,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生在内踝部位的疽,叫作“走缓”。形状像痈而皮色不变,治疗时,应经常用砭石刺其肿处,以消退寒热,才不会致人死亡。
生在足心、足背的疽,叫作“四淫”。外形如大痈,如不及时治疗,一百天内就会致人死亡。
生在足旁的疽,叫作“厉痈”。外形不大,刚生时如小拇指般大小,一旦出现,就应及时治疗。一定要去除其黑色部分,如不能消除,就会加重病情。若不及时治疗,一百天内就会死亡。
生在足趾的疽,叫作“脱痈”。如果出现赤黑色,就表明毒气极重,是不治的死证;如不呈现赤黑色,就表明毒气较轻,还能治愈。如治疗后病势仍不减轻,应迅速截掉足趾,否则毒气内攻于脏腑,必死无疑。
痈和疽的区别
黄帝说:痈和疽有什么区别?岐伯说:营卫之气,积留在经脉之中,迫使血液凝滞而不能循环运行,导致卫气受阻不能通畅,而郁结发热。邪热过热不止,就会使肌肉腐烂、化脓。但其热毒不能内陷,因而不会使骨髓焦枯,也不会损伤五脏,这是“痈”。
黄帝说:那么,什么叫作“疽”呢?岐伯说:热毒亢盛过甚,向下陷入肌肤,使筋髓枯竭,又向内侵害五脏,耗竭血气,以致痈肿部分的筋骨和肌肉全都腐坏,这是“疽”。疽证的患部皮色枯暗,坚硬如牛颈上的皮;痈的患部,皮薄而光亮。这就是痈和疽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