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棠家训译注
- (清)左宗棠著 彭昊 张四连选编译注
- 4字
- 2021-06-02 16:05:20
咸丰十年
与孝威孝宽(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
孝威、宽知之:
我此次北行,非其素志。尔等虽小,当亦略知一二。世局如何,家事如何,均不必为尔等言之。惟刻难忘者,尔等近年读书无甚进境,气质毫未变化,恐日复一日,将求为寻常弟子不可得,空负我一片期望之心耳。夜间思及,辄①不成眠,今复为尔等言之。尔等能领受与否,我不能强,然固不能已于言也。
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尔读书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辨明句读,不记清首尾,是目不到也。喉、舌、唇、牙、齿五音并不清晰伶俐,蒙笼含糊,听不明白,或多几字,或少几字,只图混过就是,是口不到也。经传精义奥旨,初学固不能通,至于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体会,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虚字审②其神气,实字测其义理,自然渐有所悟。一时思索不得,即请先生解说;一时尚未融释,即上下文或别章、别部义理相近者反复推寻,务期了然于心,了然于口,始可放手。总要将此心运在字里行间,时复思绎③,乃为心到。今尔等读书总是混过日子,身在案前,耳目不知用到何处,心中胡思乱想,全无收敛归着④之时。悠悠忽忽,日复一日,好似读书是答应人家工夫,是欺哄人家、掩饰人家耳目的勾当。昨日所不知不能者,今日仍是不知不能;去年所不知不能者,今年仍是不知不能。孝威今年十五,孝宽今年十四,转眼就长大成人矣。从前所知所能者,究竟能比乡村子弟之佳者否?试自忖之。
今译
我这次北上,本来不是我向来的意愿。你们虽然年纪幼小,但也应该有所了解。国家大事和家里的事情,无须跟你们细说。我现在最放心不下的,只是你们近年来读书没什么进步,气质修养也没什么改变,我担心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就连普通家庭的孩子都做不了,辜负我一片期望。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一想到这些,就辗转难眠,今天在此再次跟你们强调,希望你们能放在心上。你们能否理解父亲的殷殷期望,我不能强求,(一想到做父亲的责任)我就不能停下我想写的话。
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你读书的时候,不看清字画偏旁,不能正确地停顿,记不清开头和结尾,都是眼睛没有认真看的缘故。喉咙、舌头、嘴唇、牙、口齿五音不能清晰灵活,发音模糊听不清楚,或多几个字,或少几个字,只图蒙混过关,是因为诵读不到位的缘故。经典中精微深刻的奥妙,初学的时候固然不能贯通掌握,但大致的思路和意思,原本是容易知晓的。
只要稍微用心去体会,每一个字探求来龙去脉,每一句话探求包含的道理,每一件事探求其中的原委,揣度虚词中贯穿的神韵和气势,反复推敲实词中蕴含的义理,自然而然就会慢慢领悟。一时思考后不能理解的,可以请老师解说;一时不能贯通融汇的地方,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敲,或通过在别的文章中触类旁通,务必要想清楚、读明白才能放手。
读书要将心思放在字里行间,时时刻刻思索寻求,才是心到。如今,你们读书的时候总有种混日子的打算,身子坐在书桌前,耳朵和眼睛却不知用到哪里去了,心里胡思乱想,毫无集中心思的时候。一天天地闲游晃荡,好像读书是为了应付别人的工夫,是哄骗别人、装模作样给别人看的勾当。昨天不能理解不能做到的,今天仍然是不能理解不能做到;去年所不能理解不能做到的,今年还是不能理解不能做到。孝威今年十五岁,孝宽今年十四岁,转眼就长大成人了。(你们)以前所理解所掌握的学识与能力,跟乡野弟子相比,是否能略胜一筹呢?你们自己好好琢磨吧。
简注
①辄:总是,就。
②审:反复分析,推敲。
③思绎:思考,理出头绪。
④收敛归着:减少放纵,将心思集中。
实践要点
左宗棠因“樊燮案”处境危险,无奈之下他请求发给公文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在北上途中,他仍念念不忘家中十五岁孝威和十四岁孝宽的学业,十分担忧,以至于夜不能寐。他强调读书要“目到、口到、心到”,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详细指导,特别列举了大量他认为是混日子的反面例子,毫不客气地给儿子当头棒喝,从中可以看出他望子成龙的心切和教子的严厉。这种严格,不是破口大骂,不是讲空洞道理,不是无从下手,而是针对“三到”的读书方法一一进行剖析,让儿子们对号入座、反躬自省,其实也是他自己读书的经验之谈。
