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建中汤治虚劳之例

吴涌谭绪二,织茧绸为业。其妻病已十八月,头目时眩,面无华色,精神疲倦,食减,口干不欲饮,或有微热,时起时退,大便或溏或结,不能久坐、久视,亦不能操作。屡服各医之药,皆无效,脉弱。思谋良久,予断此证为虚劳,盖气血、阴阳、脏腑俱虚也——夫见证治证,不究本源,宜其数月以还,愈医愈重也——即与小建中汤加减;连服十余剂,日有起色。不半月,而胃气大进,气血充盈,形神焕发矣。岂他医之补气补血,消滞开胃,解郁行痰,皆无当耶?此靡他,医贵识证而已。读说

虚劳者,正如案中所言:“盖气血、阴阳、脏腑俱虚也。”治之奈何?《灵枢·终始》云:“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另,虚劳之患,阴阳亏甚乃至虚不受补之度,温阳则阳不化运而产浮火,养阴则阴不敷布而生郁热,阴阳双补则阴阳不交、阴阳互结而亦“火”起萧墙。

对待如此棘手之证,中医自有饱含中华传统哲学智慧的独特之道,就是“中和”“中庸”之道。具体到治法,就是“从中取之”。中者,中土脾胃也。甘药属土而健养脾胃。阴阳俱不足之证,治以甘药者,乃从培育脾胃中土之“生生之气”而达全身阴阳气血之充盈也。

仲师秉承《内经》虚劳证治思想,以桂枝汤加味而成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龙牡汤(龙牡者,潜敛、摄纳阴阳之气也)、内补当归建中汤等以温化、甘养、运中而达阴阳气血的“生生之效”,广泛用于虚劳(虚寒)里急、阴阳双亏之证。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个,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组成,以甘温培育建养中土“生气”为主,且酸甘化阴,甘温助阳,而能阳化阴济。《金匮要略心典》云:“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合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必以建中也。”

同为甘温补中益气之剂,补中益气汤注重于“补益”中土的运升之功,浑厚雄霸(原方小剂者则缓缓轻提矣);而建中汤之辈则立足于“培育”中土的“生生之气”,冲淡致远,潜移默化。

韩愈有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中渲染的冲淡致远、潜移默化之佳境妙处,正好可映照建中汤之辈的功效特点。

已故国医大师陆广莘提出“生生之学”,其本人概括为:“循生生之道兮,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兮,谋生生之效。”“生生之学”于中医养生学以及治疗学方面最实在的意义就在于:遵照“天人相应”规律,通过培育、扶持、激发、保护人体自身的“生发之气”,并调动其自调、自理、自愈之功能而使患体重新获得健康。这个“生发之气”即陆老所言“生生之气”。可见,陆老“生生之学”更适合于虚劳之证的治疗。

本案患者“病已十八月”,其一系列症状包括形神、脉象皆为典型的虚劳证候,他医“见证治证,不究本源”,即不明虚劳证治之道,非唯无效,更致形神枯槁。黎氏深谙虚劳之诊治及仲师小建中汤之妙,“不半月,而胃气大进,气血充盈,形神焕发矣”。

我个人于临床上遇到诸如手淫综合征、房劳过度、遗精、带下、功血、早泄、阳痿、脱发、汗出异常、顽固性失眠以及其他一些慢性损耗性疾病,或大病久病后,或手术后,或癌症后期及手术放化疗后等属虚劳之证而阴阳虚亏、“生生”乏力者,则皆以桂枝汤类方、建中辈加味治之。经实践检验,其近期、远期效果均优于其他一些补益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