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打好基础的记忆方法

第一节 丹田呼吸法

张小明和韦本科是儿时的死党,两人在同一家医院里出生,在同一个院子内长大,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而且两人的父母相处得也不错,所以在二人还很小的时候,便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若不是现在的社会不流行“结拜”这套把戏,估计二人早就结为异姓兄弟了。

时光流逝,张小明和韦本科都读到了高三,这么多年以来,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深得老师的喜爱;而本科的学习成绩一直处在中等偏下的位置,从来都是老师眼中可有可无的存在。

成绩的好坏从来都没有影响小明和本科之间的关系,所以本科也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较过真。直到高考来临,本科才慢慢为自己的成绩担忧起来。

这几日,本科为了能够和小明考进同一所学校,开启了夜以继日的疯狂学习模式。虽然这一次他很用心,但由于高三需要复习的知识太多,他在之前学习的过程中又“光荣”地发扬了丢三落四的“精神”,使得他不得不从头开始复习。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对学习者的记忆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韦本科显然并不具备这一点,所以他费尽心力开启的疯狂学习模式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张小明同样为韦本科感到焦急,他在仔细询问了韦本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后,马上就想到了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丹田呼吸法。

韦本科的学习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为他欠缺良好的记忆能力,虽然自己曾经将丹田呼吸法教给他,但他从来都不相信这种方法能够让他的学习成绩变得更好。现在无论如何也要让他再试一试这个办法了。

张小明再次向韦本科讲述了丹田呼吸法的窍门,并要求韦本科在学习的时候坚持使用该窍门进行呼吸。一开始本科有些将信将疑,他一直都不相信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丹田呼吸法可以让人变得聪明,但此时已经别无他法,所以也就老老实实地按照张小明的要求做了。

一个月后,韦本科的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他还发现自己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好,再也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打瞌睡,而且随着坚持使用丹田呼吸法,他觉得自己的精力越来越充沛,思维变得清晰、敏捷,好像身体中的潜能被完全开发出来一样。就这样,韦本科坚持使用该方法,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研究发现,空气中含氧负离子会在通过呼吸系统融入血液的过程中,释放出离子电荷,并随血液运送至脑部,使脑内中枢神经功能得到增强,脑内合成有益物质的能力大幅提升,以此来保证大脑始终处在清醒敏捷的状态。

古人就非常重视养生呼吸之法,这些呼吸法种类繁多,所求目的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结合呼吸进行“气息”锻炼的方法。丹田呼吸法又被称为腹式呼吸法,是最基础且易于掌握的呼吸法门。通过有节奏的呼吸,可以起到开发脑功能,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丹田呼吸法可以为大脑输送大量氧气,这些氧气就是大脑进行运算、学习、记忆所必不可少的“燃料”。

美国加州心理学家罗伯特·雷维拉通过试验发现,人在进行深呼吸之后,智商会上升10~20点,并据此推出了丹田呼吸法的浅显法门——深呼吸。深呼吸要求人们用力呼吸,在吸气的时候让腹部凸起,尽量让下腹向外膨胀,使下腹达到弧状形态;呼气时缓缓将气息呼出,并使下腹在这一过程中向内凹陷,整个呼气的过程应该以缓慢、绵长且不中断为佳,以保证大脑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

坐卧式丹田呼吸法要求我们先以舒适的姿势坐在椅子上或者躺在沙发、床上,保持放松的姿势,闭上眼睛,用鼻子缓慢地深呼吸,尽力吸气,慢慢呼气。几分钟后,等身体适应了深呼吸的状态再慢慢吸气,并在吸气的过程中从1默数到4,然后屏息,屏息的同时再从1数到4,然后缓缓呼气,同时从1数到4,气息呼尽之后再屏息,并从1数至4。吸气、屏息、呼气、屏息作为一个“4循环”,如此反复循环,即算掌握了初步坐卧式呼吸法。

待身体适应“4循环”之后,即可让呼吸再缓慢一些,呼吸的同时将“数4”变为“数6”,即吸气的同时默数1~6,然后屏息,从1默数到6,再呼气从1 默数到6,再屏息从1默数到6。如此进行几个循环之后,再次让呼吸变得更缓慢一些,并在呼吸的同时默数8个数,即吸气时从1数至8,屏息时从1数至8,呼气时从1数至8,屏息时从1数至8,如此作为最终循环。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够将坐卧式丹田呼吸法熟练掌握,并将该呼吸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能使大脑保持在最敏锐、最宁静、最清晰、有最强记忆能力的状态。除了坐卧式丹田呼吸法,还有立式丹田呼吸法。

立式丹田呼吸法要求人们在站立时,双脚微微分开,在用鼻子呼吸的同时想象自己正在做一个给肚子内的大气球打气的动作,慢慢地吸气并数8个数,然后屏息并数4个数,然后呼气并数8个数,最后屏息并数4个数。在做立式丹田呼吸法的时候,人的脚趾要牢牢地抓紧地面,如此循环4~5次便可迅速消除疲劳,使大脑进入高速记忆状态。

