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百佳案例
- 林念修主编 任志武 伍浩 张宇贤副主编
- 2963字
- 2021-04-23 17:58:31
潜能培个性,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中南大学
人才是强国富民的根本保障,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要素。中南大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定位,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融合科学研究,全方位立体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和平台22个,相关经验和做法被国务院、教育部等文件吸纳,面向全国推广中南模式。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调研科技创新,充分肯定了全校师生刻苦攻关、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总体规划,明确重要任务。学校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2001年全面推进激发学生潜能,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工作。2002年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逐步纳入学校总体规划。2017年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体制,落实主体责任。积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建立校、院、班“三级”组织体制,成立学校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在二级学院设立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专干,在学生班级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保证各项政策和措施的执行和落地。2017年,学校成立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建立了本科生院牵头,学工、团委、科研、研究生院、科技园等部门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打造了“纵向覆盖至班级、横向落实到部门”的网状工作布局。
三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提供发展保障。强化督导落实,积极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构建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二级学院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生动局面。
二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基因
一是完善培养质量标准,促进学生发展。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标准,强调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个性化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完整纳入培养计划,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008年在全国率先将创业选修学分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2015年,创新创业教育完整纳入培养计划;2017年,学校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2018年创新创业学分可转换替代全校性选修课程和课外研学学分。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融入培养体系。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制定本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方案,出台《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推进改革专业大类选课方式和专业大类学生管理模式。2017年出台《关于加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挖掘和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鲜明特色。
三是紧密结合专业教育,健全课程体系。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个性培养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2006~2014年,面向全体本科生,先后开设创业通识、技能和实训选修课程86门。2015年起,在全国率先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先后立项支持建设大学科类和素质拓展类创新创业课程72门(项),成立创新创业教研室并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类课程,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
四是改革教学考核模式,提升学生能力。推广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导向的“开放式精品示范课堂计划”。进一步明确教师的育人职责,2016年出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要求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出台《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推进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三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
一是建设实践平台系统,形成实践训练的载体支撑。构筑专业支撑平台,推行“实验室向本科生全面开放计划”,促进本科教育科教结合、知识交叉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全开放,学校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等载体成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的试验田。鼓励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早进实验室、早进入团队,为学生开展学科竞赛、技能训练、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提供了实践平台。
二是建设项目训练系统,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2005年启动大学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十年来,学校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资助项目。推进项目管理方法创新,修订《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细则》,首创整改约谈制度,完善交流和服务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训练模式,每年举办创新创业年会。
三是建设比赛训练系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将学科竞赛与学科专业建设紧密结合,重点支持跨院系、跨专业、覆盖面大、受益面广的竞赛。深度挖掘专业特色,填补相关校级比赛空白。完善比赛管理,在二级学院设立竞赛项目负责人和专干,实施责任制。
四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构建中南特色创新创业文化。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校园活动、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紧密结合。率先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国际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计划,启动国际国内研习营项目,资助学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习训练。常年举办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创业论坛等,营造“创新成才、创业报国”浓厚氛围,鼓励学生践行“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允许失误、宽容失败”创新创业文化。
四 帮扶学生成果加速转化,培养创新创业精英
一是完善支撑条件,构建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出台《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文件,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进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院士带头、学生参与创办高科技企业的态势。出台《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对具有创业意向和潜质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实行团队、工作室和公司备案登记制度,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修订《中南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休学创业学生的学习年限在学校规定的基础上延长三年。在全国率先探索了创业休学全程跟踪制、导师制和联系人制。2018年出台《本科生创业休学实施细则》,完善本科生休学创业标准。加大经费和场地支持力度,每年专项投入近2000万元,构建全方位的创业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学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建设创新创业导师库,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国家、省、市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推进学校教学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将人才培养与公共服务、创业指导和项目孵化等紧密衔接。
二是建设孵化平台,帮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2002年创办全国首家大学生创业综合服务型网站——中国大学生创业网,2008年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实施“零租金”入驻。依托创业网、创业园建设“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孵化平台,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百千万”帮扶工程,每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超过2万人次,创业园累计入驻近200家学生公司。建设中南大学科技园研发总部,打造新的师生众创空间。积极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先后指导学生成立公司368家、创办工作室14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