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晏阳初
- 名家名师谈教育
- 《“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
- 3755字
- 2021-05-25 14:48:28
晏阳初,生于1890年,四川巴中人。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元老,被国际学术界并列为“世界上为社会贡献最大、影响最广的十大名人”之一。
晏阳初出身书香门第,晏求知欲望强烈,学习用功,每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学校奖励。
1907年,晏阳初在保宁府华英学堂毕业后升入成都华美中学,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校。
1913年春,晏在友人的支持下,以名列榜首的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按该校的规定,考第一名者,可获英皇爱得华第七奖学金1600美元,但奖学金只授于英国籍学生,学院院长建议他改入英国籍。晏回答说:“这代价,要一个中国人来舒畅,太高了。”他毅然放弃了这笔奖金,表现了一个中国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就连当时港大的校长对此也深表敬佩。
1916年,晏得到中国政府的资助,远渡重洋赴美国深造。他在美国先后获得耶鲁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历史学硕士、路易斯维尔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这段时间的经历,使晏的爱国主义思想日趋成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在川中时,只有抽象的民主观念,到香港后,败国之民的羞辱,促进了民主意识的发生,我开始深切体会到国之重要,已有改造社会的愿望,再进而看到美国的繁荣,华裔工商的屈居人下,又回想到祖国的贫愚落后,我比较三种不同生活方式,孰高孰下,优劣如何……我不愿在中国的土地上再出现香港式的殖民地,苦难的中国需要解放,我立志贡献己力。”基于这些想法,他参加了中国留美学生的秘密组织“成志会”,青年们众志成城,“思图救国”。当时正值美国排华运动加剧,许多华商一到美国就被拘禁,即是久居美国的留学生和华侨也常被无理拘留。眼见这些不平之事,阳初心里既气愤又难过。为表示对美国政府排华政策的反对,他以“从美国宪法论排华的不合理”为题,参加了耶大的演讲比赛,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深切的爱。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0万华工被送往欧洲,在各战场帮助修建工事、运输物资等,为了管理这批语言不通的劳工,美国陆军青年会在美国各大学招募留学生充当翻译,时值晏阳初毕业,他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毅然投笔从戎,在毕业典礼的第二天便跨过布满鱼雷的大西洋,来到战云密匝的法国。在法国,晏被分配到自郎华工营战时临时商店充当售货员兼翻译,与华工朝夕相处。在此期间,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帮助华工写信,给他们读报上的新闻,逐渐萌动了训练他们识字的想法。阳初在白郎华工营办起了他平民教育生涯的第一个识字班,他选择了一千个最常用的汉字,边编、边教,开始训练华工识字。这项活动,受到陆军青年会的支持,并吸引了当时在巴黎留学的许多中国学生参加,使办学规模逐渐扩大。随着识字华工文化程度的提高,晏阳初创办了《华工周报》,当时在巴黎找不到汉字印刷设备,只得自己编排,用照相制版印刷,报纸很受华工欢迎。他“从此有了个心愿,回到中国不发财,不升官,把终身献给劳苦大众”。
1920年,晏阳初回到祖国,在北京成立了“大众教育联合会”,首倡扫盲运动,他用了一年时间深入乡村,考察平民教育情况。
1922年,晏阳初到了长沙,同一批知识分子先后办起了600多所平民学校,提出了“扫文盲,作新民”的口号,编辑出版了速成扫盲课本——《千字文》。长沙的扫盲教育四个月一期,利用早晚上课,受教育的学生总计有5万多人。当时,青年毛泽东便是100多位义务教师之一。继长沙之后(1922年至1923年)晏阳初还先后在烟台、南京、杭州、嘉兴等地开展了识字运动,并在华北、华中、华东、华西开展了平教活动。他编辑了市民十字课、农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等通俗语体文课本。
1925年6月,晏阳初作为中国民间代表出席了在檀香山召开的太平洋沿岸国民会议,旨在探索太平洋地区穷国富强的道路。在会上,他就平民教育运动作了一次专题演讲,引起了会者强烈反响,檀香山华侨为之掀起热烈的捐献活动。
1929年秋,晏阳初出任河北县政研究院院长,他将平民教育总会办事处迁至河北定县。晏阳初夫妇携三子二女举家迁往河北定县创办乡村建设实验区,在晏的一心为平民的真诚情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的感召下,当时有几十名高级知识分子和几百名大学生,都甘心情愿地离开城市优越的生活,有的甚至抛弃高官厚禄到十分艰苦的农村参与乡村建设实验。阳初除领导整个实验区的工作外,还亲到翟城村小学任教。晏的夫人许雅丽是美国华侨,生长于美国,回国后,一直在上海、北京居住,现在来到定县,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很多不便,可她并不以此为苦,而是积极支持晏的事业,她协助接待来定县参观的国际友人,组织平民会同事的家属成立“家庭会”,每周聚会一次,并由许雅丽向她们介绍卫生保健知识。