有研究认为,如果在进行丹田呼吸法的过程中,思维主体脑海中的杂念太多,并不能顺利消除的话,那么就应该在采用丹田呼吸法进入状态的同时,在脑海中默念一些有助于提高脑功能的句子。比如:“我的眼睛越来越明亮,看得越来越清楚;我的头脑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力越来越强,什么事情都能被牢牢记住;我的精力越来越充沛,理解能力越来越强,什么问题都能一看就懂,一解就会。”

这些话会随着丹田呼吸法的运用,把思维主体脑海中的杂念驱除,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提高记忆力这个问题上来。而且这些在进行丹田呼吸时所默念的话可以在思维主体的潜意识里树立起很强的自信心,让思维主体彻底丢掉自卑,重拾自信。

第二节 观察力法

李小玉在学校里很有名气。她既是学校老师眼中的学习标兵,又是同学心目中的“学痴”。李小玉是初中三年级二班学习最认真、最用功的学生。她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她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学习上,但她的学习成绩却并不是班级里拔尖的。

小玉的生活很单调。如果你有事情需要去找她,除了熄灯之后,她一准就在教室内苦读。小玉的学习生活非常枯燥,她一如既往的坚持是其他同龄人难以想象的,从来没有哪一位同学愿意尝试一下“小玉式”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小玉“不合群”的另一个原因。

每当老师在课堂上看到有不专心或者睡懒觉的学生时,都会用小玉的例子将其狠狠地批评一番,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小玉也成了这些“坏学生”的眼中钉。久而久之,针对小玉的流言在校园内便慢慢地流传开了。

“哎,你知道三年级二班的李小玉吗?”“知道知道,不就是那个死学也不成事的蠢材嘛,全校谁不知道她?要是小爷我这般努力一番,早就是清华的学生啦,哪像她那样半死不活的。”“别吹牛,要我说,这小玉很可能是脑子有问题,否则怎么会这样苦学都没有成果呢?”

类似的流言就像洪水猛兽一般不断地向小玉发起攻击。这些流言最终使一直承担着巨大学习压力的小玉崩溃了。因为她接连几次做出了轻生的举动,学校不得不让她休学回家,接受心理治疗。为了拯救小玉,父母带着她前往北京接受治疗。在这里,心理医生明确地指出小玉的智商是没有问题的,这一诊断结果让小玉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心理医生还认为,小玉之所以没能在勤学苦练之下取得优异的成绩,很可能与她不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有关。很多能够做出一番成就的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聪明,而是因为他们有其他人不曾拥有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良好的观察力更是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记忆。

要知道,在正常情况下,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观察开始的,然后才会开始注意、记忆并进行思考。假设思维主体的观察力不够,那她对记忆对象的印象往往是非常模糊且不真切、不鲜明的,所以思维主体在回忆感知过、记忆过的事物时,得到的结果也就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其记忆活动所取得的效果自然就很差。可以说,观察力就像树木生存的土壤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维主体的成长程度和记忆深度。

心理医生认为小玉经常独处,生活在一个单调枯燥、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那么她所获得的观察机会就会大大减少,大脑中的大部分脑细胞一直处在不活跃的状态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脑的发育。所以医生认为小玉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她在学习道路上遇到的难题。

果然,经常有意识地锻炼自我观察力的小玉终于克服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她在复学后急起直追,用自身的实力驳斥了流言蜚语,并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成功考上了市级示范性重点高中。

研究表明,观察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如果思维主体可以从小自觉自发地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就可以通过直接体验积累对各种现象的感性认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一般情况下,想要拥有敏锐的观察力,首先要确立明确的观察目的。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观察该事物的目的和动机,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观察方法,这样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被观察的事物上,抓到该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目的性地进行观察,才能尽快提高自身的观察力。

顺序观察法是提高观察效率的方法之一。这种观察法要求思维主体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比如按照事情的先后发展顺序或者整个事件的时间顺序,也可以根据场景的空间顺序进行观察。这样一来,我们观察到的事物就有非常清晰的脉络,便于被思维主体记忆。

比较观察法则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使思维主体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进行区分、记忆。使用该方法的目的是更好地将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然后对事物进行分析,让思维主体能够更清晰地分辨出事物的不同本质,给其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定点观察法则要求思维主体在对某一事物(多指建筑物、器物)进行观察之前,先选择一个观察点,在确立了观察点之后,思维主体立足于观察点对事物进行观察。定点观察法多被画家作画、摄影师摄影时使用,定点的好坏决定了画作和图片的好坏。这种观察法的好处是,可以通过观察某一点、某一处、某一面的具体景物形象特征,来使思维主体获得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记忆储存。

随意观察法是指思维主体在偶然的情况下接触到被观察的事物或对象,然后在有意无意之间对被观察事物产生了兴趣,顺便对该对象进行观察。因为这种观察法是在思维主体的日常活动中自然采用的,所以能够得到很多刻意观察时得不到的信息,见人之所未见。

