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少堂传
  • 梁青
  • 10字
  • 2021-06-18 11:07:31

第一章大鹏一日同风起

一、程少堂来了

一切都要从这张照片说起。

那是一张很普通的照片,普通得不要说什么特写了,连个单人照都不是。不过,也正是因为照片的太普通,正因为不是单人照,照片上这个人的形象才格外凸显。此人身穿一件赭红色夹克外套,内里是青色翻领针织衫,微驼着背,正伏案细看着什么。他面容中略带一丝倦意,看上去有一点沧桑,专注的神态是那样安静(与周围的漫不经心迥然不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其中似乎还夹杂着一种不与旁人往来的孤独,感觉那安静而孤独的专注,仿佛是与生俱来一般地持续了很久很久的样子。好像他内心里是有故事的。而令人难忘的,恰是这种一言难尽的丰富。他就是程少堂。

讲程少堂,还是从2006 年的一段并不如烟的往事说起吧。

那年,某市高考模拟考作文题目及评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十多年过去,至今回想起来,那题目,那评语,依旧闪耀如新。

题目是这样的:

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以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东方有一轮红日,你的祖父看到的时候会感动,你的父亲一样会感动,而你,你的子子孙孙,每当看到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都会被它感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最经典的场面,就是安德烈公爵躺在战场上,他受了重伤,万念俱灰,祖国、民族以及他的爱情都已破碎,他觉得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个时候,是什么东西拯救了他?什么东西使他又获得了生存的勇气?既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也不是什么崇高的精神,而是俄罗斯的天空,俄罗斯的森林、草原以及河流。这就是美的力量。因此,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当然,你也可以不同意曹文轩的这种看法。

请以“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 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君子”与“小人”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见解,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请以“君子与小人”为题目,写一篇命题文章。文体自选,不少于800 字。

这是深圳市2006 年的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中的作文题。

这两道高考模拟考试作文题目竟然如此动人心弦,直击人心。它一改以往作文题严肃古板的可怕又可憎的面目,竟是如此清新可爱,温暖亲切。其角度之新,视野之广,底蕴之厚,胆识之巨,思想之深,旨趣之远,意境之美,令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读罢题目不禁感慨:能遇到这么好的作文题,可真是万千学生和一线教师的一大幸事。这里暂且借用第一道作文题的一篇优秀范文,再来重温、回味那次作文的评语:

1. 以思想串连美丽(程按:标题有思想。)

汨罗是美的,不只因为它波光粼粼,更因它回响过屈子的悲歌;乌江是美的,不只因为它蜿蜒千里,更因它濯洗过霸王的银枪;赤壁是美的,也不只因为它的兀自峥嵘,草木繁密,更因它倾听过东坡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程按:开笔文思恣肆开阔,文词华丽典雅,主旨半含半露,很抢眼但是很模式——要是评卷老师看多了这种开头再看这篇,也许就会审美疲劳。)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川秀美,不胜枚举。奇山异石,良木嘉草固有着自身(的)自然美,然而这种美是平面的、静止的,(程按:你年纪太小,所以童言无忌,敢说大自然的美是平面的、静止的。等你活到我这把年纪,你就知道,大自然的美是立体的、变化的,或说是不变中有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是也。)任其斗转星移,自生自灭,到头什么也留不下。(程按:以上语言很好地糅合了文言,但认识不到位。若真如作者所言,自然美到头什么也没留下,那如何理解贺知章“唯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如何理解《三国演义》开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唯有一文人骚客,倒骑毛驴,纵酒狂歌,漫步于此,觉得铺天盖地都是诗意的倩影,遂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乃至后人俱传诵之,(程按: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程按:“应着”用得好。)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程按:

这些认识不错。自古美人要英雄捧,英雄要美人捧,江山要文人捧。文人捧出的江山,美得别有一番滋味。)

(程按:本段作者的思维稍有偏差,他强调人文的力量是对的,但贬低自然之美值得商榷。自古江山亦要文人捧,但自古江山也捧文人——没有钟灵毓秀,哪来地灵人杰?自然之美,造化之神,艺术只有“师神奇师造化”的份,所以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实际上,古今中外,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的美,都源于大自然的启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如此。“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正唱出文人与英雄人物在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和历史面前的无限感伤与无奈。)

这便是思想的力量。它能让本来静止的图画流动起来,让本来单调的声音交响起来,让本来独立的美丽串连起来,为自然美设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立体成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代代流传在人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里。(程按:这一段写得好!)

