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成立

东北人民革命第四军,原为救国军王德林的旧部属。在第四军的建立过程中,李延禄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延禄是吉林延吉人,九一八事前的两个月,李延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事变之后,延吉中心县委派他到王德林的救国军中工作,指示他“要广交朋友,对抗日力量要团结,并要影响其除掉旧军队的习气,同时尽一切可能建立我们党自己的武装”。

带着党的指示,李延禄以救国军总参谋长的身份,在王德林的救国军中积极开展党的工作。

当时,救国军也是刚刚成立不久,王德林受驻地乡绅主战与主和两种意见的困扰,一时难于决断。国民党吉林省党部还派来说客,要王德林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李延禄力主抗日救国,坚定了王德林的抗日决心。李延禄还说服王德林,建立自卫军补充团,以便与李杜进行联合抗日。

王德林采纳了李延禄的这个建议,并让李延禄兼任了补充团团长,这个团也成为了后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的前身。

1932年2月15日,救国军以“老三营”和补充团为主力,攻打敦化,连克敦化、额穆、蛟河3城。

随后,由参加吉林抗日救国军的共产党员李延禄、孟泾清、金大伦等人策划,在救国军总指挥王德林的支持下,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带领补充团七百勇士,在黑龙江省东南牡丹江流入镜泊湖的大河口北岸“墙缝”一带高地,伏击日寇号称万人大军的多门师团第十五旅团。

补充团勇士们投出大量手榴弹,打退日军数次进攻,战斗进行五、六个小时,使日寇遭受重大伤亡。接着,李延禄又命参谋李延平、共产党员崔永贤率领矿工营,在南湖头松乙沟火烧转道北上的日军,取得二次胜利。

日军从火网里逃出后向东京城、宁安方向逃窜,途中又遭到民众武装多次袭击。

3月22日凌晨,这支残敌在向中东铁路海林车站逃窜途中,在宁安城西关家小铺又遭到东北军六六零团八连阻击,被打死百余人,逃到海林车站的仅有三百残兵。

李延禄通知在中东铁路亚布力车站的共产党员李延青,让他带领铁路工人游击队在中东铁路高岭子车站颠覆日寇军车。

3月27日凌晨,日寇军车被颠覆,又伤亡二百余人,日寇天野少将被打死,逃窜的日军不足百人。此时距1937年“七·七事变”我国全面抗战爆发尚有五年三个月,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抗日大捷。

1933年1月初,日军第十师团再次沿中东路大举东犯。1月10日,重占宁安。1月13日,王德林退入苏联境内。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中共绥宁中心县委批示,正式脱离救国军,改编为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总队,李延禄任总队长。这是第四军形成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一次事件。

随后,李延禄率抗日游击总队二、三团200余人到达宁安西南的和尚屯(今沙兰镇和盛村),联系王毓峰的步兵营和冯守臣的骑兵营,经宁安县委批准,扩建为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并在宁安南部的孟寡妇屯召开成立大会,司令李延禄、政委孟泾清、参谋长张建军东。

部队达800多人,编成三个团,两个独立营和一个游击支队。

救国游击军转战于敌后的宁安、汪清、密山各县,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弱点,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

首先是团山子战斗。此战,我军共毙伤日伪军200多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抗日救国游击军无一伤亡。

接下来是八道河子战斗。

在宁安城东南百里老爷岭东部山区,有一名为八道河子的山屯。这里比较偏僻,交通不便,老爷岭山环绕,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只有西北面的山口是通往宁安的唯一出口,道路两旁山势奇突,犹如两扇大门,形成了天然的屏障,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1933年初,团山子战斗结束后不久,李延禄率领在镜泊湖大河口和松乙沟痛击日军天野旅团的救国军转移到八道河子。部队到达后,为了安全,防止部队到达的消息被日军获悉,李延禄下令封锁了山口。

