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什么人”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由教育的阶级性所决定的。这个问题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恐怕只是这个问题的底线而已。那么,“培养什么人”的底线是什么?先看杜威先生的标准,他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良好行为的人,一个在社会中有生产能力和愿意与人合作的成员,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姑且把杜威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作为底线吧,“对政府履行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简单说就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看看每天的新闻报道:老人当街摔倒无人扶,儿童溺水众人围观无人就,小偷车上偷盗乘客视而不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人的社会责任感缺少?追根求源可从两个方面说起:一是学习动机,一是教学方法。

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成因分析

(1)在学生学习动机引导上背离社会实践。漠视学习动机或进行错误引导是目前教育存在的最大弊端,几乎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考试成绩怎么样。至于学生为什么而学,已经没有人去追问了。考个好学校寻个好前途,已经成为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的招牌语言。即便是学校和基层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更关注本单位的排名,更关注本地区的高考上线率和综合目标考评。谁还有精力和兴趣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我们不能指望家长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家庭教育的动机与国家教育的动机终究是有差异的。家庭的教育动机一般表现为:“考高分”、“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做白领”、“像个人样”。学校教育正在于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通过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来矫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境界。马加爵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学习动机的缺失,法庭推断了他的杀人动机,却没有追寻他的学习动机,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马家爵具备较高境界的学习动机,也许不会产生杀人动机。不论这个假设是否成立,教育,已经不能再漠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了。

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境界,防止学生学习动机过于狭隘和功利化,必须在社会实践体验中才有可能获得。在课堂上学生只会使把道德教育抽象化和教条化。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社会价值,才能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在教学活动上脱离了社会生活。教育虽然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认识活动,但接受性学习所学到的间接知识如果不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进行感性体验,就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那么所学的知识也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所以,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目前课程设置和学科内容所容纳的知识技能太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加上教学方法的单一,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有些教育专家也认识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实在将来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文理出现分科。问题是,文理分科后,促使课程知识进一步精细化、精深化,学生负担不仅没降反而加重了。那么,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如果再回到文理分合上去动脑筋,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这与文理分合根本没有关系。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太少,整天关在教室内学习那些脱离社会的、抽象的“纯知识”,只会使学生感到沉重和厌烦,学生在“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必然对社会责任感到麻木直至淡忘。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1)综合实践课程的现状。很多教育专家已经看到这一问题,所以在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增设了综合实践课程,主要由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但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加之安全因素和操作上的难度等原因,这一课程在实际上基本缩水成电脑课了,前三个板块特别是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基本没有实施起来。

(2)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体验式学习,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生活更广大的社会背景中,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助于学生获得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生活技术以及心理品质、价值观和信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变学生“只在课堂学,不到实践中做”的弊端,并从社会体验入手,将道德信条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进而成为他们的道德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社会化。

(3)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策略

①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力度。高考是省为单位组织的,所以省政府的教育策略是关键。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力度在于树立一个风向标。如果继续把应试教育的典型地区南通市树为“素质教育”的典型,就不要再谈什么“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相反,恰恰要从南通改起,在南通试点综合实践课程。

②县区编制地方性综合实践课程。将课程内容规范化。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在于:省编课程不能适应地方的资源实际,校本课程又得不到地方社区资源的配合,最终使综合实践课程走向形式主义。如果由县区政府出面编制课程和教材,可以有效地协调本地区工、农、商、文等各种社会资源,将这些资源纳入课程,课程教学就能得到保证。就可以因地制宜地、有计划、有部署、有组织、有检查、有考核的开展各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社区进行参观、义务劳动或者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懂得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学生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精神。

③促进学生评价多维化。首先要淡化只以学生文化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评价制度,要建立学生长效评价机制,包括从入学到毕业的发展档案。其次,要引入社会相关机构如社区居委会、小区保安或家长委员会之类的代表来评议学生的办法,让学生的社区行为也纳入成长评价,这样,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被社会监督,直接影响到自己评价,将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④强抓课程实施的基础。综合实践课程在组织上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比如教师的课前考察、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组织、资源地接待、活动总结等等。课程组织的难度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班级学生人数过多,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小学,学校顶不住社会压力和择校费的诱惑,大量扩招造成班额过大,使课程的组织难度成倍扩大;其次是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给课程组织带来一定困难;再者是学生安全问题,很多学校和教师担心万一出事就无法承担事故后果。所以,要确保综合实践课程开起来,一要控制班级人数,二要提高教师组织能力,三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实践课程实施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