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河北防秋兵

河北地区,作为安史之乱的发端之地以及随后逆乱的渊薮而著于史册。这里一直有尚武的传统,对弯弓逸马取功名有着极大的认同,河北藩镇的跋扈不庭与此不无关系,其中尤以“河朔三镇”最为突出。然而河北毕竟是唐王朝治下的地方区域,除这“三镇”外,其他藩镇与中央更多呈现一种事实上的隶属关系,服从、合作依然是主流。即使“三镇”与中央的关系并不总是呈现对抗状态,特定条件下它们也不放弃对中央的拥戴和支持,而防秋关中正是这种关系的直接体现。[41]

河北藩镇防秋关中始于至德二载(757)九月,“河东兵马节度马承光奉诏发河东兵马屯于渭北”。[42]大历四年九月,河东兵马使王无纵、张奉璋等“恃功骄蹇”,以节帅王缙书生,“多违约束”。王缙“受诏发兵诣盐州防秋,遣无纵、奉璋将步骑三千赴之”。他们竟奉命不遵,张奉璋逗遛不进,王无纵则擅入太原城,“缙悉擒斩之,并其党七人,诸将悍戾者殆尽”。[43]八年八月,幽帅朱泚“遣弟滔将五千精骑诣泾州防秋”,德宗大悦,“劳赐甚厚”。[44]朱滔防秋返幽,为谋夺其权,诡说乃兄曰:“天下诸侯未有朝者,先至,可以得天子意,子孙安矣!”[45]对此,朱泚深以为然。次年五月,即“遣弟滔奉表请自入朝,兼自率五千骑防秋。许之”。[46]九年五月,代宗颁诏痛斥“西戎无厌,独阻王命,不可忘战,尚劳边事”。责令“每道岁有防秋兵马”,“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47]九年八月,诏诸将分统防秋将士,其“汴宋、淄青、成德军兵士,朱泚统之”。[48]后来,朱泚“以范阳军镇凤翔,既归节,而留兵五百戍陇上”。[49]

贞元之际,还有两次幽州防秋关中,节帅刘怦病死后,其子刘济继任,刘济兄弟因继承权问题交恶。其弟刘澭“通表朝廷,遣兵千人防秋”。[50]刘济大怒,发兵破之,刘澭乃愤然“拔涿州,兵数千归朝”。不久,授其“行秦州刺史,理普润”。[51]关于刘澭防秋,《新唐书·方镇一》曰:“吐蕃陷陇右,德宗置行秦州,以刺史兼陇右经略使,治普润,以凤翔节度使领陇右支度营田观察使。”[52]

元和九年二月,“河东防秋将刘辅杀丰州刺史燕重旰”。[53]关于此事,《册府元龟》载:“李奉先为金吾卫将军,宪宗元和十年,河东防秋卒杀丰州刺史燕重旴而归。”[54]两书所载时间稍异,然史实略同。四月,代宗诏天下防秋,“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其岭南、浙东、浙西,亦合准例”。[55]

长庆时,穆宗下诏“定塞备边,固不可废,烟尘既靖,亭障无虞。诸道旧有防秋兵马已在边上者,自依年限替代”,河北诸道“并边上诸镇,并不用抽”。[56]河北泽潞等镇,由于频繁防秋,唐廷未将其列入征收除陌的范畴。会昌二年二月,回鹘寇天德,令刘沔节度河东,“又诏太原起室韦、沙陀三部落、吐浑诸部,委石雄为前锋……契苾通何请河(东)镇沙陀、吐浑六千骑赴天德”。[57]

考诸上文,从至德二载河东防秋于渭北起,河北藩镇共参与关中防秋17次,其中河东5次,幽州4次,昭义(泽潞)、成德各3次,魏博2次,从中不难看出河东在河北藩镇中的突出作用,而幽州、昭义、成德、魏博虽属唐朝的割据型藩镇,其依然防秋于关中,这是隶属关系的体现,但系非常态下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