积累观察法是指思维主体将平时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养成积累观察资料的习惯。这种观察法是培养观察习惯的重要方法,它不仅能够通过系统化的观察、记录来提高思维主体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丰富思维主体的想象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在使用这种观察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记录的时候切忌出现含混不清的现象,记录的资料应全面、及时、准确。

重复观察法是指,思维主体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物或者现象进行再次或者多次观察。这种反复观察的方法往往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清楚它的本质,而且有些事物的发生或者发展的特征与周期也要求观察者必须对其进行重复性的观察。重复性观察的目的是更深刻、更全面地接近、揭示事物、事件的本质,这种看似简单、机械的观察方法才是不断进步,不断接近事实、接近真相的观察法。

第三节 优选记忆法

在学校里,总会遇到一些靠着考前突击取得名次的人。这些人平日里并不热衷于学习,常常只是在考前做一番复习工作,便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这种人仿佛有一种特异功能,在不作弊的情况下,每次考试后都能取得他人拼命努力都无法得到的好成绩。

虽然从求学的角度上来讲,这些人的行为带有投机取巧的嫌疑,但该学习模式带来的高效率和出色成果也是莘莘学子所追求的。朱明皇就是其他人眼中具备这种特殊才能的人。

朱明皇是一个性格沉闷、少言寡语的人,他虽然打小就喜欢独处,但却从不让家人操心。上学之后,朱明皇虽不曾逃课,也从不和其他差生厮混,但他似乎也从来都没有认真学习过,而且他的学习成绩总能进入班级前三之列。

对于老师和同学来讲,朱明皇就是属于那种不认真学习,但总能考出好成绩的“特殊性人才”。由于拥有这种被其他学生羡慕的“特异功能”,朱明皇渐渐地混出了名声。

每当有人向朱明皇请教如何能够不学习也能考取一个好成绩的时候,他总是微笑着摇头,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愿意和这个喜欢藏着掖着的“闷葫芦”接触、请教了。凭借着这种特殊才能,朱明皇顺利地考进了重点高中。

高中的课业愈发繁重,朱明皇也有些难以应对,他再也不能轻轻松松地考进前三了。想要维持成绩不下降,他必须尽快找到消化繁重学业压力的方法。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朱明皇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对自己非常有用的方法。那是在一次实验课上,老师大致地讲解了一番华罗庚教授提出的“优选实验法”。朱明皇发现这种优选实验法的本质、目的和自己复习时所使用的方法是相通的,这无疑诱发了他对该方法的极大热情。

课后,朱明皇通过查阅资料慢慢揭开了“优选实验法”的面纱。优选实验法是以数学原理为指导,在不增加设备、投资、人力、器材的条件下,进行合理化的实验安排,以尽可能少的实验次数,尽快找到解决生产实验和科学研究中难题的最优方案。该方法不但在本质和目的上与朱明皇之前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而且相对于他此前使用的粗糙方法来讲,这种方法是更加成熟且有条理的。

朱明皇赶紧找到了优选实验法的应用方案,然后他结合该方法顺藤摸瓜,找到了解决课业繁重难题的办法——“优选记忆法”。凭借这种方法,朱明皇的成绩再次进入了班级前三之列,并如愿考入了心仪的大学。

华罗庚教授提出的优选法曾经风靡全国,几乎达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优选法的应用范围极广,尤其是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优选法可以合理地安排实验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优选记忆法脱胎于优选法,该方法是将优选法进行归纳,再应用于提高记忆力。

优选记忆法能够帮助思维主体在进行记忆的时候,针对所需记忆的信息进行优化选择。简而言之,就是把思维主体当前最需要的、最实用的、最有帮助的信息从众多资源中挑选出来,进行优先、重点记忆。这样一来,思维主体进行记忆的效果就会更好。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优选记忆法的要点:

1.优选记忆法要求思维主体要树立明确的记忆目标。

这是整个优选记忆法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思维主体首先要明确地掌握自身需要学习或记忆的内容,然后再按图索骥,找到与之相关的参考资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思维主体完全可以找在该领域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或者教师,请他们给自己开一个书目,挑选出具有代表性或反映本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资料,然后再有目的地对书目上的资料进行优选,以达到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目的。

2.优选记忆法要求思维主体要弄清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优选学习材料之后,思维主体必须搞清楚所学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以自身主攻的专业方向为学习骨架,围绕该主攻专业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依次搭建知识结构网络。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思维主体在进行记忆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甄别主次,有详有略、有长线有短线地进行记忆。

3.优选记忆法要求思维主体在记忆过程中做到提炼重点、掌握纲领。

在选好资料、定好方案后,思维主体在进行记忆的过程中应该优先将必要的重点和知识的主线抓住,优先进行记忆,而将其他杂乱的、只起到辅助作用的知识点放到次一级记忆任务中去记忆。

