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发现

常春和学生们抵达陆干湖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张贴启事,雇用民工。地质勘查需要挖一些探槽,这些活儿学生们是干不了的。启事贴出去后,刚上初中的陆鹏也报名了。陆鹏家里穷,他想给自己挣点学费,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常春当然不会雇用陆鹏。陆鹏离十八周岁还非常遥远,身材又那么瘦小,不符合雇用条件。

被拒绝的陆鹏心里很失落,但他控制不住自己对这位教授的好奇心。陆干湖村里还没有出过大学生呢,陆鹏也没有见过大学生,他对这群人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当时正值暑假,常春的工地距离陆鹏家很近,闲来无事,陆鹏就会跑去看热闹,很主动地帮助大人们打些下手。

开始的时候,常春只是把陆鹏当作一个贪玩或者喜欢凑热闹的少年。几天后,他就看出了这个少年的与众不同之处。

多数工人只是按照雇主布设好的探槽挥动镐或者铁锹开挖,履行自己分内的工作职责,至于被发掘的地层有什么意义,他们是不管的。

探槽挖好后,常春他们开始编录,民工就会找个阴凉处,坐下来休息,聊天。陆鹏这时却会主动跟在常春和几个学生的后边,帮他们拉皮尺,有时候还主动帮他们背样品。他的眼睛则不停地观察常春和那些学生,不久居然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如何通过沉积物的颜色、颗粒大小和沉积厚度区分层位。

随着工作的推进,他们最终准确地确定了古河口三角洲地带——常春推测的化石产出区域出现了。

常春他们开始铺开阵势逐层剥离,寻找可能存在的化石。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工作毫无进展。

既然是一个巨型湖泊,按照常理,就应该有丰富的水生生物。它们密集消亡后,一定会留下一些化石。

常春没有放弃,继续扩大搜寻面积。古盆地受后期地质构造影响,原始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或许自己寻找的位置还是有较大偏差。

计划的周期已经一延再延,依然没有什么发现。常春呆呆地坐在工地上,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难道是自己的判断错了?这些被困在湖中的水生生物,其实都聚集在湖心?果真如此,导师和前辈们当年的工作就应该有所收获啊。

秋天已经来临,计划的周期已经延迟了半个月。

这天,常春正坐在现场的一块石头上发呆,不知道回去后该如何向学校汇报。远处的陆鹏突然喊了一声:

“这是什么?”

小孩子总是对一切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心。常春坐在原地,继续思考着下一步工作方向。

“教授,我好像真的发现化石了。”

过了一会儿,陆鹏再度发出惊呼,直起身,仰着脖子望向常春,眼睛里闪着光。

高原上的风很大,常春的耳朵被风当成了口哨。风天生喜欢吹,但此刻它的演奏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弄得常春满脑子乱糟糟的呼啸声,好像有一场沙尘暴正在耳朵里孕育、壮大,随时准备爆发。

常春摇了摇脖子,依然没有摆脱风的纠缠。他继续呆坐在原地,眼珠子也像快要凝固了一样。他的几个学生在不远处忙着做收工前的准备工作,没有人应和那个少年。

陆鹏见没人理会自己,又蹲下身去捯饬了一阵儿,再度站起来时,声音更高,更自信了,他的呼喊从风的混乱的呼啸中清晰地分离出来,钻进了常春的耳朵。

常春从迷惘中回过神来,看到远处少年一脸的认真,他不想让一个孩子失望,站起身,拍拍屁股上的土,走了过去。

一个新清理出来的探槽的槽壁上,依稀露出一层颜色和上下都不一样的岩层。岩层的面积并不大,只有井盖大小。构成这个“井盖”的,是一套粒度很小的泥质页岩,单层厚度不到五毫米。上面的盖层是一套粒度较大的砂质砾岩,砾石的粒度变化很大,一看就知道是突然堆进来的,没有任何分选性。这套砾岩的厚度只有几厘米,显示出一个偶然性水流加速的地质作用特征,就像有人专门往这里倾倒了一堆乱石,转身就走了。

因为岩层只是暴露了很小的一截横截面,如果不仔细看,很难看出它和周围岩层的不同。只有很细致地观察,你才会发现,这片不大的岩片,原始形态很可能是一个一米左右的小洼地,后来被一些堆积物快速掩盖了。