就拿黄州赤壁来说。(程按:这句很不好!文气变软!)有资料称,苏轼前去凭吊的赤壁并非当年吴魏激战的赤壁,而是一不知名的小土丘。也就是说,(程按:这里宜用推测语气,而不能下断语。)苏大文豪的以赤壁为引线的一词两赋都抒错了情,言错了志,变成毫无根据的无因之言。(程按:小子大胆!你读了几天书就敢说苏东坡“抒错了情,言错了志”?你知道苏东坡是什么人吗?他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有专家说其才华进入前几名是没问题的。他的诗文中经常有别人的句子,换成一般作家,就会被指责为抄袭或剽窃,但自宋以降,还从没有人指责苏东坡抄袭的,为何?他读书太多,以致他分不清自己笔下的句子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你以为苏东坡真不知道哪里是真赤壁哪里是假赤壁吗?再说,他凭什么一定要在真赤壁才能写这些诗文?他不能写自己心中的赤壁吗?读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你真的以为当年清华园的荷塘有那么美吗?抗日战争时期的荷花淀,真的像孙犁笔下的荷花淀那样浪漫和诗意吗?吾爱赤壁,吾更爱东坡。建议你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当然,在中学生作文中,这样的错误不是太大问题。)而且,据说此赤壁比之货真价实的赤壁,在形象上猥琐了千百倍,(程按:“猥琐”用得好。)根本毫无气势可言,更别提什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了。可是,谁又在乎呢?赤壁在哪儿,美不美、配不配其实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苏轼的旷达、豪放犹在,苏轼的平和、随性犹在,一种伟大的思想放在小丘上,小丘亦成岱宗;一颗伟大的心脏融入一条小溪,小溪亦成长江。所以,赤壁的美,赤壁的壮,非只因着其貌,更重要的,它有了一条伟大的血脉。

(程按:这个小片断写得真精彩!)

记得还在一本书中读到其作者抨击余秋雨“情感过剩”,(程按:我的天!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老写这样软塌塌的句子来!)说“看到一块牌坊便洋洋几万言,不是好文章”。我为他而悲哀。牌坊固不美,可秋雨先生却写出了中国女性绵延的苦痛,这牌坊也美了;道士塔固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国文化流失的惋恨,这残塔也美了;古城堡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世纪骑士文化的雄壮,这古堡也美了。(程按:这还差不多!)走在中华文化朝圣路上的秋雨先生,无疑有着一副伟大而深刻的思想,(程按:我也喜欢余秋雨,但我不喜欢用“伟大”来形容他的思想。余秋雨虽可称大作家,但离“伟大”,如没有月亮到太阳的距离,也至少有深圳到我老家的距离。你不信拉倒!)他以思想为脚,以杆笔为路,走过中东沸腾的战火,走过埃及古老的眺望,(程按:孤立地看“眺望”,用得有才气,好。但联系前后文看,却发现用得随便——前边是实的“战火”,后边是实的“石柱”,中间却是虚的“眺望”。)走过西欧冰冷的石柱,走进所有读者心里。他所观之景也都大多残破不堪,毫无美感可言,(程按:瞎说。没有“废墟之美”吗?有一首诗就叫《废墟》:人哪/ 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 时间开始倒流/ 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但他却串连起一副以良知责任为红线的美丽道路。(程按:这里“道路”又用得太实,改成“憧憬”之类试试。)

景美不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责任与良知。它美得深沉、震撼,因为它闪耀着智慧串连美丽的光芒。(程按:豹尾。)【程评】这当然是好文章。但是写苏东坡和余秋雨的段落开头句都不好——文气虽没有“再而衰”,可是很勉强接上趟。这个要专项训练。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同学的作文也许可得满分。

