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婆罗门教的由来

印度是个古老的国家,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婆罗门教由吠陀教演化而来,即在公元7世纪以前。7世纪以后,经过宗教改革后其被称为印度教,中间有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雅利安人开始由中亚细亚高加索一带进入印度西北地区,逐渐征服当地土著人而做了主人。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前,这里的原始土著达罗毗荼人就已创造了先进的文化,有了崇拜自然的原始信仰。到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利安人由印度河来到恒河流域。雅利安人来这里后,他们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游牧生活,开始定居下来,改事耕作,遂出现了原始村落社会。随着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的接触,相互的影响不断加深,不仅使雅利安人接受了达罗毗荼人的宗教,连他们的思想、行为,以致风俗习惯也受到影响。例如,他们开始崇拜湿婆、湿婆林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于生、死与结婚等有关的宗教仪式活动也重视了。几个世纪后,雅利安人把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与当地民族的文化加以融合,雅利安人的宗教仪式、祈祷方式和崇拜火神等习俗,以及语言也使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受到影响,这就形成了由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宗教和中亚移入的雅利安人游牧部落的宗教混合而成的吠陀教。吠陀教逐渐形成于古代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公元前2000年中叶至公元前1000年),这个时代是以“吠陀”文献的写成为标志的,因此人们把信奉“吠陀”的宗教称为“吠陀教”。其特点为对种种神化了的自然力量和祖先的崇拜。该教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河草木和各种动植物以及英雄人物和祖先等。

到了吠陀后期,即《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阿闼婆吠陀本集》及附属于吠陀本集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产生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00年,出现了主神和灵魂观念。到公元前7世纪左右,在印度最初的奴隶制国家逐步形成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开始了革新,吠陀教被加入了新内容而发展成为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祭司)至上”,并在种姓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烦琐的玄学体系和祭祀仪式。婆罗门教保留和利用了原始宗教和吠陀教的多神崇拜。婆罗门祭司把《吠陀》作为经典,并写出了注释《吠陀》的《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书,并形成了婆罗门教的教义。婆罗门教形成后不断发展,但由于种姓歧视日益严重,婆罗门享有种种特权,人们对此大为不满,因而反对情绪日益增长。随着佛教的兴起,信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于是婆罗门教逐渐衰落。婆罗门教为了与佛教等宗教做斗争,并求得生存和发展,进行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