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让孩子适时体验生活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家长应当注意从小让孩子体验生活,投入到生活劳动、艰辛中去,让孩子明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出来,幸福是需要通过奋斗去争取的。让孩子适时体验生活,对孩子日后的品格养成大有帮助。让孩子及早投入到生活中,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尽快掌握生活知识及生活本领,在各种磨砺中形成高尚品质,树立健康人生观,也是孩子领导能力养成的重点。

如果孩子长到十几岁时,仍旧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那么即使他拥有满腹学问,也不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懒惰。其实,这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密切关系。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你的家庭条件如何,孩子都应该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在参与家庭活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找到归属感,并从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各方面能力都在发展,他的安全感会越来越强烈。

有专家提出,孩子真正适宜做家务的年龄是2岁,多数4~5岁的孩子就应该能够帮家里做很多活计了。当然,虽然有些家务让孩子做比较困难,但可以选择简单的家务让孩子参与进去,融入到家庭之中。

劳动是孩子的天性。最初,孩子非常愿意帮父母做家务,所以,家长应及早花费些心思教孩子做家务。等孩子做完一项家务后,无论这项家务是大是小,家长都应当表现出自己的高兴,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但是要注意,不能用物质去刺激孩子,尽量用鼓励性言语鼓励他。

楠楠今年5岁了,却是妈妈的“小助手”,无论做什么家务,楠楠都会参与进去。记得一次,楠楠扫地时不小心用扫把碰碎了花瓶,妈妈不但没有责备楠楠,反而耐心地对楠楠说:“楠楠,扫地时不仅要看地板,还要看清会不会碰到其他东西,这次打碎了花瓶没关系,只要以后扫地时多加注意就好了。”

年前的亲友聚会,叔叔带着自己8岁的女儿来做客。用餐前,叔叔惊奇地发现楠楠正在擦拭椅子。虽然小家伙还不及餐桌高,却很认真地擦着椅子的每一寸地方。椅子擦好后,楠楠又到冰箱里给小堂姐拿来饮料,完全一副“小大人儿”的模样。叔叔不禁惊奇,要知道,自己8岁的女儿还从来没碰过抹布呢。

从培养孩子做家务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范围的扩大,等到孩子掌握生活的基本知识、本领,而且可以将其付诸行动时,孩子的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强,所依赖的人会越来越少,此时,孩子便可真正地在社会中“自立”了。家长应当注意,让孩子适时体验生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纪涛家境富裕,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来没有体验过任何生活。

14岁时,纪涛离开父母,进了寄宿学校,开始觉得生活无趣,与班上的几个同学成群结伙在学校里打架斗殴。父母几次被请到学校,经过一番辛酸教导无果,只得给纪涛转了学校。

转校后,纪涛变本加厉,终日在网吧打游戏,完全不理学业。一次,母亲含泪到网吧拉住纪涛,问他知不知道父母在外赚钱的辛苦,为什么还要这样让父母操心,不好好学习,谁知,纪涛却回答道:“你们赚钱有什么辛苦,每天不是出入酒店就是逛商场?再说,你们赚那么多钱总得有人花吧,给我花不是比给别人花好得多吗?”

母亲一气之下拉着纪涛的衣袖,想把他拉出网吧,谁知,纪涛却在狂怒之中推倒了母亲,对着母亲大吼:“滚!”

其实,如果纪涛的父母从小就让他尝试体验生活的艰辛,他也就不会觉得自己今天的所得理所当然了,也就会懂得珍惜父母的给予、懂得感恩父母了,这一系列场面就不会发生了。父母不是不可以爱孩子,而是不能因为爱孩子放弃本该属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让孩子终日浑浑噩噩、只知索取。

那么父母究竟应当怎么做才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一、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好品德

贯穿于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要知道,道德的意义并不是因道德而道德,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提高发展要通过体验生活来实现。脱离社会的道德毫无意义,只是抽象概念;脱离生活的道德也会过于形式。总之,品德培养遵循的是生活逻辑。也就是说,孩子只有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感悟出的道德才更有价值,才更能融入孩子的心灵。所以应将孩子置身于生活中,包括自然、社会等,引导孩子在各种环境中磨砺出好品质。

二、关注孩子的现实生活

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家长应当重视生活教育的价值,关注孩子当下的生活。孩子有他们自身和成人的不同之处,不从这些异同点出发,教育便很难看出效果。教育只有关注认同的现实生活才更具针对性。如果强制性地把成人应具备的品质、应体验的生活强加到孩子身上,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无法顺利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有所得。

三、积极引导孩子的发展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有接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求。家长有引导孩子发展的责任。儿童只有在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下才可不断成长、提高,他们的价值才能更快地体验出来。能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孩子会觉得生活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