顺便说一下,考试中和刚考完时,不少同学和老师都认为“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比“君子与小人”更难写。评完卷后大家认为恰恰相反。

如同这道作文题目,这些评语也同样具有让人看罢热血沸腾、击节喝彩之魔力。如果要用两个字概括读后感,只能是:震撼。那绝不是我们所看惯的没有温度的冷血评语,那是充满人性张力、富有深厚学养的一位长者对小作者的殷殷教诲和温情絮语,真诚、率性又幽默,其中既有热情的鼓励,更有善意的指正。通过文字,读者领略到的是这位师者儒雅的风度、平等的胸怀和学术的姿态,甚至隐约可见文字背后的这个人了。追问评语者何人?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教授,中国语文界先锋派领军人物,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何谓“语文味”?这些充满生命张力的温热的作文评语,应是勾勒出了语文味的大致模样——大抵应该也是渗透着生命的温度吧。

打开语文味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标题栏中那墨迹拙朴敦厚、笔力味道十足的“语文味”三个字。这是由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书法》杂志执行主编、深圳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著名书画家李中原教授(2014 年3 月9 日下午在广州病逝,享年54 岁)应程少堂之邀专门为网站题签的。题签旁边配以色彩淡雅的中国风扇面图。在题签栏内,还会滚动出现程少堂写下的几条标题性质的语句:

——中国语文教育的现代化是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与民族化的和谐统一——让我们执著探寻中国语文教育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之路——回归语文本色,反对语文异化

——语文味是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让语文教学美起来——语文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文味是一种天人合一,语文味是一种高峰体验……

这些语句皆以中国山水画作为背景,令人赏心悦目。想来这字画的意蕴和意境应是共同表达着程少堂的语文理想吧,所谓语文理想,应是网站页面右侧先生西湖照片下的“站长之梦”了——“语文味收进词典了吗?”

说起这张西湖照片,程少堂曾用半带戏谑的口吻称之为“程少堂最美照片”,因此它也就当仁不让地被选作了语文味网站的标准照了。2006 年,程少堂应主办方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和《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之邀,赴扬州参加全国青年语文名师优质课展示活动并做评课主持。那次他的主持大获成功,心情大好,活动结束后辗转杭州。这张照片便是他游赏西湖时所拍。只见身着黑色短袖衫、米白长裤的程少堂,一手持墨镜,双臂交叉,翘起腿,直身端坐于灰白石桥之上。

他身后是西湖第一胜景“三潭印月”,远处墨绿色树影随一带远山连绵起伏,著名的雷峰塔远远矗立在夕照山上,湖中倒影把整个塔身拉高了不少。西湖做了先生的背景,先生成了西湖的点睛之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情境交融之感。先生依旧穿着黑色衣衫,依旧神采奕奕,清隽的面容里是依旧温暖的笑靥和坚定的目光,他那明亮清澈温煦之眼,恰似他身后那微澜涟漪荡漾的西湖之波,难怪他自称为“最美”了。

照片下那句“朋友,‘语文味’收进辞典了吗?”,虽只轻声一问,却让人看了不禁为之心头一颤,有种难以名状的感动。这问话里应是藏着很丰富很深厚的情感,但究竟是什么,一时间又说不清,只是常常萦绕于读者心灵深处罢了。

浏览语文味网站上的导航栏,可谓名目繁多。有教育视野,课题之窗,高考园地,中考聚焦,试题下载,率性写吧等。“率性写吧”——让你想到魏晋风度了吗?“写吧”——写吧!“写吧”——喜欢写作的语文人的精神家园!这些栏目又下设或视野开阔的如先锋人物、百家争鸣、博览群书、八面来风、说语论文、名家文荟、小说世界、逸闻轶事等栏目,或极富个性的如学术人生、语文周易、少堂志林、浮生八记、我们当年、回眸一笑、雪泥鸿爪、诗意栖居、筑梦悉尼等分栏目,一时间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兴奋不已,感觉每个栏目背后都是一个大千世界,而自己突然间找到了一处精神家园,心灵可以长久地流连于此,安顿于此。

2006 年8 月,洋洋60 万字的《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由海天出版社出版。该书勒口处是那张熟悉的西湖“最美照片”,下附《自嘲小像》道:

