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墙内的白色空间

书店 | 光的空间

上海市黄浦区绍兴路7号1楼

绍兴路的一大特点便是汇聚了沪上诸多艺术和出版机构。在一个看不到的所谓“犄角旮旯”里,不知什么时候外墙上挂上了个正方形的灯箱,上面简单地写着四个黑色的字:光的空间。

汉源书店搬离这里后,绍兴路还是那条绍兴路。虽然借助这里的文艺气息,“小资”悠然情调依旧是很多人对绍兴路的第一印象,但有时还是会有一种不可触及的疏离感,平日里的驻足也只不过是一种对这条不长不短的马路曾有过的片段的回忆。

光的空间来到这里,将远去的片段再次拉回了现在。当圆环状的白色书墙包围着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时,人们想必是在接受一次书的洗礼。不知为什么,这里总和童年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关联。

书墙上的一本《给孩子的诗》映入我的眼帘。身边不少朋友是这本书的作者北岛的粉丝。在那个懵懂的年纪,他们读着诗人的朦胧诗,在诗句所构筑的世界中,建立起自己的真诚与独特——诗句是另一种表达人的正直、正义乃至人性的方式。

再往里走去,误入了一个初夏的诗歌下午茶,下午茶的主人是一位十岁的女孩。她父母应该都是文艺爱好者,选择在这个静谧的书之角落,把女儿的画作一幅一幅地展现在这片白色空间里。画作间装点的是女孩自己写的诗,这些用幼稚的言语记录的诗句里满是女孩和她朋友们的美好。

这些还童真尚存的心灵,有能力去发现我们这些早已流连于世俗的成人所忽略的东西。她们的心此刻正处于一种博大而包容的状态。这些玩伴可能会因为各自的家庭和生活而拥有不同的人生轨迹,可能她们今后也不一定会有交集,但此刻这份柔软的记忆会被这白色的空间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

光的空间在绍兴路上扮演着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它像是一个向往文艺的年轻人,倾听着这条平日并不热闹但依旧充满文艺气息的马路的呼吸。

如果细心观察,你不难发现,这条不宽的马路两边会时不时地出现一些出版社与杂志社的竖匾。光的空间所在的大楼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所在地,而不远处的对街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当然还有那本一度家喻户晓、现在依旧在发行的杂志《故事会》的编辑部,这一杂志创刊于20世纪60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本故事期刊。第一期首印6万多册就被抢购一空,第二次印刷11.5万册也很快售罄。在那个没有什么文化读物的时代,小小一本《故事会》也让许多人有了一丝心灵上的慰藉。《故事会》杂志社淹没在那幢老建筑内,透过门口藤架上的绿色藤蔓,我们可以感受到它依旧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行走着。

虽然我们并没有机会走进《故事会》杂志社,但在光的空间内的书架上,每个月都会更新它的杂志,当然还有诸如《书城》《小说界》《第一财经》等其他杂志。翻阅着这些最新版杂志的你,会不会想到不远处那个杂志社里的紧张与忙碌呢?而这些紧张忙碌的成果就在这里,在此刻的你手中。这里也成了附近出版社、杂志社编辑们谈事情的一个“据点”。你所看见的两位正在交谈的人很可能就在商量一本新书的选题,或是就某一篇稿件在交流。由此产生的每一次碰撞或许都将被定格在一本书的书页内。在这里,文化似乎不再是看着照片若有所思的感伤,或是某个人拿着画册逃遁的片刻欢愉,而是一种日常的生活记录。

光的空间铭记下这段并不长的马路上的风花雪月,它和这条马路的节奏是一致的。从它出现在街角的那一刻开始,它就用自己的诗句写着自己的诗歌。它们是弄堂里的私人书室风格,也是夜幕降临下啤酒屋的麦芽味道,还会是某天在墙沿上偷偷掠过的那只猫咪,或是那个午后空间内的生日诗画会。

默默关上那镶于墙角红砖内的门,走下台阶,耳畔依稀飘过不远处昆剧院传来的阵阵练嗓声。不久这声音便被马路两旁停满汽车的画面所取代,家长们等待学生下课的焦急目光成了这时最为深刻的存在。

光的空间依旧在那里,它继续躲藏在红砖墙的后面,记录着早春的微风和秋后的细沙。自然的树影演变成墙头的倒影,上演着不同的艺术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