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医生实用中医手册
- 张晓梅 王凤珍主编
- 2706字
- 2021-05-31 09:43:45
第二节 六腑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1.胆的生理机能
胆位于右胁腹腔内,与肝紧密相连,附于肝之短叶间。胆为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因胆汁清静,称为“精汁”,故《灵枢·本输》称胆为“中精之腑”,亦有医家将其称为“中清之腑”。胆为中空器官而类腑,其内盛的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泄而不藏”的特性,故胆为六腑之一;又因其内盛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故又属奇恒之腑。胆的生理机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胃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胃位于腹腔之内,横膈膜以下,上接食管,下连小肠。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为中脘,包括胃体。其中贲门上接食管,幽门下连小肠。
(1)生理机能:①主受纳水谷: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②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过胃的腐熟,水谷才能游溢出人体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人的气血才能充盛,脏腑组织才能得到水谷精微的充养而发挥其各自的生理机能,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也”。如胃火亢盛,腐熟作用亢进,表现为吞酸嘈杂、消谷善饥等;胃的腐熟作用减退,可见胃脘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甚或饮食停滞等。
(2)生理特性:①胃气下降:指胃气的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胃气下降,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一是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二是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三是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四是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②喜润恶燥: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饮食水谷的受纳腐熟和胃气的通降下行。
3.小肠的生理功能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在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在阑门相连。小肠的生理机能有:
(1)主受盛化物: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小肠承受适时下降的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并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以便进一步充分的消化和吸收。二是由脾气对小肠中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2)主泌别清浊: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全身;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
(3)小肠主液: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津液。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4.大肠的生理机能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与小肠相接,其下端连肛门,是一个管腔性器官。大肠的主要生理机能有:
(1)主传化糟粕:大肠将食物残渣经过燥化变成粪便,并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化糟粕,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的承接,并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相关。
(2)大肠主津:指大肠接受食物残渣,吸收津液,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大肠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津液,由脾气转输全身,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于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由于大肠参与体内的津液代谢,故说“大肠主津”。大肠主津的机能失常,津液不得吸收,与糟粕俱下,可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症;若大肠实热,消烁津液,或大肠津亏,肠道失润,又会导致大便秘结不通。
5.膀胱的生理机能
膀胱位于小腹部,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生理机能有:
(1)汇聚水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作用,布散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其代谢后的浊液则下归于膀胱。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津液由脾吸收后,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因此,膀胱是水液汇聚之处,故《灵枢》称之为“津液之府”。汇聚于膀胱中的水液,经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作用,其清者上输于脾,重新参与津液代谢,而剩余者则留于膀胱为尿。
(2)贮存和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贮存和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协调,则膀胱开阖有度,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若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激发与固摄作用失调,膀胱开阖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此外,由于膀胱通过尿道与外界直接相通,故湿热邪气易从外直接侵入膀胱,引起膀胱湿热蕴结,气化不利之膀胱湿热证,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或可见血尿等症。
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机能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三焦概念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与辨证三焦的不同。
(1)六腑三焦: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位于腹腔中,与其他五腑相同,有着特定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六腑三焦的主要生理机能是疏通水道,运行津液。津液自胃肠经三焦下渗膀胱,三焦水道通畅,则津液源源不断渗入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2)部位三焦: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部位的划分,源于《灵枢·营卫生会》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机能有二:一是通行诸气,即部位三焦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二是运行津液,即部位三焦是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全身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在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则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为“三焦气化”。
(3)辨证三焦:既非六腑三焦,亦非部位三焦,而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究其概念的来源,则可能是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