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病源心论(修订版)
- 刘健
- 3718字
- 2021-05-28 15:26:31
大篇
修订增补“诸病源于心”概说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谓:“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这里的“君主”意为统治人体一切思维、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人的精神活动均通过这个“君主”之官表现出来。心统率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并借助五行生克关系使之相互资生和制约(图1)。由于人的内在主观思维和意识从不同角度上接受不同的外界客观存在与相互对应的条件反射,其表现的意识形态亦有不同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痕迹就是人体不同脏腑所表现出的疾病及不同病因与症状。
图1 心与四脏相生相克
心位居人体胸廓内左侧,《类经图翼·经络》载:“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是经常少血多气。其合脉也,其荣色也,开窍于耳,又曰舌。《难经》曰: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张介宾曰:“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其中有窍,多寡不同,以导引天真之气,下无透窍,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是为心包络,心下有膈膜,与脊胁周回相着,遮蔽浊气,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谓膻中也。”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说明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又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而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故人体有了生命之后,其一切思维、智慧皆由心主宰,五脏六腑皆靠它而生息。
人体内科疾病的发生,都与心这个主要脏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外界信息、客观条件反射经过心这个高级主宰脏器产生相对应的主观表现,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绪,正如自然界的晴、阴、风、雨、雷、电、雪等现象。
自古以来,无论在战乱、饥荒之岁月,还是安居乐业的时代,人之内心总是不平静的,忧郁、暴躁、哀伤、惊恐与忌妒不时发生。现代人在商业经济的大潮中,浮躁的心理、紧张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以及由古老传统的中国式的生活习性向西方的生活方式转型,造成大多数人的心理不太安稳;生活形式的不固定,工资收入的不稳定,爱情的复杂化,造成对人生的美好憧憬转化为悲观失望;畏惧现实的忧郁及狂躁现象导致人的内心不平衡与创伤,形成贪、嗔、疑惑的心理。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余以为,心主神明是表现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总司,这七种情绪皆由心而产生,一切内科疾病皆由心的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
喜生于心:外界信息符合主观愿望与向往,人的精神面貌自然喜悦,人体自然健康无恙,营卫气血自然通畅。故《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人体对社会、自然界等客观条件的反射顺利与不顺利、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人的心态平衡,如夜有所思,日有所慕,加之客观事态的意外吻合,心主神明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神惮散而不藏;主观思维对客观事理出现求之不得的不及状态时,心主神明的功能不及,则使人容易发生忧愁、思虑、恐惧之状态。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伤心。”充分说明心是表现忧愁、思虑、恐惧的主要之源。
怒生于心:人体内心境界不平和,或嗜好,或厌恶,或随遇不安,或慕心不已,或崇拜他人,或忌妒名利,妄思妄为,忧乐无常,追求奔波,无有宁时;或屡受欺凌,压抑情怀,内心煎熬,以致忧郁积虑。郁久成火,夜里难眠,日间心烦,“烦”字从火,躁急伤肝,怒借肝生,此怒源于心。心属火,肝属木,母令子行,故怒。
忧生于心:或贤达,或商贾,争分夺秒,案牍劳形,处心积虑,追逐名利,日诵夜读,忧思过度,以致劳心成疾,食少事烦而伤脾,遂致心悸、怔忡、健忘、盗汗、寤而不寐,心因经营之久而伤,脾因意虑之郁而败,则母病必传其子,子又能令母虚,所以互为因果,母病子亦病,故致成忧思为疾的心病脾亦病的现象。故《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
悲生于心:大凡人心,贪图财务,急功近利,慕高恶下,日无宁时,夜无息歇,肺气受损,故凡事欲速则不达,不达则愈贪,愈贪而愈不达,悲从心而生,化而为火,肺属金,火来刑金,形成心肺阴虚、虚损劳伤、咳嗽咳血之症。