第四节 概括记忆法

培海一中是市里最有名的重点高中。多年以来,培海一中的风头之所以一直都没有被其他学校超过,是因为该市每年的高考状元只出现在培海一中。因为培海一中名声在外,所以每年都有莘莘学子前来求学,学校也就自然而然地会集了数量众多的良材。尽管良材难得,但学校还是愿意把优秀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进行管理,以此培养出最优秀的学生。

培海一中高三(四)班就承担了为该校培养“状元”的重任。之所以是高三(四)班,主要是因为该班级的班主任——李芳亮,他总能将所带班级内的学生变得极为出色。这种让优者更优的能力一直被学校肯定,所以校方总是优先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高三(四)班倾斜。

李芳亮马上就要到退休的年纪了,他面目愁苦,整日里不苟言笑,严肃认真。那些不熟悉李芳亮的人一定会觉得他是一位严厉、古板的老教师。事实上,李芳亮是一个非常温和、开明的人。

李芳亮思想前卫,他认为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记忆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李芳亮在读有关海歇尔拉比的书籍时,发现了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次,海歇尔拉比向他的一位学生借了一本书读,不到三天的时间,海歇尔拉比便把这本书还给了那位学生。学生诧异地问道:“您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完了吗?”“是的,非常感谢,我已经用我的方式读完了。”海歇尔拉比回答道。原来,海歇尔拉比将这本书整理概括之后进行记忆,在短短三天之内便全部记住了。

李芳亮还发现,相对于其他知识,学生们识记名人名言的速度就要快出许多。而且如果在讲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能够将该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性的总结,那就能够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学生再进行记忆的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

多年以来,李芳亮将自己关于记忆的经验总结出来,他结合当前社会上最流行的记忆方法总结出了一套化繁为简的记忆方法——概括记忆法。只要李芳亮开始带班,他就会将这种记忆法教给学生。现在的高三(四)班的学生,从第一堂课开始,就已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了概括记忆法的精要,这也正是高三(四)班能够在人才云集的培海一中一路领先的原因。

古人云:“百炼为字,千炼成句。”讲的就是一种概括,目的就是用简洁精炼的字句表达出丰富深刻的内容。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就认为:人在研究学问的时候,要做到先将书读“厚”,然后再把书读“薄”。

在最初求学的时候,要对书中的内容仔细推敲清楚,不懂的地方就要加注解,这样我们就会学到很多书中没有的知识,也就达到了将书读“厚”的目的。

书读“厚”之后,我们就应该对所学到的内容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将知识中具有关键性的问题、内容找到并提炼出来,然后再进行记忆。这样我们识记的过程就会变得更轻松,所识记的内容也就更为牢固,而这个过程就是将书读“薄”。

概括记忆法就是将思维主体所需记忆的材料进行提炼,找到材料中的关键性要点。所以说,概括记忆法的初衷和“把书读薄”是相同的。

概括记忆法主要分为五种:

1.主题概括法。即提炼出思维主体所需记忆资料的主题思想、纲领、主线,将这三者总结串联起来,起到贯穿全篇的作用。事实上,不论思维主体选择识记的是哪种资料,只要用心总结,都能找到这些资料的主题思想。

比如,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对于这样一段抽象的表述,很多人都需要记忆很久才能将定律记牢。但如果我们用主题概括的方法对这一段话进行提炼,那就可以将这个定律初步提炼为:在同温、同压的条件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然后可以继续压缩为:同温、同压、同体、同分。这样一来,思维主体就可以轻松地将其牢牢记住了。

2.内容概括法。即对思维主体所需记忆的长篇资料进行压缩、精简、概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所需识记的资料都以长篇的形式出现。这些长篇资料的字数很多,如果不对其进行压缩处理,就很难被掌握和识记。

所以,在识记长篇资料的时候,思维主体应该运用内容概括法,将所需记忆资料中的关键内容找出来,高屋建瓴地对整篇文章进行压缩、精简、概括,使整篇资料变得短小精悍,然后再对其进行识记。等到将这些短小精悍的内容记熟之后,再据此来记忆其他内容,这样就能很快将资料记住了。

3.简称概括法。该方法主要针对一些长词、名称、概念性短句等词汇进行高度简化,以便于被思维主体识记。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简称、概括性的词汇早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比如:“北京大学”简称“北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国”、“美利坚合众国”简称为“美国”、“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等。最有意思的是泰国,泰国首都全称为“黄台甫马哈那坤弃他哇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欧叻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当地人将其简称为“共台甫”,华侨音译为“曼谷”。

再比如,华南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我们就可以将其概括为:两广一海二特区。

4.顺序概括法。顾名思义,该概括法就是按照识记资料的顺序进行概括,在思维主体进行记忆的时候,突出其顺序性。这种记忆方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防止记忆出现错误,比如,在识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时,可以这样记:青苗法(一青)、募役法(二募)、农田水利法(三农)、方田军税法(四方)、保甲法(五保),即一青、二募、三农、四方、五保。这样一来,念起来既顺口,记起来也方便,而且所识记的内容也不容易出现错误。

