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安排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内容结构

第1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包括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创新等内容。

第2章是文献回顾。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及其动态调整;银行借款融资的影响因素;银行借款融资的经济后果。最后,对现有文献做了简要评价,并指出目前现有相关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3章从宏观层面检验了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影响因素。本章首先考察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行为,在此基础上从制度环境、货币政策和金融危机等视角证实了宏观环境的改变会对公司持有超额银行借款产生不同影响。

第4章从微观层面检验了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影响因素。本章考察了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金融市场化程度,检验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对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不同影响。

第5章研究了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与过度投资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考察了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过度投资行为,进一步从管理者自利和产业政策视角检验非国有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过度投资行为。

第6章研究了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与诉讼风险之间的关系。除了进行基本命题检验外,本章还从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地方法律环境能否抑制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诉讼风险进行了拓展检验。

第7章是结论部分。

1.2.2 研究意义

本书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考察公司超额银行借款影响因素,拓展了公司财务权衡理论的研究视野。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资本结构权衡理论时主要关注最优资本结构及其动态调整,即使在研究债务融资时也仅是涉及债务期限结构、有息债务与商业信用依存关系等相关领域,而对债务融资中的超额银行借款较少涉及。本书以公司超额银行借款为主题,从制度环境、货币政策、会计信息质量等多视角考察公司超额银行借款成因,进一步拓展了公司财务权衡理论的研究视野。

2.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特殊的制度背景多维度检验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经济后果,丰富了债务治理效应领域的研究范畴。银行借款作为公司最为重要的债务融资方式,其经济后果和治理效应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本书立足中国特殊制度环境,系统考察公司超额银行借款在资本配置效率和诉讼风险等方面的经济后果,并按照产权性质加以区别研究。本书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多角度丰富债务治理效应领域的研究范畴。

本书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公司合理选择银行借款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实践依据。在目前的中国金融市场,银行信贷依然是公司可以获得的最重要债务融资工具。然而,不同产权性质公司以及不同类型公司获取银行借款的难易程度和规模存在较大差异。本书同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系统考察公司超额银行借款影响因素,为各类公司基于多赢的基础上如何选择银行借款融资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提供了实践依据。

2.为投资者选择正确的投资对象提供现实依据。与欧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中国股市的暴涨暴跌表明投资者普遍存在非理性,如何规避投资风险必然是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本书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检验研究了上市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资本配置效率和诉讼风险,为投资者选择正确的投资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

3.为监管机构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提高监管效率提供决策依据。本书通过客观考察公司超额银行借款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一方面,为监管机构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多层次发展、完善信贷投放对象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提供启示;同时,也为监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模式创新、合理调剂信贷资源、切实增加对创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提供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