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花钱品位及其收藏价值的再认识

李显坤

钱币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从其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沉淀下来的,是其铸造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最重要的物质见证之一,因此有着其他历史文物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相伴其中,钱币的历史也同样源远流长。源出于其中的花钱,曾沉重地走入历史,又轻盈地走出了历史。脱胎换骨后,成为了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中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组成部分。

一、花钱的本质决定了其收藏地位

“花钱”虽然名中带有“钱”字,大多数的形状也与古钱接近,材质也大多以金属为主,但它并非正用钱。也有以正用钱改刻而成的刻花钱,但改刻后这枚钱自此就退出了流通,成为一定意义上的花钱了。花钱之名就得之于其形制似钱,性质却又不同。究其实质,部分花钱的性质,同现今的纪念章非常类似。因此花钱不属于古代的正式货币,主要是以民间为发行主体的纪念用品。它的收藏者一般都是钱币收藏者,因其形制、工艺等与钱币相类,人们将其归类为钱币收藏品的分支。

花钱形成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古代先民由于受认知程度的限制,对自然力量造成的灾难感到不可抗拒,对生理现象带来的生老病死不能理解,加之源于有神论的信仰与精神崇拜,对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现出敬畏和赞颂,同时又祈盼和追求幸福、长寿、多财、多子等现实利益,于是人们把这种心理以寄求的形式表现出来,起初将其赋予特定之物上,或许是某棵树,或许是一座山。钱币出现之后,人们将这种心理寄求铸造于携带方便的钱币之上,作为配饰或护身符携带以及悬挂。这与先秦时期的人佩古玺,汉代的人挂印章,并特别钟爱其中的吉语格言印一样,其内容或是祈求自己能够升官发财、吉祥如意,或是祈求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等,其中也有一些钱文带有规劝和警诫性质。

花钱的具体起源时间已不可考。花钱不但与其他古代艺术品相比历史较短,即便是与流通钱币相比,其历史也不可同日而语。目前,收藏界所公认的一致性结论是,花钱出现于汉代早期。这不但可从现今所见考古发现及传世的实物说明,还可从一些古籍的记载中加以佐证。南宋时洪遵所撰《泉志》十五卷,共著录钱币348枚。除永光、景和、天成、天策、永隆、天德、通行泉货等钱币大珍的图谱赫然在册外,还专门辑录了厌胜钱(花钱)。但仅以一例为证。在《泉志》卷十四中,就专门记述了一枚“轻影钱”并附有摹图,实为镂空花钱的特征。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花钱的研究与收藏在我国早就开始了,而且起步之初,便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古代,人们通常多称花钱为厌胜钱或压胜钱。之所以有此类称谓,是因为此钱刚刚出现时具有标准的钱形,现今所见面文为“五铢”“大泉五十”等花钱都是如此,方形、椭圆形等五花八门的形状,都是后来逐渐出现的。由于这一原因,此类钱在初始,多可掺在正用品中行用。现在的纪念币多半也是如此,这就显现出了厌胜钱的“二重性”。古人以为佩戴这种正面铸有各种吉祥语的钱形物品,可以压伏邪魅。而今,人们多通俗地称之为玩钱、吉祥钱、民俗钱,则是因其功能作用而言的。花钱材质以金属为主。由此,关于花钱的准确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定义围绕花钱与一般流通钱币的共同形状特征而下结论,即花钱是指具有象征文字与图案,主要用于佩戴、装饰、赏玩的钱状物。传统意义上,这类花钱被认为是正统的花钱。广义的花钱则指所有不具有流通功能的钱状物以及具有象征文字与图案和佩戴、装饰、赏玩功用而又不具有钱形的异形物。诸如性属游戏品而具有钱形的马钱、棋钱之流,当归入花钱之属;具有佩戴、赏玩之功用及吉祥含义而无钱形的挂牌之流也可归入花钱之属。

因形状、图案、文字、功能等因素的不同,花钱的用途自然也不尽相同。按其用途,花钱一般可分为宫钱类、吉语类、宗教类、游戏类、特殊用途类等若干类,主要用于厌胜、佩饰、玩赏、游戏、撒帐、洗儿、纪念、祝寿、吉庆、卜卦、赏赐、凭信、镇库、挂灯、上梁、镇水、殉葬、秘戏等方面。这就是花钱品种繁多、惹人喜爱的真正原因,也是它被人争相收藏的魅力所在。这一切,都可以在它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象征意义等方面找到清晰的脉络。同时也决定了花钱天生具有数量较少、用途单一、受人珍爱的本质。诸种因素决定了花钱作为收藏品之一种,必将占有自己重要的一席之地。

