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新思路

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新思路

在多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每当讲到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难点问题时,总觉得教材内容安排得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容易使学生产生模糊认识,给实际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思路。

首先,要明确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的大小既不能用尺子量,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劳动时间来计算。但是,社会上许多劳动者在生产同一种商品时,由于他们的生产工具有好有坏,技术水平有高有低,劳动态度有勤有惰,所以,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有多有少,也就是说他们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什么是个别劳动时间呢?个别劳动时间就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时间。然而,对于同一种商品,社会只承认统一的价值量,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需要明确指出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也就是社会所承认的某种商品的价值量。

其次,要明确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反比例的关系。

所谓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产品数量表示法,即在单位时间已定情况下,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另一种是单位时间表示法,即在产品数量已定情况下,生产的产品所用的时间越少,说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所以,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用的时间越少,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单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因此,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

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反比例关系的简单理解上,就容易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模糊认识。既然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么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什么能降低商品的价值量呢?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商品的社会价值两个概念。

第三,要明确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是指对商品的个别价值量(亦即价值总量,下同)的影响。

商品的个别价值是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在商品经济中,各个商品生产者总是千方百计地改进生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采用新的工艺方法,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商品的个别价值量就降低。但是在社会上商品交换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量来交换的,所以,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目的就是要降低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量,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量尽量低于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从而获得较多利润。如果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降低,那么,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增加,商品的个别价值量,就会增大。如果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量高于该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甚至破产。所以,个别商品生产者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以降低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量。

第四,要明确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是指对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亦即价值量,下同)的影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为了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都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每个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了,在客观上就能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那么在社会上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社会上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增加,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会升高。所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影响的是商品的社会价值量。

综上所述,在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问题上,我认为,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酌情引入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概念,并运用坐标曲线图直观形象的特点辅助教学,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理解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时,犯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以至于产生模糊认识,从而有效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