5.数字概括法。该方法是用数字来对所需记忆的资料进行概括。比如: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可以概括为“八荣八耻”;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可以概括为“五讲”;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则可以概括为“四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又可以概括为“三热爱”等。

第五节 卡片记忆法

自打英语成为学业主科之后,很多人都大感头痛。在城市里,由于英语教育普及得早,很多小朋友在幼时就接触了基本的英语教育。所以,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跟上英语课程的学习进度的。只不过这些为了能跟上英语课程学习进度的学生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精力是非常多的,更别提那些对英语兴趣欠缺、抵触的学生了。

可以说,学英语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现如今,学英语的主流办法就是让学生坚持不懈地背诵单词、课文,以机械记忆的方法来掌握这门语言。很多学生在高中之前并不特别看重英语对升学考试的作用,一般都是等到上了高中之后,才意识到英语成绩的重要性。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将英语补上,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了。曹韵就是这类学生中的一员。

自打上了高中,曹韵察觉到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不足以应付他必须通过的英语考试了,这让他非常苦恼。曹韵苦苦思索,想要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起初,曹韵选择主动向班级里的那些英语成绩好的同学们“取经”,但这些学生给他的答复和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一般无二,这让曹韵非常苦恼。既然在学校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曹韵只好向父母求助。

曹韵的父母对此也大感头痛,他们也拿不出好的办法。思前想后,二位长辈只能安排曹韵去一家口碑很好的英语补习班补习。虽然曹韵十分排斥补习这件事,但是为了能够解决英语“拖后腿”这个难题,他也不得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尝试一下。让曹韵意想不到的是,这次补习的效果竟然出乎意料的好。

在这家补习班里,曹韵除了学习一些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一种很“别致”的学习技巧——卡片记忆法。这种记忆方法十分有趣,既可以在一个人的时候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几名同学一同进行记忆。在使用这种记忆方法的时候,必须要手、眼、脑等共同参与,相互协同,进一步增强记忆的效果。

曹韵还发现,每当自己在卡片上一字一句地抄录词句的时候,他对这些陌生的词句都会产生一种深层次的理解,不仅能够从中领悟到词句所蕴含的意义,还能通过这些词句联系到一些相关的知识。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补习之后,曹韵彻底掌握了这种识记的方法,他不仅在学英语的时候使用卡片记忆法,还一步步将这种记忆方法应用到识记其他学科知识上。慢慢地,曹韵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竟取得了“阶段第一名”的好成绩。

卡片记忆法是指思维主体将所需识记的内容抄写在卡片上(可根据个人喜好选用便于携带的卡片),这样就可以轻松做到随时复习。这些抄写着记忆资料的卡片,就像储存记忆的仓库一样,对增强记忆力,特别是英语词汇的识记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

古往今来,很多知识渊博的人都有使用卡片进行记忆的习惯。比如:鲁迅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曾先后摘抄了5000多张卡片;姚雪垠在写《李自成》一书的时候,也曾摘录了近20000张卡片;法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一生中曾摘录了近25000张卡片。由此可见,借助卡片进行记忆确实是一种由来已久且行之有效的记忆法门。

在使用卡片记忆法记忆英语单词的时候,只要在准备好的卡片正面用彩笔写下单词,然后再用另一种颜色的彩笔在卡片背面写上该单词的词义。这样在识记的过程中既显得醒目又便于区分。识记的时候,思维主体首先读写在正面的单词,然后再看背面的词义。

在识记的过程中还要将已经记牢的单词拣出来,放到收纳盒内,然后再对记错的和尚未记熟的卡片进行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放在外面的卡片会不断变少,这就大大增加了思维主体的识记兴趣和信心。

进行一次识记的卡片数量一般以40~50张为宜,这样就不会让思维主体产生畏难的情绪。用卡片识记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所以在识记单词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与单词词义相关或相近、相反的词汇抄写在卡片上进行记忆,这样也可以取得增强记忆的效果。

如果是几名同学在一起使用卡片记忆法学习单词,就可以用比赛得分的形式来展开记忆。比如:几名同学围坐在放有卡片的桌子旁,每名同学在卡片中抽取一张进行记忆,然后相互之间进行提问,答对者得一分,答错者扣一分。如此一来,就可以借助竞争意识增强大家的记忆效果。

卡片不仅可以用来记忆单词,还可以记忆历史年代、人物生平、理化公式、定理准则、发言材料、名言警句等信息。在使用卡片记忆篇幅稍长的资料时,可以将卡片制作得稍微大一些,还可以根据卡片上记载的内容将其分类保管。最重要的是,思维主体所需记忆的所有资料,均应由本人自行抄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记忆资料消化掉,抄写的过程也会使思维主体的识记水平得到稳步提高。

