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 世界军事百科:德国闪电战
- 林之满编著
- 21910字
- 2021-05-24 16:47:18
1.十月革命的胜利
俄国以一个1.8亿人口的国家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军队从和平时期的142万人猛增到战争结束前的700万人,总共动员1580万人入伍,军人伤亡、被俘和失踪高达915万人。俄军在大多数战役中损兵折将,节节败退,武器弹药严重不足,补给极差。尤其是士兵更是苦不堪言,逐渐滋长厌战情绪,仅1916年,开小差的就达150万人。不少士兵参加反战运动,同情或倾向革命。
沙俄从参战至1917年初,直接军费支出145亿卢布,整个财政支出高达305亿卢布。财政入不敷出,靠滥发货币和大量举债维持,引起严重通货膨胀。1917年俄国所欠外债已增至150亿卢布,每年仅支付利息即需12亿卢布。除军事工业外,民用工业和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1916年钢产量比1914年减少16%。农村丧失47.4%的劳动力和被征用的200余万马匹,土地大片荒芜,广大城市的民众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彼得格勒在1917年1月,仅有10天存粮、3天食油,随时有断粮危险。
帝国主义战争和严重经济危机促进了人民的觉醒。1916年全俄罢工总人数超过100万,许多人在“打倒战争”、“打倒专制制度”的口号下展开斗争。不少农民起来抗租,夺回地主攫取的粮食和生产资料,撵走地主。
在严酷的民族压迫和战争动员之下,中亚细亚被压迫民族在1916年7月发动起义,从费尔干省的霍占城开始,发展到塔什干、哈萨斯坦和吉尔吉斯等地,一直坚持到二月革命以后。在一些地方,大批士兵开展反战斗争,出现整团、甚至整师军队拒绝执行进攻命令的事件。布尔什维克党在军队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不仅工农兵群众迅速趋向革命化,俄国统治集团内部也频频发生统治危机。沙皇尼古拉二世及皇后寄托于迷信、宠信骗子拉斯普廷,听任他控制皇室大部分权力,并在1916年初任命亲德人物为大臣会议主席兼外交大臣,引起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嗣后,沙皇被迫再次更换大臣会议主席,拉斯普廷亦遭暗杀。资产阶级头面人物一度策划挟持尼古拉二世,迫其退位,另立沙皇。这一宫庭政变图谋虽未实现,但它充分表明俄国专制统治已经穷途末路。
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导致了社会矛盾极度激化,革命风暴终于来临。1917年3月10日,列宁格勒25万工人举行反对饥饿、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反对沙皇缺席的政治总罢工。沙皇政府下令开枪镇压示威群众,激起更加强烈的反抗。11日,布尔什维克党维堡区委决定将罢工变为武装起义。12日(俄历2月27日)起义席卷全城,士兵大批转到革命陈营中来,沙皇大臣和将军纷纷被起义者逮捕。革命在全俄迅猛展开。3月15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余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就此覆灭。因此次革命发生在俄历二月,通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期间,彼得格勒建立新的政权机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但资产阶级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支持下成立俄国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力量,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是一个反人民、反革命的政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发展成为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已是斗争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运动蓬勃发展之际,俄国沙皇并未认识到沙皇统治时代已经行将就木,仍不顾人民的强烈反对,把大批的俄国人送上战场。
1917年7月1日(俄历6月18日),20万俄军向被德军占领的伦贝格压去。先头部队是最精锐的哥萨克骑兵旅。俄军旗开得胜,很快就俘获德国17000人;以后几天又俘获了1万多人。可是,德、奥军队迅速得到后备军的支援,从第二周起,使用大量野炮,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反攻。结果俄军全线溃退,进攻遭到完全失败。短短10天之内,死伤6万人以上!
这是俄军在第一世界大战中对德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极力主张发动这次进攻的,是临时政府的陆海军部部长克伦斯基。他是布尔什维克的死敌。他打的如意算盘是:如果进攻胜利,他的威望将大大提高;如果进攻失败,可以把帐算在布尔什维克身上,说他们煽动士兵反对战争,以致造成战事失利。
现在,进攻果然失败了。于是克伦斯基玩了一个新花招:借口要补充前线兵力,下令把首都一些他认为不可靠的驻军调到前线去。
这一来,首都的士兵们再也忍受不住了。7月16日下午,两个士兵突然闯进布尔什维克彼得格勒市委开会的地方,向主席团发表声明说:“我们是首都第一机枪团的代表。我们团决定今晚发动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并且已派出代表到各工厂、团部联络。希望党中央和市委立即组织队伍,领导武装起义!”
接待这两个代表的是斯大林。他是党中央委员,负责指导彼得格勒市委工作,并领导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他清醒地意识到,军队和外省都还没有作好支援首都起义的准备,猝然发动,肯定会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因此向这两代表作了解释,并希望他们团里的党员要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办事,不要贸然发动起义。
不料这两位代表全然不听斯大林的劝告,气愤地说:“打倒临时政府是全团的决议,我们决不违反它!”说罢气呼呼地离开了会场。斯大林知道情势的发展非常严重。正巧这时列宁又因病暂离首都,不能立即得到他的指示。因此,他当即派人将情况紧急通知党中央委员斯维尔德洛夫,同时又派人向列宁报告。
经过多方面的说服解释,准备发动起义的士兵们总算接受了党中央的意见:第二天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和平示威游行。第二天上午,列宁抱病返回首都。他表示完全同意党中央的决定,把武装发动改成和平示威游行。
从清晨起,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士兵列队走上街头。他们高举着“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的标语和旗帜,有秩序地开始行进。参加示威游行的有50万人。
临时政府悍然出动军队屠杀示威群众,搜捕和杀害革命党人,在全俄实行白色恐怖。
下午2时,游行队伍经过一个热闹的十字路口的时候,突然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先是一响,紧接着是噼噼啪啪的射击声。霎时间,一大批人倒在地上,秩序井然的队伍马上混乱起来。
随着人们的惨叫声,端着枪的步兵和举着马刀的骑兵,恶狠狠地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冲来。顷刻之间,大街上淌着工人和士兵的鲜血。同一时刻,有准备的政府军队在各处出现,对游行队伍进行血腥的残杀。
原来,克伦斯基早就从前线调回了好几个忠于政府的团队,加上首都军事学校学生——士官生的配合,有计划、有准备地制造了这一流血事件。这一天,在首都大街上被打死、打伤的有400多个工人和士兵!