读书作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是何学问?是何才干?我现才那一件可以比他?想父母送我读书、延师训课是何志愿?是何意思?我那一件可以对父母?看同时一辈人,父母常背后夸赞者是何好样?斥詈①者是何坏样?好样要学,坏样断不可学。心中要想个明白,立定主意,念念要学好,事事要学好。自己坏样一概猛省猛改,断不许少有回护②,断不可因循苟且③,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慰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
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偶然听一段好话,听一件好事,亦知歆动④羡慕,当时亦说我要与他一样。不过几日几时,此念就不知如何销歇⑤去了,此是尔志不坚,还由不能立志之故。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
今译
读书做人,首要的是立志。想想自古以来圣贤豪杰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行为举止是什么样的风格气度?学问到了何种渊博精深的地步?具备了什么样的才干和建树?我自己现在哪一样是比得上他们的?父母送我读书、请老师授课的期盼和心愿是什么?其中有什么样的用意?我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对得起父母?在自己同一辈人中,父母常常背后夸奖的是哪些方面?所批评的又是哪些方面?好样要学,坏样绝对不能学。凡事自己心中应该想清楚,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时刻提醒自己要朝好的方面学习,事事都要学着做好。自己的坏样一律都要猛然醒悟、猛然改正,绝对不能包庇袒护,绝对不能沿袭旧习性敷衍不改,务必使自己与古代圣贤豪杰小时候的志向气质一样,这样才可以使父母心安,免得被其他人耻笑。
(我)担心的是(你的)志向不能树立,更担心(你的志向)不能坚定不移。偶然听到一段好话,听到一件好事,也知道心动羡慕,当时也说我要和他一样云云。不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当初的想法就不知道已经消失到哪里去了,这就是你志向不坚定的表现,也是没有真正立下志向的缘故。如果一心上进,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简注
①斥詈(lì):责骂。严厉的、放肆的指责或辱骂。
②回护:包庇,袒护。
③因循苟且:沿着旧习,敷衍草率,不思改变。
④歆(xīn)动:心动而羡慕,欣喜动心。
⑤销歇:休止,消失。
实践要点
“有志者事竟成。”应该怎样立志?应该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左宗棠一连用九个疑问句引导子女去思考,虽没有明确答案,但子女在这一连串思考后自然会有答案,参照标准就是古代圣贤豪杰少年时期的志向。立下志向后应该怎样做呢?志向一立,时刻要想到志向,言行要对照志向,对坏毛病要痛下决心改正,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立志难,立志后的坚持更难。他通过描绘立志不坚的情形,告诫子女要坚定不移,鼓励他们坚持不懈。
虽然谈的是“立志”这样的大道理,但是他也注意启发子女进行思考;不是早下结论,而是激发他们通过思考而铭记在心,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如何讲好大道理是花了不少心思的。
陶桓公①有云:“大禹惜寸阴②,吾辈当惜分阴。”古人用心之勤如此。韩文公③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④。”凡事皆然,不仅读书。而读书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艺及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晓。至吾儒读书,天地民物⑤,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需融澈⑥于心,然后施为⑦有本⑧。人生读书之日最是难得,尔等有成与否,就在此数年上见分晓。若仍如从前悠忽⑨过日,再数年依然故我,还能冒读书名色⑩、充读书人否?思之,思之。
今译