二、花钱的种类丰富了其收藏内容

花钱的雏形出现在秦末,西汉之初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花钱。如今能够见到的实物里,宜子半两、太常半两确属与众不同之物。其穿口皆为菱形,顿显钱体字文端正,便于佩戴。由于王莽的承接,两汉时期的民俗钱币品种主要有吉语钱、画像钱、瘗钱等,成为民俗钱币起源阶段主要的几种类型。这些钱币经传世或不断的考古发掘偶有所见。画像钱的题材较广泛,多以植物、动物、人物、鬼怪等为主。那时还出现了一种挂钱,钱上有一大圆环,钱下有一小方环,面文多为“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和“除凶去央、辟兵莫当”。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民俗钱币的流变时期。虽然品类不多,但却出了不少名誉之品。其间,频繁的战乱,一度导致了花钱种类及数量都非常稀少,也淡化了民间佩戴花钱的习俗。

唐代的花钱充分体现了其时代特色,特别是金银赏赐钱、洗儿钱、撒帐钱,对后世影响较大。后世但有出土金银钱,都可能是宫廷赏赐钱。据《资治通鉴》记载,杨贵妃在收安禄山为干儿子之时,赐予了许多“洗儿金银钱”,当是此类。

五代乱世,战争频繁,一则铜成了国家严控的战略物资,二则生存艰难的人们很少有闲情逸致,故那一时期很少出现花钱。古人曾一度非常看重的南唐“大唐镇库”钱,现今看来极似臆造品,很可能为好事者为满足收藏者猎奇求珍心理,一味追求奇特怪异之物的应对之作。

宋、辽、金、元是民俗钱币全面发展时期。品种层出不穷,内容丰富多彩。

北宋时陆续出现了马钱、棋钱、选仙钱、镂空钱、秘戏钱、打制冥钱。

马钱,即打马格钱,源于当时流行的打马格游戏,实际上就是游戏的棋子。南宋大词人李清照在《打马图经》中介绍了这种游戏的玩法,游戏有点像现代的飞行棋,大家轮流掷骰走棋子,棋子即马钱,棋盘即打马图。打马格的游戏早在明后期就已失传,现今所见马钱,其实就是当年的游戏子,不经意而成为花钱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种类。选仙钱也是古代的博戏品,从形制上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又分有穿、无穿两种,无穿者居多。从内容上看有诗仙、棋仙、琴仙、壶中仙、拔宅仙、王母、曼倩等人物,背皆配五言绝句,文雅可爱。棋钱即象棋子,分为双面字和单面字一面图两种。镂空钱钱体透雕,玲珑雅致。其图案多为花卉、追尾双凤、对龙等。秘戏钱、冥钱虽也属于花钱范畴,但因其性质为人们所忌讳,通常只将其视为花钱的边缘品类。

宋代随着道教盛行及文化艺术的空前发展,促进了道教题材花钱的兴盛。这种花钱也委实不少,有星官生肖钱、受生钱、符咒钱等。这些均有多种说法,当初明确所指至今则已无可稽考。除此之外,宋代还流行五男二女及婴戏图等多子题材的花钱,还仿铸了一些古代花钱,如五行大布背龟蛇剑、常平五铢背七星、周元通宝背高浮雕龙凤等,这有宋墓及宋窖藏的出土实物为证。

辽代流行千秋万岁、皇帝万岁等吉语钱以及九子母题材的花钱。因辽花钱多厚重拙朴,别具异族风韵,深受花钱爱好者喜爱。

金代花钱多流行阔缘、决穿,多为星官、玄武等道教题材,典型的有大型着盔甲玄武背虎符及中型的坐椅星官,铸造工艺较精。

元代甚为流行张天师花钱,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寺观钱(又称供养钱),种类有年号、寺观名称及诸佛菩萨名号等,多为寺观所铸,或分发给香客,或是作为香客礼佛的供品。最常见的一种,是仿铸于前代,风格粗犷生动的双龙追尾戏珠钱。

明、清两代民俗钱币的铸造和流传呈鼎盛之势。其内容包括吉祥赞颂、雅玩行乐、婚丧嫁娶、生诞庆寿、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历史故事、诗词曲赋、避邪除恶、因果报应、佛教经文、道教符咒、飞禽走兽、神仙鬼怪等,不一而足,几乎涵盖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且制作精巧,形制、材质、纹饰多样。这一时期随着钱币收藏的兴起,出现了大量钱币谱录,对花钱的称谓也五花八门。在清代,花钱进入了鼎盛时期,产量及种类均远远超过历代,可谓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其中,官炉花钱占绝对主体地位,又尤以云、贵、川官炉为甚。