为了避免进一步流血,保存革命力量,党中央在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就号召游行群众和平地返回工厂和营房。可是,克伦斯基并不就此罢休。他企图借此机会,一举消灭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党的处境非常危险,只能转入地下活动。
果然,临时政府公开地镇压革命力量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报马上被捣毁和封闭,工人赤卫队的武装开始被解除,有革命情绪的士兵被迫害,许多团和师被解散。
敌人最害怕因而最憎恨的是列宁。因为他们知道,布尔什维克党的“完全不信任新政府”、“特别要怀疑克伦斯基”、“把无产阶级武装起来”等等的策略,都是列宁提出来的。因此,要搞垮布尔什维克党,首先要把列宁抓起来。但这又必须寻找一个借口。于是他们造谣说,列宁是个“德国间谍”,拿了德国人许多钱,到彼得格勒来组织武装叛乱。一下子,报纸上刊登的全是这类文章。
有了这个借口,临时政府在7月20日正式发出了逮捕列宁的命令。这天夜里,一辆满载政府士兵的大卡车,急驶到列宁住所门前。冲进门后,军官挥舞着手枪逼问列宁夫人:“列宁在不在家?我们奉令进行搜查!”列宁夫人冷冷地回答说:“他不在家。”原来,在敌人发出逮捕令以前,列宁就秘密转移了住所。
军官一声令下,士兵们立即打开橱柜、拉出抽屉、抬起沙发,乱纷纷地搜查起来。可是什么需要的东西也没搜到。军官怒气冲冲地从一叠信里抽出一封看了起来。这封信是从远方一个农村里寄来的,上面写着:“列宁同志,只有你才能挽救俄国,我们一定跟着您走……”军官失望地扔下信件,再次逼问列宁夫人。结果当然还是一无所获。他恼羞成怒,命令士兵把列宁夫人带走。
敌人虽然没能抓到列宁,但他们估计到,列宁不可能这么快就离开首都,一定隐藏在市内哪座房屋里。因此当天深夜下了一道命令:首都所有的房屋看守人,明天一清早都要站在大门口检查出门的人。凡不是认识的,一律不让外出,马上报告政府当局派人前来辨认。他们以为这样一来,肯定能抓到列宁。
列宁果真还没有离开首都。这天晚上,他住在城内一个工人家里。第二天一早,他从窗口里看到,两个守门人紧张地站在大门口,马上明白了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拿着一把伞,不慌不忙地出门,一直向守门人走去。
门人见屋里走出一个陌生人,想喊住他问问话。可是,列宁走得那么镇定、自然,连守门人也不相信他是个被通辑的人。两个守门人对列宁看了又看,越看越肯定他不像是政府要捉拿的人。他们互相使了一个眼角,信任地让列宁从身边走了过去。这一天。列宁接连转移了几个住所。过了几天,他平安地离开了首都。
1917年7月27日,克伦斯基爬上了临时政府总理宝座,并兼任陆海军部部长。从此,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各地。这些发生在7月里的重大事件,在俄国历史上称为“七月事变”。
七月事变,标志着俄国革命已经不可能再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了。
以克伦斯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维护英美法帝国主义的利益;对内则竭力维护旧统治机器,压制人民群众,企图解散工人武装,进而消灭苏维埃。他们四处调集军队,抽出闪亮的屠刀,准备屠杀人民群众。
布尔什维克党着手组织推翻临时政府的武装起义。9月7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迅速平定由临时政府策划、得到帝国主义列强支持的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叛乱。革命与反革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被迫流亡在芬兰的列宁,不顾个人的安危,毅然于10月20日(俄历10月7日)秘密回到彼得堡。
这天夜里,一位个头不高、工人打扮的人匆匆来到斯莫尔尼宫,已经等候在那里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成员激动地站了起来。这位工人打扮的人摘去了假发,微笑着和大家握手。一位老布尔什维克流着激动的热泪,充满感情地叫道:“列宁同志,你身体好吧!”
“好!好!同志们也好!”列宁也异常激动地问候大家。随后,紧急会议便在这种热烈气氛中召开了。
列宁严肃地讲道:“目前形势极为严峻,我们必须及时地进行一次新的革命,把国家权力从临时政府手中夺过来,全部权力应归工人代表苏维埃。”接着,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同意列宁关于准备举行新的武装起义的提议。
不料,就在他们秘密召开会议的时候,有个奸细混进了斯莫尔尼宫,杀害了放哨的苏维埃战士,偷听了他们讨论的内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立刻警觉起来,加紧调集军队,并下令逮捕列宁。
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按照列宁的布置,准备提前举行武装起义。为了把列宁的讲话内容传达给彼得堡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以便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便决定在11月6日的《工人之路报》上刊登出来。但临时政府军队早有察觉,这天清晨,一伙临时政府军队突然闯进《工人之路报》编辑部,当即查封了这份报纸。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们迅速集结并把临时政府的军队轰了出去。工人们加班加点,很快便把《工人之路报》印了出来,并散发出去。于是,彼得堡到处传扬着列宁的讲话,大家高声读着:“政权应该交给工人代表苏维埃!”
人们奔走相告,几个小时以后,20多万人组成的革命队伍集合起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迅即进入战斗状态。在列宁的亲自指挥下,一队队战士出发了,很快便占领了大车站、邮电局、电话局和银行等重要设施和部门。他们所到之处,受到群众支援,很多临时政府军队官兵也转到人民这边,临时政府完全孤立了。
第二天,也就是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除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和少数几个据点以外,彼得堡实际上都掌握在革命军队的手里。列宁当即作出决定:占领冬宫!于是,革命军队从四面八方团团包围了冬宫。
冬宫是座堡垒式建筑,要攻占它相当困难。它西北面紧靠涅瓦河,东南方是一条水渠,正前方则是一个开阔的广场。从11月7日清晨起,临时政府就命令士官生用成垛成垛的木头,把它排成深厚的街垒,堵住了冬宫的全部出入口。在街垒里面,架设有机枪和各种小型火炮,守卫在这里的2000多名士官生,昼夜注视着冬官四周。
克伦斯基一面给自己部下打气,鼓动他们坚决抵抗,而自己则借口迎接援军,乘上美国大使馆的汽车,逃之夭夭了。起义部队领导人安东诺夫,按照列宁的指示,派人给临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可临时政府认为冬宫牢不可摧,且有克伦斯基请求的援军将到,因而毫不迟疑地拒绝了起义部队的要求,欲做顽抗。
列宁当即向安东诺夫下达命令:必须在今天夜里占领冬宫,逮捕临时政府的全部成员!
