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 费孝通
- 2683字
- 2021-05-21 15:09:07
八
从巴汉他拉更往南行,就进入了翁牛特旗的农业区。这里有一条足以利用来引洪灌溉农田的少郎河。可以得到灌溉之利的土地称作乎川地,但只占可耕地的小部分,大部分是丘陵地带的坡地,只适宜种植旱地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这里可以代表赤峰市中、南部农业区的一般情况。我们从半农半牧的巴汉他拉出来,就去访问乌丹镇附近的山咀子乡农业科技村驿马吐大队。这个大队现在是赤峰市商品粮基地之一。自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这个大队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就开始大幅度上升,从该年的135万公斤,已经提高到1982年的217.5万公斤,4年里产量每年递增25万公斤。1982年实行了“双包”生产责任制,1983年试办农业科技村,效果非常显著,粮食总产达到268.5万公斤。1983年向国家售粮27.5万公斤,成为名副其实的商品粮基地。
我们在访问该村之前,脑里就存在着一个科学成果怎样推广的问题。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赤峰市在治沙、造林、改良草场和牲畜品种等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绩,但是这些都是局限于较小范围里的成绩,还没有大面积地推广来改变赤峰市经济的整个面貌。在我们看来,当前的问题是怎样把这些已经找到的发展手段大力地运用起来发挥效力,关键是怎样使这些已经行之有效的科学知识能传递到广大群众手上,变成千家万户的生产力。这里包括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形成一个扩散知识的社会组织,二是怎样建立起一个扩散知识的队伍。听到驿马吐大队的初步介绍后,觉得这个科技村的实验可能对上述问题提供一些答案。这次访问并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
这个科技村为科技知识的传播建立起一个五层结构的塔形梯队组织,最高层是负责全村科学普及推广工作的科学技术委员会;其次是受过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培训的有文化知识的农民技术员;第四层是示范户,是些能在群众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农户,其中选出若干重点示范户作为第三层;基层称科技户,包括所有愿意接受科技知识的农户。凡是一时还不愿接受科技指导的为一般农户,是这个组织的预备队。
全大队5个自然村有630户。1983年落实了420个科技户,占全大队总户数的67%,其中示范户有70户,占总户数的11%,1个示范户指导6个科技户;其中再选择14户为重点示范户,占示范户的20%。全村共有农民技术员十几人,他们都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经过农民业余技术学校里的培训,工作热情高,干劲大,接受事物快,在科学种田方面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经过考试合格,发给证书。他们是青壮年科技骨干,通过他们抓对示范户的指导咨询工作。负责全村科技普及推广工作的科技委员会是全部工作的领导小组,有成员7人,其中村干部5人,农民技术员、科技示范户代表各1人。通过这个塔形梯队,达到了上通下达,抓骨干、带一片的信息流动运转的系统。
自从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出工听哨子,操作听指挥的劳动方式,各家各户都得自己决定田地上种什么作物,串换哪些种子,购买哪些农药、化肥等等农业经营上的问题。解决得好,收成就高,解决得不好,产量就低。农民开始要求自己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当然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接受的,认识有先后迟早。有些自以为能靠老技术种田的人,并不急于采用不熟悉的新办法,一直到他们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田地上的产量赶不上科技户时,才改变主意。
接受科技知识需要一定文化条件。驿马吐这个村子,据说已普及了小学,但只有少数达到初中程度。实践中他们感到文盲和小学程度的农民,必须通过具体的直观示范才能跟着做。这是在愿意接受指导的农民中,还得通过多层媒介才能跟上的原因。在科技知识传递的塔形梯队中,能起带头作用的范围还不到10户,文化水平是局限性的主要因素。所以这个科技村的领导小组已经下决心要采取措施普及初中,为进一步推广科学种田创造条件。
科技知识能得到推广是因为它在实践中确能提高生产力。驿马吐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其中之一是烧锅地科技示范户许桂东。1983年,他承包25.4亩土地,单产平均475公斤,水地单产575公斤,平均每人1000多公斤,人均收入达565元,比过去多了好几倍。他在种好自己承包地的同时,带领11个科技户,帮助他们安排种植计划,购买农药、化肥,搞好种子处理,组织引洪防虫等,使他们都获得了好收成,人均持有粮达1850公斤,比上年增加400公斤,人均收入400元,比上年增加80元,这个小组比其他农户每人多得粮食300公斤。
重点示范户、示范户、科技户的层层带动,促进了生产,在田间管理上,只要科技示范户一动手,其他户也一齐动手。比如过去追肥正赶上天旱,示范户根据技术员指导推迟四五天,全大队都跟着示范户一样行动,推迟了追肥时间,获得良好效果。
有了这个能带动群众的塔形梯队组织,是否能产生良好效果,还得依赖带头的技术员。这种合格的技术员和示范户在一般农村里,需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地自行培训。驿马吐大队在赤峰市和翁牛特旗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从1980年开始就举办了农民技术学校,1983年扩大培训范围,开门办学,凡是有一定文化水平并能坚持学习的农民都可以参加。一年来一共开办5次,每次都结合当时农事的实际需要授课,如玉米、谷子、高粱三大作物的高产栽培,春季播种、夏季田间管理、秋季选种的知识。每次21天,一共参加690人次。这样培养出了一批掌握基本农业科学技术的骨干。他们不仅自己能种好田,帮助科技户种好田,而且其中还有一些人承包了6项有关新品种、肥料、高产栽培、新农药、生长刺激素等科研试验项目,积累了年度数据,提出试验报告,1984年做出了示范应用,扩大了科研效益。
驿马吐科技村在智力扩散、科技传播上取得了很宝贵的实践经验。现在的问题是怎样能把这个成功的经验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不仅包括农区、也应当包括牧区在内,推广这个多层塔形梯队组织,首先是需要有科技知识的人。从驿马吐的经验看,每6家科技户需要1个示范户,5家示范户需要1家重点户,这些基层科技人员用两三年时间可以从一般农民中培训出来。驿马吐这样的600多户3000多人的大队,至少要2个中专程度、1个大专程度的技术指导员,全市75万户,376万人就需要中专以上指导员2500人,大专以上指导员1250人。而现在全市农牧系统大中专程度的科技干部约2200人,显然在数量上相差很大。所以从点上的成就要推广成面上的事业,还需要在短期间培养出大批大中专程度的基层工作人员。这些人员不可能从外地调用,只有在本市培训,那就需要立刻着手在本市开办大专程度的专业学校。
我们在上面所叙述的还只是大队一级的基层机构。这个梯队并不是自足的,它还必须接上更高的层次,至少还要有市、旗(县)两级的科技指导机构。如果与农牧研究机构配套,所需的人才为数就更多了。我们在这次访问中,所得到的有关材料还不够做出初步的智力规划,只能提出这个问题。但是为了实现赤峰市农牧的现代化,这个规划是不能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