如果思维主体手中的卡片积攒了很多,而且卡片的种类非常繁杂,那就可以先将不同种类的卡片放在不同的收纳盒内,然后根据不同卡片盒内的内容制作不同的导片,将导片放在卡片盒上,以便于查阅、整理。在抄录识记资料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进行“连载”型抄录,这样很容易将卡片信息搞乱,不便于查阅、记忆和整理。所抄录的信息内容既要清晰简明又要准确无误,所以一定要在认真求证之后进行抄录。

抄写卡片的方法也是很有讲究的,较为常见的抄写方法有四种:抄录法、摘要法、索引法和随感法。

抄录法是指思维主体抄录书籍报刊上面的名言警句、图表数据、重大事件、科研成果等,也可以抄录一些有必要识记的重要文章、段落、章节等资料。

摘要法是指思维主体在阅读研究材料的过程中,将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或思想精华简明扼要地摘抄下来。

索引法是指思维主体在阅读某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或者感兴趣的资料,如果阅读时间并不充分,就可以先将这些书刊的名称、论文的题目或者资料的作者、出处等信息记录在卡片上,以便于日后查阅。

随感法是指思维主体在阅读材料或者识记的过程中,将读书时的感想、体会、疑问等信息记录下来,以便于进一步研究或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加深记忆。

第六节 体操训练法

嘹亮的军号响彻整个军营,战士们随着军号声迅速起床,踏着蒙蒙亮的天色在空地上集结。号声方歇,集结的队伍便在班长的带领下跑了起来,开始进行每天早晨的必修课——五公里越野训练。军营里的生活是单调的,这里只讲纪律和服从;军营里的生活又是多彩的,这里有丰富多样的训练课目。只要用心,总能改掉身上的坏毛病,锻炼一副好身体,学上一身好本事。

肖东楼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来到军营的,他是义务兵,也不打算升级提干,只想着早早结束了两年的军事训练,就卷铺盖回家,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肖家的长辈自从到部队看过他之后,就一直觉得他在军队内待着会比在社会上强一些,所以一家人都认为肖东楼应该继续留在部队深造,最好是能够在部队内当上个一官半职。

肖东楼自小就是个没主见的人,既然父母这样交代,那他就原样照做。肖东楼开始四处打听留队提干的事情。很快,他就找到了一条提干的捷径——考军校。每年部队内部都会进行一次军校参考人员的选拔,新兵入伍三个月后便可以向上级领导提出考试申请,每次选拔的名额很少,一般只会从一个连队内选取一到两名考生。

1%~5%的概率让肖东楼有些灰心,但他也是一个死脑筋,既然答应了父母要留队提干,自然就要混出一个样子来。肖东楼开始频繁地出现在部队图书馆,并将几乎全部的闲暇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上,但这种拼命学习的效果似乎并不好。肖东楼不是很聪明,他的记忆力也不太好。

如何在连队内脱颖而出是肖东楼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开始四处搜寻有关记忆力的书籍,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肖东楼有幸在一本介绍脑功能的书中找到了最适合他的提升记忆力的方法。

从这本书的内容上,肖东楼知道了左脑和右脑的功能,而人在进行阅读、背诵、记忆的时候总会优先使用左脑,而将右脑搁置。如此一来,人的左脑所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往往就会超标,导致左脑频繁出现疲劳反应。这样一来,识记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针对这个问题,书中还附带介绍了一个提高右脑使用率,协调左右脑功能的方法——单侧体操法。肖东楼十分看重这个方法,他每天都按照书中所讲的方法进行锻炼,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果然发现自己的大脑好像更灵活了,每天背诵、识记的资料内容也很少出现遗忘的情况,就连平时摸不着头脑的一些问题,现在看起来似乎都变得容易了一些。

既然成效显著,肖东楼也就勤练不辍,半年之后,肖东楼凭借着日益聪慧的头脑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一跃成为连队中的黑马。虽然他的底子有些薄,但在领导看来,最可贵的是他的那种勤奋刻苦、努力拼搏的精神。最后,肖东楼终于如愿考进了军校。

单侧体操法是专门协调左右脑功能、开发右脑的体操训练法。单侧体操法的训练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思维主体在站立的状态下保持精神集中,然后左手握紧拳头,左腕发力,慢慢将手臂弯曲,并向上举伸。做完这些之后,思维主体再将手臂回归原位,保持最初握拳的姿势。如此反复,做足8个节拍即可。

在做第二个阶段的练习时,思维主体要先做出仰卧的姿势,然后将左腿伸直,慢慢向上提起,左腿抬高之后,再将整条左腿向左侧慢慢倾倒,直到即将靠近床面为止。最后按照相反的次序将倒向左侧的左腿回复原位,如此重复进行8个节拍,即可完成此次训练。

在进行第三个阶段的训练时,思维主体要以站立的姿势进行,待身体站直之后,缓慢地将左臂向左侧举起,举到与肩齐平的位置停止,然后再将左臂向左上方举起。在这一过程中要保持头部不动,手臂举到高点之后,就可以按照相反的顺序回复原位,如此反复进行8个节拍即可完成本次训练。