这天夜里,夜幕刚刚降临,一只小船划向停泊在涅瓦河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从小船上跳到舰上。
一个放哨的士兵走上前来,厉声喝道:“干什么的?”“我马上要见别雷舍夫!”年轻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说道。那哨兵又端详了一下对方。才勉强说道:“请跟我来!”于是,两人一起走进舱内。一个中年汉子正对围在自己身边的几个人说着什么,见进来两个人,便急忙问道:“有什么事吗?”
年轻小伙子急忙上前,迫不及待地问道:“您就是别雷舍夫同志吗?”
“是的,我就是!”
“这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给您的命令。”说完,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
别雷舍夫接过一看,转身对大家说道:“同志们,军事委员会命令我们,今晚9时40分向冬宫开炮!”
众人一听,兴奋地轻轻叫了出来。别雷舍夫急忙让大家静下来,认真地向各位布置了一番。然后,对那位年轻的小伙子说:“请你转告军事委员会,9时40分,我们准时开炮!”那位年轻小伙子满意地点了点头,告别了众人,走出船舱,上了小船,又慢慢地向岸上划去。
别雷舍夫是巡洋舰上的政治委员,今晚的战斗由他指挥。他一会儿看表,一会儿看表,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之情,炯炯的双眼直视前方。
9时40分,别雷舍夫果断地发出命令:“舰首炮,准备——炮手们“喀嚓”一声把炮弹推上膛。接着,他毫不迟疑地将高举的右臂向下一劈,喊道:“放!”“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带着硝烟从炮口直冲冬宫。紧接着,其它大炮也一齐轰鸣,颗颗炮弹向冬宫落去。
巨大的宫殿颤动起来,顷刻之间,宫内便是一片火海。随着“阿芙乐尔”巡洋舰的炮声响起,起义部队在安东诺夫亲自率领下,冲向冬宫,与街垒的士官生展开激烈的枪战。
起义战士前赴后继,英勇无畏,不顾敌人疯狂的扫射,勇敢向前冲去。街垒的士官生哪见过这种气概,吓得纷纷逃跑,有的干脆扔下枪支,举手投降。
革命战士边喊边跑边射击,很快穿过空地,奔上宫门前的阶梯。但是,巨大的铅制宫门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很多战士从未见过这威严坚固的门槛,一时不知所措。
这时,一名指挥官命令战士爬过去打开大门。于是,几十名战士同时攀着铜杆爬了上去。一会儿,沉重的大门缓缓打开,上千名战士呐喊着涌了进去。这呐喊声,代表着他们几辈子的怨愤,带着无数个被沙皇残害过的人的仇怨,因而,格外响亮,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几千人涌进冬官,便四处搜索敌人。但冬宫很大,建筑物又多,战士们东找西寻,并未发现临时政府的要员,还不时被隐藏在阴暗的楼梯和栏杆后面的士官生射中。
安东诺夫见状,急忙找到一些倾向革命的冬宫仆役,让他们带路,有组织地袭击敌人。这样,士官生失去地理优势,很快便成了丧家之犬,纷纷被战士们击毙。
经过一段激战,敌人基本上被消灭,可临时政府的要员还未抓到,战士们把一楼和二楼弄了个底朝天,仍一无所获。安东诺夫身先士卒,带着一支队伍,直向三楼冲击,有几个守卫敌人刚开了枪,就被起义战士俘获或击毙。他们冲到一个大房间,看到几个人影在东躲西藏,安东诺夫举枪喝道:“缴枪不杀!”
这群衣着讲究、脸色苍白的家伙,颤抖着举起了双手。他们正是临时政府的副总理和诸位部长们。
“我们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你们被逮捕了!”安东诺夫严厉地说道。这些平时专横拔扈,不可一世的达官贵人终于低下他们高傲的头。
攻占冬官的消息马上传开了。已经两夜没合眼的列宁顾不得休息,马上起草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并在第二天召开的苏埃维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在这次大会上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诞生了!
随即,莫斯科起义在几经曲折后于11月15日取得胜利。俄罗斯出现了列宁所说的苏维埃政权凯歌行进时期。它的工业发达地区莫斯科周围中部各省,至1917年12月初已几乎全部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4月,欧俄90%以上的市有了苏维埃。西伯利亚和远东在1917年底以前,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1918年春季以前,相继建立苏维埃政权。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一个缺口,促进了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运动的高涨,加剧了国际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这是帝国主义全面危机的主要标志之一。
2.无产阶级的革命浪潮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欧洲国家工人运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以及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1918~1923年间,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革命浪潮,震憾着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
俄国十月革命后最早发生革命的是芬兰。它在1917年11月13日爆发同盟大罢工,迅即在受布尔什维克影响的俄国军队帮助下发展为武装起义。但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拒绝夺取政权。资产阶级组成政府,于12月6日经由议会宣布独立。苏俄在12月18日承认芬兰独立。1918年1月,资产阶级政府企图解除工人赤卫队武装。工人赤卫队在原驻芬俄军士兵支持下,于1月28日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解散议会,成立革命政权人民委员会,宣告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诞生。资产阶级政府部分成员逃亡西北部另立政府,与德国秘密签订军事协定,制定联合作战计划。4月3日,德国干涉军2.5万人在汉科登陆,10日攻占首都赫尔辛基。5月15日,芬兰革命被扼杀。
波罗的海东岸三国在十月革命影响下,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拉脱维亚在1917年12月中旬举行工兵农苏维埃代表会议,选出苏维埃政府。次年12月17日,宣告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1月29日,在纳尔瓦成立爱沙尼亚劳动公社,即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2月16日,成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在当年12月25日承认三国独立。1919年,三国苏维埃政权相继被倾覆,分别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哈普斯堡帝国1918年11月灭亡后分裂成四个新的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王国。它们的边界是按种族关系划定的。虽经哈普斯堡帝国数世纪的统治,这种关系仍然保留着。
哈普斯堡王朝起源于10世纪,历尽沧桑。玛丽亚·特雷西亚女王于1740~1780年在位,虽以铁腕统治国家,还是丧失了西里西亚,并因此与欧洲大多数国家屡屡征战,企图收复失地。
1867年,哈普斯堡国土分成以维也纳为首都的奥地利帝国和以布达佩斯为首都的匈牙利王国。联合只是名义上的,各族人民的文化完全不同:捷克人、波兰人、斯拉夫人、斯洛伐克人、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日尔曼人在奥地利占大多数,马扎尔人在匈牙利占大多数。