陶侃曾经说:“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我们应当珍惜每一分光阴。”古人尚且如此勤勉,我们是不是该向他们学习呢?韩愈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这个道理,不单单是指读书。但是,读书要更加勤奋刻苦,为什么呢?因为百工技艺,以及医学、农学,都是只需做好一件事情,道理相对浅显容易明白。至于我们儒生读书,天地、百姓、万物,无一不与自己息息相关,都是要担当的责任;时间、空间、过去、未来的发展规律,都要在心中融会贯通,然后施展作为才有根据。人一生中静心读书的日子是最宝贵的,因此值得好好珍惜。你们今后能不能有所成就,就在这些年可以见分晓。如果你们还像从前那样闲游晃荡荒废时日,往后还好意思继续冒充读书人吗?你们应当好好想想。
简注
①陶桓公:陶侃,东晋时期名将。历任县吏、郡守、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去世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其曾孙为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
②寸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比喻非常短的时间。
③韩文公:韩愈,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④嬉:游戏,玩耍。
⑤天地民物:天地、百姓、万物。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于民物,形表图于丹青。”张载《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民物,指人民万物。
⑥融澈:融通透彻而明晰。
⑦施为:施展作为。韩愈《爱直赠李君房别》:“南阳公举措施为不失其宜。”
⑧本:根据,依凭。
⑨悠忽:轻忽游荡以度日。比喻虚耗光阴不自振作。
⑩名色:名目,名称。
实践要点
青少年时期的求学者总会想两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这么勤苦地读书?如果想通了这两个问题,立志求学也就有了方向。左宗棠告诉孝威:读书不是为了科名、好听、孝顺父母,而是为将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抱负就是“天地民物,莫非己任”,这是对著名的“横渠(张载)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化用。为了实现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就必须“宇宙古今事理,均需融澈于心”,不然立身行事就没有根基。
这种胸怀,是儒家推崇的境界,要做到很难。虽然不一定能够实现,但读书人必须以此为目的,才能跳出“小我”的狭隘,才能志存高远,才能挖掘潜力,才会避免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读书苦学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动力。所以读书比只精一业的百工技艺都要难,需要比学技艺的人更勤苦。人生事业的根基就是在青少年求学时期奠定的,不珍惜这段短暂的黄金岁月,要实现抱负就是空谈,所以必须珍惜寸阴。这些道理,对帮助莘莘学子树立正确的读书目的和读书态度,是很有价值的。
孝威气质轻浮①,心思不能沉下,年逾成童②而童心未化,视听言动,无非一种轻扬浮躁之气。屡经谕责,毫不知改。孝宽气质昏惰,外蠢内傲,又贪嬉戏,毫无一点好处可取。开卷便昏昏欲睡,全不提醒振作。一至偷闲玩耍,便觉分外精神。年已十四,而诗文不知何物,字画又丑劣不堪。见人好处不知自愧,真不知将来作何等人物。我在家时常训督,未见悛改③。今我出门,想起尔等顽钝不成材料光景,心中片刻不能放下。尔等如有人心④,想尔父此等苦心,亦知自愧自恨,求痛改前非以慰我否?
亲朋中子弟佳者颇少。我不在家,尔等在塾读书,不必应酬交接。外受傅训,入奉母仪⑤可也。
今译
孝威言行举止不庄重,心思不能集中,年龄已经超过十五岁了还童心不改。所看、所听、所说和所做无不充斥着一种轻浮躁动的气质。我多次告知和责备,但一点也没有改正。孝宽言行举行昏昧怠惰,外表愚蠢而内心傲慢,又贪玩,毫无可取之处。每次打开书本,便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一到玩耍的时候,就精神百倍。现在已经十四岁了,连诗文是什么都不知道,写字的笔画又十分拙劣。看到别人好的方面不感到惭愧,真不知道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以前在家的时候,常常督促训导你们,也没见你们有丝毫悔改。现如今出门在外,一想起你们愚笨不成才的种种样子,心里一刻也放不下。如果你们还有良心,想到父亲这样的良苦用心,会知道惭愧悔恨,然后痛下决心改过自新以告慰父亲我吗?
