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序

  • 面纱
  • (英)毛姆
  • 2540字
  • 2021-05-31 17:05:26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其父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时,父母就先后去世,他随即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孤寂凄凉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毛姆此后创作的多篇著作中无不显示出他对人生、艺术、信仰的深刻剖析。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实习生,随后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了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学医经历、法国文化和海外旅游。他推崇法国文化,从法国自然主义大师,尤其是从莫泊桑那儿学到了别具一格的创作技巧。他承认:“法国给了我教育,教我学会了珍视美与荣誉,也教会了我写作。”广泛的海外旅行丰富了他的写作。每到一处,他就在笔记本中记下他对当地景色和人物的印象,写下对故事的初步构思。国际社会是他小说及剧本的主要背景——他的作品既有对旖旎的南洋风光的描写,又不乏东方的浪漫情调。他在轮船上、俱乐部里以及农庄里观察各种奇闻逸事,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有趣的情节,用简练、准确的笔法塑造出形形色色的殖民官员、商人、冒险者、种植园主、土著居民、赌徒和妓女的形象。对于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他并不感兴趣,认为作家不应该在戏剧和小说中灌输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娱乐,当然也可以有教育作用,但是文学如果不能为人提供娱乐,便不是真正的艺术。因此,他更关心的不是内容的深化,而是情节的冲突。他执意寻求人生的曲折离奇,擅长故布疑阵、巧设悬念,热衷于描述各种山穷水尽的困境和柳暗花明的意外结局。

毛姆一生创作了至少四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多篇短篇小说、三十多个剧本,还写了不少游记与自传性质的书。尽管他自称是“较好的二流作家”,但文学界却公认他是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界为数不多的几个最优秀的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虽然并未受到学术评论界的青睐,但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而且口碑相当好,因为他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写的是他自己的生活。他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任何有理智、有头脑的作家都写自己的经历,因为唯有写自己的经历他才最有权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在日内瓦收集敌情,随即又出使俄国,劝阻俄国退出战争,与俄国临时政府首脑克伦斯基有过接触。这一段间谍与密使的生活,后来写进了间谍小说《艾兴顿》中。1916年,毛姆去南太平洋旅行,此后多次到远东。1919年,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问世。1920年到中国,写了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并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面纱》。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他写出了《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坚贞的妻子》《香笺泪》和《为国效劳》等一系列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194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刀锋》,深受美国青年的欢迎。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设立了萨默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卢兹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团骑士”称号。1954年,他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侍从”的称号,成为皇家文学会的会员。同年1月25日,英国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和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九十一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

《面纱》以“出轨”作为引子,描写了一段悲惨、凄凉的故事——女主人公凯蒂沉迷于“爱”,却为“爱”所误,最终受到情人的耍弄,令丈夫丢掉了性命。凯蒂生得花容月貌,自小受到母亲加斯廷夫人宠爱,期待嫁入豪门贵族之家。凯蒂一进入社交场便颇受青睐,小伙子们围在她身边大献殷勤,其中不乏才俊,但她一个也不看在眼里,直至二十五岁也未遇到如意郎君。她妹妹多丽丝貌不出众、才不惊人,却跟一位准男爵的公子订了婚。一来受到母亲的责备与“逼婚”,二来不甘在妹妹之后结婚,凯蒂匆匆嫁给了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却深爱着她的细菌学专家沃尔特,并随其来到了香港。她本是一个贪慕虚荣的女子,只是一时冲动才嫁给了一个自己并不爱的男人,这为婚后的出轨埋下了伏笔。在香港,丈夫虽然爱她,但为人刻板,只知道埋头工作,使她顿觉寂寞、孤独和失落。香港政务司副司长查尔斯·汤森德是有妇之夫,见了如花似玉的她,不由生了淫念,使出风月场上的本事跟她勾搭成奸。凯蒂的丈夫发现了他们的奸情,便要她同赴中国内地霍乱肆虐的城市湄潭府,有跟她同归于尽的意图。她向汤森德求援,而后者不愿和妻子离婚,便怂恿她随夫同往那死亡之地。到了湄潭府,沃尔特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深受大家的敬爱,后来不幸染上了霍乱,不治而亡。在这段时间里,凯蒂到法国天主教的女修道院里当志愿者,目睹了修女们怎样关爱孤儿,怎样救护传染性极强的病人(许多修女因此死去),为修女们表现出的那种博爱、无私的精神以及对信仰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书中另有一重要人物,名为沃丁顿。此人是英国派驻湄潭府的海关副关长,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精通汉语,对中国文化也感受颇深。辛亥革命爆发时,他曾有恩于满族的一个皇室人家,这户人家的格格对他感激不尽,离家出走跟他同居。沃丁顿的见识和开导对凯蒂影响很深,在她的觉醒之路上担当了领路人的角色。沃丁顿和查理·汤森德是旧交,知道他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并将自己的观点告诉了凯蒂。通过残酷的现实,凯蒂厘清了“爱”与“欲”之间的界限,认识到查理·汤森德虽然有着潇洒的外表、运动员的体格和高贵的举止,但内心卑鄙,是一个龌龊小人。她虽不爱她的丈夫,但她的丈夫却以自我牺牲、救死扶伤的精神赢得了那些被她视为“圣人”的修女们的崇拜和敬仰!丈夫死后,她怀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回到了故乡,准备以一种新的姿态和观念迎接未来……

方华文作于苏州大学

2020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