从清代花钱艺术风格来看,与前代有了明显的变化,图案整体崇尚简洁明快,更贴近生活。中原地区花钱多用单线条勾勒,很少采用平雕及浮雕手法,且水平较前代下降。清代官炉花钱中最有特点的是人物类,人物普遍趋向儿童化、年画化,如刘海蟾、和合二仙等都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形象。而清以前的花钱图案尤其是人物刻画得较富有神韵,神秘感十足。总体来说,清代官炉花钱图案的艺术表现水平是不高的,但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刘海蟾伏牛环挂牌,整体构思及艺术水平均较高。清代官炉花钱文字充分表现了书法之美,篆、隶、楷、行、草书以及宋体、变形艺术字普遍出现在官炉花钱中,其中书法功力深厚者很多,这也是清代重吉语花钱的具体体现。

民国时期,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动荡,加之新思潮的不断冲击,出现了新的货币制度。此间的花钱也像一切旧的事物,渐入末世。故今所见的花钱多仿历代,且大多粗陋不堪,但如大型隶书洪武通宝面双龙背牵牛图、大型鎏金太平通宝背生肖等精品也是非常值得把玩的。

由此,人们习惯上将民国作为花钱研究的分界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几乎少有人收藏花钱了,更遑论还会有人去铸造或仿造花钱。

顺着历史的主线纵观花钱,我们不禁要惊叹花钱品类的纷繁庞杂、体系的宏大有序。这一切都为进入这个收藏领域的人们创造了广阔的天地。

三、花钱的内涵提升了其收藏价值

因为花钱的性质及作用,受洪遵等泉学家的影响,旧钱谱中,对花钱或语焉不详,或附于卷末聊备一说。由此,以往人们一直将花钱视为古钱币的附属品,只是在收藏古钱时,捎带收点花钱,致使花钱难登大雅之堂。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古钱币收藏的普及,人们对与之相伴的花钱开始重新认识,花钱的收藏也从此进入了兴盛时期。花钱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丰富吉祥的内涵以及和古钱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绝大多数的花钱都是钱局铸造的),成为了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的版块。花钱中的字文图案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称其为古代的“铜版画”也并不为过。

正因为花钱有这么多的亮点,所以才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版块。花钱收藏研究的队伍中不但包括了古钱爱好者,而且包括了古玩爱好者、民俗研究者等。随着花钱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研究风气也越来越浓,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广,当前热点课题主要集中在铸造年代、工艺、炉别、版别等方面,一言以蔽之,着力点还是它的内涵。

考其年代,是为了断代,以此来提高花钱研究的水平。花钱除少部分有年号外,多数均无纪年,且有纪年者也多有后铸的现象。此外,花钱既不像历代正用的流通钱币一样,在史书里牢牢占有一席之地,多数都有详尽的文字记载,有据可查;也不像铜镜等器物那般,经常出土于墓葬中,可以依据墓葬的形制、墓穴里的墓志铭及同出钱币、器物进行断代。因此,欲考证某种花钱的年代,有很大的困难。这个问题,一直是这个领域里研究的难点之一。虽然如此,但我们可以搜集整理难得的花钱出土资料,特别是一些有明确断代依据的资料加以考证。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古钱、器物的铸造工艺和艺术风格,总结出相同特征及规律进行断代。

考其工艺,是为了明了铸钱的方式方法。宋代以前多使用范铸法铸钱,此后多使用翻砂法铸钱。但花钱和古钱的铸造工艺不完全相同,宋以后至清以前的花钱很多都是使用范铸法,有些精工花钱还使用了失蜡法。

考其炉别,是为了区分官铸或私铸。近年来,经过一些学者的不懈努力,清代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各省所铸的官炉花钱炉别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考其版别,重点要区分出早期版与晚期版,这是研究花钱价值及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总体来说,花钱与正用的流通钱币一样,早期的钱品普遍都直径大、字图精、神韵足;晚期的钱品沦落到直径小、字图粗、神韵失。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评析鉴赏一种花钱时,必须要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所认识,如此才有可能从本质上去伪存真。

花钱有着这样深厚的内涵,必定对提升花钱的价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大大提升了花钱的收藏品位。

