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社会发展报告.2019
- 宁夏社会科学院
- 3字
- 2021-12-22 18:38:34
专题篇
改革开放40年来宁夏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发展成就与基本经验
陈通明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重视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战略和思路。宁夏40年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社会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民生事业成绩斐然,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40年宁夏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面貌”是指社会生活空间的外部形象和环境,是每一个人都能实实在在感知到的具体的生活场域。社会面貌的变迁表现在方方面面。
(一)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生存发展的空间
城镇,是与农村迥异的人们聚集生活并结为共同体的地方。城镇化是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地域景观不断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变革的过程。1978年,宁夏城镇人口为73.3万人,城镇化率为20.5%。2012年,宁夏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0.7%,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聚居城镇的速度加快,城镇化率每年都以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7年已有接近60%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化率与全国基本上是同步的。同时,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张。从198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宁夏城镇规模进入快速扩张时期。2015年全区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630.22平方公里,比2004年增加393.82平方公里,建制镇建成区面积168.77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41.77平方公里。近年来,宁夏先后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沿黄城市带发展、宁南大县城建设等战略和举措,无论是从规模、设施还是人口等各方面来看,城镇化使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化的程度在逐步提高。1978年,宁夏首府银川市(不含贺兰县、永宁县和灵武市)的城乡总人口为32.5万人。如今,银川市已然成为一个颇有现代化水准、人口超过140万的中等城市。
(二)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逐年增强的农民开始以新的理念营造自己的居住房屋。虽然农村住房形式还以平房为主,但农民不仅注重外观装修,也学会用功能分化的角度来布局房屋的结构,其结构设施与城镇居民的楼房结构逐步趋同化,且更加美观、通透和宽敞。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面貌改善的主要推手。政府通过规划引领、农房改造、收入倍增、基础配套、环境整治、生态建设、服务提升、文明创建等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一批美丽乡村项目和美丽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善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的重要举措,危房改造由政府予以资助和技术指导,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的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农村深入推进以“两处理、两改造”(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改厨改厕)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部分市县的村庄实施了生活污水治理及改厕工程,开始进行水冲式卫生厕所改造工程,优化了农村居住环境。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和优化
可以提供公共服务、满足社会成员公共活动需要、面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和社会建设的载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40年来,宁夏基础设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比如,宁夏的铁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421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06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5227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34561公里,民航通航里程由1978年的1300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118925公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一座座现代化的场馆拔地而起,令人目不暇接。
(四)反贫困战略实施极大提升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
贫困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宁夏中南部地区即“西海固”地区曾有“苦脊甲天下”和“贫困之冠”之称。1982年,中南部地区人均收入170元,贫困发生率高达74.8%,这一年12月国务院决定实施“三西”地区(甘肃定西、河西走廊和宁夏西海固)专项农业建设,每年拨款2亿元用于解决“三西”地区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而30多年扶贫开发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也是宁夏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自19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组织了吊庄移民工程、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扶贫开发移民总数累计达到了116.86万人。在一个人口600多万的省区(1983年的总人口为400万),历经30多年的扶贫开发,实现了1/5以上农业人口的大迁徙。不仅绝大多数迁移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对宁夏社会发展已经产生并且将会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实施了精准扶贫“四到”扶贫工程(即基础设施到村、产业项目到户、培训转移到人、责任帮扶到单位),金融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和社会扶贫等都在逐步推进,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截至2017年底,宁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减少到23.89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94%。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5元,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二、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40年来,全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帮助和支持。
(一)教育事业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接受知识文化的正规化、制度化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基本路径和场所,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宁夏教育事业从初等到高等,逐步形成了可以满足社会成员接受教育需求、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教育规模、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与1978年相比,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幼儿园在校生分别增长了43.7、2.1、37.0倍。自1978年以来,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而中等教育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近几年有所下降,小学生下降的趋势则更明显。但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则是在不断上升且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1978年宁夏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1.2%,自2005年以来,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2017年为99.9%。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使公民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1978年后的四次人口普查中,每10万人口中受教育的人口所占比例由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的47.2%提升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85.4%。其中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人口增长了13.1倍,具有高中和中专教育程度的人口增长了1.37倍,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增长了1.18倍。而这种人口教育程度结构的巨大变迁仅仅不到30年就实现了。
(二)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贡献
卫生事业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卫士。与1978年相比,2017年卫生机构总数达4272个,增长了4.18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3人,增长了92%;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4.91张,增长了1.48倍。卫生事业发展带给所有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实惠就是公民健康水平的逐步提高。根据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宁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81年为65.48岁,1990年为68.62岁,到2000年就超过70岁,达到71.32岁,与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40岁大体相当。而到2017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了74.99岁。
(三)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