八道河子屯子住着一个叫金笑来的人,是屯子里的头脑人物,与日军早有勾结。在部队刚刚进驻屯子的时候他就想给敌人通风报信,由于出屯的道路被封锁,他的阴谋才未能得逞。不久,金笑来以进城卖碳买粮为由,通过了封锁线,给日军送去了情报。日军接到情报后,立即派治田大佐率日伪军四、五百人,大炮6门对救国军进行围剿。

此时,李延禄已得知金笑来是汉奸,便立即派出骑兵进行侦察,发现敌人已经到达山口外,距封锁线仅8里路程。

李延禄、孟泾清等救国军将领经讨论后,命令王毓峰率领二团、史忠恒率领三团分别埋伏在八道河子西北山口的东西两山上,在日军从山口进入一半时,两边夹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分段消灭。另派李凤山营在八道河子屯前沿利用地形构筑阵地,冯守臣骑兵营作为机动部队,隐蔽在树林里,总部直属的警卫保安连为预备队。

3月1日晨,日伪军对八道河子发起攻击,随着山口枪声的响起,战斗开始。初期由于救国军出其不意,又占据有利地势,日伪军在夹击中伤亡很大;但敌人依靠重武器很快挽回劣势。

三团团长史忠恒在指挥战斗时负伤,当他坐在石头解绑腿,要卫生员包扎伤口时,敌人的冲锋部队又纷纷投来手榴弹,其中有两颗直接投到了史忠恒面前,第一颗被他踢开,第二颗没来得及反应就爆炸了。

史忠恒腰部和腿部有三处被炸伤,他忍着剧痛,一跃而起,如猛虎一般向日军冲去,将日军的冲锋部队冲得七零八落。

在三团的追击下,日军被迫退出山口外。但是日军不甘心失败,又组织了第二次攻势。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敌人的伤亡虽然很大,但是携带了重武器,火力仍然很猛。

渐渐的东西两山阵地上的枪声逐渐减少,经过二次山头争夺战之后弹药已经消耗殆尽,敌人也发现了他们的弱点,于是利用优势炮火,集中兵力首先对二团王毓峰防守的西山头发起攻击,在弹药耗尽的情况下,王毓峰率领二团健儿用刺刀和石块与日军展开肉搏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出阵地。

在占领西山头后,立即对三团史忠恒放手的东山头阵地发起冲锋,左右两山相继失守。

就在二团、三团撤退时,李凤山的阻击阵地也被日军突破,一小股日军冲进了八道河子屯,当时指挥部还在屯子里,在警卫员的掩护下,指挥部撤向后山。部队在后山会合后,山下的八道河子屯浓烟四起,日军进屯后,日军为报复抗日队伍和群众开始烧杀抢掠,山下不断传来惨不忍闻的呼喊声。

听到屯里传来的呼喊声,战士们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纷纷请求下山杀敌,自愿参加敢死队。李延禄和孟泾清当即组织了一支精干的敢死队,由于弹药所剩无几,敢死队每人只有子弹三至五发,悲愤的群众手拿木棒、斧子等武器也随部队冲下山去。

这次突击,大出敌人意料。他们正在屯子里四处放火、抢掠,在遭到攻击后,未及部署便仓皇撤退,日军治田大佐在我敢死队员的追逐下,惶惑乱窜,未到河崖就被英勇的敢死队员乱刀刺死。这次战斗,击毙敌军200余人,缴获了步枪、山炮等大量武器、弹药,救国游击军伤亡了9人。

战后,宁安人民向李延禄赠送上绣“抗日游击万岁!”锦旗一面。

1933年7月,在密山召开了第二次反日山林队联席会,会议决定改游击军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公推李延禄为军长。张文偕为政治委员。

为了更广泛团结各阶层群众,将李延禄率领的这支部队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四军组建后,团结了密山、勃利、依兰、方正一带的小股义勇军联合抗日。并收编了一些山林队,扩大了四军队伍。

到了1935年9月,第四军发展为2个师7个团,1800余人,一支抗日劲旅就这样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