豪华的哈普斯堡生活与农民的贫苦生活形成鲜明对比。1914年加弗里洛·普林西普暗杀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时,塞尔维亚把这一行动看成是对冷漠的统治阶级的打击。最后一个哈普斯堡皇帝查理一世,战争期间把奥匈帝国变成了事实上的军事联邦。这样再加上极度通货膨胀和世代相传的种族不满,完全可能引起一场流血变革。然而各民族主义团体多年来经常在国外会晤,以求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1918年11月初社会党和泛日尔曼党请愿要求查理一世放弃王位。11月11日,查理退出帝位,两天后又退出匈牙利王位。于是各民族立即开始建立政府。
奥匈帝国军队在意大利战场全线溃败,激发了奥匈所属各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18年10月28日,布达佩斯由群众示威游行发展为武装起义。31日,组成以卡罗利伯爵为首的资产阶级联合政府。11月16日,成立匈牙利共和国。卡罗利政府无力缓解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却铤而走险,镇压匈牙利共产党,于1919年2月20日逮捕了以康恩·贝拉为首的匈共中央委员57人和匈共积极分子150余人。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强烈反对这种倒行逆施,多次发生罢工、示威以至流血冲突。转入地下的匈共中央决定,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1919年3月19日,协约国驻匈军事代表以划定新的军事分界段为由,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匈方于21日晚答复,并从23日开始撤军。为此,匈牙利将丧失1000多万居民,约2万平方公里土地。卡罗利政府束手无策。社会民主党与匈共代表在狱中谈判,于3月21日达成协议,决定两党合并,暂名匈牙利社会主义党,立即夺取政权。拥有2万名卫戍部队和3.4万名其他武装人员的布达佩斯士兵苏维埃通过决议,主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当天卡罗利政府被迫辞职,革命政府宣告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匈共领导人康恩在革命政府中担任外交人民委员,实际上起着主导作用。
参加巴黎和会的协约国列强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在3月26日召开紧急会议,策划扼杀在欧洲心脏地区出现的苏维埃政权。自4月16日起,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法国的干涉军先后从东、南、北等方向对匈牙利发动大规模进攻,总兵力超过20万人。匈牙利红军坚决予以反击,5月下旬在北线转入进攻,突破罗、捷联军的防线,至6月中旬共解放斯洛伐克约100余万人口的地区。6月16日,宣告成立斯洛伐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匈牙利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6月20日,在考绍(今科希策)组成斯洛伐克革命政府。匈牙利红军撤离该地区后,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被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政府所扑灭,它共存在21天。
由于轻信协约国关于罗马尼亚撤军和实行南线停火的许诺,匈牙利红军自6月30日从北方单方面撤军;加上新任总参谋长将作战计划泄露给协约国而在作战中陷入困境。原社会民主党的右派领导人,自7月下旬与协约国进行秘密谈判。8月1日,匈牙利苏维埃政府被迫辞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坚持奋斗133天终被颠覆。
1918年秋,德国败局已定。德国海军司令部于10月28日命令远洋舰队出海作战,不获胜利就“光荣沉没”。基尔水兵拒绝执行,并于11月3日自发举行起义,揭开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革命火焰迅即蔓延全德。11月6日,汉堡政权落入工兵苏维埃之手。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等邦君主相继被赶下台,巴伐利亚宣布建立民主社会共和国。
柏林工人于11月9日举行武装起义。政府调来镇压的军队倒戈支持工人,起义仅发生小的冲突。但政治斗争从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帝国宰相马克斯亲王宣告帝国皇帝兼普鲁士国王逊位,将宰相职务移交给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艾伯特。艾伯特发布“宰相”文告,要公民们“离开街道,保持镇静,维护秩序”。
另一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谢德曼不顾艾伯特中止革命的意图,抢先于下午2时向游行群众高呼“德意志共和国万岁”。4时,斯巴达克派领袖李卜克内西在皇宫阳台宣布德国为“自由的社会主义共和国”。11月10日,社会民主党与独立社会民主党联合组织第一届临时革命政府,取名人民委员会。它的施政纲领标榜“社会主义”,但毫不超出资产阶级民主的范围。李卜克内西拒绝参加政府。相反,兴登堡及军队当天就向它表示效忠。艾伯特与军方在11日达成秘密协议,结束“无政府状态”,镇压“布尔什维克主义”。
为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原为独立社会民主党成员的斯巴达克派在11月11日组成斯巴达克同盟。12月30日,举行德国共产党成立大会,推举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为党的主席。社会民主党右派领导人凭借其掌握的人民委员会和工会组织,操纵局势,逐步控制了柏林和全德工兵苏维埃。他们精心策划,在12月间两次挑起与左派的流血冲突。
1919年1月5日,无产阶级革命派开始了柏林的“一月战斗”。6日,举行总罢工和武装起义,公告推翻艾伯特政府,但起义没有获得广泛的响应。政府在10日进行武力镇压,屠杀起义者。13日起义失败。15日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杀害。
同年春季,全德各地出现“第二次革命”浪潮。鲁尔矿工35万人总罢工,持续近4周。萨克森工人在3月2日宣布进行“第二次革命”,掌握邦的权力。不伦瑞克等地成立工兵苏维埃共和国。柏林在3月3日发动三月起义,一连四五天都处于严重动乱和巷战之中。政府于9日出兵镇压,至16日起义再次被淹没在血泊之中。
在巴伐利亚,4月13日晚间成立以共产党人为首的巴伐利亚工兵苏维埃共和国。柏林政府出动2万军队会合当地军队与巴伐利亚红军展开激战。5月1日,政府军开进慕尼黑,5日市内战斗结束。巴伐利亚工兵苏维埃共和国被扼杀,标志着1918~1919年德国革命的终结。
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作为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作为无产阶级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进行的奋斗,由于无产阶级队伍的严重分裂,以社会民主党派右派领导人为代表的多数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因而遭到了失败。
战后初期的德国革命运动,在1923年还有一阵余波。鲁尔危机期间,国内各种矛盾再度激化,引起人民强烈不满,又一次出现革命形势。在共产党人带动下,全德许多城市建立“无产阶级百人团”的武装组织,为数达10万人。五一节柏林70万人大游行。鲁尔40万人参加五月大罢工。古诺政府在占领军同意下将大批国防军和警察部队开入鲁尔,进行血腥镇压。全德各地纷纷举行抗议活动,8月11日有300万职工参加全国总罢工,迫使古诺政府在12日下台。
10月10日和16日,左翼社会民主党人领导的萨克森邦和图林根邦政府接受共产党人入阁,组成两个邦的工人政府。尽管他们一再表明忠实于魏玛宪法,艾伯特仍然宣布全国处于“非常状态”,授权国防军采取军事行动。10月30日,萨克森邦工人政府被强行解散。几天后图林根邦工人政府亦告夭折。