惊生于心:凡人在宇宙,处事接物,皆以平安稳重为宜。偶遇意外,如风雷电闪,异色异物,奇人奇事,虫兽突袭,海沸山摇,房舍崩塌,车飞马腾,皆使人惊恐异常,防不胜防,遂致心神惊悸、神不守舍、心烦志狂、失眠恶梦等症。心藏神,神受挫则志弱,心虚不能下济于肾,水火不济,故见心虚易惊之症。
心畏劳,劳则伤神:心主血,因心情郁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出现消瘦、腹满不能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内热烦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呃逆干呕、急躁易怒等症;或瘀阻膈下,肝气不舒,见胸腹有痞块、腹痛有定处、卧则腹坠痛等症。心脑相通,如瘀阻头面的头昏晕、脱发、面色青紫、脑震荡后遗症、腹大青筋、潮热等症皆源于心劳血瘀所致。
心为诸痛痒疮之源:心火过胜,又遇外界火毒之邪,以致人体营卫不和,气血凝结,经络阻隔而痛痒、痈疽自生,俗谓怒气生疮。心主血,肝藏血,心事郁积,借肝气而怒,气滞血瘀,怒而化火,火性炎上喜外,阻滞于何处,则疮生于何处。
心为坎离不济之源:凡梦遗滑精、女子梦与人交,皆因眼观邪色,耳听淫声,正值年少青春、花蕾初绽之时,精满欲溢、血旺思媾之际,心有所思,事有不遂,心使神驰,引动水波上沸,故而男子梦遗、女子梦交之症见矣。
一切眼疾,皆源于心:心开窍于眼。《灵枢·五癃津液别》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主血”,眼受血而能视,俗谓心眼,心通过目的视觉,其思维意识即能反映出来。心主火,目不因火不病,所以五轮变赤。心火乘肝,风轮黑眼赤;心火乘肾,木轮瞳人赤;心火自甚,血轮两眦赤。故能以“火”治之。心虚则神不足,神者火也,火内暗而外明,故而不能外鉴而失其光明,治眼必须养心治心。
诸妇女病,皆源于心:心为妇女百病之源。月经病的起源,据文献记载,其因不外有三: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余以为,其内因由于七情之说,不如说由心情之变化引起为佳。薛己(薛立斋)之“心脾平和,则经候如常,苟或七情内伤,则月经不调矣”,不如说成“心平气和,则月经准确而无病。或七情有伤,亦属心病致成。心主血,月经即血矣,心有病,故月经不调”。《内经》又有“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之说,言心为君主之官,主血,心命脾而统摄血,命肝而储藏血。故妇女之经带胎产,皆为心主之为病。
诸小儿病,皆源于心:小儿为稚阳之体。稚阳者,心火也。心易惊,惊可生风,生痫;心阳不足,则脾土虚寒而腹泻。心属火,火能生痰……如心火过盛,或现口舌生疮等症。
诸癫狂痫,皆源于心:余睹每有聪敏之人,卒发癫狂,形若木鸡,哭笑无常,或弃衣登高而歌而面无愧色,实感心伤痛绝矣!
《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人与天时,密切呼应,天时和则十日一雨,五日一风,国泰民安,万类盛荣。若阴盛则烟雨绵绵,阳极则风旋干旱。在人则或情志抑郁,呆若木鸡;或志意飞扬,喜笑若狂,以致淫轶离脏,精神飞散。
诸癫狂痫,皆源于心。因心可引起七情之喜、怒、忧、思、悲、恐、惊,与痰火也有着不可分离之关系。余对此病之归属当无错矣。
癫狂病的发作原因归纳起来大概有五种。《灵枢》有得之于饥饿忧愁,或大惊大恐,或正气衰少,或喜乐过度者。后贤亦有认为得之于痰火者,或气血凝滞及血瘀者等。在治疗方面,《灵枢》早有用针灸疗法治疗此病的记载。
诸病癌瘤,皆源于心:心气郁结,气血双亏,气滞血瘀、痰、毒为致癌之主要原因。
心气郁结,久思、久忧、久怒、久悲形成气积不化,不化则血难以运行而凝结成癌或瘤,因此气滞血瘀是致癌瘤之主要原因。从字面分析便可昭然可见,思、忧、悲、怒,皆从心而生。
《内经》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癌肿之形成与正气不足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
人类癌瘤分布于头、舌、扁桃体、鼻咽、食管、肺、乳腺、胃、肝、胆、胰腺、大肠、小肠、血液、淋巴、骨髓、膀胱、子宫颈、子宫、卵巢、皮肤等部位较为多见。
癌瘤多由心气郁积,气滞血瘀,以及外在之毒、痰、郁所引起。
诸小肠病,皆源于心:人体十二经脉中,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关系,心为脏、为里、为阴,小肠为腑、为表、为阳,心有病可及小肠而无疑。
耳病皆由心火所引起:《内经》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结合临床验证,凡耳聋、耳鸣、旋耳疮、耳疳、耳根毒、耳衄等病,皆源于心之为病。
总归起来,不外一个“心”字,任何一种事物、疾病,都有其正反、好坏、高低、优劣、快慢之分,有其两重性,亦可谓具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脏、腑,上、下之殊。心主阴、阳、气、血,平和协调程度不同,或致病,或从容,皆与人体健康或疾病有着一定之关系。
心主血,心情舒畅愉悦则血脉流畅,脏腑、肌肉皆健康无疾,若血结凝聚则诸脏腑出现癥瘕积聚、肿瘤癌症,久治不愈。
有人说,过去好像没听过什么癌症,而今为什么这么多的怪病。其实在2000年前就有这样的病,名为癥瘕积聚。我国清代医书《医宗金鉴》里载有妇女乳癌一例,这可能是最早有“癌”字记载之中医文献。
总之,心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可千、可万,无穷尽矣,全在乎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机圆法活,临证总结,方为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