四、花钱的存量扩展了其收藏空间

相对其他钱币,收藏、整理、欣赏花钱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知识。因为,在已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入了门,收藏者还可以学习和了解到许多新的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知识,并可以由此陶冶性情、辩证历史。收藏花钱最好是选择类别,像集邮者那样确定自己心仪的题材,统收兼蓄是很难为之的。首先经济上不允许,其次种类上又繁多,穷尽一生都难窥其全貌。在收藏前要尽量弄清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存量。一般年代久远,钱品稀少,自然价格昂贵。一些传世较多的品类,因其文化品位、艺术价值极高,也备受青睐,其价格自然也不低。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这就如民间俗语: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铸量少,质量佳的花钱,均可视作珍品。

花钱能够作为钱币收藏界里的后起之秀,最终起决定因素的还是花钱的存量。能够明确断代的花钱,多为明清甚至其后的传世品。改革开放之后,各地都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随着市政建设工程及房地产业的开发,不时有大批古币出土的消息见诸报端,但一般全为流通货币。偶尔也间或传出相伴出土花钱的消息,但至多是其中掺杂了少之又少的数枚。这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花钱的存量是有限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存量,不是特指某一个体而言,而是指花钱的整个体系。由此可以断定,这样的存量必将进一步扩展花钱的收藏空间。

五、花钱的研究巩固了其收藏价值

中国的花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弥足珍贵。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自其出现不久,就有人开始记载或研究了。洪遵《泉志》、鲍康《大钱图录》,记载着许多美轮美奂的古代花钱,开启并延续了花钱的研究。除此之外,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花钱的收藏热升温,又由于多见明清花钱,人们经常使用的参考书便主要是台湾陈鸿禧的《玩钱集》和丁福宝的《古钱大词典》。进入20世纪90年代,上述书籍已不能解决一时之需,应运出现了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卢振海、阎峰编著的《中国历代压胜钱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余榴梁、徐渊、顾锦芳、张振才等编著的《中国花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余继明编著的《中国花钱图鉴》,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由华光普编著的《中国花钱目录》,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董大勇编著的《中国花钱集藏指南》,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张志中编著的《收藏指南——花钱》等书。尤其是《中国花钱》一书对推动中国花钱收藏、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里程碑式的著作。1999年,高文、袁愈高编著了《中国历代压胜钱收藏与鉴赏》,书中收录的花钱多为云、贵、川三地之物,彰显出浓郁的地方特色。2000年,郭若愚编著了《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该书从民俗、历史的视角,对部分花钱进行了精深的诠释。方称宇的《中国花钱与传统文化》一书,对中国花钱进行了全方位的概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社会上出现了林林总总的花钱书籍、杂志,更为花钱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些研究成果,都从不同方面让世人加深了对花钱的认识,也更加巩固了花钱的收藏价值。

六、花钱的价值催化了其收藏热潮

花钱虽然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弥足珍贵的史料。若问花钱的价值如何估量,似可略作回答。花钱的收藏难度主要在于对其时代的考证,古代花钱如果一旦落实产生的时代,其收藏价值绝对不低于同时代的正用钱。花钱的书法、绘画、工艺及材质等都高于正用钱,观赏价值、文物价值积聚一身,这是正用钱所无法比拟的。所以,现在一枚早期有年号和可考的花钱,价格常常高达数千元。因此不少投资者将眼光瞄准了古代花钱,其潜在的投资价值也逐渐被市场挖掘出来,价格上升速度与日俱增,集藏前景更是被越来越多的钱币收藏者所看好。在这种前提下,花钱的投资性也日益突出,鉴于大量花钱的市价尚低,无疑成了一个待发掘的金矿。不少投资者也将眼光瞄准了古代花钱,进一步导致了其价格的上升,甚至对一些珍罕及稀少品的价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如何来判断花钱集藏价值的高低呢?这是收藏花钱的前提,由此引起了许多收藏者格外的关注。

花钱的价值是由其自身综合因素反映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其史料性、工艺性、欣赏性、民俗性、集藏性等多个方面。根据目前花钱市场的自我调节,在收藏时,可从存量多寡、题材优劣、直径大小、字图风格、制作材质、形制特点、铸造工艺、铸造版次、品相包浆、产地因素等方面加以判断。

从目前钱币市场的交易来看,花钱的存量与年代有关,正因为如此,宋代之前的花钱比较少,明清的花钱就相对多一些。西汉流传下来的花钱主要以五铢和大泉五十系列为主。近年来这一时期花钱的市场价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还是商品市场的基本规律在起作用。近年来,花钱的收藏已明显升温。一些过去并不起眼的花钱,现在的价格也快速上涨,在近期的竞拍会上,甚至比五年前的市价高出了近十倍。这表明花钱的升值空间、研究空间、收藏空间、潜力依然都很大。