10月23日,汉堡工人在以台尔曼为首的德共汉堡党组织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在起义中心据点巴尔姆克区,300名起义战斗队员英勇苦战两天才作转移。汉堡工人起义战斗了3天,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在意大利,无产阶级在1919和1920两年共举行罢工23941次,有286.8万人参加。罢工运动由经济斗争转向政治斗争。以葛兰西为首的意大利社会党左派在1920年春提出,夺取政权先从工厂开始,以建立工厂委员会作为社会主义的政权形式和推动无产阶级争取革命胜利的动力。5月间,米兰一冶金工厂厂主联合其他工厂主实行同盟歇业,破坏工人留厂罢工。冶金工会组织工人占领工厂。至8月底,米兰280家冶金工厂全部控制在工人手中。9月,意大利全国有60万工人参加占领各自所在工厂的运动,他们组织护厂赤卫队,推选工厂委员会领导生产。因原料供应不上,生产被迫停止,运动遭到挫败。
在工人运动影响下,农民也从自发的抗租抗税斗争发展为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占地运动。到1920年4月,意大利有上百万农民和退伍军人参加占地斗争,共占领191户贵族和大地主的217万公顷土地。
随着工农运动的迅猛高涨,意大利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出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呼声。都灵和佛罗伦萨已有“共产”主义城市之称。经1920年地方选举,在全国67个省和8327个市镇议会中,社会党在26个省和2166个市镇控制了多数席位。但社会党内存在极大分歧,主要领导人深受第二国际改良主义影响,1919~1920年意大利工人运动未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战后初期,英法等国无产阶级也掀起强大的罢工运动。1919年英国参加罢工人数达250万,法国罢工人数为120万。他们要求改善自身处境,反对武装干涉苏俄。此外,1923年9月23日,在季米特洛夫等人领导下,保加利亚西北部举行反对詹科夫军事独裁政权的武装起义。9月30日,起义失败。
尽管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的所有无产阶级革命都遭到了失败,但这一连串的群众斗争、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汇合成为冲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洪流,震撼了资产阶级统治,锻炼了革命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全面危机。
3.《非战公约》签订
1928年8月27日,由法、美、英、比、德、意、波、捷、日等15个国家参加的《白里安——凯洛格非战公约》在巴黎签字。后来签字国增加到62个国家。
帝国主义为了掩盖其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制造和平假象,在1927年4月6日,即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纪念日,由法国外长白里安致函美国人民,要求美国和法国一道以发表“关于不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宣言来纪念这个日子。
1927年底,美国国务卿凯洛格表示同意法国的建议;但不同意缔结双边条约,主张缔结多边条约。法国同意美国的提议,于是美国向各国发出照会。
经过一系列的谈判以后,“非战公约”文本取得有关国家的同意。1928年8月27日,15国代表在巴黎举行了签字仪式。
“非战公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反对用战争以解决国际争执,并反对在缔约国相互关系中用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主张各缔约国之间的“一切纠纷及争执,不问其起因及性质如何,其处理及解决,概不得用和平方法以外的方法”。“非战公约”打着“和平友好”、“消灭战争”、“永恒友好”的旗号,实际上这是为了掩盖帝国主义争霸的野心,法国期望通过加强美法关系来巩固法国在欧洲的地位。
美国则认为条约对稳定欧洲局势是有利的,从而对它在欧洲的投资利润将起稳定作用,并能加强美国对欧洲的影响。
事实上,签字的这些主要国家从来没有放弃用武力和战争解决与它们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的立场。英国宣称:“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繁荣和完整,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具有特殊而重大的利害关系”。因此,英国认为保护这些地区的“自卫行动”不受条约的约束。法国在缔约时就提出要“保留合法的防御权”。美国也声明:每个国家都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它诉诸战争。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保留条件和声明,清楚地暴露了帝国主义搞“非战公约”的虚伪性。
4.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突然崩溃,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来势凶猛,由美国开始,迅速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蔓延,造成了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后果。
经济危机引起工厂停工、商店倒闭、银行破产、失业激增,整个工农商业陷于瘫痪。国家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1929~1932年降至66,其中美国降至52,德国降至46.5。德国和美国受危机的打击最为严重。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农业危机。农产品销售额大幅度下降,德国几乎下降一半,美国下降一半有余。为了确保大地主和交易所大亨谋取暴利,资本家和大地主曾有计划地大量销毁农产品、食品和原料。例如,美国焚毁小麦和玉米,巴西焚毁大量咖啡,丹麦大肆屠宰乳猪。
在财政金融方面,银行信贷系统崩溃。1929~1932年,美国有5万家银行倒闭,1933年达到11703家。继美国之后,英国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1931年5月,维也纳一家主要银行——信贷银行破产,随即引发了德国一家大银行达姆施塔特国家银行破产,德国全部银行交易所被迫关闭。
在国际贸易方面,整个世界国际贸易额下降2/3。其中美国下降50.8%,德国下降47.6%,英国下降21.9%,法国下降34.1%,瑞典下降32.1%。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倒退了25年。其中,美国倒退了27年,德国倒退了36年。
在经济危机打击之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众生活水平明显下降。1929~1933年,德国下降35%,英国下降23%,美国下降42%。失业成了广为流行的瘟疫,资本主义国家失业人数达3000多万。其中德国失业人数高达800万,美国高达1300多万,法国100万。德国和美国的失业现象最为严重,即使就业,大约也有一半人打短工。
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工人罢工此起彼伏,中小资产阶级掀起阵阵抗议声浪,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次经济大危机是一种普遍的国际现象,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较大的德国和日本所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
危机期间,德国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
与此同时,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为130万人,1932年秋天增加到600万人。在此期间,城市中小商业者、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
