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灯会元》疑问句研究
- 袁卫华
- 2122字
- 2021-04-23 18:07:44
第五节 “胡”“曷”等特指询问句
疑问代词“胡”“曷”“盍”“奚”“安”“畴”均在上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底”“若为”出现于南朝时期。以上疑问代词在《五灯》中仍有所继承,因其构成的特指询问句出现次数较少,故我们放在最后一起讨论。
一 “胡”字句
仅出现1次。“胡”在V前作状语,与V之间有“而”连接,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怎么”。如下:
(1)师睹其形貌,奇伟非常,乃谕之曰:“善来仁者胡为而至?”彼曰:“师宁识我邪?”(卷二《嵩岳元珪禅师》,78)
二 “曷”字句
出现3次。其中2次用于询问方式,作状语,相当于“怎么”。例如:
(2)子曰:“既言不动,曷由至此?”师曰:“至此岂是动邪?”(卷六《观音岩俊禅师》,329)
有1次“曷”位于两种情况之间,相当于“何如”“哪如”“怎么比得上”。如下:
(3)一日因与同窗戏,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归。曰:“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卷一九《径山宗杲禅师》,1272)
三 “盍”字句
仅出现1次。“盍”作状语,用于询问原因,相当于“何不”“为什么不”。如下:
(4)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卷一《初祖菩提达磨大师》,44)
四 “奚”字句
出现5次。皆位于V前作宾语,其中3次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1次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何处”“什么地方”;1次用于“奚以……为”格式,询问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要……呢”。如下:
(5)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卷二《西域崛多三藏》,83)
(6)上堂:“春已暮,落花纷纷下红雨。南北行人归不归,千林万林鸣杜宇。我无家兮何处归?十方刹土奚相依?老夫有个真消息,昨夜三更月在池。”(卷一七《象田梵卿禅师》,1142)
(7)问其来,师曰:“吾禅者,欲抵密印寺。”贼怒,欲斩之。师曰:“大丈夫要头便斫取,奚以怒为?吾死必矣,愿得一饭以为送终。”(卷一八《性空妙普庵主》,1178)
五 “安”字句
出现3次。皆位于V前作宾语,用于询问处所,相当于“什么地方”。例如:
(8)帝和颂不允,仍宣谕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再住京国,且兴佛法。”(卷一五《育王怀琏禅师》,1006)
(9)同舍诘之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然,心识安在?”师茫然不知对。(卷一九《文殊心道禅师》,1301)
六 “畴”字句
仅出现1次。疑问代词“畴”相当于“谁”,用于询问人,作主语。如下:
(10)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敢当之?”(卷一《五祖弘忍大满禅师》,52)
七 “底”“若为”句
疑问代词“底”最早出现于乐府诗,是南朝时期新兴于南方的疑问代词,在唐宋时期运用更为普遍。[8]《五灯》中“底”字句出现2次。皆作宾语,相当于“什么”,用于询问事物。例如:
(11)师曰:“学得底那?”曰:“拈不出。”(卷七《保福从展禅师》,407)
疑问代词“若为”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柳士镇1992:188)。清刘淇《助字辨略》:“若为,犹云‘如何’也。”王利器《颜氏家训·归心》集解引刘盼遂云:“若为,晋、宋以来通语。”冯春田(2000:153~154)云:“‘若为’作为疑问代词,相当于古代的‘何为’,也就是‘如何’、‘怎么’的意思……‘若为’可作为谓语、主语,但更多的是用在谓语前询问样态、情状等。”关于“若为”的构成方式,吕叔湘(1985:265)认为“跟怎么(作物)相同,都是一个疑问代词加一个表作为的动词”;俞理明(1989:60)认为“若为”是动词“若”加疑问代词“为”构成;魏培泉(1990:201)则说“若为”是“若何”与“何为”的混合,正如“云所”是由“云何”与“何所”的混并一样。王锦慧(1997:140)不同意上述三种看法,她认为先秦指示代词“若”发展到六朝可以当作疑问副词,有“怎么”“怎么样”之意,“若为”是疑问副词“若”加动词“为”(作为)构成,“把‘若为’当作副动结构,从汉语语序发展与词汇意思上都较为合理”。
《五灯》中“若为”句出现7次,其中有6次作状语,用于询问方式,相当于“怎么”。例如:
(12)祖曰:“汝师若为示众?”师曰:“尝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卷二《吉州志诚禅师》,84)
(13)曰:“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卷二《南阳慧忠国师》,100)
“若为”作谓语1次,用于询问情状,相当于“怎么样”。如下:
(14)曰:“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卷二《南阳慧忠国师》,100)
小结
本节疑问代词的功能及频率详情见表2-5。
表2-5 “胡”“曷”等系疑问代词的功能及使用频率
表2-5 “胡”“曷”等系疑问代词的功能及使用频率-续表
综上所述,不管是上古汉语中就有的疑问代词“胡”“曷”“盍”“奚”“安”“畴”,还是出现于南朝时期的疑问代词“底”“若为”等,使用频率都极低,仅是零星出现。
在句法功能方面,本节所出现的疑问代词除“曷”“若为”可以作谓语或状语外,其他均为单一。
语意分布上,“曷”可以是比较询问,也用于询问方式;“若为”可以询问方式或情状;“奚”的语意分布最为广泛,可以询问事物、处所或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本节中上古或中古产生的疑问代词在《五灯》中已逐步为其他更适合时代需要的疑问代词所替换,走向了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