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书的起源

第一章 图书的历史与知识

图书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用文字表达的。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文字是怎样起源的呢?在远古时候,文字还没有产生,人们只能依靠语言来表达思想,传达消息。但是声音不能传得很远,也不能保存和记录下来。人们需要交流思想,需要积累和传播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只有靠口传记忆了,可是,时间长了,事情多了,就会忘记,就会记错,那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为了补救这个缺陷,曾经创造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实物来唤起记忆,这就流行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和“堆石记事”等等各种方法。

“结绳记事”,就是在绳子上打结,用结子的大小、多少和位置来表示不同的意义。现在,这种记事方法在汉族中已绝迹了,可是在我国兄弟民族中,如云南的僳僳族、哈尼族,台湾的高山族,都还有这种结绳记事的习惯。除了结绳,刻木记事也非常流行,就是在木头上刻上许多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事物。

这种结绳和刻木是帮助回忆记事的符号,是书的前身,但还不算文字,如果要说“文字”,就是以后发展起来的“图画文字”。我们的祖先把从事生产劳动,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的事物画在他们所居住的洞穴壁上。在我国周口店山顶洞以及法国、西班牙的深山古洞中,都发现和留存着旧石器时代人所绘的画,这些画画得很逼真,使人一见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后来,就慢慢地只用几根线条来组成一个大概形似的轮廓,把原来复杂细致精确的图画,简化为一定形式的图案符号,使人们看到这个符号,就能知道代表的是什么事物,这么一来,这些简化的原始文字符号就和语言有了意象关系。以后就逐渐地用它来代替语言表达思想,进而交流经验、传播知识,这样,便出现了原始的图画文字。

这种图画文字,起初是很不统一的。有繁有简,后来就有人进行整理、统一、简化,也使书写方便了。当时,整理创造文字的人很多,这里要说的就是传说的仓颉造字。我国古代曾有这样的记载,说仓颉长有四只眼睛,非常聪明,生下来就会字。他上观日月星辰,下看山川鸟兽,仓颉就根据它们的形象,创造出文字来。但是话又说回来,历史上是否真有仓颉这个人呢,这就很难说了,这都是根据传说和古书的记载流传下来的。不过,说它长有四只眼睛,文字是他一人创造,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文字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共同创造的,仓颉只不过对文字进行搜集和整理罢了。

关于我国图书的产生,还有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即“河图洛书”中国最早的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夫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封,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河图》、《洛书》,是由一系列的神秘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它们是经过周、秦、汉几代儒生方士们之手加工后的形态,其原始面貌已无法知晓了。有人认为它是古代游牧民族所画的立体的天象图(《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第六期);还有人认为它是由自然界的天然痕迹——龟甲发展而成的抽象符号,是中国第一部图书(《大学图书馆通讯》一九八八年第四期),并认为《河图》与《洛书》在中华文明史上曾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华夏文化的源泉也可以说就是“河洛文化”,而《河图》《洛书》)则是河洛文化的初基。它所建立的辩证思维的模式,对后世的思想、哲学、文学和科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孔子曾说过:“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传说和神话并不是历史,但它是历史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为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有了文字,就有了创造书籍的基本条件。当然并非从有文字开始就有了书籍。人们最初利用文字,不过是用来弥补生活劳动中语言的不足,促进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借以唤起共同的行动。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各式各样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经验,阐述思想,并使之传播久远的时候,书籍便开始出现了。

我国书籍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很难作出校准确的结论。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根据其它文献判断分析,很可能就是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十六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有七条:

(1)《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而且,在殷墟甲骨文发现后,王国维据卜辞中殷商的先公先王世系考证出《史记》中的《三代世表》是“信史”,因为夏代诸王与商先王刚好是同时代的人,都在距今四千年左右。

(2)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这是武王灭商后,周公对殷商贵族的训话,大意是:你们殷的先人,在推翻夏朝时,已有典籍,记载了这段史实。

(3)殷墟甲骨文是较为系统成熟的文字、其数量、规模及完备程度说明它已经不是早期原始文字,一定是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又在西安西郊的一个原始社会遗址,发掘出一批更早的甲骨文,时间是四千五百至五千年前。这批甲骨文字体细若蚊足,字形清晰,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据考证,这批早期甲骨文比殷墟甲骨早一千二百年,比夏朝还要早五百年以上。

(4)夏代,人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总结并掌握了一定的天文历法知识,以十二个月为一年,有大小月之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还懂得了十九年置七个闰年。夏代的历法称“夏历”和“夏小正”,夏历以寅月为岁首。春秋时,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

(5)在《竹书纪年》和《世本》等古书中,有“夏发七年,泰山振”,“夏桀十年,夜中星陨如雨”等记载,这也是世界上关于地震和陨石雨的最早文字记录,可作为夏代有文献记录的旁证。

(6)《吕氏春秋·先识览》载:“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而泣之——乃出奔如商”。该书写成之后。曾公布于咸阳城门,声称能增删一字者,赏予干金。可见这段史料的来源大会毫无根据。

(7)《国语·晋语》载:晋文公时,阳人犹“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国语》亦是一部严肃的史书。上述诸条虽为旁证,但足以说明夏代有典籍并非无稽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