根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1倍。德国的官吏、职员和知识分子的收入及退休金也大大减少。政府规定自1932年1月底起,减少工资10~15%。1932年5月,工业部门只能容纳原有职员的61.7%,绝大多数在职官吏工资也削减20.3%。德国政府还不断削减社会保险费和补助金期限。
在经济危机中,德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大大恶化。1932~1933年间,农业收入降至1913年以来最低数额。农业危机首先表现为农产品销售困难。1928~1932年,农产品出售利润由102亿马克下降到74亿马克,农业债务激增。在农业危机的冲击下,小农户都受到影响,就连有田250公顷以上的大地主也均负债。在债务重压之下,农民被迫出卖地产,其贫困化程度相当严重。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德国中小资产阶级在苦闷、彷徨中寻找出路,提出“我们需要一种新时代的信仰”,“我们要改造社会、强烈地渴望一种进行改良、改善自己政治、经济处境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城市手工业者、小商人、小企业主强烈地希望,在大垄断资本面前得到国家的保护,限制大工厂、大企业的势力,以求生存,进而改善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中小农希望政府推行保护关税政策,降低地租,调整农产品价格,禁止拍卖地产,保持乡村风格。官吏、职员和大学生希望保证就业,保持社会地位的稳定性。总之,自1930年起,中小资产阶级强烈地要求改变现状,希望建立一个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新的强权国家。
日本经济危机的爆发较晚,直到1930年春天,日本才遭到世界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1929~1931年间,重要出口商品生丝、棉制品价格暴跌,数量锐减,出口数额减少44.6%,1932年减少62.5%。以日本对华输出(不包括对中国东北的输出)为例,1930年比战后最高年份1926年减少约40%。
日本对外贸易剧减,给严重依赖国外市场的日本经济打击极大。国内物价、股票行情下跌,刮起阵阵解雇工人和企业倒闭之风,失业人数曾突破300万人。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普遍减少。农产品价格暴跌。其中,1930~1931年,40%的农户赖以为生的蚕茧价格暴跌50%左右。1930年特大丰收年,米价跌到略高于生产费用的一半。
1929~1931年,日本农户负债总额由45亿日元增至60亿日元左右,相当农产品总值的2~3倍。沉重的债务,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此外,大批失业工人流向农村,加重了农村难以承受的压力。据1931年对中上农户调查,50%以上农户入不敷出,其他农户贫困境况可想而知。
日本是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广泛存在的国家,在职业人口中,1930年中小资产阶级所占比例为34.3%,1935年为33.8%。经济危机使中小资产阶级的处境恶化。在一般城市居民中,掀起要求降低房租、电费和煤气费的运动,中小商人纷纷反对大百货商店的排挤。中小资产阶级成员,既对现状不满,特别是对财阀怀有强烈的愤恨,要求“革新”和“改造”社会,又具有保守和反动倾向,易于接受民族侵略扩张和专制思想的宣传。日本虽然在20年代经历了政党政治的鼎盛时期,但是此时政党政治不能解决日本的内外危机。同时,各政党经常从本党利益出发,争权夺位,互相攻击,为政党政治自掘坟墓。同时,选举中的收买、舞弊现象愈演愈烈,重大贪污案接连不断。政党政治在民众中威信扫地。
不难看出,经济危机大大激化了日本的社会矛盾,从而为法酉斯主义在日本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中小资产者受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对其社会、经济地位的下降惶恐不安,对于社会现状十分不满,强烈要求改造社会,幻想出现维护本阶层利益的强权人物和权威国家,形成了对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的猛烈冲击。
法西斯运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但是,在具有议会民主制传统的美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尽管法西斯组织活动频繁,但统治阶级通过调整现存的议会民主制,阻止了法西斯运动的发展。而在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影响较大和议会民主制传统薄弱的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势力却发展成为强大的法西斯运动,为法西斯党派的合法上台奠定了重要基础。
5.共产国际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各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公然在国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拔款,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也已瓦解。为了迎接世界革命的到来,国际工人迫切需要建立新的国际革命组织。
列宁为创建国际革命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1917年4月列宁就已提议成立一个新的国际,以取代堕入社会沙文主义的第二国际。1918年,芬兰、奥地利、匈牙利、波兰、德国都成立了共产党。
此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在巴黎和会上筹建国际联盟,共同镇压苏维埃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机会主义者也在积极筹划复活第二国际。为了与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相对抗,削弱死灰复燃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各国共产党人将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提上日程。1919年1月,由俄国共产党(布)发起,召开筹建共产国际的国际会议,并以与会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代表的名义向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发出参加共产国际成立大会的邀请。
当时,到苏俄参加会议的代表历经艰险。奥地利共产党接到了列宁的邀请书后,奥共中央决定派党的主席格鲁贝尔去参加会议。
1919年2月10日,格鲁贝尔从维也纳动身了。当时,从维也纳去莫斯科道路险阻,障碍重重,意外的事故层出不穷。一路上,格鲁贝尔在车厢踏级、车顶、车厢连接处,哪儿都坐过了;接着又坐上运送牲口的车皮;最后,连运送牲口的车皮也没得坐了,只得步行。
这时,俄国国内战争未停息。进入俄国国境以后,还要穿过两道白匪封锁线,才能到达莫斯科。一次,格鲁贝尔经过彼得留拉匪帮盘踞的村庄,被白匪发现了。他拼命逃跑,一群白匪紧追不放。格鲁贝尔跑上一座山坡,脱下棉大衣包住头顺着坡滚进一条沟里,才摆脱了白匪的追赶。他浑身都受了伤,衣服也划破了。于是,乔装成一个被红军俘虏后释放回来的穿着破衣烂衫的士兵。他把列宁的邀请书和奥共签发的代表证缝在军装里,冒着零下二十几度的严寒,继续身莫斯科前进。
走着走着,突然有一群人从背后赶来,把他包围了。他被押到一个司令部。“这下可完了!”格鲁贝尔心想,一定是给白匪抓住了。
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一个长官开始审问他,并叫他搜查他的军装。格鲁贝尔紧张得心怦怦直跳。正在这时,格鲁尔蓦地在煤油灯的昏黄的光线下,瞅见这个长官的军帽上面缀有一颗小小的红星!
