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一词才正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与支持,一些实用化的机器人便相继问世了。
机器人是多学科技术综合的新兴产物,它不像有些产品经历孕育、成长、成熟到衰亡的过程,而是将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完善。
那是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只是这个机器人不能走动。
到了1954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编程的机器人,即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够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它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到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随着微电子学和电脑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的变化,普遍意义上的机器人开始出现了。
那是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取名“尤尼梅逊”,意为“万能自动”。从第一台机器人诞生开始,到能进行小批量生产,美国在1974年就已经拥有了1200台机器人,主要满足汽车工业的需求。
日本在1967年从美国引进了机器人,与美国缔结了国际性合作协议。1969年,日本试制出了全部国产的第一台机器人“川崎尤尼麦特”。在当时,日本劳动力严重匮乏,这大大促进了机器人发展。到1973年,日本的机器人产量达到了2500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机器人开始迅速发展并进入了实用和普及的阶段。1976年,苏联便拥有机器人510台,前西德拥有250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主要活跃在对人有危险或有害的工作岗位上。
在当时,美国由于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产品,于是造成了劳动成本的上升。而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很低,美国一批大公司相继加入机器人制造行列,如通用汽车、通用电气、IBM、西屋电气等公司。
随着机器人生产企业及市场发展的日趋成熟,日本大力支持机器人制造工业。日本的机器人公司有几百家之多,使用机器人数占到全世界总数的50%以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力图使传统的机械机器人向多用途发展,向智能化发展。也就是说,准备赋予机器人一定的感知、思维以及动作的能力,大规模地生产丰富的产品,以提高生产效率。
1984年,日本建立了首座无人工厂。工厂有1010台带有视觉的机器人,它们与数控机床等配合,按照程序完成生产任务。1997年,日本的本田公司制造出高1.6米的“阿西莫”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有三维视觉,头部能自如转动,双脚能躲开障碍物,能改变方向,在被推撞后可以自我平衡。
2004年1月,美国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先后成功登陆。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行走、拍摄、钻探、化验,非常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在很多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应用成绩,其种类也不胜枚举,几乎各个高精尖端的技术领域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虽然机器人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人们希望它能有更高的人工智能水平。
展望未来,随着高级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的发展、多种机器人和操作者之间的协调控制,以及通过网络建立的大范围机器人遥控系统将成为发展趋势。随着遥控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还将出现各种各样的服务机器人,它们将使人们真正脱离生产前线,使机器人成为生产前线的主力军。
拓展阅读
在18世纪,俄国有一位举世闻名的机械大师库里宾,制造了一个“卵形钟”,它由427个零件组成,是当时最复杂的一种自动化机械装置。每到整点,这个奇妙的小钟就会有一系列动作:首先是打开两扇小门,出现一位天使,这时守卫的士兵会伏地迎接;半分钟后,又出来两个女人,同时,响起报时声,并奏起教堂的音乐;报时钟声停止后,两扇小门会自动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