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余生,让我陪你一起走

婆婆家在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小县城。商周时期,曾为邢国的城邑;春秋初期邢国灭亡后,归属为晋,筑有临邑城。据《左传•哀公四年》记载,赵稷奔临事件就是发生在此地。小县城被深厚的历史底蕴浸泡着,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县城里的人踏实安逸,过着自己的平凡小生活。

婆婆六十多岁,看起来气色很好。就像大多数庄稼人一样,她的皮肤发黑,黑得透亮,但是脸颊饱满光滑,富有弹性。眼睛很大,可见血丝,眼角爬满了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能看到眼神里闪过一丝不安和羞涩的光。两片薄薄的嘴唇呈青红色,会不自觉的嗫嚅着。银丝早已经悄悄钻进她的乌发,黑白相间。自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就是一头短发,梳得整齐。

后来从她的嘴里知道她的身世,年轻的时候爹妈便去世了,只剩下她和一个亲弟弟,还有几个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她原来就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她的双手粗大有力似铁钩,种麦子、种玉米、采野菜不在话下。婆婆嫁给附近村里在国营化肥厂上班的公公,老奶奶奖励给她两口雕花深红漆实木柜子做家当,至今被公公留着,舍不得扔掉。

婆婆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在家,大儿子在外地学习上班,后来成了我的先生。有孙子孙女。尽管南方那座城市酷热严寒,生活饮食习惯极其不适应,她仍不顾一切离开老伴,给大儿子带孩子,好让儿子儿媳能放心上班。初次到城市的那个夏天,热气蒸人,四野无云,一轮火伞当天,整个大自然处在炙烤当中。婆婆汗流浃背,豆大的汗珠不住地从额头流下,第一次感受着这种酷暑,胳膊上腿上起了些不知名的红疙瘩,奇痒难耐。持续多日,天气凉快后,总算落下。

婆婆的生活简单。早起扫地做饭,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因为是北方人,一日三餐随意,只要有面食和汤就成。婆婆常常自己在家做面食,馒头、包子、烙饼、抻面,韭菜合子,样样精通。她烙饼的时候我有时候在旁边看,只见她把面和好后,放在在板子上,擀成一个大圆形,抹上些油,又卷起来,切成若干份,重新把每一份弄成饼状。她的动作娴熟敏捷,灵巧的手小心地拈起饼面,往洒了油的锅上一贴,两面煎得金黄,香味顿时四散飘来。

等我自己学着做的时候,饼面粘在一起,破洞百出,成了一团泥。可能我爱吃米饭的缘故,婆婆也没刻意让我学做面食,这让我默默地感激涕零。婆婆不需要就很多的菜,夏天一盘凉拌黄瓜,冬天大白菜炖豆腐足矣。吃完饭,把碗一洗,静静地坐着看孙子们玩耍。

我有时做些红烧鱼块、油焖大虾、啤酒鸭之类的大菜,她只挟上一两筷子,笑着说:“还是南方人会吃!”然后不住地往孩子们碗里挟,一个劲地催促他们多吃点。

婆婆不爱种花种草、不爱跳广场舞、不爱与人交往,很多时候,她一个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好似整个世界与她无关,清闲自在。

婆婆经历过很多大事,58年发大水、三年饥荒、***、公社运动,但这些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她始终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安分分、平平静静。

对于婆婆来说,经历过贫穷岁月的人,更感受到幸福的深刻。一个白面馒头、一勺腥油、一碗番茄鸡蛋汤足够让她感到生命的美好,每一粒米、每一棵菜都洋溢着幸福的香气。在和平的年代,儿孙绕膝,欢声笑语,健健康康、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