“你们是……”格鲁贝尔惊异地问道。“我们是红军……”长官回答。
“那太好了!我是到莫斯科去参加列宁召开的国际会议的。”格鲁贝尔说着,撕开军服,掏出了列宁的邀请书和代表证。代表证是一块碟子般大小的布,布上用化学钢笔写着字。在场的人都非常惊讶,立即向格鲁贝尔表示歉意。
第二天早晨,审问他的那个长官——红军师长亲自把他送到火车站,安排在头等车厢,还给了他一口袋食物,并请他向列宁致以最亲切的问候。
就这样,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格鲁贝尔终于在3月初到达了莫斯科。走在莫斯科大街上,格鲁贝尔心情特别激动。他参加的这次会议,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早已背叛工人阶级。他们公然拥护帝国主义狗咬狗的战争,甚至号召人民去保卫资产阶级的“祖国”,为资产阶级去当炮灰。早在1914年,列宁就尖锐指出,“第二国际死亡了,它被机会主义征服了!”当时列宁就提出建立共产国际的主张,随后又为建立共产国际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第二国际已经彻底破产。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欧洲、亚洲和许多地区都起义革命,许多国家都成立了共产党。建立第三国际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格鲁贝尔来到克里姆林宫。接待的同志告诉他,会议已经在3月2日正式开幕,列宁致了开幕词,现在各国代表们正在进行大会发言。格鲁贝尔走进会议厅,引起了全场的瞩目。前几天大家得到传闻,说奥地利共产党代表已经在旅途中牺牲了。他的突然出使代表们又惊又喜。
格鲁贝尔走上主席台,列宁站起来,满面笑容,向他伸出双手,亲吻了他。“格鲁贝尔同志,我们马上请您发言。”列宁说。
“我这副样子怎能在听众面前讲话?”“正是这样子才好。”列宁向代表们宣布,曾经被大家以为牺牲了的奥地利代表刚刚抵达,现在由他发言。格鲁贝尔报告了奥地利工人运动情况,报告了奥地利共产党员怎样同卖身投靠本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进行激烈斗争的情形。他的报告受到了代表们的热烈鼓掌欢迎。
“好极了,格鲁贝尔同志!”列宁紧紧握住他的手。然后,又亲自安排了他食宿。晚上,列宁向他介绍了前几次会议的情况。在前几次会议上,俄国代表团提议立即成立共产国际,列宁也支持这个提议。但有个别代表认为,不必急于成立共产国际。列宁征询格鲁贝尔的意见。格鲁贝尔说,奥共在接到邀请后,即确认这次代表大会就是共产国际的成立大会,因此,他完全拥护俄国代表的提议。
在3月4日的大会上,格鲁贝尔又作了发言,详细阐述了必须立即成立共产国际的理由,会场上掌声雷动,表示赞成这项提案,然后进行投票表决。表决结果,提案一致通过,全场欢腾。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
就在这天会议上,列宁喜气洋洋走上讲台,作了关于无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的报告。列宁回顾了无产阶级战斗的历程以后,挥着有力的手臂说:“资产阶级社会民主党人的螳臂是挡不住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的。现在,无产阶级必须找出实行自己的统治实际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制度。”他还说,“尽管资产阶级还在横行霸道,还在杀害成千上万的工人,但胜利是属于我们的,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有保证的!”
格鲁贝尔看到列宁说话时,两眼炯炯有神,显得异常兴奋。自1918年他被反革命分子刺伤以后,身体尚未恢复健康,同志们让他坐着说话,但他还是站起身来,挥动着手臂,声音宏亮有力,响彻大厅。
这天晚上,格鲁贝尔和另外几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宣言的定稿工作。列宁也来和大家一起推敲宣言的文字。从晚上10时一直工作到早上6时,列宁忘掉了疲劳,大家把宣言逐段逐句念给他听,他和大家屡屡争论这句那句的措词,最后,连风格也充分体现出来以后,他才乐呵呵地微笑着和大家告别。
3月6日,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的宣言。宣言号召各国工人阶级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夺取政权而进行坚决斗争。接着,又选举了共产国际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完成了全部议程。列宁宣布大会闭幕。
共产国际成立以后,为了在群众中明确地与第二国际划清界限,又称“第三国际”,以示鲜明的区别。
来自21个国家35个政党和左派组织的52名代表出席会议。中国、朝鲜等东方国家的工人组织派代表列席会议。会议通过《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共产国际章程》(草案)等文件。章程规定,共产国际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领导。
共产国际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无产阶级国际革命事业的直接继承者。它的建立使各国无产阶级有了一个团结的中心,进一步推动了各国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促进了各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至1922年,在欧洲,连同俄共(布)在内,已先后建立28个共产党;在亚洲,有7个国家,南北美洲有7个国家,大洋洲和非洲各有2个国家,建立了共产党。共产主义运动遍及全世界。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风起云涌。1919年3月,匈牙利工人武装起义,曾经一度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4月,德国的巴伐利亚人民起义,也一度建立起苏维埃政权。5月,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接着,土耳其爆发了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在共产国际的指引下,各国的革命者纷纷组织起来,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美国共产党成立于1919年;西班牙、法国、英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0年;意大利和中国的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共产国际成立后,国际工人运动有了重大发展,又有一些国家建立共产党。1920年7月19日至8月7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后转到莫斯科)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来自41个国家的218名代表。大会的任务是在各国共产主义力量迅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如何帮助一些年轻的共产党内部克服“左”倾宗派主义倾向(虽然这种倾向在当时并不是主要危险);确定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原则、行动纲领和战略策略。
列宁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基本任务的报告》。列宁着重阐明了反对机会主义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宁认为,工人运动要不是由机会主义分子来领导,资产阶级就无法统治下去。因此,在各国党内进行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正是共产国际的首要任务。
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亲自制定的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项条件”。其中规定:凡是要求参加共产国际的党都必须系统地宣传共产国际的纲领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与改良主义的“中派”分子决裂,并把他清洗出自己的队伍;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党;必须执行共产国际的纲领和决议等。
大会还通过了列宁拟定的《土地问题提纲》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的决议。这两个决议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的观点来考察农民问题和殖民地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对农民的革命斗争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进行领导。
1920年9月,共产国际在俄国巴库召开了东方民族代表大会,中国、印度、伊朗、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决定设立“东方民族行动和宣传委员会”,出版《东方民族》杂志。共产国际为东方民族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随着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共产国际影响的增长,1921年6月22日至7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三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52个国家的103个组织的代表共605名。大会提出了各国共产党应以争取群众的大多数为主要任务。列宁在大会上提出:“为了取得胜利须取得群众的同情。……我们不仅应当把工人阶级的大多数争取到我们这边来,而且应当把农村居民中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的大多数争取到我们这边来。”因为,不如此就不能翻资产阶级政权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大会发出了“到群众中去”的号召,以争取群众的大多数和消除社会民主党的影响。1921年12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提纲,把争取群众大多数的思想,从政治上到组织上加以具体化。与此同时,1921年1月,意大利共产党成立;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有来自58个国家的66个组织(其中有58个共产党)的408名代表,会上,列宁作了《俄国革命五周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的讲演。列宁总结了苏俄在新经济政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建设,号召全国共产党人必须深人学习俄国和世界革命运动的经验。
大会批准了共产国际策略提纲,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组织工人统一战线,提出了建立工人政府或工农政府的思想,共产党人必须竭尽全力防止工会分裂,争取工会的统一和工会的革命化。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大会提出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口号。
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关于统一战线策略的决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推动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向深广发展。1922年1月,智利共产党成立。3月,巴西共产党成立。7月,日本共产党在“非法”的情况下成立。