亲朋好友当中优秀的子弟不多。我不在家,你们在私塾读书,不要去应酬交游。在外面遵循老师的训导,回家听你们母亲的话,也就可以了。
简注
①轻浮:言行举止轻佻,不庄重。
②成童:古代指年纪稍长的儿童,这里指十五岁以上的青少年。
③悛(quān)改:改过自新。悛,悔改。
④人心:良心。
⑤母仪:作为人母的典范。
实践要点
左宗棠这一次斥责,不留情面,用词严苛,也许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想法,亦是“爱之深,责之切”的注解。今人教育孩子,多采用鼓励教育,信奉释放孩子天性的教育观,哪怕稍微对孩子严厉一点,都会认为有“伤害”与“虐待”之嫌。不过,也不能一味鼓励,如果面对屡教不改的情况,还是可以适当采用严厉批评的方法,但不宜多用,须把握时机适可而止,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严厉之后还要观察反应,避免产生逆反心理,最好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多用春风化雨的方法。
读书用功,最要专一无间断。今年以我北行之故,亲朋子侄来家送我;先生又以送考耽误工课,闻二月初三、四始能上馆①,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者又去月余矣。若夏秋有科考,则忙忙碌碌又过一年,如何是好?今特谕尔:自二月初一日起,将每日工课按月各写一小本寄京一次,便我查阅。如先生是日未在馆,亦即注明,使我知之。屋前街道、屋后菜园,不准擅出行走。如奉母命外出,亦须速出速归。出必告,反②必面,断不可任意往来。
今译
读书用功,最重要的是心思专一,不能间断。今年因为我出门北上的缘故,亲朋好友子侄辈都来送别;先生又因为送考耽误不少功课,听说二月初三、初四才能过来开始授课,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又过去了一个多月。如果夏天和秋天有科举考试,则忙忙碌碌又过了一年,怎样才好呢?在这里我对你特别提出要求:从二月初一开始,每天的功课按月写一小本寄北京一次,以方便我查阅。如果哪天先生不在馆,也需要注明,让我有所了解。屋前的街道、屋后的菜园,不准擅自外出溜达玩耍。即使你母亲要你外出,也要快去快回。出门的时候必须告诉母亲,回来后也必须当面禀告,绝对不能随意外出来往。
简注
①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李伯元《文明小史》第十四回:“孟传义等到送过宗师,依然回到贾家上馆。”
②反:通“返”,回归、返回。
实践要点
如何知道家中的孝威有没有荒废时日呢?左宗棠除了讲道理外,还想了一个办法:要求孝威按月将每天的功课作业寄到北京来。他想得很周到,如果塾师不在,个人自学也要注明,看看儿子是否自觉完成了作业。为了子女成才,他不怕自己劳累,在北京参加会试还要批阅儿子的作业,真是一个负责的父亲!他的批阅可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认真批阅并写下评语。这成为他观察子女成长的重要依据,此后一直坚持,连孙辈的作业也远程批阅。现在的家长也被学校老师要求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字,能否做到像左宗棠这样用心批阅和远程批阅呢?
无论我们年龄多大,走得多远,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而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平安,所以古人所说的“出必告,反必面”是基本的家庭教养规矩。及时了解你的行踪,父母心里才能放下时时牵挂之心,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今天同样如此,关爱父母,就应该多将我们的生活近况汇报给父母。这不仅适用于儿童,也适用于“成人”。
同学之友,如果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固宜引为同类。倘或不然,则同斋①割席②,勿与亲昵③为要。
家中书籍勿轻易借人,恐有损失。如必须借看去,每借去,则粘一条于书架,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书,以便随时向取。
庚申正月三十日
(家中寄信到京,封面上写“内家言一函,敬恳吉便带至都中东草厂十条胡同长郡会馆,确交四品卿衔兵部左大人开拆,司马桥左宅寄”,背面写年月日封。)
今译
同窗好友,如果为人诚实,读书勤奋,没有荒唐无稽的言语和轻率任意的行为,那么就可以视为志趣相同的人。否则,即使同窗共读也应该绝交,切勿走得过于亲近。
家中的书籍不要轻易借给他人,怕有损坏或遗失。如果必须要借出去,每次外借就在书架上贴一张小纸条,注明某日某人借去某本书,以便随时找对方取回。
简注
①斋: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
②割席:出自《世说新语·管宁割席》。三国时管宁跟华歆同学,读书时两人合坐一张席,后来管宁鄙视华歆的人品,把席割开分坐。后世指与好朋友绝交。
③亲昵(nì):非常亲密,亲近。
实践要点
交朋友的原则,在左宗棠看来,看重的是学问人品,而非社会地位,特别强调“诚实发愤,无妄言妄动”。只有以“友其德”为基础的朋友方能携手前行。他引用“管宁割席”的典故,意在教导孩子们,朋友之间如果不能志同道合,不如及早断绝来往,免受不良影响。
左宗棠家族耕读相承,随着父母相继病故,家境日益贫困。起初,他无钱买书,只能四处借阅。尤其是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之后,师从贺长龄、贺熙龄读书研习,从贺家的藏书中广泛钻研农学、医学、地理、水利、军事等经世致用之学,为他日后利民、恤民、安民的举措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一直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因此训导儿子惜书爱书,不轻易借书与人,至于志同道合的人来借书,只要做好详细的登记即可,可见左宗棠爱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