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日常用语显露对方真实品性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几句日常用语,这些语言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习惯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一般情况下,日常用语简洁明快,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有几句口头语。所谓“窥一斑可知全豹”,在看似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日常用语中,经常隐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品性。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日常用语看似是随便说出口的,其实跟说话者的性格、生活遭遇或是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日常用语也影响着其他人对说话者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常用语其实也不完全是无心之言,它其实是一种内心真实想法的表达,反映了说话者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从不同的日常用语里,我们也可以洞察对方的品性特点。

老李的日常用语就是“是”“好”,同事经常开玩笑:“对你的工作还满意吧?”他总是笑呵呵地回答:“是的。”似乎,他从来就没有反对的意见。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意见,老李对这位说:“是,你说得对。”回过头,对那位也说:“对,你说得没错。”这样没有立场的说话态度,总是让同事很扫兴。

刚开始同事接触他,以为他这样说话是由于陌生的关系,不想得罪人。时间长了,与同事都熟络了起来,他还是这样说话,同事就觉得很讨厌了,而且,总觉得他这个人比较“虚伪”,不愿意与之交往。上司也觉得老李没有自己的想法,只会一味地顺从,认为他这样的人对公司将不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就一直没有重用他。

在公司,没有谁能与老李谈得来,因为大家觉得他这种模糊的表态方式让人非常不舒服。所以,最后老李既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也没有获得同事的好感,而且还非常令人讨厌。

实际上,老李那“是”“好”的日常用语是源于其唯唯诺诺的个性,并不是虚伪的表现。面对一些事情,他不愿意表态,其实也是惧怕表态,害怕因为自己真实的意见而与他人发生不快。于是,他甘愿只当个老好人,无论别人怎样,他都不发表任何意见。不承想,这样一来,使得人们觉得他态度不够鲜明,好像很虚伪。由此可见,一个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真实的品性,从而帮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他。

下面,我们对一些日常用语所表达的个人品性进行分析。

1.习惯说“听说”“听别人说”

有的人喜欢说“听说”“听别人说”之类的语言,他之所以不说“我说”而是说“听说”,是在告诉别人,自己所说的话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道听途说,如果这些话不可信,那么,也不会是自己的责任。有时候,即使这些话并不是听来的,而是自己想说的话,但为了推卸责任,他们也会在话题前面加上“听说”,以此达到“不负责任”的目的。

这样的人每做一件事情总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以备不时之需。在做事的过程中,他们办事圆滑,但却缺乏一定的决断力,常常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2.习惯说“应该”“一定”“一定要”

有的人喜欢说“应该”“一定”“一定要”之类的话语,听上去,话语里含有强烈的命令性以及确定性。经常说这类话的人,可能有着较强的自信心,他们做事较有条理,理性大于感性,即使遇到了困难或阻碍,他们也不会慌乱,而是显得异常冷静。

3.习惯说“老实说”“真的”“不骗你”“绝对是真的”

有的人喜欢说“真的”“老实说”“绝对是真的”“我真的没有骗你”之类的话语,其实,当他们这样反复强调的时候,其内心却是不确定的。反复强调的结果是希望别人相信自己所说的,同时,也是刻意表明自己确实值得信赖。这类人时常处于忧虑状态,他们总担心自己说出的话被人怀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被误解、怀疑的经历。

另外,这样的人大多性格急躁,对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他们常感到愤愤不平。对自己所说的事情,他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而对于所说的话,他同样在意他人的评价。因此,在说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们会一再强调自己所说内容的真实性,在其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4.习惯说“但是”“可是”

有的人喜欢说“但是”“可是”之类的话,紧接着,所说的话题就开始了转折。喜欢这样说话的人,总喜欢用后面的谈话内容来为自己辩解,或者是寻找理由。当然,当事人后面所说的话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给自己前面所说的话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5.习惯说“也许是吧”“可能是吧”

有的人喜欢说“也许是吧”“可能是吧”“大概”之类的话,给人的感觉很模糊,搞不清楚到底是“是”,还是“不是”。经常说这类话的人,他们习惯性地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此来保护自己。即使在朋友面前,他们也会有意识地保护自己,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另外,他们善于待人接物,其冷静办事的个性,赢得了不少好人缘。

6.习惯说“啊”“这个”“那个”

有的人喜欢说“啊”“这个”“呀”“那个”之类的话语,习惯这样说话的人,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反应比较迟钝,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因为他们有着较深的城府。在很多时候,之所以假装没听清楚,是因为需要时间来思考自己到底该如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