年龄:不是烈士,未到暮年

学历:不是博士

职称:不是正教授

文章:不过百余篇

影响:不算名人

荣誉:不是特级教师

待遇:不是政府津贴享受者

学问:不知语文味儿是啥味儿,依旧为之三月不知肉味儿个性:不知被人笑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贬义还是褒义理想:不想永垂,何必不朽

好个否定式自嘲,好个有个性的教授。当然,以上诸多个“不”,很多在程少堂后来十多年的继续奋斗中已改写为“是”了。比如2008 年起享受深圳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比如2010 年被广东省人事厅评定为社科系列研究员,是目前广东省在职教研员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研究员(正教授)。关于“名人”与“不朽”,那要留给历史来评说。学问和个性的两个“不知”,则鲜活地勾勒出一个大智若愚的形象。再看封底:

本书理论与实践齐飞,厚重共灵动一色,是我国教研员系统第一部高层次理论探讨与实践相结合的力作。

——我国著名美学家、语文教育家、博士生导师 孙绍振教授教改要走民族化、科学化之路,教育家要有本土意识和创新意识。程少堂无疑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极好。

——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田慧生教授

从这些专家的评价来看,程少堂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所达到的高度不是一般的高。可究竟有多高,恐怕还是要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才能真切感受到。

我又想到程少堂另一本书后附有程少堂的语文味教学语录,每条语录都令人回味,深思。例如:

语文教学既要高品位,又要多品味。

语文教学要大气,不要小气。宁要大气下的不完美,不要小气下的精雕细刻。

语文教师要变着花样讲课,就像我们天天要变着花样吃菜一样。

作家王小波说:“小说家最该做的事情是用作品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我说:

“语文教师最该做的事情也应该是用自己的课来证明有趣是存在的。”

一个语文教师把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让人喜欢那是不容易,但是一个语文教师把本来充满趣味儿的语文课上得让人讨厌,那容易吗?

极少数语文教师在败坏语文教学,败坏经典作家作品的声誉。比如,没有学莎士比亚之前,学生多少已经知道莎士比亚的伟大,但是有的语文老师一讲莎士比亚,学生就看不起莎士比亚了,觉得莎士比亚不过如此。

什么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精神?把语文课上好,上得让学生入迷,就是最大的人文精神。一个语文老师上不好语文课,这是最大的不人道,因为学生上他的课就像坐牢一样难受。

一节好的语文课,要让该明白的更明白,让该糊涂的更糊涂。

教学的艺术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教之有物,教之有序,教之有趣。

语文教学既要强调大道无形,又要强调大道有形。强调大道无形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强调大道有形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规律性。语文教学的大道,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语文教学既要强调大道无形,又要强调大道有形。强调大道无形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强调大道有形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规律性。语文教学的大道,是有形和无形的结合。

语文教师要有激情。课堂可以成为天堂,也可能成为地狱,有激情的课堂就是天堂,没激情的课堂就是地狱。

有一种教师,不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是让学生全面不发展,甚至让学生一方面差变成多方面差。

会教书的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相享受的过程,不会教书的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互相难受的过程。有的教师的教学不是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是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可持续发展地扼杀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从讨厌语文发展到憎恨语文。

在教育教学的战略上要举重若轻,而在教育教学的战术上要举轻若重。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大问题宜从细微处着手,反之,处理小问题宜从大处着手。换言之,考虑微观问题时要善于宏观,考虑宏观问题时要善于微观。

差不多20 年前,根据孙子兵法思想,我提出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备自己。我还把“研究自己”提升到新的教学原则的高度。最近几年,我提出,备课还要备幽默。我的课和报告,比较惹人爱听,其中的幽默有即兴的成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是我备课时准备好的。

我追求这样的课堂氛围:先让人发笑,后让人思考。语文教师上课要会“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会走“正步”,又要会“乱跑”。

在艺术和技术领域,“玩”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境界。庖丁解牛就是“玩”。处于“玩”的境界才能出艺术精品,才能在出艺术精品之时享受到“提刀却立,四顾踌躇”的高峰体验。语文教师要成为名师,也要会“玩教材”。“玩教材”是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把“玩教材”看成是不严肃,是庸人的陈腐之见。