第四个阶段的训练要求思维主体先以直立的姿势站立,然后将身体缓缓地向左侧倾斜,直至身体贴地。此时,思维主体的整个身体全由左手手肘和右脚脚尖支撑,左腿伸直紧贴地面,整个身体呈一个倾斜的直线状。保持这个姿势,之后再缓缓地将左腿弯曲,支撑身体恢复原来的姿势,如此重复进行8个节拍,即可完成该阶段的训练。

第五个阶段的训练则是以俯卧的姿势开始,思维主体俯卧在地,以手腕和脚尖作为支撑身体的基点,姿势稳定之后,首先将左腿向高处抬起,然后手臂发力连续俯卧两次,然后将左腿回归原位。做完这一个动作之后,稍做休息,即可重复上面的动作,每次重复时俯卧的次数可酌情增加,直至每次俯卧的次数达到8次为止。

在使用单侧体操法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思维主体还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有意识地活动左边肢体,这样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锻炼右脑的作用了,再加上有意识的单侧体操训练,思维主体的记忆力可以获得非常显著的提高。

按摩操也是体操法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这种方法是按照中医学穴位按摩的原理设计的。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花费时间少、简单易上手,所以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练习按摩操之前,首先要找到“天柱穴”(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2厘米左右处)和“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这两处穴位。找准穴位之后,将双手交叉置于脑后,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按压两处穴位,每处穴位按压5秒钟后即可突然加压,然后将拇指松开,如此作为一个按压循环。反复按压5至10次之后,即可完成本次练习。

按摩法的效果非常显著,一般按压结束后思维主体就会有非常舒适的感觉。每次按摩所产生的效果都会让思维主体的头脑变得十分清醒,双目清明有神,所以此时正是识记的最佳时间。在进行按摩法的过程中,还可以对顶心的“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进行按摩,这样所产生的效果会更明显。

手指操是健脑体操法中最为常见也最常用的一种。科学研究表明,手指的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据的区域是最广泛的,所以手指的活动自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刺激脑髓中的手指运动中枢,这样一来也就可以促使大脑智能的发育和提高。手指操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凡人们所进行的活动基本都是以双手十指为主的,都可以称为手指操。比如:弹琴、吹笛、弹吉他、手指舞等。

本书也为读者朋友们精选了一种手指操法,这种方法要求思维主体将手掌伸出、绷直,大拇指向上竖起,其余4指并拢在一起。首先让食指垂直向上运动,到高点之后,再垂直向下运动,直到重新触碰到中指为止,如此反复5次,完成第一个动作。

恢复拇指向上、4指并拢的姿势之后,使小指做垂直向下运动,达到低点之后,再垂直向上运动与无名指相碰触,如此反复5次即为第2个动作。恢复拇指向上、4指并拢的姿势之后,按照上面的运动方法使食指和小指同时向上和向下做垂直运动,分别触碰中指和无名指5次,中指、无名指保持不动,此为第3个动作。

恢复4指并拢、拇指向上竖起的姿势后,先将中指和无名指分开,小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中指和食指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然后让无名指和中指做垂直开合动作,中指和无名指触碰5次为一个节拍,即可完成最后一个动作。

在进行这4个动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5指和手掌的平直,手指在运动的过程中也不可歪斜、弯曲。练习的时候可以按照先右手再左手的顺序进行,等到动作熟悉之后再开始双手同时运动。

第七节 名人的记忆方法

张弼君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发呆,他觉得自己是一定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了,一想到不能完成作业的人要被罚打扫厕所一星期,张弼君就觉得自己的整个胃都开始翻腾。发呆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张弼君不得不重新思考逃脱惩罚的办法。

张弼君的语文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他总是在将要放假的前夕向学生们提供一份选读目录,目录上罗列了他精心挑选的散文、诗歌、文言文名篇。学生们从目录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品,利用假期时间将自己选择的作品理解背诵,等到假期结束之后,在课堂上进行背诵并宣讲阅读感言。

显而易见,语文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很有成效的,只经过了一个寒暑假,整个班级里学生的语文成绩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提高,张弼君也是如此。按道理来讲,张弼君有过两次背诵的经历,是不应该为“背诵”这件事感到烦恼的,只不过今年张弼君大意了,爱出风头的他冒冒失失的、随机性挑选了一篇足足有5000多字的文言文。等到他找到这篇文章的资料准备背诵时,距离开学只剩不到十天的时间了,而此时他想要反悔,也来不及了。

现如今,张弼君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唉声叹气、自怨自艾一番之后,张弼君摇摇头,将脑海里乱七八糟的东西暂时压制下来,然后拿起书桌上的一本名人传记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事实上张弼君也是很喜欢读书的,现在既然实在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那就暂且将这些烦心事丢在一边吧!

