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敢于质疑权威
- 注重细节好处多(成长励志系列)
- 周丽霞主编
- 1599字
- 2021-05-28 16:51:12
青少年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具备洒脱气质的人,往往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好感觉?而洒脱气质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不盲从,敢于向权威挑战,也就是敢于质疑。
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增长了学问。
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都要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思考。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取得成就的。爱因斯坦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对自己学过的知识都加以批判性地接受,都抱着质疑的态度。正是由于这一点,他才想出“牛顿万有引力的规律在地球上是如此,出了地球就不是如此”的问题。
学会质疑,就是要有不人云亦云、盲目随从的判断能力。学习知识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世界巨富比尔·盖茨就是这样的。
比尔·盖茨在学生时代好动,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课堂上,一旦觉得老师讲的知识有纰漏,比尔·盖茨就毫不犹豫地指出来。
有一次,他和物理老师格雷·马蒂诺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论战,争论的是关于气体膨胀的问题。物理老师气急败坏地说:“你以为你是谁?”
“我?我认为你错了,彻底错了!”比尔·盖茨据理力争,坚持己见。
辩论一直持续了一个星期。老师带着比尔·盖茨又是查资料,又是做实验,几乎把自己的“家底儿”全抖出来了,才让这个“难缠”的比尔·盖茨心悦诚服地点了头。
这就是不迷信老师、敢于质疑老师的求学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敢于质疑的态度,为他之后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果他不敢质疑老师所讲述的知识,那么,他很可能不会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当然,这世上少不了权威,因为人们需要导师、顾问与教练。尊重各个领域的权威是理所当然的,但迷信权威不可取,因为这种心态会扼杀创新精神。有句名言说:“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19世纪末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洛德·开尔文,是一位极富革新精神的物理学家,但晚年他却宣称:“X射线将会被证明是一种欺骗”“无线电没有前途”。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强烈反对使用交流电,甚至要求完全禁止使用。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竭力反对玻尔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他也曾断言“几乎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能从原子中获得能量”。核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卢瑟福也曾说过:“谁企图研究从原子转换中获得能量,那他是在干一件荒唐的事。”
1970年,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基本粒子可归纳为三种夸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丁肇中却对此表示怀疑,想进行相关方面的实验。他的这一想法遭到美国几乎所有大型国家实验室的反对。1974年,丁肇中等科学家最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夸克。
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兼技术专家犯错误的例子也不少。
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小型计算机王国的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创始人奥尔森,晚年却认为“个人计算机是不该出现的怪胎”。以太网的发明人梅特卡夫曾打赌“互联网在2000年前会出现瘫痪”。而事实呢?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权威也会犯错误。所有的事实都不是绝对的事实,它总是相对而言的,所以,说出“绝对”二字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就已经错了。权威也会犯错误,青少年朋友们千万不要被权威束缚了头脑,创新往往就是从怀疑权威开始的。
迷信权威、迷信知识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懒惰而迟钝。况且,有很多事实都能证明权威也会出错的,所以,我们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学会质疑也就是要学会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这样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没想过的问题。
质疑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加以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也是我们青少年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朋友们,还唯“权威”是从吗?还一味地相信书本和老师吗?那就太落伍了。大胆地质疑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培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