在欧洲各国革命被镇压、工人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的处境非常困难。他们不仅遭到资产阶级和右翼社会党人从外部的围攻,而且还遇到党内各种机会主义集团的破坏活动。特别是1924年1月21日国际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托洛茨基分子的反党活动以及他们和各国机会主义集团的彼此勾结和互相策应,更增加了共产国际和各国党的困难。在上述情况下,共产国际决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
1924年4月18日发出了关于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的通报。通报提出,第五次代表大会必须就过去几年运用统一战线策略的情况作出总结,并本着真正列宁主义精神来解决它面对的一切问题。代表大会于1924年6月17日至7月8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510名,代表49个国家的60个组织。大会总结了前一阶段斗争的经验,讨论和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策略方针和加强各国共产党的建设等问题。
代表大会完全肯定了第四次代表大会后执行委员会所进行的活动,并对1923年欧洲革命失败的教训作了总结。这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是很深刻的。在革命过程中,共产国际向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了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正确道路。如德国革命,早在1923年春共产国际就指出,由于法、比占领鲁尔区而带来的危机,欧洲各国无产阶级特别是德国共产党要加强革命准备工作。到8月间,在群众革命运动高涨的情况下,共产国际要求德国共产党立即确定直接夺取政权的方针。并动员其他国家支部大力支援德国革命。但是,由于社会民主党首领的背叛行为和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投降行动,招致了这次革命的失败。
从当时各国革命斗争主观指导方面来看,这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更主要的是因为欧洲各国还缺少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革命高涨年代所建立的各国共产党都还年轻,他们缺乏斗争经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修养不够,对列宁主义的战略、策略原则的理解不够,尤其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各国的具体情况结合,组织上也很软弱。这就造成在斗争的决定时刻不能强有力地反击资产阶级的进攻。
代表大会对实现工人队伍统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注意。要取得工人队伍的统一,必须有正确的统一战线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把广大工人群众争取到自己的方面来,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革命力量。代表大会指出,欧洲各国支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倾向,是统一工人阶级队伍的严重障碍。共产国际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过去和现在一直是革命的手段,而不是和平进化的手段。它是四面受敌人包围的共产主义先锋队的革命的灵活战略。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反对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领袖,把社会民主党工人和大多数非党工人吸引到共产党这方面来,吸引他们参加斗争,从而准备对资产阶级采取进攻。
共产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绝不是把共产党人的目的降低到社会民主党工人和非党工人水平的策略。共产国际所提出的“工人政府”的口号,也绝不是为了达成议会协议和与社会民主党结成政治联盟的策略。共产党人的议会活动是为了揭穿社会民主党右翼的欺骗作用并对广大劳动群众说明资产阶级成立的所谓工人政府的伪装的、叛卖的性质,它是革命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斗争和当时资产阶级不可避免的动摇不定的派生物。它实际上是自由派资产阶级政府。“工农政府”的口号是用革命的语言,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
从俄国革命经验中所产生的“工农政府”的公式,是动员和鼓动群众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苏维埃制度的一种方法。它是为劳动人民中的广大阶层所易于接受的一个好公式。特别当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们越来越多地被邀请参加资产阶级政府,而社会民主党所掌握的广大工人阶层生活愈来愈坏的时候,对执行这一策略则更加有利。共产党人在执行这一策略时,要善于吸引社会民主党的大多数普通工人群众和共产党人一起,首先参加经济斗争,然后参加政治斗争,以消除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们的影响,从而使劳动人民中的主要阶层转到共产主义方面来。但共产国际欧洲各国支部中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不是这样,他们把工人政府说成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范围内”的政府,是和社会民主党的一种政治联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这种右倾机会主义的表现,德国最为典型。回顾1923年德国无产阶级战斗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问题。
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于1927年5月18日到30日举行。会议记录始终没有发表。到会的代表共71名,其中33名有表决权。会议议程只有中国问题和战争危险问题两项。执行委员会这次不像往常那样在一个大厅里开会,而是在旁听者无法容身的一间小小的委员会办公室里举行的。有关文件直到会议开幕前夕才散发,而且在会议结束时必须交还。只有斯大林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说和布哈林向莫斯科党组织作的报告事后发表了。过了大约1年,在俄国反对派的海外支持者公布了托洛茨基在这次全会上的演说以及季诺维也夫关于中国问题的提纲以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才在莫斯科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全会工作报告。
1928年8月17日至9月1日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参加大会的代表有532名,来自57个国家65个组织,代表当时世界各国的1707769名共产党员。其中有381名代表有表决权,151名代表有发言权。大会最重要的议程有两个:一是讨论当前的国际形势,二是讨论共产国际纲领。
布哈林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的开幕词,指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局势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无产阶级直接进行革命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稳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复兴”,资本主义攻势的发展和扩张,无产阶级则继续处于守势。这个时期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进入第三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和苏联经济都已超过了战前水平,帝国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缩小之间的对抗急剧增长,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纲领》概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指出在各种增长着的矛盾的压力之下,帝国主义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革命与灭亡,共产国际的最终目的是共产主义世界代替资本主义世界;阐述了苏联新型社会制度的形成;规定了无产阶级的战略和策略。
大会还听取了库西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运动的报告、曼努伊尔斯基关于联共(布)情况的报告。大会还通过了《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任务》。《制止帝国主义战争危机的措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运动》、《开展国际反战运动》等决议。大会选举布哈林负责主持共产国际的决策机构——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李立三、蔡和森等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了代表大会。
从1919年起,共产国际总共召开了7次代表大会。第7次代表大会是在1935年召开的。会能上能下,对各国法西斯准备挑起新的世界大战阴谋作了全面的揭露,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战争。大会提出的口号是“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为世界人民指明了共同的敌人。
共产国际成立之初,曾经期望在很短时间内掀起欧洲各国革命高潮,并在赢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对于国际革命形势的估计是不切合实际的,在它的活动中,过分地强调了国际的集中领导。但它的建立和指导,尤其是在它的初期,的确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空前活跃的局面。各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拥护和信奉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政治上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决裂;在组织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统一行动和严格纪律,因而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和战斗力。它的存在、发展及影响的扩大,直接间接构成了对各国资产阶级统治的严重威胁。它们的革命实践,加剧了帝国主义全面危机。
共产国际在它的中、后期活动中,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有过不少错误的指导和决定。但它正确作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策。
1943年,由于战争环境的条件,以及各国共产党的逐步成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由单一的“中心”来领导。于是,共产国际执委会于5月15日作出决议,宣布共产国际正式解散。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由各国共产党根据各国的情况来领导。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