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北纬35°14′~39°23′,东经104°17′~107°39′)。南北跨长约456 km,东西宽约250 km,总面积约66 400 km2。北部和西北部与内蒙古后套平原、腾格里沙漠毗连,西南与陇中黄土高原相邻,南抵甘肃陇山山地与陇东黄土高原,东邻鄂尔多斯高原,东南与陕北高原相邻,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

宁夏气候多变,地形、地貌复杂,植被类型多样。宁南六盘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区,中部黄土高原及荒漠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北部引黄灌区属中温带干旱区。区内高原与山地交错,大地构造复杂,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六盘山、贺兰山和罗山是宁夏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区;宁中南部的盐池、同心、海原等县的南部和西吉、隆德、固原等县大部的半干旱地区,属干旱草原植被类型;干旱草原带以北,包括盐池、同心、海原等县的中北部。中卫、中宁和灵武等县的山区以及引黄灌区属典型的荒漠草原植被类型;而中卫市黄河以北的卫宁北山和平罗县陶乐的鄂尔多斯台地多为荒漠植被类型。

区内啮齿动物资源丰富,成分复杂,生态类型多样。据统计,宁夏境内有啮齿动物40种,隶属9科26属,约占全国啮齿动物总数的1/6。其中,古北界种类(P)29种,东洋界种类(O)4种,广布种(W)7种。其中,达乌尔黄鼠、小家鼠、褐家鼠、黑线仓鼠、长爪沙鼠、子午沙鼠、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和蒙古兔9种在宁夏全境均有分布。蒙古兔种群数量持续高发,危害严重。鼢鼠是宁南山区和黄土高原区的主要害鼠,对幼林致死率在1/3左右,局部地区致死率可达90%以上。东方田鼠在黄灌区局部密度较高,对幼林致死率在15.0%~76.0%之间。子午沙鼠、三趾跳鼠等在中部数量也很大,对荒漠植被也造成一定的威胁。也就是说,鼠(兔)害治理效果的优劣是决定宁夏造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群落与支持这个群落的无机物组成的系统。其中生物群落中的各种动植物、微生物之间以及与无机物之间进行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维持着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即生态平衡。害鼠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分,因而害鼠治理必须全面考虑整个生态系统,既考虑生态系统各组分的改变如何影响或改变害鼠数量的变化,也要考虑控制害鼠后害鼠数量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害鼠治理应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通过调节生态系统中的组分来控制害鼠的数量与危害。要改变过去孤立地着眼于某一害鼠的防治或仅仅考虑杀死某一害鼠个体或群体为目的的防治。

所有的鼠害综合治理方法都会对害鼠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保护天敌是加强生态系统中的天敌组分;灭鼠剂的使用是减少生态系统中害鼠这一组分,使用不当,也会杀灭天敌。农林牧各种操作技术也会影响害鼠的生态系统。防治害鼠不只是对付害鼠,而是依靠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相对量,控制害鼠的种群数量,达到降低危害的目的,从而使害鼠管理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逐步实现害鼠综合管理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

为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联合有关教学、科研、生产单位,从林木鼠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评价害鼠(兔)治理措施的效果、操作性、持续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制定生态林和经济林不同时期鼠害(兔)治理技术方案和操作规程入手,结合对30多年积累资料的系统分析,初步提出宁夏林草啮齿动物治理策略与方案,现将研究成果编辑成册,以便在今后鼠(兔)害治理研究和林业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和补充。

全书共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林木鼠(兔)害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生物学习性,第二部分系统论述宁夏啮齿动物分类,第三部分阐述宁夏森林与草原啮齿动物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第四部分全面介绍各种啮齿动物取食危害特性与分类治理策略及方法。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及其分析结果,从操作性、实用性、经济性和效果持续性等方面对各种鼠(兔)害治理措施进行系统评价,制定不同治理措施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要领,以期为选择合理的林木鼠(兔)害治理模式和评价其治理效果及经济效益提供参考。由于涉足林木害(兔)鼠治理研究时间较短,研究仅为初步成果,难免存在缺陷和不足,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敬请广大同行提出宝贵意见,以便逐步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