在乡村建设实验中,从翟城村开始,继而以区为单位,最后推广到全县。十年间,平教会在定县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如棉花、波支猪、来享鸡、安哥拉兔等)办理信用合作社、兴建农场果园、开办城乡平民学校、编辑农民通俗读物、组织戏曲演出队、设立广播电台、建立卫生院和村的保健站、开展巡回医疗和推广节制生育等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定县时期的平民教育,其范围已扩大到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晏阳初认为,要医治中国的广大平民,特别是农民的“贫、愚、弱、私”四大病症,就必须对症下药,以生计教育医贫,以卫生教育医弱,以文艺教育医愚,以公民教育医私。
芦沟桥事件后,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晏阳初将平教会南迁,经河南许昌、遂平、武汉辗转到湖南长沙。武汉沦陷后,平教会先转移至湖南衡山,后迁至重庆巴县歇马场。
1940年,在一些热衷于乡建事业的著名人物张治中、卢作孚等的支持下,阳初在歇马场创办了“乡村建设育才学院”,建院之初为二年制专业,1945年经过他五年的苦心经营,“乡村建设育才学院”,已具相当规模,最将其更名为“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设教育、农学、水利、社会四系,延聘了孙伏国、胡洁青、熊佛西等著名学者执教。
私立乡村建设学院,由晏阳初任校长,他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办学方针,以民主自由为治学指导思想,倡导民主进步,团结互助,勤学奋发,艰苦朴实的校风,他抵制了国民党在校院设立训导处的规定,不接纳国民党派来的训导主任,而在校选拔在学生中威信高、思想进步的教师组成了“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和“四自会”(自治、自习、自给、自强),提倡学术自由,允许学生自由出壁报、组织社团、进行学术研究、组织各种演讲会、讨论会,允许进步教授讲新经济学(即《资本论》)、新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课程;他支持师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7年“61”大逮捕,乡建院有34位师生被逮捕入狱,为此他积极进行营救,通过张群、孙元良的关系,分批把大部分师生保释出来。当时的“乡建学院”被称为“民主自由的园地”、“沙漠里的一片绿州”,正如晏氏所称,是一块“干净土”。
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平教会被宣布解散,华西实验区被接管。翌年,已旅居美国的晏阳初受聘为“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开始致力于国际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
1951年,他创建了“国际农村建设委员会”,提出了“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的口号,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帮助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清除贫困、文盲和愚昧”的呼吁。并先后帮助菲律宾、印度、泰国等国建立了乡村建设组织。
1967年,晏阳初在菲律宾创办了“国际乡村建设学院”,为亚、非、拉几十个国家培训乡村建设人才。菲律宾政府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特授予他最高荣誉奖——麦格赛纪念奖。
晏阳初侨居海外30余年,始终对祖国有着浓郁的感情,他在“九十自述”中说:“我是中国人,家井在四川巴中,那儿,有我多少脚印,跟在巴山之巅,蜀水之涯,那儿,埋葬着父母的慈骨,也珍藏着童年温馨的记忆。尽管我是四海为家,有时午夜梦回,难免乡思万缕,书社、弦歌,以至樟茶鸭、豆豉鱼都是可怀念的。尽管最近30年来,我常用的英语,偶尔用母语,乡音未改,记忆中故乡,随我环绕天涯。”
1985年9月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之邀,九十二岁高龄的晏阳初回到了祖国,受到了当年国民参政会的老同事、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亲切接见。邓颖超同志称赞他“一生从事平民教育矢志不移,对中国和世界做出了贡献”。这次回国,晏阳初重访了定县,并回故乡四川成都,考察了乡村建设。目睹耳闻祖国的巨大变化,在成都乡建院校友欢迎会上,他说:“中国的乡村建设工作做得实在是好,变化出人意料,比较起来,我当年搞的不过是一种方法研究,要真正改变广大农村的面貌,还得有现在这些制度。”
1987年,晏阳初二访故土,抱着“余年为祖国做点事情”、“为中国大陆和海外侨胞的友谊、为中国和三世界国家农村的改革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的心愿,与重庆社会科学院共同拟订了建立“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的初步方案。在北京,晏阳初被欧美同学会公举为该会名誉会长,并应邀发表演讲。他在演说词中称:“对当代诸公所实行的政策非常敬佩”“愿意把我们在七十多年在乡村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解决问题所取得的一点知识献给中国”。
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因患肺癌医治无效,逝世于纽约,享年100岁。
有关晏阳初的著述,在国内有《晏阳初全集》、《晏阳初文集》、《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等。本人主要著作有《平民教育概念》、《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巴中市内建有“晏阳初史迹展览馆”,并成立了“晏阳初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