少年发现了这处异常之后,仅仅凭借一丝天赋,预感到可能会有什么奇迹要发生,没有像平时那样急着将岩层剖开,而是很谨慎地用地质锤轻轻将那个岩片的横截面稍微剥了一些。当他看到横截面上出现一道灰黑色的异样纹路后就停了下来,没有伤害到它。

常春禁不住看了一眼陆鹏。

陆鹏正仰着脖子,期待地望着他。

常春沉默着,蹲下身,凑到仅仅露出几厘米宽、几毫米厚的岩片上,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花纹呈现在眼前。

常春的心猛地一跳,几乎要凝固的情绪在血液的奔突下被冲开一个决口,像一股平地而起的风,剧烈地旋转着,奔驰着。

那花纹的形态很像鱼鳍。

常春用手扶住探槽,缓缓弯下腰,一点点地屈下腿,最后,膝盖落在地上,又进一步压低了身体,眼睛几乎贴在了那个若隐若现的花纹上。

没错,虽然只有一丁点大,但确实是一个鱼鳍的形态,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是谁在这里留下了一枚指纹。

常春克制住内心的激动,让那股在荒野上驰骋的风慢慢沉降,上下左右观察一番,双手微微颤抖着,像绣花一样,一点点地将岩片上部的覆盖层往下剥。脸上、眼睫毛上,很快就落满了岩石的粉末。常春没有察觉到,继续把脸朝着石壁上贴去。

那几个学生见导师过去后一直没有回音,知道他肯定是发现了什么,走到跟前,顿时就被正在显露真容的那个花纹惊呆了。

常春的眼睛里已经只剩下那个花纹了。他全身心投入化石挖掘中。那个花纹很浅,很薄,他不敢过于用力,时不时还要用嘴轻轻吹掉上面的粉尘。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终于,一块完整的约莫一尺长的鱼化石,清晰地呈现在常春的眼前。

常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身体一软,偏身瘫坐在地上,背靠着石头,仰头看着天空。跪的时间过长的双腿,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常春用手轻轻地捏着麻木的身体,脸上的表情像天空一样晴朗。

常春的研究结果认为,这是一条古老的淡水鱼,大约生活在一万年前。

常春推断,这条鱼死亡后不久被水流带到了这个井盖大小的凹陷里,随后一股异常的波浪(可能是由局部阵风引起的)从近旁带来一些泥沙快速地将它掩埋,这条珍贵的鱼由此才得以穿越一万多年的时光,向世界展露它娇美的容颜。

常春断定,这是一条雌鱼。因为在紧邻鱼化石的地方,还发现了几粒外形依然非常饱满的卵状物,像刚刚挂果的葡萄。从外形上看,卵状物就像磨圆度很高的沙粒。常春将其中的两粒剖开,断定这些卵状物就是鱼卵。在漫长的掩埋中,这些鱼卵物质组成已经和沙粒无二,唯一的区别就是内部还保留了鱼卵的基本结构。面对这样特殊的化石,稍不留意,就可能把它们当作普通的沙粒。

至于这些鱼卵是不是这条鱼排出的,是否已经受精,以目前的科技手段,暂时还难以揭晓。

常春推断,通向大海的主要河道虽然被切断了,但高山上的小河或溪流在一定时间内会继续存在,但因为蒸发量可能大于补给量,湖水的矿化度逐渐增高,鱼卵和鱼苗难以生存,这些鱼就形成了洄游产卵的习性。这块化石上的雌鱼就是到入湖口产卵之后,因为过于疲惫,只能平躺在水底,任由水波裹挟着,后来不幸在水洼里死去,又幸运地被保存到了现在。

这块珍贵的鱼化石的发现,证明了众多地质学家此前的推断:陆干湖在远古时代是一个真正的湖,是一个虽然和大海隔断,虽然已经没有外来水源的补给,但依然拥有丰富生物的生机勃勃的湖。

在常春的细致研究后,又有大批科学家参与了对那块鱼化石的研究,都没有在目前已知的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中找到同类,那种鱼后来被命名为中国常氏高原鱼。

常春一举成名。

然而,荣誉的光环降临不久,就逐渐凝固成了一道沉重的枷锁,死死地套在了常春的脖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