语文教师要会玩文字游戏。语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玩文字游戏。文字游戏不是庸俗而是高品位的享受。

语文教学要陶冶学生的浪漫情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伤情绪。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该哭时哭,该笑时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但现在我们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常常让学生“哭笑不得”。

在教育教学的战略上要举重若轻,而在教育教学的战术上要举轻若重。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大问题宜从细微处着手,反之,处理小问题宜从大处着手。换言之,考虑微观问题时要善于宏观,考虑宏观问题时要善于微观。

语文教学有三层境界:一是无我之境,就是客观地讲课;二是有我之境,就是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文本;第三是文中有我,我中有文。第三种境界就是借文本酒杯,浇自己块垒,进而和文本合二为一。以这种境界来看,教师在内心深处不变成庄子屈原,就讲不好《庄子》《离骚》。

讲课人最聪明,评课人最愚蠢。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理念出发,不是从效果出发而是从原则出发,这样的评课就是最愚蠢的评课。

一堂课讲完后有四种结局:一是大家都说好,这样的课不多;二是大家都说不好,这样的课不少;三是无声无息,这最可悲;四是引起争论,这种局面最好,因为激活了大家的思维。我的公开课常常追求第四种境界。

我决定我做深圳市教研员后只讲12 堂全市性大型公开课,平均一年多一堂。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12”意味着一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探索,足矣。12 堂课从绝对数来说不多,但是我希望这12 堂课每一堂都是一块“石头”。

评课者最好不要用或少用上帝式的语言。所谓上帝的语言,就是“不能”“不要”“不许”,等等。语文教学没有上帝。

评课宜记住:在一个绝对正确的理念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教学过程实际。

讲课时我是“老子天下第一”,讲完课我是“小子罪该万死”。

“我讲语文”是低境界,“语文讲我”是高境界。

讲公开课或举行讲座是我寻找自由的一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时感压抑,在讲课时我充分释放了这种压抑,常常达到一种高峰体验和自由状态。讲课,如果说不是我唯一也是我主要的可以宣泄我的情绪的方式。

我不是对讲公开课感兴趣,而是对通过讲公开课“讲自己”表达自己感兴趣。

我讲公开课的深层原因是要表达自己。换言之,讲课,是我与现实的一种沟通方式。

做人要老实,教书要狡猾。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用着心思教书。

我坚信:一切给自己的职业带来声誉的人,都是艺术家。

这一条一条语录,是真智慧,是真思想。不要说彼时彼刻,就是十多年后的今时今日,再次重读,其语言尖锐锋利的程度有如不老宝刀,依旧锋芒闪耀,其所指不仅是语文的过去和现在之不堪,甚而还预见了长此以往下去的语文将来之种种,同时更描绘了程少堂心中的语文图景,即他的语文味之境界;表达了他所主张的语文应有之态,即他的语文味教学理念。

一张普通照片,一道作文题目(和评语),一个著名网站,一幅自嘲小像,一席教学语录,大致勾勒出程少堂的一张速写。程少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目光亲切温暖又深邃犀利,语言清新活泼又泼辣幽默,长者之尊和孩童之气并举,师者之范与学者之风兼备。不过,他照片上那心无旁骛的专注神态,那孤独里夹杂着一丝忧郁的眼神,又会蒙上一层谜一样的面纱。这就恰如语文之味,难以说得清,道得明。对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程少堂,或许真的,你要想揭开他谜一样的面纱,真正了解他这个人,你就要先好好尝尝他的语文味;其实更准确的应该说,你只有真正了解了程少堂,走进他的生命深处,你才可能深刻地理解他的语文味理论。

语文味,该从何说起呢?对,一定是《荷花淀》——程少堂的《荷花淀》,语文味的《荷花淀》。我相信,这堂《荷花淀》是我们进入语文味世界的第一扇门,也是我们从此“用另一种眼光”看语文世界的第一路径。

程少堂来了,他伴着名课《荷花淀》向我们走来。

南海的大鹏开始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