读了一会儿书之后,张弼君惊讶得张大了嘴巴,仿佛看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匆匆将手里的传记夹上书签,便急急忙忙拿起那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按照刚才在传记中看到的方法,试验性地背诵了一段。这一背之下,效果竟然出奇的好,张弼君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将这段拗口的文言文背了下来。初见成效之后,张弼君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急不可耐地捡起了那本传记细细地品读起来。

十天后,张弼君在语文课上大出风头。一篇5000多字的文言文被他一字不落地背了下来,更出彩的是,张弼君不仅阐述了这篇文章的含义,还发表了观点独到、具有“个性”的见解。张弼君的表现让语文老师非常欣慰,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热情洋溢地表扬了张弼君同学,并要求其他同学向张弼君学习。

张弼君在享受“风光”的同时,也暗自感到侥幸,如果不是在那本传记中发现了毛主席读书时使用的方法,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在短短的十天之内将一篇长达5000字的拗口文言文背诵下来的。此后,张弼君开始热衷于阅读各类名人传记,他希望从这些名人身上学习提高阅读、记忆能力的方法。

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曾将提高记忆力的方法总结为:“多读、多写、多想、多问”这八个字,后人简称为“四多”记忆法★★★《学子》,2003年03期。◆◆◆,这种记忆法也是毛主席一直坚持使用的记忆方法。毛主席主张的“多读”,除了要求思维主体多看书、多阅读,还要求其对重点书籍进行重复性阅读。

在毛主席的学习生涯中,他不仅要求自己将读过的古诗词背诵下来,还要做到能够随口吟咏。毛主席曾先后阅读《资治通鉴》一书多达十几遍,这种多读的记忆方式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记忆能力,即便是在晚年的时候,毛主席的记忆力也是很好的。

“多写”指的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多做读书笔记,随时随地对书中内容进行批注。在毛主席的阅读生涯中,他几乎是无笔不读的,在他看来,一边读一边写是增强记忆力的重要方法。毛主席读书的时候尤爱“眉批”,在丰泽园图书室内,由他批注的书籍就有13000多册。

“多想”是要求思维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弄清楚书中所阐述的观点、道理是什么,对该观点、道理进行判断、对比,深刻记忆正确观点,明确区分错误观点。毛主席认为,人在阅读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疑问,并随之产生认同、反对、怀疑、不解等感受,在阅读的时候将这些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与作者进行讨论,或汇总历代学者的见解进行比较,最终得出属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所读的书自然也就深刻地记在脑中了。

“多问”,顾名思义,是指思维主体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不理解或者产生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向先行者、长者、智者、学者请教。毛主席在求学期间就特别喜欢求“问”,他除了向本校教员请教问题,还经常拜访前来讲学的专家学者,向这些人求教。所以毛主席认为只有好学、好问的人,才能真正将知识弄懂、记牢。

钱钟书先生对识记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识记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一个“勤”字,勤看和勤写就是钱钟书先生主张使用的记忆方法。钱钟书先生不仅精通英、法、德、意等多国外语,他所著的五卷《管锥编》也是学术经典。能取得这样高的成就固然与钱钟书先生幼承家学有关,但最关键的还是被钱钟书先生所贯彻的“勤看、勤写法”。

钱钟书先生酷爱阅读线装书刊,他总是整日待在文学研究所的线装书库中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很多书籍的借阅卡上都署上了钱钟书先生的名字,他看书库内的书刊时就如掌上观纹一样清楚明白。钱钟书先生在阅读的时候喜欢抄录精彩文段或做笔记,他还经常临时客串书库管理人员,向前来借阅书刊的学子们介绍各类古籍摆放的位置。

我国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同样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方法。茅以升先生认为提高记忆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对自己进行日积月累的记忆锻炼,只要将“日积月累”落到实处,记忆力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除了坚持背诵诗词,茅以升还经常背诵抽象的数字来锻炼记忆力,凭借日积月累的坚持,茅以升硬是将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100位数全部背了下来。

茅以升在幼年的时候,每天都会坚持在清晨时分到河边背诵古诗,这种每日必诵的习惯不但让他的知识储备大大增加,还极大地提高了他的记忆能力。有一次,茅以升的爷爷抄了一篇《京都赋》,茅以升只看了一遍,就将这篇古文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可见“日积月累法”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也有自己特有的记忆方法——“腹稿记忆法”。1968年,孙冶方被“四人帮”诬陷,被迫入狱接受“改造”。在狱中,孙冶方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凭借着“腹稿记忆”的方式,将大量资料牢牢储存在脑海中,最终在没有笔纸的艰苦条件下,在狱中写出了《社会主义经济论》一书。

用打腹稿的方式来写下一本书谈何容易,更何况是《社会主义经济论》这种全书共计22章、183小节的“厚书”!孙冶方为了能够将这本书的内容记住,他先后在脑海中打了85遍腹稿,而且每过一个月,他都会重新将书中内容默记一遍。就这样,凭借着“腹稿记忆法”,孙冶方的记忆力大大增强,他一出狱,就将脑海中的“腹稿”撰写成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