文化体育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休闲娱乐的需要,也是精神生活得以满足的路径和方式。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吃穿的消费占比逐渐减少,而用于文化娱乐的消费则在逐渐增加。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支出总消费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其中,农村居民的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增幅较大,30多年来增加了100多倍,城镇居民的同类支出也在大幅度增加,这正是物质生活逐步宽裕的表现。
(四)社会保障制度为所有社会成员保驾护航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旨在于维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处于困难境况和弱势地位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起步于1986年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过30多年来的发展,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在提高待遇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不断改革,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同时,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也在改革中不断完善,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1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0.8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8.2万人,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358元和230元;全区养老机构共设置养老床位29417张。改革创新,赋予了宁夏社会保障事业蓬勃的生命力。宁夏于1992年在全国较早实行养老保险区级统筹;宁夏率先在全国以省为建制,将“新农保”“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2009年宁夏在全区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的省区。
三、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各阶层群众
让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乃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持续不断地提高,社会生活的巨变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资源。
(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宁夏农民年人均收入从1983年的273.8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37.9元,增长了38.2倍;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6元增加到2017年的29472.3元,增长了84.2倍。
(二)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7年农村居民的生活费支出已接近1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109.1倍,而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的比例不断下降,2017年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从1978年的76.5%降到了25.3%;宁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0年来增加了66倍。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标志着温饱早已解决,生活水准大幅提升,有更多的消费是用在了享受和发展需要方面。城镇居民百户家庭拥有汽车达到38辆,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以2016年的消费支出与全国做比较,宁夏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在全国排在第14位,属于中等水平,而在西北五省区排在第1位。
(三)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有可能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专业化的中等或高等教育无疑增强或增加了他们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和资源。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等于是保障身体健康的条件更好了。而社会保障则是给全体公民编织了一道安全网,当这道网越织越密的时候,人们抗风险的能力自然会增强,再无老年生活无保障、得病无能力付费之虞了。
(四)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改善了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人的社会生活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社会环境的优劣。公共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是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方便。1980年代后出现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大大缩短了出行的时间。人们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除了植被以外看不到泥土和泥泞的道路,而这在几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遍及城乡的服务业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人们不仅在快节奏地工作学习,也可以有丰富的休闲娱乐生活。
(五)社会事业发展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社会越发展,知识和才能就越有价值。数据显示,2016年宁夏每万名职工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015人,超过了20%。宁夏职工的受教育程度结构,以2016年为准,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到22.1%,高于19.4%的全国平均水平,在西北五省区中排第二位。同时,在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和市场机制下,竞争成为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路径和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参与竞争,获得发挥自己才能的场所和岗位。
(六)社会事业发展对特殊群体的眷顾和扶持
生存和发展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可被剥夺,也不可能让渡给他人的基本权利,保护这种权利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对于特殊社会群体采取特别帮扶和保护措施,让他们健康成长,有稳定的生活,这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题中应有之义。宁夏在对特殊群体的扶持和关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四、改革开放40年宁夏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结40年来宁夏在社会建设和发展民生事业方面的经验,对宁夏今后的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理念
不断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必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也是宁夏社会建设事业几十年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自2007年开始实施10项民生计划、为民办30件实事以来,自治区每年都在涉及扶贫开发、人饮困难、扶弱助困、创业就业、城乡安居、卫生健康、社会保障、支农惠农、教育惠民、文体促进、交通保障、安全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为人民群众办了大量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实事好事,解决一些多年来累积的问题。
(二)共享和公平公正是社会政策的根本原则
公平性应当是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价值取向。只有坚持公平性原则,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保障每个公民的生存发展权利在受到威胁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即社会政策要发挥基础性的、“托底”的功能。何谓共享社会?就是使公民在共享资源、共享合作、共享成果中获得幸福民生,达成互补、互助和互惠。公平是共享的保证,共享是公平的必然结果。宁夏的社会建设过程中,正是坚持了共享和公平的原则,才能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从社会建设的成果中受益。同时,还要坚持普惠型和救助型相结合的可持续的社会政策,使陷于困境的特殊人群得到特别帮助。
(三)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要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
基本公共服务作为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最重要的部分,其所体现的价值基础是对公民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工作权等基本权利的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国家承担着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对宁夏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始终是最大的支出。以2016年为例,政府的卫生支出占全部卫生总费用的33.9%,这一比例高于30.4%的全国平均水平,排在全国第10位,当年教育支出占全区财政支出的11.9%。扶贫开发作为一项特殊的公共服务项目,在宁夏几十年的扶贫开发历程,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有巨额的投入。
(四)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贵在改革创新,功在提高质量
宁夏数十年来的社会建设和民生事业,改革创新是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40年来,宁夏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既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又敢于在政策选择上大胆探索,勇于突破常规,力求尽最大努力,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改革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从而提高每一个公民的社会生活质量,增进人民福祉,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过上幸福生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宁夏的社会建设的过程,是社会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
作者简介 陈通明,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宁夏社会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